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下4.1因式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8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 因式分解》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 因式分解》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一系列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等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为后续学习分式、二次函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因式分解这个概念和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因式分解的技巧和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等因式分解的方法。
3.能够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2.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等因式分解的方法。
3.如何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等因式分解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练习题和测试题。
3.教学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因式分解的形式,从而引入因式分解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讲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等因式分解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做一些因式分解的题目,然后互相交流和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因式分解的题目,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 因式分解》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 因式分解》是学生在掌握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和多项式相等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的知识点。
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因式分解的定义、方法和应用。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后续学习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和多项式相等的基础知识。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但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对简单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具体的例子和教学内容。
2.练习题:准备一些因式分解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多项式进行分解。
例如,给出多项式x^2 + 2x +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其分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因式分解的定义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基本技巧。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因式分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因式分解》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定义、意义及方法,能够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因式分解的规律,进而总结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整式的乘法,对单项式和多项式的乘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在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学生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另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符号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因式分解的定义,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对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进行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因式分解的定义和方法。
2.难点:因式分解的思路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因式分解。
例如:已知某数的平方加上32等于这个数的三倍,求这个数。
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因式分解的定义和意义,以及因式分解的方法。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本质,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因式分解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逐步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因式分解》说课稿2024年《因式分解》说课稿1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我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教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
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
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三、说教法1、教法分析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
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