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以鲁迅小说的农民与知识分子题材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2
中国的近代文学的作文范文中国的近代文学中国的近代文学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产生的文学作品。
这个时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创作的主题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些范例,展示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
一、鲁迅的作品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鲁迅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问题和痛斥封建传统为主题,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面。
其中,他的《狂人日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主人公牛羊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荒谬。
这篇作品以犀利的文字和戏谑的调子,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抨击,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除了《狂人日记》,鲁迅的《阿Q正传》也是中国近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描写阿Q这个形象的小人物,鲁迅展现了封建社会下普通人的无奈和挣扎。
这篇作品以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尖锐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丧失和荒谬。
二、茅盾的作品茅盾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作品主要关注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命运,具有浓厚的人民性和社会价值。
他的作品契合了当时社会变革的需求,呼吁改变社会现实。
在他的长篇小说《子夜》中,茅盾通过主人公农民子夜的成长经历,描绘了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苦难和挣扎。
这篇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和感人的情节,展现了农民的智慧和坚韧,呼吁社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和改善。
此外,茅盾的《春蚕》也是一部中国近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短篇小说以女工春蚕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当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困境。
茅盾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刻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工人阶级的艰辛和无助,引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和反思。
三、丰子恺的作品丰子恺是中国近代文学中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和绘画家,他的作品以幽默和讽刺见长。
他的作品时常运用讽刺的手法,对社会和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和思考。
他的散文集《丰子恺的文艺理论与书法浅话》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幽默的代表作。
浅谈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1)论文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题材现代性论文摘要:知识分子题材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鲁迅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体现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鲁迅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按一般的说法,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结局十分悲惨。
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和嘲讽。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Et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等。
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现代性的描写,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表现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在思想内容上:其一,知识分子题材的选择体现出了现代性。
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像《儒林外史》那样以古代知识分子被科举制度扭曲的人生和人性为题材的小说可谓凤毛麟角。
“‘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
”《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共有25篇小说,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占到了15篇,可见鲁迅身为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程度。
广告书评鲁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我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其文学作品对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的诸多思想、叙事手法、修辞技巧对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这也是鲁迅作品被广泛引入文学教育中的重要原因。
由郑家建、施灏编写的《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是“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该书将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关系作为一个复杂个案展开研究,深入探讨了鲁迅与20世纪中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力图在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过程中还原并诠释“鲁迅的存在”。
全书共十个大章,每章又分为二至五个小节,从不同角度对鲁迅作品和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之间的关联展开研究,对鲁迅的多个文学作品进行了细致解析。
第一章《跟着鲁迅学修辞》,主要对《祝福》《肥皂》两篇作品进行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修辞技艺进行解析和总结。
第二章《散点透视:当代随笔杂文大家与鲁迅传统》,对鲁迅与巴金、孙犁、邵燕祥、王小波等近现代作家在文学风格、核心思想和叙述手法上的异同进行研究。
第三章《鲁迅“阅读”莎士比亚:<狂人日记>中的三种动物与真的人》,对鲁迅《狂人日记》与莎士比亚《考利欧雷诺斯》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旨在明确鲁迅的文学作品风格,为后续的分析作铺垫。
