注塑件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56 MB
- 文档页数:37
注塑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注塑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用途;2. 了解注塑成型的基本过程、工艺参数及其对注塑件质量的影响;3. 掌握注塑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能够分析并优化注塑件的形状和结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注塑件三维建模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CAE软件对注塑件进行模流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注塑成型过程中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注塑成型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3. 增强学生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技术学科课程,结合实际生产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目标。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较强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注塑件基本概念:介绍注塑件的定义、分类、用途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 注塑成型过程:讲解注塑成型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以及影响注塑件质量的工艺参数;3. 注塑件设计原则:阐述注塑件设计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分析注塑件形状、结构对成型质量的影响;4. 注塑件CAD建模:教授运用CAD软件进行注塑件三维建模的方法和技巧;5. 注塑件模流分析:介绍CAE软件在注塑件模流分析中的应用,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注塑件可能出现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6. 注塑件优化与改进: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注塑件成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授优化与改进的方法;7.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注塑件设计、建模、模流分析及优化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结构设计(第五节)9、螺纹(1) 为使螺纹牙尖充填饱满、便于脱模以及在使用中有较好的旋合性,模塑螺纹的螺距应≥0.75mm,螺纹配合长度≤12mm,超过时宜采用机械加工。
(2) 塑料螺纹与金属螺纹,或与异种塑料螺纹相配合时,螺牙会因收缩不均互相干涉,产生附加应力而影响联接性能。
解决的办法有:1) 限制螺纹的配合长度,其值小于或等于1.5倍螺纹直径。
2) 增大螺纹中径上的配合间隙,其值视螺纹直径而异,一般增大的量为0.1~0.4mm。
(3) 塑料螺纹的第一圈易碰坏或脱扣,应设置螺纹的退刀尺寸(参见图2-57、图2-58和表2-l0)。
(4) 为了便于脱模,螺纹的前后端都应有一段无螺纹的圆柱面(图2-60),其长度为h1和h2,前端直径d小于螺纹小径,后端直径D大于螺纹的大径。
(5) 同一制品上前后两段螺纹的螺距应相等,旋向相同,目的是便于脱模。
若不相同,其中一段螺纹则应采用组合型芯成型。
10、嵌件塑料成型过程中所埋入的或成型后压入的螺栓、接线柱等金属或其它材质零件,统称为塑料制品中的嵌件。
嵌件可增加制品的功能或对制品进行装饰。
嵌件的模塑使操作变繁,周期加长,生产率降低(带有自动装夹嵌件的机械手或自动线不在此列)。
10.1、嵌件的结构形式⑴、嵌件的形状及结构要求Ⅰ、金属嵌件采用切削或冲压加工而成,因此嵌件形状必须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Ⅱ、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材质、尺寸)。
Ⅲ、嵌件与塑料基体间有足够的结合强度,使用中不拔出、不旋转。
嵌件表面需有环形沟槽或交叉花纹;嵌件不能有尖角,避免应力集中引起的破坏;尽可能采用圆形或对称形状的嵌件,保证收缩均匀。
Ⅳ、为便于在模具中安放与定位,嵌件的外伸部分(即安放在模具中的部分)应设计成圆柱形,因为模具加工圆孔最容易。
Ⅴ、模塑时应能防止溢料,嵌件应有密封凸台等结构。
Ⅵ、便于模塑后嵌件的二次加工,如攻螺纹、端面切削、翻边等。
⑵、嵌件材料铜、铝、钢、硬质异种塑件、陶瓷、玻璃等都可作为嵌件材料,其中,黄铜不生锈、耐腐蚀、易加工且价格适中,是嵌件的常用材料。
注塑零件设计要点
1. 嘿,你知道注塑零件设计的要点之一是什么吗?那就是尺寸精度啊!就好比盖房子要把每块砖都放对位置,注塑零件的尺寸精度要是不达标,那可不行呀!想象一下,一个本该严丝合缝的零件,却大了或小了那么一点点,整个产品不就出问题啦!所以尺寸精度可得把握好咯!
