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3课无产阶级革命
- 格式:ppt
- 大小:11.32 MB
- 文档页数:41
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归纳知识点1五四运动的爆发知识点2五四运动的扩大助力:陈独秀亲自起草________________,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主力:________。
中心: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________。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________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这是中国人民________的一次重大胜利。
知识点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性质(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_________________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________革命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__________运动。
特点: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________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________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________性。
意义(1)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____________的结合。
(2)为____________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____________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____________意义。
知识演练核心知识点——五四运动的爆发1.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2.五四运动期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三鸟害人,鸦雀鸨;一群卖国,鹿獐螬。
”这里的“鹿獐螬”喻指()①陆宗舆①章宗祥①曹汝霖①李鸿章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核心知识点——五四运动的扩大3.主力:学生→();地点:北京→()。
此图示反映了五四爱国运动前后的变化,括号中应填的内容分别是()A.工人、上海B.商人、上海C.商人、南京D.工人、南京4.下面表格中的“?”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A.B.《狂人日记》C.《北京市民宣言》D.《文学改良刍议》核心知识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5.五四运动中,学生们举行示威游行,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第四单元一、知识结构第13课《纪念白求恩》(一)文学常识作者:,,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他的主要著作收在《选集》中。
(二)文章主题本文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员研究他的这种精神。
(三)结构第一部分(1)每一个员都要研究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2)每一个员都要研究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3)每一个员都要研究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4)总结全文,点明向白求恩同志研究的深刻意义,号召全党研究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议论文文体常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的形式: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3)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较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五)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明。
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道,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道研究什么,为什么向他研究。
(六)重点问题: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说明了什么?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可见白求思同志对中国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明白:不行。
“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1、设问句,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引起读者的注意。
2、双重否定句,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加强肯定的语气。
3、排比句,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点1 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2)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3)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相关链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不是巴黎和会召开。
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知识点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发展(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
这种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
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2.高潮: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
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
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技巧方法】绘制图示记忆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3.结果: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第四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清单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活动追求真理的步伐1.马克思(1)出身:马克思诞生于普鲁士小城特里尔,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律师。
(2)大学时期:马克思在课余经常参加学生组织“博士俱乐部”的活动,并很快成为这一活动的精神领袖。
(3)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马克思不断发表文笔犀利的文章,宣传进步思想。
2.恩格斯(1)出身:恩格斯诞生于普鲁士的巴门市。
(2)中学毕业后:恩格斯把主要精力用在自修历史、哲学、文学和语言学等方面。
1841年,恩格斯成为柏林大学的旁听生,开始系统学习哲学。
3.毕生不渝的友谊(1)1842年11月,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莱茵报》编辑部首次会面。
(2)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再次会面,开始了毕生不渝的友谊。
(3)1844年,他们合写了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
他们指出,只有物质生产才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清单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理论探索1844年,马克思创办《德法年鉴》,第一次指出了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
在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之后,恩格斯又与马克思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提出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历史的原理。
2.理论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深化认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时,马克思还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这使他成为资产阶级政府的共同敌人。
清单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光照后世的《资本论》1.背景19世纪中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阶级矛盾尖锐,革命风暴迅猛发展。
2.发表马克思经过对政治经济学的专门研究,于1867年发表了《资本论》。
3.内容《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五四运动》教案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
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学生讨论后回答:略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
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爱国学生。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教师讲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
出示材料:“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提出: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学生回答: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
1.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A.表明欧洲无产阶级已经觉醒B.指出要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C.以工场手工业为经济基础D.指导了英国宪章运动的发展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共产党宣言》内容和影响的理解能力。
A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早期工人运动中的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D项与时间不符;B项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2.下列几乎在欧洲所有国家都建立了支部的组织是()A.共产主义者同盟 B.第一国际C.巴黎公社D.第二国际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教材明确提到“到1870年‘国际’几乎在欧洲所有国家都建立了支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历史上称的“第一国际”是指“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故正确答案为B项。
3.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蔓延,批判资本主义的巨著《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
据德国出版商预测,它们将重新成为今年圣诞节的最佳礼物。
关于《共产党宣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②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宣言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④是对巴黎公社经验的及时总结,并指导工人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A。
从背景、内容分析①②③正确。
巴黎公社在时间上晚于《共产党宣言》,排除④。
4.下列与第二国际有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第二国际成立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日B.第二国际成立大会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C.西欧各国社会党遵循第二国际的政治策略,引导工人阶级进行暴力斗争D.1890年恩格斯参加伦敦第一次五一节示威活动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第二国际指导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政治策略是什么。
