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一、即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根据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处理外币交易和对外币财务报表进行折算时,应当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反映;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即期汇率,通常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牌价的中间价。
企业发生的外币兑换业务或涉及外币兑换的交易事项,应当按照交易实际采用的汇率(即银行买入价或卖出价)折算。
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是指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通常采用当期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等。
企业通常应当采用即期汇率进行折算。
汇率变动不大的,也可以采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进行折算。
二、汇兑差额的处理根据本准则第十一条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分别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会计处理。
(一)外币货币性项目货币性项目,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
货币性项目分为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
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货币性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对于外币货币性项目,因结算或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增或调减外币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
(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非货币性项目,是指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1.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由于已在交易发生日按当日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日不应改变其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不产生汇兑差额。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基金等),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含汇率变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法规标题:《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应用指南文号:财会[2006]18号发文单位:财政部发文日期:2006年10月30日实施日期:2007年1月1日《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应用指南一、即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根据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处理外币交易和对外币财务报表进行折算时,应当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反映;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即期汇率,通常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牌价的中间价。
企业发生的外币兑换业务或涉及外币兑换的交易事项,应当按照交易实际采用的汇率(即银行买入价或卖出价)折算。
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是指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通常采用当期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等。
企业通常应当采用即期汇率进行折算。
汇率变动不大的,也可以采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进行折算。
二、汇兑差额的处理根据本准则第十一条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分别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会计处理。
(一)外币货币性项目货币性项目,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
货币性项目分为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
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货币性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对于外币货币性项目,因结算或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增或调减外币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
(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非货币性项目,是指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1.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由于已在交易发生日按当日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日不应改变其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不产生汇兑差额。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基金等),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含汇率变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解读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资本公积科目来源于我国公司设立时采用的注册资本制度。
我国从会计制度改革首次提出资本公积概念以来,对资本公积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多次改革,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或其他人(或单位)投入,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但不构成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或资产。
资本公积从形成来源看,它是由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额中超过法定资本的部分,或者其他人(或单位)投入的不形成实收资本的资产的转化形式,其具有“准资本的性质”。
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虽然都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但实收资本一般是投资者为谋求价值增值的原始投资,属于法定资本,与企业的注册资本相一致。
因此,实收资本无论从来源上还是资金上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资本公积主要来源于资本或股本溢价,是企业投入资本超过法定资本的部分,只是由于法律的规定而无法直接以资本的名义出现。
一、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我国从会计制度改革首次提出资本公积概念以来,对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进行了5次改革。
1993年7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资本公积包括股本溢价、法定资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3项内容。
1998年1月开始实施的《股份制公司会计制度》中资本公积包括5项内容:股本溢价、接受捐赠实物资产、住房周转金转入、资产评估增值和投资准备等。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以后的补充规定,对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具体有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关联交易差价、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和其他资本公积7项内容。
其中其他资本公积包括资本公积现金捐赠、准备转入、债务重组和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
2001年12月出台了(《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财会[2001]64号),明确关联方之间的资产交易所产生的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设置“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核算。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资本公积核算内容的变化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会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9号该准则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内容,首先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非营利组织在编制会计报告时,应根据准则的规定确定财务报告的项目和格式。
准则要求非营利组织编制的会计报告应包含财务状况表、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报表,同时还需要披露其他重要的财务信息,如会员状况、资产和负债的详细情况等。
这些会计报表和信息的编制要求,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
其次,该准则还规定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的审计要求。
准则要求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应由独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审计师应按照国际和中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意见应包括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合规性的评价,以及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警示。
这些审计要求的制定,有助于提高非营利组织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为慈善捐赠者、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提供有力的监督和参考依据。
另外,该准则还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进行了披露要求的规定。
准则规定了非营利组织需要向利益相关方披露的信息,包括组织的目标和使命、筹资和资金运用情况、项目和活动的情况、关联方交易等。
这些披露要求的设立,有助于提高非营利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组织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最后,该准则还强调了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准则要求非营利组织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措施。
这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求,有助于防范和控制组织的财务风险,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总之,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9号明确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编制、审计和披露的规范要求,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行业内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遵循该准则,非营利组织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和透明度,增强社会公众对其的信任度,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本讲共分四部分:一是准则概述;二是准则内容讲解;三是新旧准则衔接;四是总结与比较。
一、概述外币折算是财务会计的三大难题(在会计学界,有学者将合并报表、外币折算和物价变动会计视为财务会计的三大难题)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外币折算会计的两个主要问题在于:(1)在外币折算时,应该使用哪一种汇率?(2)折算损益应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外币折算准则,也主要是对以上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规范。
