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判断标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86.47 KB
- 文档页数:14
商业模式商业方法可以申请专利吗怎么申请商业模式指的是企业或者组织为了达到商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方案、策略和方法。
商业模式本身不属于可被专利保护的范畴,因为专利法只保护技术发明,而商业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商业经营策略。
然而,商业方法其实是商业模式中的一部分,它可以涉及到商业运作和管理的方法、技巧和流程。
我将在接下来详细说明商业方法是否可以申请专利以及如何申请。
1.商业方法是否可以申请专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商业方法是否可申请专利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美国,商业方法可以被视为"过程"的一部分,并且可以被申请专利。
例如,1998年互联网初兴时期,一家名为State Street Bank的公司申请了一项与金融交易有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此后引发了许多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潮。
然而,随着商业方法专利数量的增加和争议的加剧,美国最高法院在2024年的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诉爱丁顿案中作出了重要判决,明确商业方法必须满足更高的专利资格标准方可获得专利保护。
2.如何申请商业方法专利?如果你的商业方法属于可申请专利的范畴(比如在美国),那么你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申请:第一步:现有专利在申请商业方法专利之前,需要确保你的商业方法是新颖的,即不存在已经被授予专利的类似方法。
通过在专利数据库或专业网站上进行,可以了解到相关技术领域中已经存在的专利情况。
第二步:编写申请文件商业方法专利申请需要编写详细的申请文件,包括技术描述、技术要求、示例和实施说明等等。
需要清楚地描述商业方法的特点和技术细节,并且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你的商业方法是新颖和有创造性的。
同时,还需要提供适当的流程图和图表来说明商业方法的实施步骤和效果。
第三步:申请专利将编写好的申请文件提交给相关的专利局,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支付相关费用。
申请专利的过程可能需要持续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期间可能需要回答专利局的审查人员的问题和提供进一步的材料。
专利的技术分析和评估方法一、引言专利是一种知识产权形式,它保护发明者对其发明的独有权利。
对于企业而言,专利的技术分析和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专利的技术分析和评估方法,并探讨其在创新和竞争中的应用。
二、专利的技术分析专利的技术分析旨在深入了解专利文件中所包含的技术信息。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专利技术分析方法:1.技术分类分析技术分类分析可以将专利归类到特定的技术领域中。
通过对专利文件的关键词和摘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专利所涉及的技术范围和相关的技术概念。
这有助于企业了解竞争对手在特定领域的技术布局和发展方向。
2.专利家族分析一个专利家族是指基于同一项发明而申请的一组相关专利。
专利家族分析可以揭示同一技术领域内的不同专利之间的联系。
通过研究专利家族的成员,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技术发展趋势和创新历程的有价值信息。
3.引文分析引文分析通过研究其他专利对目标专利的引用情况,评估目标专利的技术影响力。
如果一项专利被其他专利广泛引用,那么它可能在技术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引文分析还可以揭示相关技术之间的联系和技术演进路径。
4.权力分布分析权力分布分析通过研究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持有人的身份和地位,评估特定技术领域的主导力量。
通过了解专利的权力分布情况,企业可以判断竞争对手的实力和技术储备,并相应调整自身的创新发展策略。
三、专利的技术评估专利的技术评估旨在评估专利的技术价值和商业潜力。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专利技术评估方法:1.专利文本分析专利文本分析通过研究专利的权利要求、描述和说明来评估其技术实质和技术水平。
通过对专利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专利的技术创新点、实施细节和应用范围的详细信息。
2.技术效果评估技术效果评估通过实验和测试来验证专利的技术实用性和效果。
这可以通过建立原型、进行实验验证和用户反馈来完成。
技术效果评估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专利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应用前景。
3.专利市场评估专利市场评估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来评估专利的商业潜力和价值。