第四章《文学如何教育:试论鲁迅的文学课堂与20世纪文学教育门》,采用纪实的手法对20世纪鲁迅课堂和文学教育课堂的特征进行分析。
第五章《鲁迅的形而上诗学思想》,这是作者从现代人的角度对鲁迅思想进行研究,同时明确了鲁迅思想在当代文学中的参考价值。
第六章《作为文学课程讲授对象的鲁迅》,对近代文学教育中的鲁迅形象进行塑造,以找到现代文学教育与近代文学教育的耦合点。
第七章《鲁迅的文学教育思想与实践》,完全站在现代文学教育视角下,对鲁迅文学教育思想中的“觉世之义”“启蒙与审美”“救亡宗旨”“大众语文”等思想的特征和意义进行总结。
第八章《鲁迅的文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立足于现代文学教育实践现状,对鲁迅文学教育思想中的审美方式、启蒙价值的现代意义进行总结。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分析作者:吉俐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摘要: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也最先接受西方文明,在这两种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寻找自我,探索革命的道路。
他们的命运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认识自我的?他们对社会起了多大的作用?廓清这些问题,是对现代知识分子进行反思的应有之义。
本文将通过一些代表性的作品以及典型人物,分析上述问题的成因。
关键词:封建制度;中西方文明;悲剧性格;介入社会能力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35-02一、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鲁迅的作品多是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现状密切相关。
他深刻地挖掘新的和旧的知识分子的灵魂,并且进行批判和剖析,投射出这些典型作品的强烈时代意义。
眼前浮现这样一幅冷酷和凄厉的画面:在“咸亨酒店”里,中秋过后,看看将近初冬,酒店里很冷清,孔乙己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掌柜仍然同往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他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他的眼色,很象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这手慢慢走去了。
鲁迅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并强烈谴责了封建统治阶级和那黑暗残酷的社会环境怎样给予了这个小人物以严重的侮辱和伤害。
作为唯一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人”,是多么可笑的啊!他是那样贫穷而又颓唐,衰老而又迂腐,“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据说他原来也读过书,可是他既无财产,又无显赫的家世,终于没有进学,而封建教育又把他变成身无长技,好吃懒做的废料。
于是,愈过贫穷,一直弄到给人抄书,将要讨饭,以至偷窃……除了供人愚弄和嘲笑,生命无足轻重。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呐喊》、《彷徨》为例【摘 要】在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分几个时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不同面貌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剖析,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注,同时,鲁迅对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呐喊》《彷徨》 知识分子鲁迅的《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中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占了多数。
这些知识分子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他们的艺术生命首先根植于其所生存的时代,而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则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大致隶属于四个时期:封建社会末期,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
辛亥革命时期以夏瑜、N 先生为代表。
北洋军阀时期以方玄绰为代表。
五四时期以吕纬甫、魏连殳以及子君和涓生为代表。
一、 封建社会末期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在这一时期描写了不同身份和地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命运和人生道路是不同的。
孔乙己和陈士成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与之相反的则是封建传统的卫道者形象,他们口诵圣贤却作威作福。
这两类知识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孔乙己》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1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穷困潦倒,好吃懒做的老童生----孔乙己的形象。
小说以咸亨酒店中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孔乙己的生活及其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故事也由此而展开。
小说中人物刚出场就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份和地位。
作品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实则不然,这也就是孔乙己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平常来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身份地位有文化的人,也就是那些“踱进店面隔壁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着喝的穿长衫的人。
”一种是身份地位比较低下,处于社会下层的人,“靠着柜外站着,”买一碗酒喝,多是傍晚傍午散了工的短衣帮的人。
浅谈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关系作者: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3年第08期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與演变,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与先进人物的推动不无关系。
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运动,在新文学兴起的浪潮中,鲁迅作品以其兼具政治斗争性与文学批判性的特点,对20 世纪文学思潮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由姜振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鲁迅与中国新文学》是一部探讨鲁迅与20 世纪中国新文学关系的著作。
该书从中国新文学的变革展开,着力探讨鲁迅在新文学兴起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深入分析鲁迅创作的新文体在理念层面的嬗变,在叙事方式上的艺术特色与文化意蕴,为研究鲁迅作品提供了历史视角。
百年前,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拉开“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随后一系列彰显人文精神与启蒙主义的作品问世,使鲁迅成为“ 五四”文学的主将。
