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目的
- 格式:doc
- 大小:2.40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
中药复方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例如抗炎、抗菌、抗氧化、保护器官等,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药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毒副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概况进行介绍。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两个方面。
动物实验是指将中药复方应用于动物体内,观察其生物学效应和药理作用。
体外实验是指将中药复方应用于体外,通过观察其对细胞、组织或有机体的影响,从而了解其药理机制。
在动物实验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是通过检测中药复方对疾病模型动物的治疗效果,了解其具体的药效。
例如,将中药复方应用于癌症模型动物,观察其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其次是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对炎症反应的影响,了解其抗炎作用。
例如,将中药复方应用于炎症模型动物,观察其对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器官的保护作用,了解其抗氧化、抗损伤的机制。
在体外实验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是通过细胞实验,了解中药复方对细胞的作用。
例如,将中药复方加入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观察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等变化。
其次是通过检测中药复方对分子靶点的作用,从而了解其作用机制。
例如,通过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技术,分析中药复方对特定蛋白的调节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对体外模型的影响,如血小板凝聚性、血管舒缩等,来了解其作用机制。
药理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还可以评价中药复方的安全性。
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的毒副作用,如肝肾损伤、胃肠反应等。
通过体外实验,可以评价中药复方对细胞的毒副作用,如细胞毒性、基因毒性等。
这些安全性评价结果对于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毒副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复方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特点。
药物配伍变化又称药物配伍相互作用,系指药物配伍后在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
而配伍禁忌仅指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配伍变化。
1.合理配伍用药的目的
①药物间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②减少了毒副作用。
③克服药物的偏性或副作用。
2.配伍变化的含义药物配伍后,由于物理、化学或药理性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变化称为配伍变化。
不合理的配伍可能引起药物作用的减弱或消失,甚至毒副作用增强,因此应该尽量避免。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大致可分为药理学和药剂学两方面。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配伍而成。
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药理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涵盖了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的调节。
以免疫系统为例,许多中药复方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比如,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中药复方发挥药理作用的机制复杂多样。
一方面,中药复方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协同作用来增强药效。
例如,在治疗肿瘤的复方中,可能包含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成分,同时也有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肿瘤微环境的成分,这些成分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来发挥药理作用。
以治疗糖尿病的复方为例,其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AMPK 信号通路等,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在研究中药复方药理作用与机制的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细胞培养技术、动物实验模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为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例如,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观察中药复方对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等过程的影响;利用动物实验模型,能够在整体水平上研究中药复方对生理病理过程的调节作用;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则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的作用机制。
然而,中药复方药理作用与机制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要明确其中每一种成分的药理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协同关系十分困难。
关于中药复方研究的探讨2013硕士8班陈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摘要:中药复方是适应现代药物学的认识范畴对多组分化学特征的中药方剂的通称,复方分析目的是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找到最佳中药复方配方,从而使复方减毒增效更好地发挥传统复方治疗作用。
关键词:中药复方;研究模式;思路与方法;麻黄汤中药复方指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一组药物[1]。
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治法治则在组方用药上的具体应用,显示了传统医药防病治病的特色。
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阐明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物效用机制,不仅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内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发挥传统医药资源优势,创新民族新药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1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中药复方研究必须遵循方证相对模式的规则。
方证相对模式为中医药的精华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辨证立法、组方用药的根本法则。
故在复方的研究中,是取方证相对模式还是取方病相对模式,是区别把复方作为中医药研究还是作为天然药物研究的分水岭,两种模式分歧的焦点是对证的认识不同[2]。