论“商业成功”的创造性认定标准陶冠东【摘要】根据《专利审查指南》的规定, “商业成功”成为专利获得创造性认定的辅助性证明标准.而自商业成功被纳入创造性评判标准以来,几乎没有一件专利申请因主张商业成功而最终被认定具有创造性.其原因在于,商业成功与创造性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而现有审查标准要求二者关系的建立,应以区别技术特征直接导致商业成功为前提,而非广告宣传等其他因素所致.如何证明商业成功的直接原因是区别技术特征而非其他因素,成为专利申请人、专利审查员和法官面临的重要难题.在鼓励技术创新、激励技术市场应用日益成为国家乃至世界趋势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此类专利申请,明确其审查标准,更加灵活地处理此类商业成功专利创造性认定问题.【期刊名称】《电子知识产权》【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商业成功;专利审查;技术创新;经济价值【作者】陶冠东【作者单位】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正文语种】中文《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第5.4节规定,如果发明获得商业成功是由于发明的技术特征直接导致的,则一方面反映了发明具有有益效果,同时也说明了发明是非显而易见的,因而具有创造性。
但是,如果商业上的成功是由于其他原因所致,例如销售技术的改进或者广告宣传造成的,则不能作为判断创造性的依据。
作为专利获得创造性的辅助性证明标准,商业成功是发明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直接体现,具有很强的技术导向性,是经济社会对技术创新的另一种形式的认可,更直接也更真实。
然而,商业成功在专利审查实践中,一直难以为专利审查机关或者司法机关所认可,其在此类申请的审查标准和证明责任上,要求极为严格。
自商业成功被纳入专利评价体系二十余年来,几乎没有一项专利申请因主张商业成功而获得创造性认可。
笔者认为,在当前专利审查实践和司法裁判规则下,专利申请人很难完成《专利审查指南》所要求的证明责任,商业成功的创造性评判实际上被变相地置于空置状态,违背了其设定初衷。
专利保护可行性分析专利保护是指将新型技术、新的设计或者新的商业方法通过专利申请来保护其独占权的一种制度。
在申请专利之前,需要进行专利保护可行性分析,以评估专利是否符合保护条件,是否有可能被授予专利权。
下面将从技术、市场和法律三个方面分析专利保护的可行性。
首先,从技术方面考虑,专利保护可行性需要评估申请的技术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创新性是指该技术或者设计是否有新颖、独特之处,是否有区别于已有技术的特点。
实用性是指该技术是否能够解决或改善现有技术、设计的问题,具有实际应用的能力。
对于技术创新而言,可以通过文献检索、专利检索等手段来评估是否已有类似技术或者设计存在。
如果申请的技术或设计能够满足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那么在技术层面上,专利保护可行性较高。
其次,市场可行性是判断专利保护是否可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市场可行性主要考虑技术或设计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商业价值和商业化前景。
对于技术创新而言,技术的市场需求、潜在客户数量、替代产品的存在与否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等都需要进行分析。
如果该技术或设计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且有较大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化前景,那么在市场层面上,专利保护可行性较高。
最后,法律方面是判断专利保护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专利申请需要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条件,包括可利用性、创造性和新颖性。
在进行专利保护可行性分析时,需要仔细研究专利法的相关规定,确保待申请的技术或设计符合法律要求。
此外,还需要考虑专利审查的难度和费用,以及专利获得后的有效期和维权成本等情况。
如果该技术或设计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条件,并且相对容易获得专利权及维权,那么在法律层面上,专利保护可行性较高。
综上所述,专利保护可行性分析需要从技术、市场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在技术方面,需要判断技术或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市场方面,需要分析市场竞争优势、商业价值和商业化前景;在法律方面,需要研究专利法规定的条件和审查难度等。
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审查基准研究——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为考察视角商业方法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技术领域,在专利审查方面一直备受争议。
商业方法创新的特点是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而是与商业操作相关的创新。
因此,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就成为了专利审查员和专利律师们的争议焦点。
本文将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近年来商业方法案件的判决为考察视角,研究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
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商业方法创新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商业方法领域的专利审查基准自1998年开始逐渐成型,而在2014年之前,几乎每年都有一两个商业方法审理案件在美国最高法院上诉。
其中,二〇〇八年的《Bilski v. Kappos》案件对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作出了重要的裁决,说明商业方法作为可专利的技术创新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 与商业、行政或金融操作相关。