在这期间,鲁迅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对人文精神的遵循,对科学与民主的践行。
“五四”文学之后,左翼文学运动声势渐显,鲁迅又置身其中,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探寻变革之路。
该书正是从新文学的两个源头“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入手,着重分析鲁迅在新文学运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鲁迅与新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鲁迅作品中有着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呈现。
书中探讨了鲁迅基于生活真实的表达,以及由此凸显出的现实主义流变;秉持客观态度,忠实描述生活,虽不掺入批评的态度,却形成直击人心的思考,这正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鲁迅作品中有着“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呈现,对国民性中的奴性予以批判,也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该书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努力作为世代相续的系统工程,更具有现代意义,也颇具实践价值。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千丝万缕的关联,不仅体现为其在新文学运动中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为其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性与先进性。
从《呐喊》与《彷徨》中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到《故事新编》与新历史小说的建构,以及《野草》“以诗为文”的创作风格,内容上的深刻、形式上的创新、文体上的突破,都成为鲁迅作品独一无二的优势,也为中国新文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又在美学与历史的建构中留下“不朽”的风范。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中国革命文学中的代表人物——鲁迅摘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及其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思潮,并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代表作品的分析及其创作背景的研究,探讨鲁迅在中国革命文学中的代表性。
一、鲁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和美术家。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小说、散文、诗歌和杂文等领域。
鲁迅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其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深刻,其思想深刻,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和尖锐的批判精神。
二、鲁迅与中国革命文学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文化启蒙性和民族自觉性。
作为一名热爱祖国、关心民族命运的作家,鲁迅始终关注着中国革命与文化的命运。
他认为,文学为人民服务,应该立足于中国的民族命运和人民生命和利益的需要,以更广泛和深刻的方式,赞美和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革命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主要集中于描写当时社会矛盾和揭露封建制度的反动本质等方面。
他的小说、散文多数是以现实的社会现象为背景,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呼吁人们用民主、科学的思想和行动去改变现状。
三、鲁迅代表作品的分析1.《呐喊》《呐喊》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贫困,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中国人的磨难和奋斗。
该小说所描绘的人物形象鲜明,言之有物,思想涵盖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其揭示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反映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关切,并对中国革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它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幽默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民族、政治和文化现象。
试论鲁迅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鲁迅曾说过:“历史结账,不能像数学一般精密,写下许多小数,却只能学粗人算帐的四舍五入法门,记一笔整数。
”如此说来,在20世纪的大舞台上风云一时的许多人物,连同他们的种种高论,大概都要在这历史的结账里被忽略不计,这是无可奈何的;但同时,也必定有一些人(及其思想)要记入这历史的总数里的,而其中的极少数则会在这总数里显现出独特的光彩,从而在这世纪历史上,打下个人的烙印。
20世纪中国,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创造,可以以其名字命名,即称为“某某思想”的思想家并不多。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除这三人外,大概就是鲁迅。
他们四位可以说是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国精神(思想、性格、心理,等等)有着最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
鲁迅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就是非同寻常的了。
尽管不同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鲁迅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民族精神、文化层面。
“20世纪中国”是一个历史的过渡,它所要实现的是封建旧中国(以经济落后于政治专制为主要特征)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以经济现代化于政治高度民主化为主要特征)的历史大转变、大变革,于经济政治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20世纪中国将要实现传统文化的根本改造,创造现代民族新文化;实现中国人的根本改造,铸造新的民族性格。
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的全面变革中,古老的中华民族将要实现自己的觉醒、更新于腾飞,嬗变为现代民族。
后一过程尚在继续中。
鲁迅则这样给他自己在20世纪的中国作历史的定位:他曾说他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的最后一个,又强调自己作为一个“历史中间物”(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中说:“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
大半也因为懒惰罢,往往自己宽解,以为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