2. 注塑零件设计,材料选择超重要的呀!这就像选队友,得选个靠谱的。
比如说,如果你要做个耐磨损的零件,却选了个软趴趴的材料,那不是白搭嘛!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咱可不能瞎选,得根据需求来,是不是这个理儿?
3. 哇哦,还有一个要点可不能忽视,那就是结构设计!这就像是搭积木,得有合理的架构。
你想想看,如果一个零件的结构设计得不合理,可能就容易变形、破裂。
比如说设计了个特别薄的地方,那能经得住折腾吗?所以结构设计一定要精心考虑呀!
4. 注塑零件设计的脱模斜度也很关键呐!这就像要让一个东西顺利滑出来一样。
如果脱模斜度不够,零件被卡在里面,那可就麻烦啦!这可不是好玩的,咱得把这个考虑进去,让零件能够轻轻松松地出来,是不是呀?
5. 嘿呀,别忘了表面质量这个要点呀!就像人的脸一样,要干净光滑。
要是一个注塑零件表面粗糙坑洼,那多难看呀,谁会喜欢呢!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得想好怎么让它的表面质量漂亮些,这很重要哦!
6. 最后一点哦,注塑零件设计的成本控制也不能马虎呀!这就好像过日子要算计着花钱一样。
如果设计的时候不考虑成本,那最后成本太高,可就得不偿失啦!所以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才是明智之举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注塑零件设计的这些要点都非常重要,每一个都不能小瞧,得认真对待,这样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注塑零件。
什么是DFM注塑模具的设计DFM要点(二)引言:DFM(Design for Manufacturing)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考虑制造工艺的要求,以确保产品在注塑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能够高效、精确地实现预期的功能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DFM注塑模具设计的要点。
正文:一、材料选择1. 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注塑材料,如耐高温、耐磨损等特性。
2. 分析材料成本和性能之间的权衡,确保选择的材料能够满足产品的功能需求。
二、结构设计1. 确定模具的开模方向和分型线,以便在注塑过程中能够顺利脱模。
2. 避免设计尖角、薄壁等容易导致模具变形或破损的结构,保证模具的稳定性和寿命。
3. 合理设计模具的冷却系统,以提高注塑过程中的冷却效果,缩短循环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三、尺寸与公差1. 对注塑零件的尺寸、公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保设计的模具能够实现精确的注塑成型。
2. 确保模具的尺寸设计符合注塑机的要求,避免在注塑过程中发生卡料、卡模等问题。
四、模具通用化设计1. 设计模具时考虑通用化和标准化,以便在不同产品生产中能够灵活应用。
2. 遵循模具设计的规范和标准,确保设计的模具符合行业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五、模具维护和保养1. 设计师应考虑模具的维护和保养问题,设计易于拆卸、清洗和更换模具零部件的结构。
2. 在模具设计中考虑模具的易损部件,如流道、喷嘴等,以方便维修和更换。
总结:DFM注塑模具设计的要点包括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尺寸与公差、模具通用化设计和模具维护与保养。
通过考虑这些方面的要点,可以帮助设计师在注塑模具设计过程中优化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并确保模具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注塑件壁厚设计安规要求
注塑件壁厚设计的安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壁厚均匀性:在注塑件壁厚设计中,不同部位的壁厚应保持一定的均匀性,避免出现过薄或过厚的局部,以确保注塑件的强度和稳定性。
2. 壁厚与尺寸比例:注塑件的壁厚与尺寸比例应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壁厚过大导致成型困难,或壁厚过小导致注塑件易变形或破裂。