在此条件下,商业方法需影响到了经济市场上的实际操作效果,而不是单纯的抽象的概念。
2. 具有特定性和显著性。
专利申请人必须能够说明其商业方法的技术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案来应用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二、商业方法案例1. Bilski v. Kappos(2010)本案是商业方法专利的产权性和可专利性审查的重要案例。
Bilski和Warner请求美国专利商标局核定他们的“基于商品价格的风险调整资产负债表”方法。
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在商业方法的审查过程中应该重点着眼于该方法对经济市场的实际效果,以及技术特点的特定性和显著性。
2. Alice Corp. v. CLS Bank International(2014)本案是商业方法专利可专利性审查中的又一个重要案例。
Alice公司申请了四个关于中介任务方式(MTM)的专利,CLS Bank International公司起诉Alice公司,声称这些专利毫无新颖性和非常显然,并请求法庭宣布这些专利是无效的。
最高法院裁决这些专利不符合可专利性标准,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特定性和显著性。
商业方法专利审查标准的比较研究[摘要]商业方法专利是一项与传统专利不同的新型专利。
目前各国专利法对商业方法专利的认定有各自不同的标准,文章对美、欧盟、日三个国家和地区对商业方法专利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对比分析其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查标准,从中总结出对商业方法专利不同审查标准的优缺点。
[关键词]商业方法专利;审查标准;比较所谓的商业方法是指商业经营方法,是经商、交易、做生意的策略。
过去一般认为其不属于专利法意义下的发明创造的范畴,不能授予专利权。
美国自1998 年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判决State Street Bank v. 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 案, Amazon. com , Inc. v. Barnesandnoble , Inc. 案后,明确将商业方法纳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举措,以及从欧盟的Sohei Management System案、Pettersson System 案来看,各国都相继对商业方法采取了专利的保护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审查标准。
一、美国、欧盟、日本商业方法专利现状及审查标准美国专利商标局(USPIO)、欧洲专利局(EPO)与日本特许厅(JPO)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专利局,这三方的商业方法专利发展代表着未来世界上商业方法专利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一)美国美国专利商标局在美国专利分类码第705 号中对商业方法专利所作的定义是,“装置和对应的方法,用于商业运作、政府管理、企业管理或财务资料报表的生成,它使资料在经过处理后,有显著的改变或者完成运算操作;装置及对应的方法,用于改变货物或服务提供时的资料处理或运算操作”。
[1]在美国一项发明要获得专利权,必须符合新颖性、实用性、非显而易见性以及发明必须属于法定主题的范围[2]四项条件。
美国采用的是混合新颖性标准,一项专利要取得新颖性就必须不是现有技术(公知技术)。
其非显而易见性即我国的创造性,共有以下三种形式:1.申请方案中的商业方法部分和与商业方法结合的技术部分都是非显而易见的;2.申请方案中的商业方法部分是显而易见的,但与商业方法结合的技术部分是非显而易见的;3.申请方案中与商业方法结合的技术部分是显而易见的,但商业方法部分本身是非显而易见的。
商业⽅法专利申请的审查原则商业⽅法专利,也叫商业模式专利,由于绝⼤多数的商业⽅法专利与计算机软件相结合,故也有⼈称为商业⽅法软件专利。
⼀般认为,其包括了普通的商业⽅法专利和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商业⽅法专利,根据专利法的规定,普通的商业⽅法通常被视为智⼒劳动的规则,专利法不予以保护,⽽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商业⽅法专利可能与技术相结合,能够解决⼀定的技术问题,达到⼀定的技术效果,可能具有“可专利性”。
依据我国专利法对涉及商业⽅法的专利申请的可专利性进⾏判断时,其法律依据是专利法第⼆⼗五条第⼀款第⼆项,即智⼒活动的规则和⽅法不属于中国专利法保护的客体。
并且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写的《审查指南》(2006年版)中,为了对“涉及智⼒活动的规则和⽅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给出更为清楚、更为明确的审查标准,规定了“涉及智⼒活动的规则和⽅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原则:即:“(1)如果⼀项权利要求仅仅涉及智⼒活动的规则和⽅法,则不应当被授予专利权。
如果⼀项权利要求,除其主题名称以外,对其进⾏限定的全部内容均为智⼒活动的规则和⽅法,则该权利要求实质上仅仅涉及智⼒活动的规则和⽅法,也不应当被授予专利权。
(2)除了上述(1)所描述的情形之外,如果⼀项权利要求在对其进⾏限定的全部内容中既包含智⼒活动的规则和⽅法的内容,⼜包含技术特征,则该权利要求就整体⽽⾔并不是⼀种智⼒活动的规则和⽅法,不应当依据专利法第⼆⼗五条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需要具体分析,按下述两种情况区别对待:(i)如果发明对于现有技术的贡献仅仅在于属于智⼒活动的规则和⽅法的部分,则应将该发明视为智⼒活动的规则和⽅法,不授予其专利权;(ii)如果发明对于现有技术的贡献不在于或不仅仅在于属于智⼒活动的规则和⽅法的部分,则不能依据专利法第⼆⼗五条第⼀款第(⼆)项拒绝授予其专利权。
