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与案例》课件—03操作风险管理
- 格式:pptx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30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发展,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变得更为复杂。
在我国,由操作风险引发的大案触目惊心,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金额迅速放大、经营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出现了一系列震惊国际金融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一、操作风险管理不善引发案件的具体原因分析案例:某分理处发生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
经查,涉及金额2599万,形成巨大风险。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
一方面在业务发展的管理上,该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向钱看”的风气,造成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
另一方面该行对考核办法缺少辅助教育的手段,还提出了一些诸如“谁完成任务好,谁贡献大,谁多拿钱”等不甚科学的提法,没有通过合理的业绩考核和合理的待遇水平来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来提高员工的奉献精神以及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避免员工因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
该分理处从2002年初开始违规操作,代办借记卡,不签贷款协议书放贷,在此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一次次的检查,一次次的活动都没有发现,没有排除,清楚地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苍白无力,从一线人员的制度执行到二线管理人员对一线人员的监督,再到内控部门对各环节的再监督,这三道防线都失察和疏漏。
该行案防教育流于形式,各种检查没有落到实处,风险防范的意识没有在员工的头脑里深深扎根。
对整个监督运行机制缺乏调查分析,对各个层面的执行力也缺少评价,这就很难从根本上保证各种教育活动能落到实处,也很难发挥各种制度和监督机制的约束力。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1、引言1.1 目的1.2 背景1.3 作用范围2、操作风险概述2.1 定义2.2 重要性2.3 分类2.3.1 外部风险2.3.2 内部风险2.3.3 人为风险2.3.4 系统风险2.3.5 法律与合规风险3、操作风险管理框架3.1 策略与目标3.2 组织与责任3.2.1 风险管理部门3.2.2 业务部门3.2.3 个体责任3.3 流程与方法3.3.1 风险识别与评估3.3.2 风险监控与控制3.3.3 事故处理与紧急预案 3.4 监督与报告3.4.1 内部监督3.4.2 外部监督3.4.3 风险报告4、风险识别与评估4.1 风险识别方法4.1.1 内部数据分析4.1.2 外部数据研究4.1.3 风险调查与审核 4.2 风险评估方法4.2.1 定性评估方法 4.2.2 定量评估方法4.2.3 综合评估方法5、风险监控与控制5.1 风险监控系统5.1.1 数据采集与整理 5.1.2 风险指标设定 5.1.3 报警机制5.2 风险控制方法5.2.1 内部控制5.2.2 外部控制5.3 风险纠正与改进措施 5.3.1 核查与修正5.3.2 优化流程与方法6、事故处理与紧急预案6.1 事故处理流程6.1.1 事故发生与报告 6.1.2 应急处置与控制 6.1.3 事后评估与处理 6.2 紧急预案6.2.1 情景模拟与演练 6.2.2 紧急联系与通知6.2.3 应急资源准备7、监督与报告7.1 内部监督机制7.1.1 内部审核与检查 7.1.2 内部报告与沟通 7.2 外部监督机制7.2.1 银行监管机构 7.2.2 外部审计机构 7.3 风险报告7.3.1 内部报告内容7.3.2 外部报告内容7.3.3 定期报告格式附件:附件一、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分工表附件二、风险识别与评估表格附件三、风险监控指标设定表附件四、事故处理流程示意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银行监管机构:指负责监管商业银行的部门,确保银行合规经营。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咱先来说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哈。
一、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1. 事件经过。
尼克·里森(Nick Leeson)这个名字在银行界那可是臭名昭著了。
他原本是巴林银行在新加坡分行的一个交易员。
这哥们呢,一开始可能也就是想在金融市场里搞点小动作来让自己的业绩好看点。
他主要负责的是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进行日经225指数期货的交易。
他在操作的时候,建立了一个未经授权的账户“88888”。
这个账户就像是一个黑洞一样,不断地吞噬着巴林银行的资金。
他做的是期货交易嘛,市场是有波动的。
他在日经225指数期货上做了大量的多头(就是赌这个指数会涨)。
但是呢,1995年的时候,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这一下可把日经225指数打得很惨,指数一路狂跌。
按照正常的操作,里森应该及时止损,就是赶紧把那些亏损的交易平掉,减少损失。
但是他没有啊,他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为了掩盖他之前的亏损,他开始疯狂地在市场上进行反向操作,加大了头寸(也就是交易的规模)。
他觉得只要市场稍微一反弹,他就能把之前的亏损都赚回来,还能大赚一笔呢。
可市场就像故意和他作对一样,就是不按照他想的走。
2. 操作风险体现。
首先就是内部管理的严重失控。
巴林银行对于里森这样一个交易员的权限管理简直就是形同虚设。
他一个人可以同时负责前台的交易操作和后台的清算结算工作。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正常情况下,前台交易和后台结算应该是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的。
这样就能防止交易员利用后台结算的漏洞来掩盖自己的交易失误。
再就是银行的风险监控机制就像个筛子一样,到处是漏洞。
巴林银行总部对于新加坡分行的监管那是相当的松散。
里森在新加坡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总部那边很长时间都没发现。
他们没有一套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不能及时发现里森的交易账户出现的异常巨额亏损。
最后就是巴林银行高层的盲目信任。
他们就觉得里森是个很有能力的交易员,在他不断取得所谓的“盈利”的时候,没有深入去调查他的交易策略和背后的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之操作风险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中,由系统失灵、设备出
现故障、操作过程不当或操作人员疏忽等可能导致的损失的风险,其主要
表现形式包括贷款损失、信息安全风险、流动性风险、技术风险、资本管
理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二、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
操作风险的形成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指系统管理、操
作流程、技术设备以及组织架构等存在缺陷,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操作人
员的过失和疏忽所引发的。
(1)系统管理缺陷
由于商业银行运用的系统管理和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和安全因
素的漏洞,导致系统管理存在缺陷,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和内部操作不慎
所导致的操作风险。
(2)技术设备缺陷
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各种技术设备,如计算机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等,如果这些技术设备的维护管理不当,很
容易出现技术缺陷,从而引发各种操作风险。
(3)操作人员疏忽缺陷
操作人员的疏忽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操作人
员疏忽会导致流程失控,信息出现不完整或被篡改等问题,进而导致操作
风险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