谈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及意义目录目录引言.................................................................................2 一、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2 二、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4)三、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5 四、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7 五、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9 结论.................................................................................11 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摘要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大多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五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以下五类知识分子形象及他们的文化意义: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第二类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第三类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第四类是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第五类是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觉醒;封建卫道士;形象类型;文化意义- 1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及意义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及意义引言无论是现代还是当代,对鲁迅先生小说形象的研究从没间断过,鲁迅先生以其不羁的性格、超人的文笔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以知识分子的形象最为显明。
二十世纪初的农民生活写照——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者:师喜妹【内容提要】:在鲁迅小说中,以农民为题材的有不少。
这些作品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的痛苦经历,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
其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
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提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现象。
这样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了解当时农民生活的历史,从而找到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挣扎苦难阶级对立迷信麻木一、二十世纪初的农村孩子少年闰土的形象在小学阶段就了解到了,其被写的生动具体,有生有色。
他是那么智慧、勇敢,心胸开朗,说起海边农村的事来,无论是月夜刺猹、或是夏拣贝壳,还是雪天捕鸟,都是滔滔不绝,娓娓动听。
就连书香门第的迅哥儿听了,都情不由已的惊叹道:“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1】从《故乡》里这个活跃在海滩瓜田里,健壮、活泼,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闰土,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社戏》中摇着航船生气勃勃,敢于闯荡的双喜、阿发、桂生……,这群农民的孩子和闰土一样,虽然小小的年纪,却都有适应农村生活的本领,他们除了放牛、撑船、钓虾外,“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两三个还是弄潮好手”。
劳动生活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大自然广阔的天地丰富了他们的智慧,而且他们都有着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厚道和热情。
长年生活在这偏僻的海边小村上的农民,十之有九都不识字,不懂得那么多的圣贤经传。
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乐,虽然年纪相仿,“但论起行辈至少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一村老老小小,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俩个词来”。
村里的农民们,都是慷慨好客,友爱热情,一家有客人,都是大家的小朋友们在田野里放牛、钓虾,钓的虾都是小客人。
鲁迅与中国二十世纪杂文鲁迅生前对杂文创作的执着和逝世后其深邃、复杂的精神意气所散发出的耀眼的光照, 使鲁迅与杂文的话题成为本世纪中国文学中最迷人也是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谜。
在深层的形态里, 鲁迅杂文对中国20 世纪杂文的影响, 几乎一刻未曾中断过。
它矗立在那里, 仿佛是一种不尽的精神话题, 一个永远耀照的光源。
鲁迅在从事文学活动之初, 曾广泛涉猎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 但最终却只对杂文情有独钟。
其原因在哪里呢?30 年代, 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 侧重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斗争的角度, 论析了鲁迅杂文产生的社会原因。
的确, 处在本世纪初叶那样一个风云际会、百废待兴、动荡不安的大时代中, 觉醒的一代作家有心绪“惟艺术而艺术”的已微乎其微。
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 就决不是“为了当时的文学家之所谓艺术”。
他忧虑的首先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权利。
严酷的现实已容不得他做虚无缥缈的幻梦, 而需要的是重塑灵魂、狙击黑暗的战斗。
于是, 鲁迅便自觉不自觉地与杂文相遇了。
由于杂文的议论特性, 使它在沟通作者与读者、生活与艺术的联系中, 可以省却形象感知过程中若干繁缛、拖沓的中介环节, 以短兵相接的形式迅即对社会现实作出反应。
这就从根本上适应了时代对文学的要求和鲁迅的文学选择。
但是, 仅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鲁迅的选择还是片面的, 其中还有关涉作家人格素质、文学修养、生活经历、精神禀赋等更为深层、更为复杂的主观原因。
鲁迅的杂文家气质, 是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已酿就的。
鲁迅的命运是十分坎坷、不幸的, 还在孩提时代, 他就因祖父的下狱和父亲的病故而饱尝了社会的冷眼和欺侮。
南京求学期间, 他又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
这样造成的心理创伤尤为深痛, 一种压抑感、孤立无助常常困扰着他, 使得性情本来聪颖、敏感、内向的鲁迅, 越发变得刚强而沉默, 执著又孤独。
他从小是带着怀疑、憎恶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 大量积累的是否定和反抗性情绪。
摘要鲁迅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了他对知识分子和农民思想的深刻揭露。
鲁迅的小说中表现为知识分子力图摆脱传统的羁绊,从封建主义的桎梏下挣脱出来争取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心理要求,但最终还是被封建势力所压迫。
鲁迅农民题材的小说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的现实,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农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上的创伤。
