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
- 格式:doc
- 大小:193.50 KB
- 文档页数:38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2. 通过美术作品欣赏,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素描基础教学重点:学习素描的基本技巧,如线条、阴影、透视等。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物体的比例和结构。
2. 第二课:色彩认知教学重点: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如色彩三原色、色彩搭配等。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和氛围。
3. 第三课:绘画材料与技法教学重点:熟悉常用的绘画材料和技法,如铅笔、水彩、油画等。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创作。
4. 第四课:图案设计教学重点:学习图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重复、对比、对称等。
教学难点:如何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图案。
5. 第五课:美术作品欣赏教学重点:欣赏和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风格。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4.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2. 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评价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
2. 教具:画笔、画纸、色彩、模型等。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六、第六课:版画制作教学重点:了解版画的基本制作流程,如雕刻、印刷等。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版画的构图和刻画细节。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版画制作技巧。
七年级美术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美术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
2. 使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 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名画作品,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讲解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幅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说。
第二章:线条与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线条和形状的基本概念及表现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线条和形状的基本概念及表现力。
2. 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方法。
3. 绘画技巧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线条和形状的基本概念及表现力,学会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
2. 难点:如何运用线条和形状创造具有个性的作品。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线条和形状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线条和形状在绘画中的作用。
2. 讲解:讲解线条和形状的基本概念及表现力,示范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方法。
3. 实践:学生进行线条和形状的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章:色彩与构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彩和构图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和构图表现物体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色彩和构图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2. 运用色彩和构图表现物体的方法。
3. 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册第一章:美术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2. 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美术的定义和分类2. 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3. 简单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3. 简单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的实践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2. 示范法:示范简单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讲解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示范简单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3. 实践: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章:素描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物体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素描的定义和分类2. 素描工具和材料的使用3. 基本的素描技巧和表现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素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素描工具和材料的使用3. 基本的素描技巧和表现方法的实践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素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素描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2. 示范法:示范基本的素描技巧和表现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讲解素描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示范基本的素描技巧和表现方法。
3. 实践: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章:色彩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色彩的定义和分类2. 色彩工具和材料的使用3. 基本的色彩搭配和运用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色彩工具和材料的使用3. 基本的色彩搭配和运用方法的实践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色彩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七年级美术教案(人教版)全册第一章:美术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教学内容:1. 美术的定义和分类2. 美术的基本元素(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3. 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美术基本元素的运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美术的本质。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感受美术的基本元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美术的基本元素,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
3. 实践:让学生动手创作,运用所学的美术基本元素。
4. 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第二章:素描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素描的定义和分类2. 素描的基本技巧(线条、明暗、质感等)3. 素描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素描的基本技巧2. 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素描的基本技巧,引导学生理解素描的特点。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素描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素描的基本技巧,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
3. 实践:让学生动手练习,运用所学的素描基本技巧。
4. 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欣赏素描作品。
第三章:色彩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色彩的定义和分类2. 色彩的基本原理(色相、明度、纯度等)3. 色彩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色彩的基本知识2. 色彩的运用和创作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色彩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色彩的本质。
七年级美术全册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美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美术的基本概念1. 美术的定义与分类2. 美术的基本元素(线条、形状、色彩、质感等)3. 美术的表现手法(写实、抽象、夸张等)第二章:绘画基础1. 绘画工具与材料2. 绘画的基本技巧(线条、涂抹、渲染等)3. 绘画的基本构图原则(对称、平衡、对比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术语和理论知识。
2. 示范法: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分析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创意、技巧等。
3.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技能的测试。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册教案共32课时,每周2课时。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案顺序依次进行,每章约4课时。
六、教学内容第三章:雕塑与工艺1. 雕塑的分类与特点(泥塑、木雕、石雕等)2. 雕塑的基本技巧(塑造、雕刻等)3. 工艺品的制作与欣赏(陶瓷、剪纸、刺绣等)第四章:设计基础1. 设计的概念与分类(视觉设计、工业设计等)2. 设计的基本原则(美观、实用、创新等)3. 设计的方法与步骤(调研、草图、制作等)七、教学方法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美术作品或话题进行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参观法: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或博物馆,拓宽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6.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评价4.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作品,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5.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6. 成长记录:鼓励学生建立美术成长记录,记录学习过程和成果。
