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无机化学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2
无机化学(学科代码:070301)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系统的无机化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化学实验技能,了解无机化学的国际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能在科学研究中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并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从事无机化学研究和教育的高层次人才。
二、研究方向1.无机固体化学2.纳米化学3.仿生材料化学4.络合物化学5.生物无机化学6.新超导材料的设计和制备7.非线性光学材料8.分离提纯科学9.化学键理论三、学制及学分1、硕士生学制为2-3年,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35分。
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为7学分;院定基础课获得的学分不低于10分,院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获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6分。
2、博士阶段学制为3-4年,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10分。
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为4学分;院定基础课(累计考核)为2学分;进展课至少2学分。
3、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6年,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45分(包括硕士阶段)。
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为11学分;院定基础课获得的学分不低于12分(包括累计考核2学分),院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获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6分;总学分中至少包含一门进展课2学分。
四、课程设置1、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2、专业课程分为院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
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下所列。
院定基础课:累计考核(2)(博士生必修)纳米化学(3)CH16205团簇和团簇化学(2)CH25203分子光谱分析进展(3)CH25204近代电分析化学(3)CH25205分离科学与进展(3)CH35201高等有机化学(4)CH35202有机合成化学(4)CH34201有机结构分析(4)CH45208量子化学(4)CH44203反应动力学(4)CH44202分子光谱学(4)CH55201功能高分子(4)CH55202高分子凝聚态物理(4)CH55204聚合物研究方法(4)CH65205污染控制材料(2)CH65201膜科学与技术(3)CH65202环境生物技术原理(3)MS15203固体物理(4)MS15207固体材料结构(4)MS15201材料物理(4)MS25201热力学与相平衡(3)MS25202材料中的速率过程(3)MS25203材料合成化学(3)专业基础课:CH15201固体化学原理(3)CH15202结晶化学导论(3)CH15203相平衡及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3)CH15204结构配位化学(3)CH15205高等无机化学(3)CH16207无机化学进展(3)专业选修课:CH15206生物无机化学(3)CH15207近代分离方法导论(3)CH45202催化作用原理(4)CH44206绿色化学(3)PH55220X射线衍射(3)PH55219透射电子显微学(2.5)PH55222物质结构的波谱能谱分析(3)CH16202高等配位化学(2)CH16206生物无机化学导论(2)说明:1、经导师同意,研究生可任选各学位点开出的进展课。
本科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先修课程080027 开课学期学科类通修课程无无机化学〔一〕Inorganic ChemistryⅠ第一学期学分/周学时3/4选用教材 1.《无机化学》〔上册〕〔第 2 版〕宋天佑,程鹏,王杏乔等,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编,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年9 月第2 版。
2.《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第 8版, Ralph H. Petrucci,William S. Harwood,F.Geoffrey Herring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
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其次版〕史启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根底化学》〔上〕〔其次版〕朱欲贞、顾达、黑恩成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3.《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其次版〕,徐家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无机化学是化学系主干根底课之一。
通过无机化学学习,使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培育自主学习力量、抽象思维和创性思维的力量,并为后续课程供给必要的理论根底。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与争辩,理解和把握原子构造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构型、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响速率、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复原反响的特点和根本规律。
二、教学根本要求1.初步了解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响速率的根底学问和根本原理。
2.初步把握原子核外电子构型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共价小分子构型推断、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3.运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氧化复原平衡的一些根本概念、原理进展相关计算。
三、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章或节主要内容学时安排绪论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初步1.1热力学根本概念: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肯定律。
1.2热化学:化学反响的热效应;恒容反响热Q和恒压反响热ρ1Q ;焓与反响焓变ΔH;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几种反响焓5ν的计算方法:盖斯定律、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响焓、由燃烧热计算反响焓、由键能估算反响焓。