”。
专利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引言专利可行性分析报告是对特定发明或者创新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本报告旨在评估某项专利的可行性,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商业化潜力以及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匡助决策者判断是否值得继续投资和开辟该项专利。
二、市场需求分析1. 市场规模和趋势: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评估该专利所涉及领域的市场规模和预测趋势。
例如,该专利所属领域的市场规模是否庞大,是否有增长趋势,以及未来的市场机会和挑战等。
2. 市场需求:调查目标市场中潜在用户对该专利所提供的解决方案的需求程度。
例如,该专利是否能够解决目标市场中的痛点或者需求,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期望和要求等。
3. 竞争分析:评估目标市场中的竞争格局和竞争对手的优劣势。
例如,是否存在类似的专利或者产品,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等。
三、技术可行性分析1. 技术评估:对该专利的技术方案进行评估,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可靠性等方面。
例如,该专利是否基于成熟的技术,是否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改进,以及技术实施的难易程度等。
2. 技术风险:分析技术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例如,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专利侵权风险、技术转化成本等。
四、商业化潜力分析1. 商业模式:评估该专利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化路径。
例如,该专利可以通过直接销售、授权许可、合作火伴关系等方式进行商业化。
2. 商业化成本和回报:估算商业化该专利所需的成本和可能的回报。
例如,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成本,以及估计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等。
五、知识产权保护分析1. 专利保护:评估该专利的创新性和可保护性,包括专利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等。
例如,该专利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是否能够有效地保护技术成果。
2. 专利侵权风险:分析该专利可能面临的侵权风险和法律纠纷。
例如,是否存在类似的专利或者技术,是否有可能被他人侵权等。
六、结论与建议基于以上分析,综合评估该专利的可行性,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理论探讨删蘸悠瑟l麓蕊鲨盏叠譬銮黾毯意慰黥熟黼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比较研究一、引言自1996年起,花旗银行已向中国国家专利局申请了19项“商业方法类”“明专利,这些已申请专利多是配合新兴网络技术或电子技术而开发的金融服务和系统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控制电子银行的核心技术,树立网上银行的领导地位。
2003年花旗银行申请的专利中有两项已被中国专利局批准,分别是“电子货币系统(申请号961942312)”“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和操作该系统的方法(申请号96191072.0)”。
可以说这两项专利犹如泰山压顶,令国内金融业在银行流程优化以及信息化改造中,小心翼翼,在跨国公司的地雷阵之中可谓是举步艰难。
跨国公司凭借商业方法专利占据行业高端,坐地收钱;发展中国家却13益被边缘化,被动挨打,其中经验与教训值得深思。
二、商业方法专利概况商业方法专利B us i nes s M et hod Pat ent,BM P)意义上的商业方法,是伴随着计算机软件系统和集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而表现出一种全新的含义。
商业方法如果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独占利益,寻求专利保护是最佳方案。
因为各国版权法对于那些通过“反向工程”和“净室技术”来规避版权侵权的行为束手无策。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傅IPO)的高健李明星解释,商业方法专利涉及的是那些借助数字化网络经营商业的、有创造性的商业方法。
商业方法专利可专利性的问题,并不单纯针对金融、商业实施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各个领域的渗透,未来的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三、不同法域保护模式受东西方不同文化的潜在影响,归属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对于商业方法的认定以及可专利性问题。
在立法与执法层面体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1.美国模式美国立法部门在专利法273条中规定,须授权的商业方法必须是“实行或指挥商业的方法”。
在美国专利商标局发布的审查官专用培训指导教材中,已经明确提及投资信托的商业方法、电子商务相关的商业方法等。