3. 壁厚与注塑材料性能匹配:在注塑件壁厚设计中,需要考虑所选用的注塑材料的性能,确保壁厚能满足注塑材料的流动性要求,避免出现熔融不良或气泡等缺陷。
4. 壁厚与表面质量要求:注塑件的壁厚设计应与所需表面质量要求相匹配,避免因壁厚不当而导致表面光滑度不佳或表面缺陷的出现。
5. 壁厚与结构强度要求:注塑件壁厚设计应满足所需的结构强度要求,以确保注塑件在使用过程中能承受所需的载荷和力量,避免发生断裂或塌陷等安全隐患。
总体来说,注塑件壁厚设计的安规要求是为了保证注塑件的成型质量、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需要综合考虑材料性能、表面质量、结构强度等因素。
注塑件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注塑件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塑料的收缩率:塑料在注塑过程中会收缩,设计时应根据塑料的类型和收缩率进行调整,以使最终产品满足尺寸要求。
2.确保壁厚均匀:注塑件的壁厚必须均匀,以避免在冷却过程中出现不均匀的收缩,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外观。
3.考虑拔模角度:注塑件的外表面应符合光顺要求,同时为了方便脱模,需要设置拔模角度。
4.避免尖锐的角位:尖锐的角位会导致应力集中,使产品易损坏。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将角位设计为圆角或斜角。
5.确保合理的进胶位置:进胶位置不合理可能导致产品翘曲或产生气泡。
因此,应根据产品的大小和形状选择合适的进胶位置。
6.考虑模具的冷却效果:模具的冷却效果对注塑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设计时应考虑冷却液的流动和分布。
7.避免使用过大的加强筋:加强筋可以增加注塑件的强度,但过大的加强筋可能导致产品产生收缩或翘曲。
加强筋的厚度不应超过部件壁厚的1/2,否则可能导致加强筋的作用变弱,并可能引起注塑制品变形或破裂。
相对应的,壁厚过薄也会导致注塑制品强度不足,影响其使用寿命。
8.考虑材料特性:不同的塑料有不同的特性和加工条件,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材料的收缩率、热膨胀系数、流动性等特性。
9.考虑脱模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将注塑件从模具中脱出,特别是对于大型或复杂的产品,需要考虑脱模的导向和支撑。
一般来说,脱模角度在0.5°~3°内变化。
塑件尺寸大、精度高,脱模角度应该小一点。
为了防止塑件出模刮伤以及顺利出模,脱模角度应当大一点,一般为3°。
塑胶材质收缩率大,脱模角度也应该大一点,例如2°~3°。
制件上的凸起或加强筋单边应有4°~5°的斜度;制件沿脱模方向有几个孔或呈矩形格子状而使脱模阻力加大时,宜用4°~5°的斜度;侧壁带有皮革花纹时应有4°~6°的脱模斜度。
注塑件壁厚设计准则一、壁厚均匀注塑件的壁厚应设计得尽可能均匀,以减少材料的不必要浪费和成型周期的延长。
在设计中,应考虑到不同部位对强度的要求,以及模具冷却对壁厚的影响。
二、避免锐角在壁厚的转折处,应避免设计成锐角,因为锐角可能会导致模具制作难度增大,同时锐角部分也容易产生应力集中,降低注塑件的使用寿命。
三、考虑材料流动性在设计注塑件的壁厚时,应充分考虑材料的流动性。
较厚的壁厚需要更高的注射压力才能填满模具,而过薄的壁厚可能会使材料流动困难,导致成型不良。
因此,应根据材料的流动性进行合理的壁厚设计。
四、热传导性壁厚的厚度也会影响到模具的冷却时间。
较厚的壁厚需要更长的冷却时间,而过薄的壁厚则会导致冷却过快,影响注塑件的质量。
因此,在设计壁厚时,应考虑到材料的热传导性和冷却时间的需求。
五、强度要求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壁厚,以提高注塑件的强度。
在设计中,应考虑到注塑件的不同部位对强度的要求,并据此进行合理的壁厚设计。
六、脱模斜度在壁厚的转折处,应设置适当的脱模斜度,以便于脱模。
脱模斜度的大小应根据模具的具体情况和注塑件的要求进行设计。
七、模具冷却在设计壁厚时,应考虑到模具冷却对壁厚的影响。
较厚的壁厚需要更长的冷却时间,而过薄的壁厚则会导致冷却过快。
因此,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模具的冷却效率和冷却液的流动情况。
八、加工方式注塑件的壁厚也会影响到其加工方式。
较厚的壁厚可能需要采用更复杂的加工工艺或多次加工才能完成,而过薄的壁厚则可能导致加工困难或无法加工。