鲁迅对农民的关注立足于封建社会丑恶的现实生活,并深入到封建社会的本质灵魂深处,挖掘出病根,展示病态,积极寻求疗病的良药。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农民,人物形象,封建思想AbstractLu Xun's novel by portraying the characters, the performance of his ideas of intellectuals and farmers to expose the profound. Lu Xun's novels in the performance of intellectuals trying to shake off the fetters of tradition, from under the yoke of feudalism break out individual freedom and liberation for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s, but in the end, or other feudal forces of oppression. Lu Xun's novel subject matter not only of farmers succeeded in shaping a group of farmers behind the art of image, but the field really was a reflection of the dark reality of rural China, reveals a profound ignorance of these farmers, numbness of the mental trauma. Lu Xun's concern for farmers based on the ugly reality of feudal society, life, and a feudal society into the depths of the nature of the soul, digging out the root cause, showing pathological, and actively seek the good medicine for curing diseases.【Key words】Lu Xun, intellectuals, peasants, images, feudal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绪论 (4)一、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5)(一)觉醒反抗的知识分子 (5)(二)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 (7)(三)彷徨的知识分子 (9)二、农民形象分析 (11)(一)愚昧的农民 (11)(二)麻木的农民 (14)结论 (16)参考文献 (17)绪论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毕业论文题目:鲁迅及其文学探讨姓名:学号:性别:专业:年级:指导老师:年月日鲁迅及其文学探讨中文摘要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然而,鲁迅所承受的是一个民族无路可走的悲哀,他无法顺利地在其间抽身,相反,他愈在其间探索愈是加深了悲哀,这种悲哀集合起来无处发泄,慢慢成了心内的黑暗及虚无感。
这种鲁迅才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有痛,有伤,然而奋然前行!关键词:鲁迅; 文学;思想;影响;学习。
目录中文摘要 (ⅰ)目录 (ⅰ)1.鲁迅简介及其当时社会背景 (2)2.鲁迅先生的深刻而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 (2)3.对鲁迅的文学作品分析及评价 (4)4.他对当时生活强烈的的期望与他坚韧顽强的灵魂 (5)5.鲁迅及其文学创作对当时社会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6)6.崇尚伟大的精神和他所具有的价值 (7)7.鲁迅对我国文化事业的贡献 (7)参考文献 (8)鲁迅及其文学探讨从古至今,多少关于文学的言论,甚至传说,准确的说: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然而,鲁迅所承受的是一个民族无路可走的悲哀,他无法顺利地在其间抽身,相反,他愈在其间探索愈是加深了悲哀,这种悲哀集合起来无处发泄,慢慢成了心内的黑暗及虚无感。
这种鲁迅才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有痛,有伤,然而奋然前行!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辉煌的色彩。
一、鲁迅简介及其当时社会背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也是新文化涌动的倡导者。
鲁迅生活在一个无言语自由、黑暗、有反动派的社会里。
因此,他一生中就以写文章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感情和对民族灵魂的深切期望。
鲁迅的影响实用一篇鲁迅的影响 1文艺影响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而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
一方面他运用__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
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__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__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2 论文摘要2.1 中文摘要浅谈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一生著作很多,在小说中,他塑造了许多人物的形象。
而小说的内在就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鲁迅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
他的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对人物的形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鲁迅的小说中,注重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有十五篇,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与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热切关注。
而鲁迅自己就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之一,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有最深切的体验和感受。
但是他超越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更深刻、更冷静的分析知识分子的形象。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反映他的思想,体现他的人格,展现他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关键词知识分子;封建思想;禁锢;革新;觉醒2.2 英文摘要The image of intellectuals of Lu XunLu Xun was a great writer, thinker and revolutionary.Many works of Lu Xun's life, in the novel, he shaped the image of many people.The novel is through the inner characters shaped to express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Lu Xun's novel and profound criticism of the feudal system, feudal ethics to eat human nature, in defense of those who exposed the hypocrisy of the feudal.His novels of characterization is mainly appearance