七年级美术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美术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美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教学内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美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如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
2. 讲解美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如线条的运用、形状的创造、色彩的搭配和构图的原则。
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观察力和表现力。
第二章:素描基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素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素描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如线条、阴影、质感等)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不同类型的素描作品。
2. 讲解素描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如线条的运用、阴影的处理和质感的表现。
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观察力和表现力。
第三章:色彩基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色轮、色彩的三要素等)2. 色彩的运用方法(如色彩的搭配、色彩的运用技巧等)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色轮和实例讲解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饱和度)。
2. 讲解色彩的运用方法,如色彩的搭配原则和色彩的运用技巧。
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第四章:绘画创作与欣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绘画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教学内容:1. 绘画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表现手法等)2. 绘画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如何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绘画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构图的原则、色彩的搭配和表现手法。
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册第一章: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1.1 美术的定义与分类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定义,理解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
介绍美术的分类,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
1.2 美术的作用与价值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如装饰、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等。
探讨美术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
第二章:学习绘画的基本技巧2.1 绘画工具与材料的选择介绍绘画工具与材料的种类,如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等。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绘画工具与材料。
2.2 绘画的基本技巧教授绘画的基本技巧,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
第三章:欣赏与分析美术作品3.1 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关注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等方面。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2 美术作品的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分析美术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表现手法等。
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第四章:培养创新与创造力4.1 创新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学习运用创新思维方式。
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2 创新与创造力在美术中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将创新与创造力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创作出具有创新元素的美术作品。
第五章:美术作品展示与评价5.1 美术作品的展示教授学生如何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包括作品的摆放、展示环境的布置等。
引导学生学会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提升自信心。
5.2 美术作品的评价教授学生如何评价美术作品,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
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美术作品。
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册第六章:学习雕塑的基本技巧6.1 雕塑材料的了解与应用介绍雕塑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雕塑是一种三维艺术形式。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雕塑材料的特点与使用方法,如泥、石、木等。
6.2 雕塑的基本技巧教授雕塑的基本技巧,包括塑造、刻画、打磨等。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本、课件【教学过程】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
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
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年级美术教案(人教版)全册第一章:美术的基本概念与术语教学目标:1. 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
2. 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质感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的介绍。
2. 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的讲解和示范。
3.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评价。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
3. 示范:示范如何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评价。
4.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幅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美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学生能够识别和解释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
3. 学生能够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
第二章:绘画的基本技巧与材料教学目标:1. 学习绘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形状、色彩的运用。
2. 了解和掌握绘画材料的用法,如铅笔、彩色笔、水粉颜料等。
3. 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绘画的基本技巧的介绍和示范。
2. 绘画材料的介绍和演示。
3. 创作一些简单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材料的用法。
3. 示范:示范如何运用基本技巧和材料进行绘画创作。
4. 练习: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材料。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基本技巧进行绘画。
2. 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绘画材料,创作出具有创造性的绘画作品。
3.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通过绘画作品进行展示。
第三章:雕塑的基本技巧与材料教学目标:1. 学习雕塑的基本技巧,如塑造、雕刻、拼接等。
2. 了解和掌握雕塑材料的用法,如泥巴、石膏、木材等。
七年级初一美术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一、单元目标(1)从古今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中,感受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和自然现象。
(2)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学生能对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和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3)通过对本单元绘画作品的欣赏,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围绕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绘画欣赏以学科,画种,时代或地域划分内容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从多角度认识欣赏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美术欣赏教学主题,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的同时,贯穿审美教育的主线,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美感特征的同时,简要穿插介绍作品常识。
学习活动可多样化,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教学活动应尽可能直观生动,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
因此,教师课前应对教材作认真学习理解,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设计和准备,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本单元教学,可用二课时完成。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对作品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2、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和欣赏.难点: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五、课前准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课件制作学生:课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学生思考讨论: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