因此,在设计壁厚时,还应考虑到加工方式和加工成本的需求。
结构设计(第三节)5、脱模斜度(Draft Angle)5.1、基本设计守则产品的拔模角度大小具体依照拔模面的高度及模具加工来决定:①、拔模面的高度在2mm以下基本不用拔模,如需要拔模,拔模角度在2~3度之间;高度在2~10mm以内,拔模角度采用1~1.5度,高度在10mm以上拔模角度在0.3~0.5度;②、模具加工:如模具加工量太小则无法达到设计的拔模角度,就需要修正过来。
由表中可以看出,塑料硬脆、刚性大的,出模角要求大。
在立体图的构建中,凡影响外观,影响装配的地方需要画出斜度,加强筋一般不画斜度。
塑胶零件的脱模斜度由材料,表面饰纹状态,零件透明与否决定。
硬质塑料比软质塑料的脱模斜度大,零件越高,孔越深,斜度越小。
表4 脱模斜度的选择序号影响脱模斜度的主要方面1 塑胶材料的影响PE,PP可强制脱模,强制脱模量一般不超过型芯的最大截面积5%。
2 饰纹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脱模角比蚀纹板许可大0.5度。
3 工件透明预防的影响透明的工件一般取3度。
4 一般情况取值一般情况下取0.5~1.5度。
5.2出模角确定要点(1) 制品精度要求越高,出模角应越小。
(2) 尺寸大的制品,应采用较小的出模角。
(3) 制品形状复杂不易脱模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
(4) 制品收缩率大,斜度也应加大。
(5) 增强塑料宜选大斜度,含有自润滑剂的塑料可用小斜度。
(6) 制品壁厚大,斜度也应大。
⑺当表面采用不同的咬花规格时,其拔模斜度不一样。
具备以下条件的型芯,可采用较小的出模角:(1) 顶出时制品刚度足够。
(2) 制品与模具钢材表面的摩擦系数较低。
(3) 型芯表面的粗糙度值小,抛光方向又与制品的脱模方向—致。
(4) 制品收缩量小,滑动摩擦力小。
6、加强筋6.1、加强筋的作用(1) 在不加大制品壁厚的条件下,增强制品的强度和刚性,以节约塑料用量,减轻重量,降低成本。
(2) 可克服制品壁厚差带来的应力不均所造成的制品歪扭变形。
(3) 便于塑料熔体的流动,在塑料制品本体某些壁部过薄处为熔体的充满提供通道。
注塑模具斜顶(Slider)设计介绍1. 引言在注塑模具设计中,斜顶(Slider)是一种常见的机构设计,用于实现模具中的复杂形状或特殊结构的塑件成型。
本文将介绍注塑模具斜顶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应用范围。
2. 设计原理注塑模具斜顶的设计基于以下原理:斜顶通过引导塑料料筒的塑料流动方向,从而实现塑件的成型。
斜顶的设计要考虑模具开合方向和斜顶的倾斜角度,以确保塑件的完整成型,并避免模具冲突和结构失稳等问题。
斜顶的设计要满足注塑成型过程中的力学需求,包括承受注塑压力、保持塑件形状等。
3. 结构特点注塑模具斜顶的结构特点如下:斜顶通常由导向套、斜块和导向销等部件组成。
导向套用于固定斜块并提供导向作用,确保斜顶的准确位置。
斜块是斜顶的核心部件,通过倾斜角度实现塑料流动的引导作用。
导向销用于固定斜顶和模具的其他部件,确保模具在注塑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精度。
4. 应用范围注塑模具斜顶的应用范围广泛:斜顶常用于注塑模具中塑件形状复杂、壁厚不均匀或存在特殊结构的成型。
斜顶可以实现塑件的脱模,避免模具结构复杂或受限制的情况下无法顺利脱模的问题。
斜顶的设计可以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减少模具的工序和材料损耗。
5.注塑模具斜顶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机构,可以实现模具中复杂形状或特殊结构的塑件成型。
设计时需要考虑斜顶的倾斜角度、结构稳定性和塑料流动等因素。
斜顶的应用范围广泛,并可以降低模具制造成本。
在注塑模具设计中,合理使用斜顶可以提高注塑成型的效率和质量。
以上是关于注塑模具斜顶设计的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注塑件设计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注塑件外表面应符合光顺要求:高可见区,A级曲面,局部相切连续。
少可见区,B级曲面,相切连续。
不可见区,C级曲面,位置连续。
2.注塑件边缘要光顺,与其他件间隙要均匀。
3.表面做皮纹件拔模角大于5°。
结构强度可靠,安装稳定牢固。
对表面质量有较高要求的内装饰件,表面不允许有瑕疵。
对目前大多采用注塑、模压成型工艺成型的内装饰件来说,要考虑内装饰件外表面应在脱模方向上完全没有“负面”,保证在模具设计上,模具分型线不会分到门内装饰板表面上,从而保证门内装饰板外表面的表面质量。