外币折算准则,是一个全新的准则,但它所涉及到的却是企业的日常业务。
比如进口货物、出口产品、外币借款、接受外币投资等等,都涉及到外币折算的问题。
我们国家以前没有外币折算的专门准则,但在有关的会计制度中有一些规定,但总体上来看,不很系统、全面,新准则的发布,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
新准则与原有的制度规定相比,主要有如下几点变化:1.增加了记账本位币的定义以及如何确定记账本位币的内容。
记账本位币就是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功能货币”,我国对记账本位币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功能货币”的定义是完全一致的。
但为什么没有采用功能货币的概念,而仍然采用记账本位币呢?主要是由于会计法规体系(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处于最高层次的《会计法》采用的的是记账本位币,作为下位法的会计准则必须与上位法保持一致。
对于“记账本位币”这个概念,人们耳熟能详,但是以前没有对其进行定义,新准则中明确将其定义为“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这就是国际会计准则中功能货币的定义),并规定“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按照本准则第五条规定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但是,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在准则中,还对企业如何确定记账本位币进行了规定。
这是以前的制度中所没有的,是一个新内容。
2.增加了变更记账本位币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以下简称《准则19号》)是由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
该准则主要规定了企业应如何处理外币交易和外币财务报表的相关事项。
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对外币交易和外币财务报表的准确、一致和可比性。
《准则19号》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外币交易的确认《准则19号》要求企业在进行外币交易时,应根据交易日期的汇率确认交易额和外币货币的类型。
如果外币交易是延期支付的,企业应根据交易日期的汇率确认交易额,然后按照最后确认的汇率进行外币货币的确认。
二、外币货币的折算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外币货币需要折算成本地货币进行报表编制。
根据《准则19号》要求,企业应根据资产负债国内外币货币的类型和金额,以及结束期汇率折算原则,计算外币账户的折算损益。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还需要根据《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账户折算问题的规定》进行折算。
三、外币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处理《准则19号》要求企业以期末汇率折算外币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对于以外币计价的现金流量,按照交易日期的汇率确认。
四、外币财务报表的编制《准则19号》要求企业在编制外币财务报表时,应准确地按照资产负债表的计价原则和利润表的计算原则进行报表编制。
外币财务报表应在以本币计量的主体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编制,并说明本币财务报表和外币财务报表的关系。
五、外币的披露要求《准则19号》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外币交易和汇率风险的情况,包括外币交易额在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中的金额,外币东、核算货币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及其影响。
总结起来,《准则19号》对企业的外币交易和外币财务报表的处理提供了详细的规定。
企业应按照该准则的要求,确保外币交易和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并及时披露相关信息,以保证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了解和评估。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外汇市场和汇率变动的监控和管理,以降低外汇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2006)财会[2006]3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外币交易,是指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外币是企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
外币交易包括:(一)买入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者劳务;(二)借入或者借出外币资金;(三)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第三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一)与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相关的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二)外币项目的套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三)现金流量表中的外币折算,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第二章记账本位币的确定第四条记账本位币,是指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
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按照本准则第五条规定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但是,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第五条企业选定记账本位币,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通常以该货币进行商品和劳务的计价和结算;(二)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所需人工、材料和其他费用,通常以该货币进行上述费用的计价和结算;(三)融资活动获得的货币以及保存从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所使用的货币。
第六条企业选定境外经营的记账本位币,还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境外经营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是否拥有很强的自主性;(二)境外经营活动中与企业的交易是否在境外经营活动中占有较大比重;(三)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是否可以随时汇回;(四)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其现有债务和可预期的债务。
第七条境外经营,是指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
在境内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采用不同于企业记账本位币的,也视同境外经营。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正文:----------------------------------------------------------------------------------------------------------------------------------------------------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我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现予印发,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附件: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二○○六年二月十五日附件: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一)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 号——生物资产》。
(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 号——建造合同》。
第二章确认第三条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第四条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三章计量第五条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2006)财会[2006]3号颁布时间:2006-2-15发⽂单位:财政部第⼀章总则第⼀条为了规范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条外币交易,是指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外币是企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
外币交易包括:(⼀)买⼊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者劳务;(⼆)借⼊或者借出外币资⾦;(三)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第三条下列各项适⽤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与购建或⽣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相关的外币借款产⽣的汇兑差额,适⽤《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
(⼆)外币项⽬的套期,适⽤《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三)现⾦流量表中的外币折算,适⽤《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流量表》。
第⼆章记账本位币的确定第四条记账本位币,是指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
企业通常应选择⼈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以⼈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按照本准则第五条规定选定其中⼀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但是,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民币。
第五条企业选定记账本位币,应当考虑下列因素:(⼀)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通常以该货币进⾏商品和劳务的计价和结算;(⼆)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所需⼈⼯、材料和其他费⽤,通常以该货币进⾏上述费⽤的计价和结算;(三)融资活动获得的货币以及保存从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所使⽤的货币。
第六条企业选定境外经营的记账本位币,还应当考虑下列因素:(⼀)境外经营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是否拥有很强的⾃主性;(⼆)境外经营活动中与企业的交易是否在境外经营活动中占有较⼤⽐重;(三)境外经营活动产⽣的现⾦流量是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现⾦流量、是否可以随时汇回;(四)境外经营活动产⽣的现⾦流量是否⾜以偿还其现有债务和可预期的债务。
第七条境外经营,是指企业在境外的⼦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机构。
《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该准则对加强和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规范处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财政部令第33号颁布时间:2006-2-15发文单位: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批复》(国函[1992]178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5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经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金人庆二○○六年二月十五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第三条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
第四条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第五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六条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七条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第八条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第九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十条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十二条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以下简称“外币折算准则”)主要规范了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记账本位币,外币,外币交易,外币折算。