(1) 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 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活动一: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1页,可作适当增补)。
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第一课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教材分析:本课为“欣赏·评述”领域,教材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代表性美术作品的介绍和解析,力求使学生认识到优秀的美术作品需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来塑造视觉艺术形象,它们大都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内在的深层意蕴和理念。
美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创造的视觉形象,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还会蕴涵某种情感和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聊表达内在深层次意蕴。
过程与方法:知道美术创作是某种理念和情感的表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聊表达内在深层次意蕴,学会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这个作品的理念表达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欣赏这些美术作品.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反思: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意蕴第二课弘扬真善美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教材分析:艺术的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美术具有审美、实用、教育、认识和传播交流等社会功能。
美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
真善美是人类精神世界追求的永恒主题,为此,美术作品应当坚持倡导和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功能。
过程与方法:知道美术作品在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增强弘扬真善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说要表达的意思,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纹样与生活第一课了解纹样学习领域:设计·应用教材分析:纹样是取材于生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风景、几何形状等题材,经过一定的构图和色彩搭配设计而形成的具有装饰美感的花纹。
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美术基本概念和术语。
2. 素描、水彩画、油画、版画等基本技法。
3. 绘画对象的选择和表现。
4. 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美术基本概念和术语的掌握。
2. 各种绘画技法的运用。
3. 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基本概念、术语和技法。
2. 示范法: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分析其特点和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绘画技法。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美术基本概念和术语的学习。
2. 第二周:素描技法的讲解和练习。
3. 第三周:水彩画技法的讲解和练习。
4. 第四周:油画技法的讲解和练习。
5. 第五周:版画技法的讲解和练习。
6. 后续周次: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进行创新性绘画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 进行课堂练习和作业的点评,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和提高。
3. 组织美术作品比赛或展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4. 定期进行学生美术水平的测试,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的美术教材,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案例。
2. 范画作品:收集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用于讲解和示范。
3. 绘画工具和材料:准备足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4. 教学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美术作品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美术基本概念和术语,讲解美术作品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 第二周:学习素描技法,进行简单的素描练习。
3. 第三周:学习水彩画技法,进行水彩画作品的创作。
第三单元《校园得春天》第一课标志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寻找与收集各种标志,认识与了解标志得分类与设计得基本规律,初步懂得标志设计得方法。
2 能力目标:为学校得某个场所或某项活动设计一枚标志,让学生体会标志得设计过程与制作特点。
3 情意目标:结合欣赏与设计活动,启发学生认识与体会标志得艺术美感。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以了解与认识标志得基本设计理念为目标,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收集生活中各种类型得标志,认识与了解标志得特点,了解它得特定性与象征性,独特性与易识别性,初步懂得标志设计得方法,结合学过得基本知识,进行标志得制作与设计练习,通过实践与体验,提高学生得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与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标志得特点设计得理念。
难点:标志得创意构思设计。
四教学模式欣赏————讨论—————赏析—————讨论—————练习——————品评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志设计范例学生准备:收集得标志设计资料学习用具*课时分配: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标志得基本知识构思完成草图第二课时:修改完善效果图第二课海报设计课型:设计、应用课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收集、欣赏各种海报,了解海报得种类与特点。
2、指导学生为学校艺术节设计绘制海报,让学生体会海报得设计过程与绘制特点。
3、结合欣赏与设计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并体会海报得艺术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认识与了解海报与种类及特点,体会海报得设计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来设计绘制海报。
三、教具准备各种海报及海报应用得图片,影视资料,水粉颜料、剪刀、彩纸等。
学具准备设计海报应用得图片、影视资料。
设计海报用得绘画材料,如水粉颜料、铅笔、画笔、尺规或现在得图片素材,彩纸、胶水、剪刀、刻刀等。
四、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发现、合作应用,必要时适时点拨。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第一章:素描基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线条、形状、阴影和质感的基本认识。
引导学生运用素描技巧表现物体。
1.2 教学内容素描的概念和分类。
素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线条、形状、阴影和质感的表现方法。
1.3 教学步骤引入:展示优秀素描作品,引发学生对素描的兴趣。
讲解:讲解素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示范:演示如何使用素描工具和表现方法。
练习:学生进行素描练习,教师指导。
1.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简单的物体进行素描练习。
1.5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素描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其对线条、形状、阴影和质感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色彩基础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颜色的认识和搭配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色彩技巧创作作品。
2.2 教学内容色彩的概念和分类。
颜色的认识和搭配原则。
色彩技巧的应用方法。
2.3 教学步骤引入:展示优秀色彩作品,引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
讲解: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示范:演示如何进行颜色搭配和运用色彩技巧。
练习:学生进行色彩创作,教师指导。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运用色彩技巧进行创作。
2.5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色彩创作中的表现,评价其对颜色搭配和色彩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绘画基础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画面构图、线条、形状和色彩的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自己的想法。
3.2 教学内容绘画的概念和分类。
画面构图的原则和方法。
线条、形状和色彩的运用技巧。
3.3 教学步骤引入:展示优秀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讲解:讲解绘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示范:演示如何进行画面构图和运用线条、形状和色彩。
练习: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教师指导。
3.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运用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3.5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评价其对画面构图、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掌握程度。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课题: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而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二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单元目标:1.了解绘画和生命之间的关系;2.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力;3.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函育美感育陶冶情操的功能育价值的初步体验和认识情;4.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教具准备:图片和课件重点难点:1.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难点;2.绘画的表现形式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教材分析:《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