注塑件确定拔模方向还应考虑注塑件是否有可以避免的负角以降低成本。
内装饰件成型后表面也不允许有瑕疵、缩痕,因此设计时应保征壁厚均匀,加强筋分布合理,加强筋厚度应小于1/2,最大不得大于1/1.6。
4.注塑件骨架料厚一般为2.5-3 mm ,5.一般来说,小零件用卡扣、卡脚连接,大零件或受力零件增加螺钉连接并增加必要加强结构。
用卡扣连接应考虑卡扣轴向回弹量0.5 mm,侧面压入压缩量0.75 mm,卡扣常用过孔φ8(φ6.5)卡扣压入端大径φ9.5(φ8)。
括号内尺寸为推荐使用的变型补偿卡扣。
所设计的零件与周边的零件在应该接触的地方零碰零,应非接触的地方留足足够的空间;设计支承面时应考虑当塑件需由一个较大的面作为支承面时,若由整个大面来作为支承面,则在制造过程中是不易满足要求。
6.孔径形状及位置尺寸要圆整,孔径符合标准化,系列化。
7.制造工艺检查:外观注塑件壁厚要均匀;内装饰件属大型薄壁注塑件的,要求所用材料有较好地流动性,同时具备较高的制件精度和耐紫外线稳定性,一般采用改性聚丙烯。
在塑件结构设计中,要避免用锐角和直角过渡,因为尖角处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影响工件强度;为避免应力集中,应采用圆弧过渡,这对于模具制造、使用寿命是很有利的。
一般塑件各连接处应有0.5-1mm的圆角,而拐角处以大的圆角过渡,以减少应力,并保证与壁厚基本一致。
注塑件设计要点• 1 开模方向和分型线• 2 脱模斜度• 3 零件壁厚• 4 加强筋• 5 圆角和孔• 6 抽芯机构及避免•7 塑件的变形•8 嵌件•9 产品标识(回收标志,日期标志)•10 注塑件精度•11 注塑件的焊接1 开模方向和分型线•每个注塑产品在开始设计时首先要确定其开模方向和分型线,以保证尽可能减少抽芯机构和消除分型线对外观的影响。
•开模方向确定后,产品的加强筋、卡扣、凸起等结构尽可能设计成与开模方向一致,以避免抽芯减少拼缝线,延长模具寿命。
•开模方向确定后,可选择适当的分型线(面),以改善外观及性能。
2 脱模斜度•适当的脱模斜度可避免产品拉毛。
光滑表面的脱模斜度应大于0.5度,细皮纹表面大于1度,粗皮纹表面大于1.5度。
•适当的脱模斜度可避免产品顶伤。
•深腔结构产品设计时外表面斜度要求小于内表面斜度,以保证注塑时模具型芯不偏位,得到均匀的产品壁厚,并保证产品开口部位的材料密度强度。
3 零件壁厚•塑料件的壁厚决定于塑料件的使用要求,即强度、结构、尺寸稳定性以及装配等各项要求,各种塑料均有一定的壁厚范围,一般0.5~4mm。
•当壁厚超过4mm时,将引起冷却时间过长,产生缩印等问题,应考虑改变产品结构;壁厚太薄,会引起零件变形。
•壁厚应尽可能均匀,壁厚不均会引起表面缩印,气孔和熔接痕。
•塑料件壁厚设计与零件尺寸大小、几何形状和塑料性质有关。
(左边)粗厚件会导致(中间)塑件的收缩和翘曲,应该将塑件设计为具有均匀肉厚的(右边)塑件塑件设计范例典型的塑件设计不良设计4 加强筋•为了确保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而又不使零件的壁厚过大,避免零件变形,可在零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
增加产品刚性,减少变形。
•加强筋的厚度必须小于产品壁厚的1/3,(底托等非外观件除外)否则引起表面缩印。
•加强筋的单面斜度应大于1.5°,以避免顶伤。
(若不能满足产品要求,也可以使用较小角度)•设计加强筋时,应使中间筋低于外壁0.5~1mm,以减少支承面积,达到平直要求。
注塑产品设计是一门应用广泛的技术,涉及到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工艺学等多个领域,是制造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注塑产品设计中,需要考虑材料的选择、结构的优化、模具的设计等多方面因素,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下面将介绍注塑产品设计的基本常识。
一、材料的选择材料是注塑产品设计的基础,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质,对于产品的性能和外观都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汽车零部件通常采用高强度、高温耐受、抗腐蚀等性能优异的工程塑料,而日用品则通常采用透明、耐热、环保等特性的材料。