本章着重讲解了记账本位币的确定、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和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问题。
记账本位币的确定企业选定记账本位币,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是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销售价格,通常以该货币进行商品和劳务销售价格的计价和结算。
如国内甲公司为从事贸易的企业,90%以上的销售收入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人民币是主要影响甲公司商品和劳务销售价格的货币。
This currency mainly affects the selling pric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and generally the goods and services are valuated and settled in this currency;二是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所需人工、材料和其他费用,通常以该货币进行上述费用的计价和结算。
This currency mainly affects the labor, materials and other costs for thegoods and services, and generally the goods and services are valuated and settled in this currency; and实务中,企业选定记账本位币,通常应综合考虑上述两项因素,而不是仅考虑其中一项,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是收支并存的。
三是融资活动获得的资金以及保存从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时所使用的货币。
The currency acquired in financing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currencyutilized to preserve the money charged in the business operation.境外经营记账本位币的确定境外经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是指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二是当企业在境内的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或者分支机构,选定的记账本位币不同于企业的记账本位币的,也应当视同境外经营。
企业会计准则 (2)1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2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5)3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7)4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9)5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14)6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16)7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19)8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1)9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22)10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27)11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28)12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32)13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34)14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35)15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37)16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38)17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41)19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43)20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45)21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47)22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50)23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53)24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62)25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65)26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 (69)27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 (72)28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74)29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77)30 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78)31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80)32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83)33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 (85)34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87)35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 (91)36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 (93)37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95)38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97)39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103)企业会计准则1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是在确认和报告企业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项目的基础上,规定了外币交易的折算方法和外币报表的编制要求。
本文将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的应用指南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按照规定,企业应对外币交易根据交易日的汇率折算为本币。
具体折算方法包括期末法和平均法。
期末法是指企业对外币交易根据期末汇率进行折算,而平均法是指企业对外币交易根据交易期间的平均汇率进行折算。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不同的折算方法。
其次,对于外币货币资金的折算,企业应按照交易日的汇率折算为本币。
外币货币资金指企业持有的外币现金、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企业应根据外币货币资金的币种和余额按照期末法或平均法进行折算。
折算后的本币金额应记入货币资金科目。
然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应确保外币报表项目在编制过程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在编制外币报表时,企业应将交易日的外币金额转换为本币金额,并记录在相应的报表项目中。
同时,企业还需要记录外币兑换损益,即由于外币汇率波动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
除了上述内容,应用指南还规定了外币报表项目的计量规则。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外币报表项目应按照实际交易金额折算为本币金额,并根据相关约定或法律法规进行确认和计量。
如果外币交易发生汇率差异,企业应将其确认为损益或利润分配项目。
此外,应用指南还详细说明了外币折算的具体应用过程,并提供了相关的例子和参考材料,以帮助企业正确地折算外币交易并编制外币报表。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指南内容进行操作,确保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总结起来,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应用指南明确了外币交易的折算方法和外币报表的编制要求,帮助企业正确地进行外币折算并编制准确一致的外币报表。
企业应根据指南的规定操作,并注意记录汇率差异和外币兑换损益,以确保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旧会计准则资产处置损益代码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处置损益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置利益。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固定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无形资产》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长期待摊费用》,我们将详细讨论旧会计准则下资产处置的相关细则和会计处理。
首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固定资产》的规定,固定资产处置损益的计算是在出售或处置发生时,将资产减值准备中已计提的准备部分从相关的固定资产原值中转出,并将资产处置的收入(或者净收益)减去原值和剩余净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具体的会计处理是将资产减值准备转出至固定资产处置损益,并将固定资产原值减少,并确认处置的收入或净收益。
其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处置损益的计算过程与固定资产类似。
在无形资产的处置发生时,将资产减值准备中已计提的准备部分从相关的无形资产原值中转出,并将处置的收入(或者净收益)减去原值和剩余净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具体的会计处理是将资产减值准备转出至无形资产处置损益,并将无形资产原值减少,并确认处置的收入或净收益。
第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长期待摊费用》的规定,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置损益计算也是基于减值准备和处置收入(或净收益)之间的差额。
在处置发生时,将已计提的准备部分从相关的长期待摊费用中转出,然后将处置的收入(或者净收益)减去原值和剩余净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具体的会计处理是将减值准备转出至长期待摊费用损益,并将长期待摊费用减少,并确认处置的收入或净收益。
综上所述,旧会计准则下资产处置损益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将资产减值准备转出至相关的处置损益代码中,并将处置的收入(或净收益)减去原值和剩余净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下有所差异,分别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2017版) 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2017版)目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应用指南本文介绍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其中包括基本准则和各种具体准则,如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