中药复方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通过中医组方原则和基础理论的阐述,对整个复方进行系统研究。
2、以临床疗效为中心,药理是围绕临床的药理,化学是围绕药理的化学,进而制剂是围绕临床、药理、化学的制剂。
3、在探讨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时,应该采取物质分离与活性分离同步进行的原则,尽可能采用多种活性筛选指标进行评估,以追踪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
要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活性评估指标,否则很难综合地反映复方的药效。
4、在确定了目标活性成分之后,探讨有效部位群或活性成分在复方及其组成的单味中药中的分布和含量,以阐明每一味中药对组方的贡献大小。
同时,进行有效部位群或活性成分不同剂量、不同种类配伍的药效学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复方组方的合理性,甚至可以对组方进行必要的优化或者简化。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Introduction/简介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药组成的方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在药理学和临床应用方面的重要性。
药理学/药效中药复方由多种药材组成,因此其药理作用十分复杂。
以下列出了一些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1. 祛痰化瘀:复方川贝枇杷膏复方川贝枇杷膏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川贝母、枇杷叶和桔梗等。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祛痰化瘀。
川贝母具有祛痰作用,可以清除肺部的痰液。
枇杷叶则具有化瘀作用,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
桔梗则可以通气开窍,使人感觉呼吸畅通。
2. 清热解毒:银翘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由野菊花、连翘、蒲公英和桑白皮等中药组成。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清热解毒。
野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止痛等功效。
连翘则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邪。
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消肿除湿。
桑白皮则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3. 补气养血:四物汤四物汤由当归、熟地、白芍和川芎四种中药组成。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补气养血。
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补血滋阴的作用。
熟地则可以补益气血、安神。
白芍则具有补血养肝、调经止痛等功效。
川芎可以活血行气、舒筋通络。
临床应用/疗效中药复方由于其药理作用复杂、功效多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以下列出了一些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1. 祛痰化瘀:复方川贝枇杷膏复方川贝枇杷膏被广泛用于治疗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该药可以祛痰化瘀、清热降火、解毒排脓。
临床实验证明,其疗效显著。
2. 清热解毒:银翘解毒片银翘解毒片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
该药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宣肺理气。
临床实验证明,其疗效确切。
3. 补气养血:四物汤四物汤被广泛用于治疗女性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该药可以补气养血、调经止痛、润肤养发。
临床实验证明,其疗效良好。
结论中药复方具有药理作用复杂、功效多样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不过,在使用中药复方的过程中,应注意药材的质量、用法用量等问题,以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古之谓“七⽅”,有⼤、⼩、缓、急、奇、偶、复,其中“复⽅”为⼆⽅、三⽅及数⽅相合之⽅,或别加余药及分两均齐之⽅。
其意与今之复⽅概念有别、所论复⽅,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中医的四诊⼋纲、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情有机地组合⽽成的⽅剂,系与单味药相对⽽⾔。
由于疾病的病程和性质复杂多变,往往寒热交错,虚实并见,⼀时⼀⾝⽽数病相兼,只凭单味药难以照顾全⾯,故须将多种药物适当配合,利⽤其相互间的协同或拮抗作⽤,提⾼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以适应复杂病情的治疗。
追溯⼈类⽤药的历史,是以⽤单味药开始的。
随着⼈们对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病因病机理解的逐步提⾼,才逐渐将药物配伍使⽤。
《五⼗⼆病⽅》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张仲景的伤寒⾦匮⽅,便是急慢性传染病学和多科杂症治疗的典范,是中国医学⾼度光辉发展的⾥程碑。
从单⽅过渡到复⽅,是中药治疗学上的⼀个飞跃。
(⼀)复⽅药理的研究⽅法 复⽅除在临床上观察研究、总结疗效外,⽤现代科学⽅法的实验研究已引起多⽅的关注,复⽅的研究可以有多种途径,⽽各种途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选⽅原则选⽅应以临床疗效为基础。
选择临床常⽤、组成简单的复⽅,先进⾏实验研究,制定药理指标,观察对动物离体及整体的反应及对病理模型的作⽤。
也可先研究“药对”的基本作⽤,为了解复⽅的作⽤原理奠定基础。
如当归与川芎、芒硝与⼤黄、天冬与麦冬伍⽤等都是重要的“药对”。
由于他们组成简单,作⽤⽅向⼀致,故研究较易。
也可从基本⽅着⼿。
基本⽅⼀般疗效较好,组成⽐较简单,许多⽅剂都以此为基础再加味组成,开展研究较易,理论意义及实⽤价值较⼤。
且研究了⼀个基本⽅的药理作⽤就可为研究与此有关的⼀类⽅的药理作⽤打下基础。
如桂枝汤(桂枝、⽩芍、⽢草、⽣姜、⼤枣)是桂枝汤类的基本⽅,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可设想研究其对感冒及流感病毒的抑制作⽤,对免疫、⾎液循环系统(主要是微循环)、胃肠道平滑肌及对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的影响,以及解热镇痛作⽤等。
中药复方对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中药复方是指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其治疗作用在于药物组合之间的互相协调和增强作用,在中药学中有独特的优势。
现代医学领域的研究也发现,中药复方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1. 中药复方的基本概念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学的一种疗法,指将多种中药药材组合而成的药物,其目的是通过药物组合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增强作用来治疗疾病。
中药复方的原理在于多种中药药材之间存在互补和协同作用,能够起到比单一药物更好的治疗效果。
2. 中药复方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中医认为,机体的健康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中药复方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中药复方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2.1 中药复方提高机体免疫力中药复方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可以促进巨噬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2.2 中药复方调节免疫系统平衡免疫系统平衡是指机体在应对各种挑战时免疫系统能够保持平衡和稳定状态,避免过度活化和抑制。