因此,在注塑产品设计时,需要根据产品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二、结构的优化结构的优化是注塑产品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通过对产品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可以提高产品的强度、降低成本、减少产品的重量等。
同时,还可以增加产品的美观性和用户体验。
例如,手机壳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外形美观、手感舒适和保护性能等因素,而电视机外壳的设计则需要考虑到重量、强度和散热等因素。
因此,在注塑产品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和功能需求,以确保产品的整体性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模具的设计模具是注塑产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模具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模具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产品的结构、材料、尺寸、表面处理等多方面因素。
例如,对于精密注塑件,需要采用高精度、高强度的模具,以保证产品的尺寸和表面质量;而对于大型注塑件,需要采用分模组合、多工位一次成型等模具设计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在注塑产品设计中,需要充分了解模具设计的原理和技术要点,以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
四、其他要素除了以上三个方面,注塑产品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其他一些要素,如注塑工艺、表面处理、装配等。
在注塑工艺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如注塑温度、压力、速度等,以确保产品的成型质量。
在表面处理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如喷涂、电镀、烤漆等,以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和耐久性。
注塑件加强筋、圆角等设计规范1.2 注塑件设计的一般原则:a.充分考虑塑料件的成型工艺性,如流动性:b.塑料件的形状在保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有利于充模,排气,补缩,同时能适应高效冷却硬化;c.塑料设计应考虑成型模具的总体结构,特别是抽芯与脱出制品的复杂程度,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模具零件的形状及制造工艺,以便使制品具有较好的经济性;d.塑料件设计主要内容是零件的形状、尺寸、壁厚、孔、圆角、加强筋、螺纹、嵌件、表面粗糙度的设计。
1.2.1壁厚塑料件壁厚设计与零件尺寸大小、几何形状和塑料性质有关。
塑料件的壁厚决定于塑料件的使用要求,即强度、结构、尺寸稳定性以及装配等各项要求,壁厚应尽可能均匀,避免太薄,否则会引起零件变形,产品壁厚一般2~4mm。
小制品可取偏小值,大制品应取偏大值。
1.2.1.1t :t1≤1.51.2.1.21.2.2为了避免应力集中,提高强度和便于脱模,零件的各面连接处应设计过渡圆角。
零件结构无特殊要求时,在两面折弯处应有圆角过渡,一般半径不小于0.5~1mm,R≥t。
1.2.2.1内外圆角半径零件内外表面的拐角处设计圆角时,应保证零件壁厚均匀一致,图中以R为内圆角半径,R1为外圆角半径,t为零件的壁厚.1.2.3加强筋为了确保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而又不使零件的壁厚过大,避免零件变形,可在零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
~3)a ~1)a ~0.25)a θ=2°~ 4°当a ≤2mm 时,可选择a=b 。
1.2.3.1筋的高度与圆角半径.1.2.3.2达到平直要求。
1.2.4a 不应小于孔径,并不小于零件壁厚t 的0.25倍。
孔口间的距离b 不宜小于孔径0.75倍,并不小于3mm 。
1.2.4.1 h 、h 与c 之比不能超过3, 如图其尺寸可参考表4.2-21.2.4.2 孔深h ≤2d 情况下的最小直径1.2.5螺纹内螺纹直径不能小于2mm,外螺纹直径不能小于4mm.螺距不小与0.5mm.螺纹的拧合长度一般不大于螺纹直径的1.5倍,为了防止塑料螺纹的第一扣牙崩裂,并保证拧入,必须在螺纹的始端和末端留有0.2~0.8mm 的圆柱形.并注意:塑料件螺纹不能有退刀槽,否则无法脱模。