答:2007年国家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共计38+1项)基本准则: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具体准则: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3、《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4、《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5、《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6、《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7、《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8、《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9、《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10、《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11、《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12、《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13、《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14、《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15、《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16、《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17、《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18、《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19、《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20、《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21、《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22、《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3、《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24、《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25、《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26、《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27、《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28、《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29、《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30、《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31、《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32、《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33、《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34、《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35、《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36、《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37、《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38、《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审计准则(48项):1、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审计业务约定书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1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1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1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1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1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1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1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存货监盘1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证1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1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2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会计估计的审计2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2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2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2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2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2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管理层声明2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2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2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3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3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3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数据3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3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3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3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1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3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2号——银行间函证程序3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3号——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3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21号——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的特殊考虑4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4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4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4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第2101号——财务报表审阅44、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45、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46、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01号——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47、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11号——代编财务信息48、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会计准则的存货和审计准则的存货监盘的简单介绍《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应用指南
一、即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
根据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处理外币交易和对外币财务报表进行折算时,应当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反映;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即期汇率,通常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牌价的中间价。
企业发生的外币兑换业务或涉及外币兑换的交易事项,应当按照交易实际采用的汇率(即银行买入价或卖出价)折算。
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是指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通常采用当期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等。
企业通常应当采用即期汇率进行折算。
汇率变动不大的,也可以采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进行折算。
二、汇兑差额的处理
根据本准则第十一条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分别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会计处理。
(一)外币货币性项目
货币性项目,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
货币性项目分为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
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货币性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对于外币货币性项目,因结算或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增或调减外币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
(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非货币性项目,是指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1.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由于已在交易发生日按当日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日不应改变其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不产生汇兑差额。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基金等),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含汇率变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三)外币投入资本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应当采用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不得采用合同约定汇率
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外币投入资本与相应的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不产生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四)实质上构成对境外经营净投资的外币货币性项目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涉及境外经营的,如有实质上构成对境外经营净投资的外币货币性项目,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差额,应列入所有者权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处置境外经营时,计入处置当期损益。
三、分账制记账方法
对于外币交易频繁、外币币种较多的金融企业,也可以采用分账制记账方法进行日常核算。
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十一条的规定对相应的外币账户余额分别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进行调整。
采用分账制记账方法,其产生的汇兑差额的处理结果,应当与统账制一致。
四、境外经营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的判断
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了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的折算。
恶性通货膨胀经济通常按照以下特征进行判断:
(一)最近3年累计通货膨胀率接近或超过100%;
(二)利率、工资和物价与物价指数挂钩;
(三)公众不是以当地货币、而是以相对稳定的外币为单位作为衡量货币金额的基础;
(四)公众倾向于以非货币性资产或相对稳定的外币来保存自己的财富,持有的当地货币立即用于投资以保持购买力;
(五)即使信用期限很短,赊销、赊购交易仍按补偿信用期预计购买力损失的价格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