第二国际的政治策略不是引导工人阶级进行暴力斗争,而是进行政治斗争,利用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合法斗争,进行议会内外的种种活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1.(2017·温州期中)吴玉章先生曾写下诗句“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以纪念辛亥革命。
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兴中会建立B.同盟会成立C.武昌首义D.中华民国成立解析:根据材料“廿世纪初零五年”,即1905年,地点,东京,同盟会是1905年创办于东京,故B 项正确。
答案:B2.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起义军从床下拉出来推到湖北省都督的位置,被后人称为床下都督。
这一典故最能说明( )A.辛亥革命不彻底,旧官僚混入革命B.武昌起义的发生具有偶然性C.武昌起义准备不充分D.武昌起义的队伍是乌合之众解析: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旧官僚黎元洪为都督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所以答案选A项。
答案:A3.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B.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C.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D.中国从此结束了封建制度解析:宣统帝退位后,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手段最后迫使孙中山等承认其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故A 项正确。
答案:A4.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发动了武昌起义B.终结了清朝统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了《临时约法》解析:依据题干中“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创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答案:C5.(2017·温州期中)1895年广州起义时,革命党人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
上述变化反映出(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传播B.清王朝统治的日趋衰弱C.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D.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变化:1895年到1915年,造成改变的原因是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尤其是取消帝制建立共和,说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认识到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五四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异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通过播放视频影像、观察图片、列表比较等途径,认识五四运动的经过、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新课导入】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搭配相关文字画面。
教师:这跳动的音符、激昂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回到近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人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不可超越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这是对五四运动极高的评价。
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
第一篇章五四前夜——山雨欲来教师:20世纪初期的中国,布满阴霾。
袁世凯对内实行独裁专制,北洋军阀对日本持妥协退让态度。
而在这种黑暗中涌动着新潮,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开启民智,促进民族觉醒,这一切都使黑暗中透露出新的曙光。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的革命风暴即将席卷中国。
巴黎和会点燃了这次风暴。
展示:思考:(1)巴黎和会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2)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什么要求?(3)结果如何?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中国是战胜国,为什么却是这样的结果呢?学生:弱国无外交。
当时的北洋军阀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英、美、法、日都想控制和侵略中国。
教师:巴黎和会作出的决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中国蒙受了巨大耻辱,这一决定传到中国,传到北京,中国人积压已久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一场震惊世界的、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运动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华师大版高二历史第四分册《第13课巴黎公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巴黎公社的概念、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2.掌握巴黎公社的基本特点、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
3.理解巴黎公社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历史和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1.巴黎公社的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
2.巴黎公社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巴黎公社的概念、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1.巴黎公社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巴黎公社的原因和影响。
2. 巴黎公社的基本特点、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1.巴黎公社的基本特点。
2.巴黎公社的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
3. 巴黎公社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1.巴黎公社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2.巴黎公社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课前通过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名家观点了解教学内容。
3.课时安排:先是教师对巴黎公社进行系统的讲解,然后是小组讨论和汇报,最后作文总结。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老师说:“这里的器具指的是思维能力、思考方式和智慧,有学生认为这口号是否正确。
” 由于时间有限,这里只有三个学生发言机会。
老师告诉学生,如果多关注历史,那么可以更多地掌握历史尤其在科学发展方面的精髓,每天多阅读,对我们今天的发展会更有益处。
第二步:任务导引小组讨论:将巴黎公社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分成三部分,每个小组成员展开讨论,作出总结并交给教师。
第三步:听讲巴黎公社的概念、组织形式、政策措施和影响。
第四步:小组汇报和评价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汇报各自的讨论结果,然后由全班评价讨论组的表现。
第五步:作文总结学生撰写作文,总结学习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今天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巴黎公社。
六、教学反思此次教学通过引入、讨论、听讲、小组汇报和作文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巴黎公社的概念、历史背景、基本特点、组织形式、政策措施和影响,培养学生成为有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的人。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第四单元一、知识结构第13课《纪念白求恩》(一)文学常识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他的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选集》中。
(二)文章主题本文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三)结构第一部分(1)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2)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3)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4)总结全文,点明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深刻意义,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议论文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的形式: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3)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五)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
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六)重点问题: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思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明确:不行。
“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1、设问句,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引起读者的注意。
2、双重否定句,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第13课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教案第四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3课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的主要革命活动。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艰辛过程,认识和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了解马克思研究经济学说,呕心沥血撰写《资本论》的史实;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领导国际、第二国际中的巨大贡献;理解《资本论》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了解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投身于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武器的批判”等基本史实的同时,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探索方面的创新勇气。
搜集和阅读介绍马克思、恩格斯事迹的有关资料和图片,或集体观看《青年马克思》等历史影片,在丰富与提高历史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会或撰写小论文等形式,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撰写《资本论》,创建和领导国际、第二国际等革命运动等基本史实,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理论勇气,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马克思、恩格斯了解农民和工人等社会基本群众的生活状况,批判封建主义的专制和资本主义的贪婪,亲自参加国际工人运动等活动,为其一生走上革命道路、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
他们两人创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勇于探索革命真理的非凡气魄。
要学习他们的实践精神、合作精神和理论探索勇气,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命运,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手,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和领导了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斗争,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和倾向的斗争中得到了传播,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