注塑件设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注塑件设计是指利用注塑工艺制造所需产品的过程。
注塑件设计标准旨在确保注塑件的质量和性能,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和市场需求。
本文将概述并解释注塑件设计标准及其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涵盖了注塑件设计标准的不同方面。
首先,在引言中我们将提供概述说明和文章结构。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介绍注塑件设计标准的定义、背景、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第三部分将讨论注塑件设计标准的基本原则,包括合理性原则、可制造性原则和材料选择原则。
第四部分将深入研究注塑件设计标准中的关键要点,如尺寸和公差规定、浇口与冷却系统设计要点以及壁厚控制与强度分析要点。
最后,在结论中总结主要观点和结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和解释注塑件设计标准,帮助他们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通过详细讨论注塑件设计标准的定义、重要性、原则和关键要点,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标准,以提高注塑件的设计质量和制造效率。
此外,我们也希望通过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该领域可能的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方向的思考。
2. 注塑件设计标准:2.1 定义和背景注塑件设计标准是指在注塑件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它主要关注如何正确地进行注塑件的设计,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能够满足预期需求。
在当前制造业中,注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制定相应的设计标准变得至关重要。
2.2 重要性和应用范围注塑件设计标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帮助设计人员确立正确的设计思路,并明确各个环节的需求和要求。
同时,注塑件设计标准还可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使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协同配合更加紧密。
注塑件设计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制造企业,无论是大批量生产还是小批量定制均可使用。
它既可以作为企业内部培训教育的基础材料,也可以为外部合作伙伴提供参考依据。
注塑件设计要点
1, 利用注塑工艺生产产品时,由于塑料在模腔中的不均匀冷却和不均匀收缩以及产品结
构设计的不合理,容易引起产品的各种缺陷:
缩印,熔接痕,气孔,变形,拉毛,顶伤,飞边.
2, 为得到高质量的注塑产品,我们必须在设计产品时充分考虑其结构工艺性,下面结合
注塑产品的主要结构特点分析避免注塑缺陷的方法.
2.1开模方向和分型线
每个注塑产品在开始设计时首先要确定其开模方向和分型线,以保
证尽可能减少抽芯
机构和消除分型线对外观的影响.
2.1.1开模方向确定后,产品的加强筋,卡扣,凸起等结构尽可能设计成与开模方向一
致,以避免抽芯减少拼缝线,延长模具寿命.
2.1.2例如:保险杠的开模方向一般为车身坐标χ方向,如果开模方向设计成与χ轴
不一致,则必须在产品图中注明其夹角.
2.1.3开模方向确定后,可选择适当的分型线,以改善外观及性能.
2.2脱模斜度
2.2.1适当的脱模斜度可避免产品拉毛.光滑表面的脱模斜度应大于0.5度,细皮纹表
面大于1度,粗皮纹表面大于1.5度.
2.2.2适当的脱模斜度可避免产品顶伤.
2.2.3深腔结构产品设计时外表面斜度要求小于内表面斜度,以保证注塑时模具型芯
不偏位,得到均匀的产品壁厚,并保证产品开口部位的材料密度强度.
2.3产品壁厚
2.3.1各种塑料均有一定的壁厚范围,一般0.5~4mm,当壁厚超过4mm 时,将引起冷
却时间过长,产生缩印等问题,应考虑改变产品结构.
2.3.2壁厚不均会引起表面缩印.