description, action description, language description and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revealed the soci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the image of the characters had depth.Lu Xun's novel, focusing on shaping the image of intellectuals were 15, showed his fate of modern China and the earnest attention of modern intellectuals.The Lu Xun himself is representative of this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 one of his intellectual life, thought, emotion and so on, have the most profound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But beyond the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more profound, more sober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intellectuals.The image of these intellectuals, can reflect his thoughts, reflected his personality, showing his artistic style and content.【Key Words】Intellectual Feudal Imprisonment Innovation Wake3 论文目录目录一、受封建枷锁禁锢的知识分子形象 (3)(一)被封建思想严重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3)(二)依旧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4)二、具有变革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4)(一)具有革命精神的变革知识分子形象 (4)(二)投机取巧的知识分子形象 (5)(三)意志薄弱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5)三、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6)(一)已经觉醒的“狂人” (6)(二)正在觉醒的“我” (6)四、参考文献 (7)浅谈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论鲁迅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鲁迅宛如一颗最为耀眼的巨星,其文学成就和思想光芒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而著称。
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
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种对封建礼教的尖锐批判,犹如一声惊雷,震撼了当时的文坛和社会。
他让人们开始正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促使人们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这种批判精神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特质之一,后来的许多作家在其影响下,也以文学为武器,勇敢地揭露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丰富多样且极具典型性。
从阿 Q 到祥林嫂,从孔乙己到闰土,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旧中国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国民性弱点的象征,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弱点和局限。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则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
这些典型人物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成为了许多作家塑造人物的范例。
他们的存在提醒着作家们要深入生活,关注人民的命运,塑造出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人物形象。
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鲁迅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打破了传统文言文的束缚,运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其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有力。
他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语言表达树立了典范。
同时,他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大量的方言和俗语,使文学语言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鲁迅的文学思想更是影响深远。
他强调文学要为人生、为社会,要揭示社会的问题,唤起人民的觉醒。
这种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作家将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疾苦作为自己的创作使命。
目录一、鲁迅小说的主题思想 (1)二、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1)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 (3)2.《阿Q正传》中的阿Q (7)3.《祝福》中的祥林嫂 (9)4.《离婚》中的爱姑 (10)三、鲁迅小说的社会意义 (10)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汉语言文学【摘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鲁迅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造成农民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对当时农民的根本出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参考方案。
其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倔强活泼的爱姑;有背负着生活负担、忧郁的闰土……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在于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悲剧命运鲁迅为什么要呐喊?他在《呐喊自序》里作了具体详尽的解释。
鲁迅写小说,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所以,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识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
《呐喊》和《彷徨》中的作品,描写了系列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民,个体劳动者以及下层旧知识分子的悲剧。
现以小说中塑造的典型农民形象为例,说明鲁迅的小说是如何揭示农民的命运悲剧的。
一、鲁迅小说的主题思想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热情的呼唤有别于旧民主革命的到来。