文章编号:2095-6835(2023)S1-0087-04“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可专利性探究杨璐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3)摘要:商业模式往往被视为“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而被列为专利权的排除客体,但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兴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生新业态。
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各企业借助于信息技术开发新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已存在技术性有无的差异。
出于促进创新、保障利益等目的,需要为“互联网+”商业模式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现有数据与实例也有力支撑给予“互联网+”商业模式专利保护的可行性。
厘定“互联网+”商业模式可专利性的核心正在于其技术性的判断。
关键词:商业模式;可专利性;专利客体;“互联网+”中图分类号:D923.42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3.S1.019在信息时代中,各种创新形态推动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于是催生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
在这一背景下,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用化使传统产业得以升级、新业态大量涌现,其中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企业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新商业模式由此诞生且兴盛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产业以及电子商务、金融、保险、贸易等产业,如共享经济盛行、线上线下融合、在线资源平台等典型案例。
不可否认的是,商业模式的技术创新是新业态中的亮点之一,但其所涉各方面问题也给现有法律制度带来了冲击。
具有无形性、效果及时性、转播便利性的新商业模式在对外应用时易于模仿也易于抄袭,需要知识产权保护。
由于新商业模式一般以软件的形式表现且由计算机系统所实现,各界也开始关注其中涉及的专利保护问题。
自2002年底花旗银行在中国申请商业模式专利的新闻被报道,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到本被归属为“智力活动的规则与方法”之排除客体的商业模式被授予专利权的合理性问题,并分析商业模式专利给审查带来的挑战。
2010年9月第3期(总第4s期)潦峡珐学Cros s—s t rai t L ega l Sci enc eSep.2010N o.3(Sum N O.45)利益平衡视角下的商业方法可专利性谢黎伟(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1998年美国法院在St at e S t f eet B ank案中确认了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从此商业方法专利引起了人们热议。
通过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兴起和发展趋势的观察,以利益平衡的观点分析商业方法专利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得失以及商业方法专利所蕴涵的国家利益,有助于我们对商业方法专利采取适当的立场和对策。
对我国而言,给予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并非国际义务,商业方法专利应缓行或加以规制。
关键词:利益;利益平衡;商业方法专利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57(2010)03—0074—06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电子商务的兴起,而电子商务的迅速成长又使得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问题开始崭露头角。
1998年,美国法院在St at e St re e t B a n k and Trust v.Si gnat ure Fi na nc i al G r oup,I nc一案中首先确认了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自此商业方法专利开始浮出水面,引起世人关注。
而时隔四年之后,美国花旗银行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19项有关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商业方法专利在国内又起波澜,从此成为国内知识产权界热议的话题。
商业方法是否具有可专利性?我国是否应当接受商业方法专利?各方观点可渭见仁见智。
本文拟从利益平衡的角度对此问题加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专利法中的利益平衡从法理学的角度看,利益是社会主体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转化形式,它表现了社会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动关系,构成了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忙1这种动力是法律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根本因素,也是法律权利的基本内容。
同时,法与利益又是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利益决定着法的产生、发展和运作;另一方面,法律影响着(促进或阻碍)利益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