2.3.3壁厚不均会引起气孔和熔接痕.
2.4加强筋
2.4.1加强筋的合理应用,可增加产品刚性,减少变形.
2.4.2加强筋的厚度必须小于产品壁厚的1/3,否则引起表面缩印.
2.4.3加强筋的单面斜度应大于1.5°,以避免顶伤.
2.5圆角
2.5.1圆角太小可能引起产品应力集中,导致产品开裂.
2.5.2圆角太小可能引起模具型腔应力集中,导致型腔开裂.
2.5.3设置合理的圆角,还可以改善模具的加工工艺,如型腔可直接用R 刀铣加工,
而避免低效率的电加工.
2.5.4不同的圆角可能会引起分型线的移动,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圆角或清角.
2.6孔
2.6.1孔的形状应尽量简单,一般取圆形.
2.6.2孔的轴向和开模方向一致,可以避免抽芯.
2.6.3当孔的长径比大于2时,应设置脱模斜度.此时孔的直径应按小径尺寸(最大实
体尺寸)计算.
2.6.4盲孔的长径比一般不超过4.
2.6.5孔与产品边缘的距离一般大于孔径尺寸.
2.7注塑模的抽芯机构及避免
2.7.1当塑件按开模方向不能顺利脱模时,应设计抽芯机构.抽芯机构能成型复杂产品
结构,但易引起产品拼缝线,缩印等缺陷,并增加模具成本缩短模具寿命.
2.7.2.设计注塑产品时,如无特殊要求,尽量避免抽芯结构.如孔轴向和筋的方向改
为开模方向,利用型腔型芯碰穿等方法.
2.8一体铰链
2.8.1利用PP料的韧性,可将铰链设计成和产品一体.
2.8.2作为铰链的薄膜尺寸应小于0.5mm,且保持均匀,
2.8.3注塑一体铰链时,浇口只能设计在铰链的某一侧.
2.9嵌件
2.9.1在注塑产品中镶入嵌件可增加局部强度,硬度,尺寸精度和设置小螺纹孔(轴)
,满足各种特殊需求.同时会增加产品成本.
2.9.2嵌件一般为铜,也可以是其它金属或塑料件.
2.9.3嵌件在嵌入塑料中的部分应设计止转和防拔出结构.如:滚花,孔,折弯,压扁,
轴肩等.
2.9.4嵌件周围塑料应适当加厚,以防止塑件应力开裂.
2.9.5设计嵌件时,应充分考虑其在模具中的定位方式(孔,销,磁性)
2.10标识
产品标识一般设置在产品内表面较平坦处,并采用凸起形式,选择法向与开模方
向尺可能一致的面处设置标识,可以避免拉伤.
2.11注塑件精度
由于注塑时收缩率的不均匀性和不确定性,注塑件精度明显低于金属件,应按
标准选择适当的公差要求(OSJ1372-1978)
2.12注塑件的变形
提高注塑产品结构的刚性,减少变形.尽量避免平板结构,合理设置翻边,凹凸
结构.设置合理的加强筋.
2.13气辅注塑
2.1
3.1采用气辅注塑,可提高产品刚性,减少变形.
2.1
3.2采用气辅注塑,可以避免缩印.
2.1
3.3采用气辅注塑,可以节省原材料,缩短冷却时间.
2.14焊接(热板焊,超声波焊,振动焊)
2.14.1采用焊接,可提高联接强度.
2.14.2采用焊接,可简化产品设计.
3.合理考虑工艺和产品性能之间的矛盾
3.1设计注塑产品时必须综合考虑产品外观,性能和工艺之间的矛盾.有时牺牲部分工
艺性,可得到很好的外观或性能.
3.2结构设计实在无法避免注塑缺陷时,尽可能让缺陷发生在产品的隐蔽部位.
注塑件设计要点
1, 开模方向和分型线
2, 脱模斜度
3, 零件壁厚
4, 加强筋
5, 圆角和孔
6, 抽芯机构及避免
7, 塑件的变形
8, 一体铰链
9, 嵌件
10, 气辅注塑
11, 综合考虑工艺性和零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