在这部小说中,鲁迅采用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方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创造了全新的小说格局,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语言简洁、洗练、生动、峭拔。
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文章摘要: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式知识分子,有在新文化运动中觉醒了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还有觉醒了的女性知识分子,表现了他对这些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孤独者》、孔乙己、高老夫子、魏连殳、近代知识分子、命运在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
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也有批评。
着重通过表现知识分子的不幸,来解剖他们生活的环境——“病态社会”,使人们对这个罪恶的渊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本文下面将要论述的则是鲁迅先生笔下动荡年代中的三名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命运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
也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的研究和讨论。
一、《呐喊》中的孔乙己《呐喊》成书于1923年9月,以《狂人日记》始、以《社戏》终,共收录小说15篇(后抽出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改名《铸剑》收于《故事新编》)。
应该说《呐喊》成集之时,先生所抱的是一颗为先驱呐喊助威、为世人呐喊觉醒之心,而其中志在唤醒激励知识分子的,当数《孔乙己》一文。
《孔乙己》一文透过在鲁镇咸亨酒店里当伙计的“我”的眼睛,观察了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
本文对孔乙己命运的描写则实为全文最发人深省之处。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淡淡地点出孔乙己也是有一些学识的,实是下了些工夫,耗费了许多时光的,然而由于他“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这里一方面指明了孔乙己现在的处境,为其以后的悲惨埋下伏笔;另一方面点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一部分读书人的毒害是由内至外、根深蒂固的。
而孔乙己至死也不愿放弃的读书人尊严,则是这制度带给他仅有的荣耀。
接下来介绍了孔乙己在酒馆中的几件小事,描写了孔乙己对自己命运的无力与无奈,他不仅无力甚至无心向当权者要求改善自己的状况,而且无力向身边的人抗争和倾诉。
关于鲁迅的2000字论文鲁迅先生论文有关鲁迅文学的论文换一种眼光看鲁迅[摘要]鲁迅先生始终植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里,他的每一步都留下足够的分量,从东昌坊口新台门的第一声啼哭到万国公墓“民族魂”的入殓,每一步都给我们留下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关键词]鲁迅先生驻足于北师大学四宿舍前,凝视着“三一八”纪念碑,端详先生清癯的面容,想像先生灯下奋笔疾书《为了忘却的纪念》时的悲愤。
我深知在不惑之年里先生内心的悲凉:兄弟反目,学生喋血,政府通缉,前途渺茫。
在艰难的环境中,先生奋然抗争,毫不退缩。
于是,先生铮铮铁骨的斗士形象就定格在国人的心目中。
然而我细读鲁迅。
才发现鲁迅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普通人而生存着,他有着丰满的形象。
作为孩童,他展现给我们的是童话般的晶莹世界。
百草园的一草一木,都可带来无穷的乐趣,在三味书屋学习虽然枯燥但却可以在寿老先生的眼皮底下描绣像。
放假的时候和乡下的小伙伴划船去听社戏,偷煮毛豆吃。
冬天下雪了支起竹1匾捉麻雀,也能听听闰土讲夜晚沙滩捉獾猪的传奇经历。
在安桥头的水乡,那是一个孩子们的世外桃源。
和小伙伴们的纯洁友情,让鲁迅先生在漂泊的异乡时常回味,倍感温暖。
作为青年,他有着务实的追求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由于家道衰落,不得已上洋式学堂,不顾路程险阻,东渡日本求学。
先生博览群书,惜时用功,先涉足自然科学,又研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的问题。
先生坚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又因为希望救治像父亲这样病人的痛苦,便选择医学专业,却由于痛心国人精神的麻木便毅然弃医从文,苦苦寻找着救治国人的精神良药。
这却是一条寂寞与艰难的道路,先生铁肩担道义,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留下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鞭策。
先生也便成了盗取圣火的中国式普罗米修斯。
作为中年人,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
为了养家糊口,不停地在职场上奔波,从杭州到南京到北京又到南方,生计的重担迫使他要做多分兼职工作。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深刻性与价值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09级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的深刻性与价值汉语言文学专业【摘要】鲁迅在小说中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下的国民思想精神病态,一针见血的批判了国民性的麻木,冷血,愚昧,看客心态。
他通过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对国民性进行的挖掘和分析,揭示出了国民性产生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上的洗脑和制度上的长期压迫。
其目的在于揭露中国“吃人的社会”,来挽救社会的堕落。
,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他所抨击的国民性,因此,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国民性深刻性现实意义目录绪论 (1)本论 (1)一鲁迅作品中所批判的“国民性”内涵 (1)(一)何为“国民性” (1)(二)麻木,愚昧,冷血,看客心态 (1)(三)典型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 (4)二国民劣根性探源 (5)(一)思想上的洗脑.................... . (6)(二)制度上的压迫 (7)三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理想性格 (8)(一)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8)(二)理想的国民性格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绪论我国对于鲁迅的研究,自鲁迅在世时就已开始,迄今已经有九十年。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革命家代表。
1987年9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关于国民性批判研究的第一本著作—《文化批判到国民性改造》,郑欣森著。
之后,国民性批判研究的论文百花齐放,陈鸣树,谭德晶,冯骥才,阎玉刚,荣挺进等都对其批判国民性的价值,特别是当代意义进行了探讨。
绍兴文学院和鲁迅研究所等高校以及三联周刊,新浪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加深了对于鲁迅的认识,丰富了鲁迅的形象,完整了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进入20世纪以后,起了一阵“贬鲁”之潮。
茅盾指出,“鲁迅研究中有不少形而上学,把鲁迅神化了,把真正的鲁迅歪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