1、教材《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4版。
2、参考书《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3版。
《无机化学》邵学俊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无机化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3版。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无机化学习题精解》竺际舜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绪论(2学时)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8学时)第二章分子结构(8学时)第三章晶体结构(4学时)第四章配合物(4学时)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8学时)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4学时)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6学时)第八章水溶液(4学时)第九章酸碱平衡(6学时)第十章沉淀溶解平衡(4学时)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8学时)第十二章配位平衡(4学时)第十三章氢和稀有气体(2学时)第十四章卤素(6学时)第十五章氧族元素(5学时)第十六章氮、磷、砷(5学时)第十七章碳、硅、硼(6学时)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4学时)第十九章金属通论(2学时)第二十章s区元素(4学时)第二十一章p区金属(4学时)第二十二章ds区元素(6学时)第二十三章d区元素(一)第四周期d区元素(6学时)第二十四章d区元素(二)第五、六周期d区金属(4学时)第二十五章核化学(2学时)1 .化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
(太宽泛)●化学研究的是化学物质(chemicals) 。
●化学研究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
●化学是研究分子层次以及以超分子为代表的分子以上层次的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和超分子层次的化学物种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无机化学期末复习是一个涵盖了非常多的知识点的项目,总的来说分三大部分:元素化学、无机物化学和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一、元素化学1、关于原子特性:了解原子结构的典型模型以及它的重要思想。
理解原子结构的物理意义,如元素周期性和结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子能量和原子半径变化等。
要掌握电子结构表、元素周期性表和原子能量表中的知识。
2、关于相互作用: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如离子间的作用、共价键、孤子作用、共像作用等。
理解这些作用的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和反应结果的影响。
3、关于元素分类:掌握基本金属、半金属、非金属,在这三类元素中的代表元素,以及它们的性质特点,包括半金属的现象和性质,以及常见化合物的发生机制等。
4、还要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分类标准、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醇中的金属配合物的发生机制等二、无机物化学1、关于水溶液:掌握水溶液的分类,了解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变化,例如滴定、混和溶液OP、溶液挥发度、盐析和助溶剂作用等。
2、关于酸碱反应:了解酸碱反应和酸碱平衡的概念,以及酸碱溶液的性质、滴定和加热的反应、稀碱的用途、氢离子表示以及氢离子溶液的pH计算等。
3、关于溶液的囤积:了解溶质构成和溶液的构成,以及溶质里程碑反应等;掌握水解反应、分解水和氿解反应的发生机理,以及水热反应的特点。
4、关于无机溶液的测定:理解一些常用分析方法,如联合滴定、高效液相色谱、无机定定、离子富集反应技术、碘吸附测定法及酸卤技术等。
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1、掌握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解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如电子配位、化学键、元素异构体等。
了解元素和它们的牢固化合物的特征,如元和氧的双线层化合物、硫的三角仓等等。
2、掌握化合物的性质:了解晶体结构与化合物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及其影响,如电负性、分解电位和熔融点;掌握某些元素的特殊性质,如碱壳元素、碱土元素和碳元素等等。
3、掌握有关各类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包括贵金属化合物、有机物、酸类化合物、错配化合物、混合氧化物等等。
高校化学专业无机化学专业概况大纲解读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成分、结构和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高校化学专业中,无机化学专业是主要的学科之一,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无机化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
本文将对高校化学专业无机化学专业的概况大纲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无机化学专业的核心内容和学术要求。
一、专业背景无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的桥梁,拥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
高校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无机化学研究和实践所需的技能和方法,为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二、课程设置高校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 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基础、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以及相关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等,这些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合成与分离、无机反应机理与动力学、无机材料化学等,这些课程是无机化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3. 实验课程:无机化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将在实验室中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学习实验方法和技巧,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选修课程:高校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专业还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研究方向的培养。
三、学科研究和实践无机化学专业的学科研究和实践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
