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 格式:ppt
- 大小:7.45 MB
- 文档页数:70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熊欢(四川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摘要: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我国市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但形势依然严峻。
关键词:荒漠化危害防治对策1.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土地荒漠化大致有四类:一是风力作用下的,以出现风蚀地、粗化地表和流动沙丘为标志性形态;二是流水作用下的,以出现劣地和石质坡地作为标志性形态;三是物理和化学作用下的,主要表现为土壤板结、细颗粒减少、土壤水分减少所造成的土壤干化和土壤有机质的显著下降,结果出现土壤养分的迅速减少和土壤盐渍化;四是工矿开发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损毁、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土地流失殆尽,土壤质地出现沙化、颗粒变粗、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减少、保水保肥性能减弱【1】。
(环境学概论吴彩斌,雷恒毅,宁平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06 28页)2.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荒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土地资源的不利影响荒漠化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
荒漠化使耕地、草场、林地等可利用土地资源生产力丧失,沦为沙地。
荒漠化使土壤肥力降低。
2.2对植被与环境的危害荒漠化造成森林锐减,天然植被大量死亡。
荒漠地区的植物在极端的自然条件(干旱缺水,冬严寒夏酷暑,昼夜温差大,日照强,风蚀沙埋,土壤粗粒化,多盐碱、石膏等)和长期进化过程中,成功地发展了许多适应机制(包括生态的、生理的、形态结构的、行为的、遗传的,等等),其中许多野生植物是防治荒漠化生物措施的重要植物资源。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学习目标]1.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治理措施。
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并掌握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
【探究材料】楼兰是中国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
据《史记》记载,楼兰建国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然而,公元四世纪左右,它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千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1.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什么?2.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3.导致土壤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探究材料】材料一“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
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如右图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2.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
4.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垦三江平原的湿地,并且加以保护?【规律总结】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蚀、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的破坏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与其海陆位置和地形密切相关。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戴埠高中高二地理备课组必修三学案3 主备:杨珊珊审核:丁丽华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班级:学号:姓名:【学习要求】1、知道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重点与措施;2、学会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分析方法,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自主探究】知识点一:荒漠化的防治策略:☆探究知识形成:阅读课本P24,完成以下知识自主构建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的威胁扭转恢复生产力2.两条原则:维护平衡与提高效益相结合;治、治、治、治相结合。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严重地段。
知识点二: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探究知识形成:阅读课本P24,完成以下知识自主构建:1.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推广牧区:减少数量干旱内陆区:合理分配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外围沙漠带:封育生物措施:绿洲前缘带:带内部:网工程措施:缺水源地区设置工程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现有林地:作为绿洲边缘的灌草林带:发展业、业已荒漠化的地方:、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林牧区的能源问题开源:、、、解决能源的途径节流:推广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增长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生态系统提高人口素质【小试牛刀】选择题:(2009年江苏地理)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P地与Q地相比,P地()A.年大风日数少B.年降水量多C.年降雪日数少D.沙尘暴日数多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A.截留水分B.改变气候类型C.削弱风力D.改变植被类型读下图,完成3~5题。
3. 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4. 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5. 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6~7题: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7.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造林种草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回答8~10题:8.“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9.“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风化作用10.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班级:学号:姓名:【学习要求】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自主探究】知识结构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其主要表现:1、过度2、过度3、过度探究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探究材料:课本16页前两段探究问题1: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的过程分别是什么?查读世界气候类型图,读下图回答(1)-(4)题(1)分析图中以B为代表的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
(2)图中B、D、E三处的荒漠延伸到海岸的原因。
(提示结合洋流分布图)探究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探究材料:课本图2.1和2.2探究问题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以干旱为主的原因是什么。
(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②气候:干旱是其最为的显著的自然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探究材料:课本P17-19内容探究问题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是什么?【例题2】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回答(1)~(3)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2)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C.陕西、宁夏D.青海、西藏(3)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植被人为破坏严重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D.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第十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编写:法朋光第26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资源的开发【基础知识归纳】一、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风蚀、水蚀。
地表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垦3.荒漠化的危害1)、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2)、荒漠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荒漠化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4)、荒漠化使生物产量下降,引发饥荒4.荒漠化的防治①荒漠化的防治对策与可行性措施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我国措施: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湿地1.“地球之肾”①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②我国主要湿地的分布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从热带到寒温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原都有湿地的分布。
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③湿地的重要价值;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2.湿地资源问题①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垦湿地为耕地砍伐灌木、过度捕捞、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不当、引进物种干扰、城镇建设.其中突出问题:湿地数量不断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质量逐渐下降3.保护湿地①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考点梳理】考点1: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荒漠化带来的危害2.能够说出荒漠化问题的治理措施3.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知识准备】1.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A级)温带草原区:过度____________ 绿洲边缘区:过度____________农牧过渡区:过度______________ 绿洲退化萎缩:对__________的不合理利用【学习内容】一、荒漠化的危害(A级)1.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威胁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 、水库、灌渠等基础设施。
2.为__________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________和__________减产甚至绝收,进而引发_________,影响经济、社会的__________发展。
二、荒漠化的防治(A级)1.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措施:封______禁________,禁_______禁________,合理用_______,__________移民等。
3.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系建设工程。
4.西北荒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长期存在,使得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在继续扩大。
『活动探究』1.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C级)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2.什么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植被严重退化和沙漠化的自然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类活动加速和地表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原因,荒漠化现象日益加剧,给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和治理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荒漠化问题。
一、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1. 破坏生态环境荒漠化现象导致土地资产的浪费和自然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科学,形成了生态恶性循环。
2. 威胁生态安全荒漠化现象威胁生态安全,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和健康,对全球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3. 加剧土地沙漠化荒漠化的恶性循环将土地转变为沙漠地带,导致生态环境不可挽回的破坏。
4. 破坏社会经济发展荒漠化问题不仅直接破坏土地环境、生态环境,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旅游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形成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
二、荒漠化治理方法1. 引导合理用地引导深度治理荒漠化地区,建立保护区、开发区、耕地等多种用地类型,走特色发展之路。
2. 制定科学计划荒漠化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荒漠治理计划,定期实行救治措施。
3. 推广旱作农业实行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鼓励发展旱作农业等民生产业。
4.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当地少有的资源建设防沙为主、防风为辅的生态系统,动员当地居民,实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保护措施。
5. 加强风沙防治加强风沙防治、植被恢复工作,促进本地的植物和树木生长,在森林和草原植被丰富的情况下,在农村、城市等地建设荒漠化特色旅游区、野外生态农业公园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业。
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救治措施,将治理荒漠化问题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任务。
希望全球各国生态、环保部门积极发起,积极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并优化我们的生态环境、稳定我们的社会经济,从而实现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