中药复方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使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并增加体内调节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2.3 中药复方对免疫原性疾病的调节作用免疫原性疾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一种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
中药复方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减轻病情,并降低免疫反应所引起的自身组织损伤。
3. 中药复方的免疫调节应用中药复方的免疫调节作用已得到广泛应用,如:3.1 肝炎肝炎是一种肝脏疾病,常伴有免疫功能异常。
中药复方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弱肝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使肝炎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2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的一种疾病,如多发性硬化、颞动脉炎等。
中药复方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病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研究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宝贵财富,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中药复方是一种将多种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的方法,具有广谱、多靶点的特点。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多种生物学作用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中药复方的生物学作用中药复方作为一种中药组合剂,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生物学作用发挥其疗效。
首先,中药复方能够通过调节身体的免疫系统来发挥治疗作用。
当身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抵御外界侵袭的作用。
中药复方能够通过抑制或促进免疫系统的反应,调节炎症反应的程度,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其次,中药复方还能够通过抑制或促进细胞增殖,改善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能力。
在某些疾病中,细胞的增殖速度过快,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抑制细胞的增殖或促进某些细胞的增殖,加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最后,中药复方还能够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挥治疗作用。
许多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能够降低血压、降脂、增加心肌的收缩力等,从而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机制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是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
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来源于中药的天然产物,通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
下面将就几种典型的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进行介绍。
1.人参总皂苷人参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人参总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能够通过多种生物学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研究表明,人参总皂苷能够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成一氧化氮等,从而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2.丹参酮丹参酮是丹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研究表明,丹参酮具有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降血脂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此外,丹参酮还能够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成一氧化氮,从而发挥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多种中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律组合而成。
中药复方配伍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深入理解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对于准确把握其临床应用价值,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性味配伍。
中药具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的特性。
在复方配伍中,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选用不同性味的药物进行组合。
例如,对于寒证,常选用温热药配伍;对于热证,则选用寒凉药配伍。
同时,五味也具有不同的功效,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和,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能下。
通过合理的性味搭配,可以达到调和药性、增强疗效的目的。
二是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这是中药复方配伍的核心原则。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佐助、佐制和反佐三种作用,佐助药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佐制药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引经和调和的作用,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诸药到达病所,调和药能调和诸药的性能。
这种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关系,使得复方的作用更加全面、精准。
三是协同与拮抗作用。
在中药复方中,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即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后,其疗效大于各自单独使用时的效果。
例如,麻黄与桂枝配伍,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伍,能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同时,也可能存在拮抗作用,即一种药物的作用被另一种药物削弱或抵消。
但这种拮抗并非完全负面,有时是为了减轻某些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半夏与生姜配伍,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性。
四是七情和合。
中药的七情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
相须和相使是增强疗效的配伍,如金银花与连翘相须为用,能增强清热解毒的作用;黄芪与茯苓相使为用,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健脾利湿,二者合用,补气利水的作用增强。
