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前言
- 格式:ppt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6
前言生活与哲学(B)一、教材分析1.前言“生活与哲学”共分4个框题,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理”,主要说明哲学与生活是不能分离;第二框“生活是哲理的源泉”,阐述了哲理作为人的一种认识,只能来自于人的生活;第三框“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主要说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哲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更深刻、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哲理”的升华;第四框“学习哲学,运用哲学”,主要阐明了学习哲学的目的在于懂得它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运用他的观点、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学与用结合。
2.前言是高三哲学教学的开场白,承载着激发学生学习哲学基本原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立场进行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任务,对教材以后各课的学习具有导引作用。
3.前言内容涉及到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容的学习,因而也是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良好契机,通过学哲学、用哲学,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教材设置了“阅读与思考”、“操作平台”、“知识窗”、“相关联接”、“哲学观察”等辅助栏目和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全面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一方面,学生通过高一经济常识、高二政治常识等有关知识的学习,为哲学理论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尤其对哲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大有帮助。
但另一方面,哲学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其重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学与用的结合,对高中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导入语)生活首先意味着“生命的存活”,人在世界中展开人的思想与生命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存在,更是宇宙无可取代的存在。
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即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
《生活与哲学》前言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
( )4.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错题】1.物质就是桌子、椅子、黑板……()2.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的。
()3.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运动的、有形的、有规律的;后者是不变的、无形的、无规律的。
()4.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有了人脑就有意识。
()5.意识能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6.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7.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8.意识是客观存在在大脑中的反映。
()9.电脑是对物质的反映。
()1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11.物质决定意识,神是不存在的,因而关于神的观念也是不存在的。
()12.世界上存在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因此世界的本质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13.正确的意识同客观存在原型是一致的。
()14.人类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认识所有的客观事物。
()15.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
()16.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17.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18.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9.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20.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21.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是能否使客观符合主观。
()22.“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指“精神”和“物质”的直接转化或二者地位的变化。
()23.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本质。
()24.只有正确意识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25.“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坚持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前言生活与哲学通过引述四段文字来说明人生哲理的无处不在。
1,张爱玲《红玫瑰白玫瑰》。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三毛《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随遇而安境由心造)3,卞之琳《断章》(联系主体和客体相对性)4,无门禅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一生活处处有哲理: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孔子,已经写在联合国大会办公楼的墙上。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3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此言末路之难也。
”。
解释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
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
4,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应该是明代洪应明写的,最早出自洪应明所著书《菜根谭》。
——《菜根谭》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二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哲学归根到底都源于社会生活。
而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
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这种深刻的时代烙印,也必然在哲学思想上反映出来。
由此,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中国哲学简史》p45,第二自然段。
“在古代,墨子的名声和他的思想影响与孔子几乎不相上下。
……孔子对周代早期的传统典制、礼仪、音乐、文学都抱同情理解的态度,并从论理上予以解释,论证它们的意义。
墨子则恰恰相反,质疑它们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使之简化,而且照他看来更为适用。
……孔子是一位文雅有修养的君子,墨子则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布道家。
三学习哲学,运用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