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
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
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
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
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目标: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活动,了解绘画和生命之间的联系,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函育美感育陶冶情操的功能育价值的初步体验和认识,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世界名画)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和谐交融二、传授新课11、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体现在那些方面?请集合作品说明(学生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健壮的野牛富于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进行艺术活动有着更为严肃的目的,这种活动是一种祈求狩猎丰收的。
仪式”,他们相信画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会变成活的错获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会取得成功。
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后理解作者是借助于对基督教传说的题材——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
“亚当”的插绘。
表现出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获得生命力的渴望。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原始社会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的区别,教师用课件展示:原始社会美术+表现对象:动物植物—思想内涵:对动、植物的信仰。
中世纪的美术+表现对象:人的生命+思想内涵:对生命价值的赞美。
2、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和艺术活动能否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不可以,离开了自然一切就不存在)3、下面我们来看看生命与自然有什么关系?学生依次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红蓼白鹅图》、《溪山行旅图》、《禽兔图》学生依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孟特方丹的回忆》、《神奈川风浪图》、《运草》,同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风景画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4、让学生比较各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课本所举的美术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形象(2)哪些形象是与生命有关的自然形象?(3)这些有生命的形象生活在哪里?(4)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哪里?(5)物种的生命与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
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教师展示课件《野牛》。
(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健壮的野牛?野牛是否有生命力?教师展示课件《稷神崇拜图》,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始人要在岩石上刻上植物人面形?原始人刻的植物人面形是否有生命?教师接着展示课件——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
通过交代其倒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
教师简要介绍中世纪美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精神,再让学生描述作品的内容,讨论作者描绘的“亚当”是人还是神?是否有生命力?教师又用课件展示了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请学生谈谈作品表现的内容,理解维纳斯的象征性.即维纳斯同样也具有生命活力。
教师小结: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大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义。
教师提问2教师围绕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现形式、方法、内容、特色、意境进行描述教师黑板展示:有生命的物种形象—动物、植物、人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
艺术形象来源于客观自然教师小结:自然与人的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没有自然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慰藉。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同时,自然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板书提纲: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而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二有生命的物种形象:动物、植物、人自然形象—山、水、天空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艺术形象来源于客观自然课后反思:本课需要教师在理论上的引导和讲解比较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点进行高度概括,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
为了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这些复杂的理论,我首先以多媒体播放课件——世界名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接着以人类童年时代和中世纪的艺术作品进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原始人从事艺术活动的真正目的。
引起了学生对原始艺术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原始艺术表现的对象进行审美体验。
中世纪的艺术是借神话题材赞美人的生命,洋溢着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必须让学生理解一点。
在讲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深入讨论,从而明白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进行艺术创作也离不开自然的道理。
让学生体验感情生命与自然在美术作品里是怎样和谐相融的,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围绕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领悟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使书本的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拓展教学内容。
例如: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出如何保护自然与生命的问题。
同时,力争生进行综合性的探索,拓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整节课感到不足之处是的引导还不够,因为要学的知识面广,学生整节课下来都感到累,而不能掌握此课的重要知识,吸引他们的东西太少,应在每个环节中能与学生达到互动,让他们积极性调动起来,活跃这枯燥乏味的课堂。
教学点评:该教案在使用教材时既尊重教材的内容要求,又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音乐,图片中更深体会。
在教学与学法上教师采用设景导趣,拓型探索,任思求趣等方法,为学生讲解,让学生探究,思考,归纳,从而获得充分知识。
教学过程:3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5分钟)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
学生思考讨论。
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1)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活动一: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15分钟)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2页。
可作适当增补)你是否能对作品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也可将自己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作讲稿)2、学生讨论:3、学生对作品描述发言。
4、教师讲评,并作个人发言。
(1)重点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动及与自然融洽的关系。
(2)适当提示作品的构图,艺术风格等所传达的效果。
(三)活动三:分析与研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22分钟)请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课本第3页,可作适当增补)。
研究问题:1、联系生物学科所学知识,说说作品中描绘了哪些物种?与生命物种,生命活动相关的自然形象是什么?学生分析思考、讨论研究:学生发言:教师发言(结合作品回放及局部观赏)。
2、问题:(1)作品中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2)作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增强效果,产生美感的?学生讨论研究: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发言:重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作补充发言。
3、研究思考:(1)联系作品思考:自然对生命活动有哪些作用?(2)如何保护自然,促进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作业要求:(2分钟)1、选择课本中第2-3页作品一幅,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2、试写一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一画的感悟。
(五)学习活动小结:(1分钟)第二课时(一)简要回顾讲评前一课美术欣赏学生作业(由学生讲读)引入本课。
(二) 活动三:讨论与解释、作者的感情与艺术创造。
41、作者感情的体会(10分钟)欣赏作品(课本第4页,可作增补)。
将课本作品与内容相似的内容其它绘画作品作比较。
讨论解释:(1) 为什么类似的内容,不同作者的作品,风格不同?(2) 课本作品分别体现出何种感情?学生讨论,并试对比作出解释。
教师发言:感情因素对作品的影响。
肯定学生对作品所包含的感情的解释的理解。
2、艺术创造的理解:(12分钟)研究问题:(1) 艺术是什么?(2) 优秀美术作品是否就是客观形象的再现?为什么?观赏一组自然形象图片,再与相似内容的绘画作品作比较。
试找出艺术形象与自然形象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观察思考发言:教师适当提示:艺术形象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高,更典型,这是艺术创造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