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开发:药(第二课时)教案)中药复方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其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临床治疗中。
在中医理论中,中药复方的应用不仅仅是将各种单味药材混合在一起使用,而是经过严格的配伍规律研究,从而达到药效增强、毒副作用减轻的目的。
针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开发,我们需要了解中药复方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一、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中药复方具有多效性和多靶点作用,其药效与副作用具有综合特性。
另外,中药复方中的药材组合也非常广泛,配伍规律更是有着独特的中医理论依据。
因此,中药复方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目前还存在许多尚未完全认识的问题。
1.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研究是中药复方开发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针对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研究逐渐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
药效评价主要包括中药复方对临床症状的改善、生化指标的改变、靶向治疗等方面的评价。
因此,对于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研究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临床试验、生化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
2.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及药理机制研究中药复方中有效成分及其药理机制研究是中药复方开发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药复方中有效成分来源广泛,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复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药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二、中药复方的研发流程中药复方的研发流程包括中药复方研究、研究成果开发、发及注册等几个阶段。
1.中药复方的研究中药复方的研究是中药复方研发的重要阶段。
研究内容包括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药材的筛选及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研究。
2.研究成果开发中药复方的研究成果开发是将中药复方的药效和药理机制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开发出中药复方相关的新型药物提取工艺、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这一过程我们需要把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并在药物制剂、疗效及药物毒副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测试。
3.研发及注册中药复方的研发及注册是推广中药复方新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阶段。
中药药理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A. 中药的化学成分B. 中药的临床应用C. 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D.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答案:C2.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目的是:A. 提高中药的产量B. 提高中药的知名度C. 阐明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D. 增加中药的品种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A. 药效学研究B. 药动学研究C. 药物化学研究D. 毒理学研究答案:C4. 中药药理学研究常用的实验动物是:A. 细菌B. 真菌C. 植物D. 动物答案:D5.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A.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B. 吸收、分布、代谢、作用C. 吸收、分布、作用、排泄D. 分布、代谢、作用、排泄答案:A6.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重点是:A. 复方的组成B. 复方的临床应用C. 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D. 复方的配伍规律答案:C7.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通常表现为:A. 线性关系B. 对数关系C. S型曲线D. 抛物线关系答案:C8.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物的量效关系通常表现为:A. 线性关系B. 对数关系C. S型曲线D. 抛物线关系答案:C9.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关注:A. 药物的疗效B. 药物的副作用C. 药物的毒性D. 药物的稳定性答案:C10.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物的毒理学研究包括:A. 急性毒性试验B. 亚急性毒性试验C. 慢性毒性试验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1. 中药药理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A. 体外实验B. 体内实验C. 计算机模拟D. 临床试验答案:ABCD2.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A. 药物的作用机制B. 药物的药理作用C. 药物的药动学特性D. 药物的毒理学特性答案:AB3.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物的药动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A. 药物的吸收B. 药物的分布C. 药物的代谢D. 药物的排泄答案:ABCD4.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物的毒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A. 急性毒性试验B. 亚急性毒性试验C. 慢性毒性试验D. 特殊毒性试验答案:ABCD5.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物的安全性评价通常包括:A. 药物的毒副作用B. 药物的不良反应C. 药物的耐受性D. 药物的依赖性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1. 简述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意义。
中药复方药理学Title: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lex Prescription Drugs中药复方药理学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旨在探索中药复方药物的药理学性质以及其作用机制。
中药复方是指由两个以上不同中草药组成的药物组合。
这些药物通常以特定的配方比例组合,并通过特定的炮制方法制备而成。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探索中药复方药物的整体疗效。
与单一成分药物相比,中药复方常通过多个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来实现治疗效果。
中药复方药物的复杂组成和多种活性成分的共同作用,使其具有广谱、多靶点和综合调节的特点。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另一个关键领域是研究中药复方药物的单一成分药理学性质。
通过分离和鉴定中药复方药中的活性成分,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了解各个成分的药理作用和相互作用。
这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基础。
在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采用多个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
这包括体外实验、体内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例如,通过体外实验可以评估中药复方药物对细胞生长、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体内动物模型实验可以研究中药复方药物在整体生物系统中的药理学效应。
此外,临床试验可以评估中药复方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药复方药物的药理学性质、优化药物配伍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为中药复方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开发新型中药复方药物提供指导。
综合而言,中药复方药理学为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思考【关键词】中药复方动物模型物质基础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是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机和药性理论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药方。
中医关于方剂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学性,中药复方蕴涵了中医理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和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之一[1]。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化学药物不良反应大及其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植物药重新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2]。
虽然中国在世界“复方类”天然药领域具有综合优势,但是中国在世界植物药领域并不处于优势地位,而是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为代表处于领先地位[3]。
我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中药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一直在5%左右,和我国的地位极不相称[4]。
日、德等国之所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就是在现代化方面走到了我国的前面。
加强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对中药现代化及中药新药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把握研究方向,走中西医结合道路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西药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一是整体观思想。
现代西药均是结构和理化性质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剂型先进,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清楚;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药效的发挥是其所含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种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所表现的综合作用[5]。
辨证施治、君臣佐使等原则是中医用药的精髓。
中药不等于一般的植物,它必须具备中药应有的真正的内涵,离开了中医药整体观,单纯追求西药化,将使中药药理学研究路子越走越窄。
二是现代科学化。
从药物的角度来看,中药与西药的作用对象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作用于机体生物大分子,影响机体的病理生理而发挥药理作用,其作用和作用机制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因此,客观地讲应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是能够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揭示。
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周金黄教授曾多次指出,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应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主张在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中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1)阐明复方的作用机制:复方作用的原理,可用药理学方法加以阐明。
例如生脉散对动物实验性休克具有强心、升压作用。
发现其强心作用系由于兴奋心肌的β受体,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抑制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改善心肌细胞膜对某些阳离子的主动转运,并使心跳复搏等。
这完全符合传统记载的益气养阴敛汗固脱的功能。
2)剖析药物的配伍关系:通过药理研究,可以了解复方中某些药物的配伍关系是协同作用(增强或相加),还是拮抗作用。
前巳例举茵陈、栀子、大黄组成的茵陈蒿汤,利胆作用增强;柴胡和甘草或芍药合用,能降低柴胡的毒性反应等。
再以六神丸为例,它由麝香、牛黄、蟾酥、雄黄、珍珠、龙脑六味药组成。
现代研究证明,强心以蟾酥为主,系促进心肌能量代谢中必需蛋白激酶的生物合成;牛黄也有加强心脏收缩作用。
抗炎作用研究提示,对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比氢化考的松或芦丁强。
牛黄和蟾酥配伍,蟾酥和麝香配伍都是相加作用;麝香与牛黄配伍为增强作用;故三药并用时作用显著增强,效力为芦丁的8倍。
六神丸对肉芽肿形成也有抑制作用。
当麝香、牛黄、蟾酥(2:3:3)配伍时有增强作用,效果为六神丸的8.2倍,比单味蟾酥大两倍多。
又六神丸中的麝香、牛黄都能抑制白细胞游走;蟾酥单用则促进白细胞游走,但蟾酥与牛黄配伍,却使抑制作用增强。
3)提高对复方立法组方的理论认识:白虎加人参汤是知母、石膏、人参、甘草、粳米组成的古方。
有人将其用于动物实验性糖尿病的研究,结果指出:用汤剂口服,可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血糖降低,单味知母或人参口服,也有相同作用,其他三药则无明显降血糖效果。
如人参、知母合用,则降血糖作用有所拮抗。
在二者比例为3:5时,尚有降血糖作用。
如1.8:1时,则降血糖作用几乎消失。
人参剂量越大,二者合用时降血糖作用越差,但加入石膏则作用增强。
即当知母、人参在一定剂量比例配伍降糖作用减弱时,石膏加入可恢复其降血糖效能。
如再加入甘草、粳米,也出现相加作用。
4)发现新用途。
可进行老药新用,老方新用的研究。
例如柴胡桂枝汤由柴胡、黄苓、半夏、芍药、桂枝、大枣、人参、甘草和生姜所组成,原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绪为主证。
近由药理研究证明柴胡桂枝汤对蜗牛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有抑制作用并有抗小鼠听源性惊厥作用。
至于青皮、枳实抗休克作用的研究,生脉散、参麦饮药理研究都是老药新用的发展例证。
这样从临床观察到实验研究,再从实验到临床,反复探讨,可以发现更多的效用。
5)创制新方:原由苏合香油、青木香、沉香、麝香、丁香等15味药组成的苏合香丸,精简而成六味药的冠心苏合丸(青木香、檀香、苏合香、冰片、乳香、朱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经药理实验以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为指标,发现苏合香、冰片作用显著,改变剂型后称苏冰滴丸。
这是与苏合香丸差异很大的一张新设处方。
由六神丸组方开始,以后围绕这张基本方而出现的救心丸、益心丸、环心丹、中国活心丹、麝香保心丸等都是据以创制的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