学生将参与无机化学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如合成新型无机化合物、探索新的无机化学反应和材料应用等。
这些实践活动将帮助学生加深对无机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求职和职业发展高校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可以选择从事教育、科研、工程、医药、能源等领域的工作。
无机化学复习总结无机化学复习不完全攻略(原创,有不足,请指点)5转载自free kao yan首先说明一下,我是复习考有机专业的,因为接触无机比较早,也看过一些无机的教材,对无机的知识点略有了解,同时应版主要求,把版中无机的讨论带动起来,故介绍一下个人学的无机的心得,供大家参考,仅代表个人观点.无机的东西比较杂,并且比较松散,主要可以分为理论部分和元素化合物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分为四大结构和四大平衡,以及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初步和溶液四大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合物结构,晶体结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离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如果你考物化的话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就不用看了,物化讲的比这个透彻得多,平衡的总纲以及溶液部分在物化里面也是讲的很详细; 如果你分析化学学得好的话,四大平衡也可以少看很多,因为分析化学就是建立在四大平衡的基础上的(仪器分析不算,呵呵); 5而结构化学里面所涉及到的结构问题又比无机的四大结构深多了,同样如果你在这方面比较强,那四大结构又省了很多事.但是如果每门掌握的都不透彻怎么办呢?不要担心,无机的理论部分仅仅是是一个大纲性质的东西,也就是总结性的概括.所以每种理论都有,但是每种理论要求都比较简单,按照四大结构-四大平衡-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动力学初步-溶液的顺序自己仔细地过一遍也不是很难的事情,起码我感觉比自学有机容易多了,呵呵如果你的化学基础比较扎实,也不要在旁边偷偷笑,正所谓"结构决定性质",无机尽管理论比较简单,但是其精髓在于用简单的理论解释大量的现象和物质性质,在你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要能够灵活地把它们运用到平时见到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解释.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无机的理论.总的来说无机的理论部分重点在运用.而无机化学的重点则元素部分,这个也是无机主要讲的东西以及无机的特点.首先建议周期表最好是背过,认识并且会写除f区以外的元素,镧系最好能背过,一些重要的比如说La Ce也要知道的.个人感觉主族元素里面比较重要的是B,P,S,Sn,Pb,As,Bi,副族里Hg,Co,Cr,Mn,Ti,V,Cu等比较重要,下面分主族和副族元素分开介绍:第一主族里面要注意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的结构和生成条件,焰色反应的火焰颜色(包括碱土金属和少量过渡金属的都要知道),以及碱金属的不溶盐;第二主族Mg,Ba最常见,同时也要注意焰色反应,对角线规则(主要是三对元素Li-Mg Be-Al,B-Si)首次在这里出现;第三主族注意B和Al, 铝热反应,Al的冶炼要注意K3AlF6的作用;B 绝对是基础无机的重点元素之一,要注意它的多中心缺电子桥键的结构;第四主族里面C,Si,Ge,Sn,Pb都要比较熟悉.碳氢化合物主要是放在有机里面了,无机主要是看它的氧化物和碳酸盐,这个比较简单. Si的考点的比较少,但是可以和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Si和Ge作为半导体材料应该和材料方面联系起来,并且这个地方要顺便复习一下晶体结构中的导带理论.Sn,Pb应该是重点考察的,二价Sn的还原性以及其在反应中价态变化导致颜色变化要很清楚,四价铅具有强氧化性也是要知道的.第五主族N,P,As,Bi重点,N的氧化物结构及合成,HNO3的还原产物都是比较烦人的东西的三种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相互转化(主要是白磷和红磷的相互转化条件)以及磷的氢化物和含氧酸的性质也要知道.As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小心识记,马氏试砷法和古氏试砷法要熟悉,Bi要关注正五价的强氧化性第六主族S是重点,硫化物的不溶盐及其颜色绝对可以烦死你,硫的含氧酸结构及性质也很多,带"矾"的硫酸盐要知道卤素属于高中元素,都比较熟悉,就不多说了.但是要小心卤素互化物和拟卤素的性质氢和稀有气体看看就好了这些是主族的主要内容,下面是副族第一过渡系绝对是重点中的重点,而里面又以Cr,Mn,Cu最重要,Ti,V,Co,Ni,Fe也是常考的,Sc我的印象里面貌似从来没有考过.... Cr,Mn颜色丰富多彩,价态变化多端,够看一段时间了,Fe和Cu可以说差不多重要,要注意不同价态元素的存在条件以及转化,Co和Ni的性质可以和铁类比,但是注意Fe,Co三价态稳定,Ni二价态稳定, 同时Fe可以有六价,Ti和V注意下反应和颜色就好了,东西比较少第二过渡系和第三过渡系重点元素应该是Hg,Cd,Mo,W,Re,Ag,Pt,Au,Pt.Mo和W同多酸及杂多酸要知道,[Re2Cl8]2- 中存在δ键,其成键特点和对称性要知道.3其它还需要关注的是俗名和化合物的对应关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定性鉴定(起码常见的,我上面提到的物质的定性鉴定要知道),特殊反应要记牢,顺便提醒一下,一些关于"第一","最","唯一","特殊"的东西要知道关于教材方面我看过三个版本,个人感觉北师大版的教材的分析得很透彻,讲解比较细致,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学;武大的无机很全面,东西比较多,每章后面有总结和专题小节,适合提高用;而大连理工的教材感觉平平,除非是指定教材,否则没有必要参考. 同时听枫版主推荐申泮文的无机也很有水平,适合提高用,感谢他的热心. 以上只是个人学习无机的几点小心得,必定存在很多疏漏之处,在这里仅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还请广大研友以及化学爱好者们批评指正,把它补充完整,大家共同进步,如有疑问或者好的建议,欢迎回帖或者另开主体大家共同讨论再次感谢版主的支持和好的建议。
无机化学介绍一、概述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化学分支学科。
通常,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相对,指不含C-H键的化合物,因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硫化碳、氰化物、硫氰酸盐、碳酸及碳酸盐等都属于无机化学研究的范畴。
但这二者界限并不严格,之间有较大的重叠,有机金属化学即是一例。
第一个重要的人造化合物是硝酸铵,利用哈柏法制备。
许多无机化合物可作为触媒(像五氧化二钒及三氯化钛)或是有机化学中的反应物,像氢化铝锂。
无机化学的分支包括有机金属化学、原子簇化学及生物无机化学。
这些也是无机化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主要要找到新的触媒、超导体及药物。
二、基本资料中文名:无机化学外文名:Inorganic Chemistry研究:无机化合物的化学类型: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相对:有机化学三、历史由于在有机化学发展初期,所有有机化合物(如尿素和尿酸等)都是从生物体内取得的,而且它们的性质类似,因此取“有机化学”作为其名称。
其中的“机”字带有“机体”,“身体”的意思。
而与之相对便诞生了“无机化学”,用以指研究非生物体化合物的化学,当时主要包含从矿物如雄黄和方铅矿中制得的化合物。
然而,随着1828年弗里德里希·维勒成功由无机的氰酸铵NH4OCN合成了其同分异构体:有机的尿素CO(NH2)2,以是否为生物体来源作为区分有机无机化合物的标准便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依性质上的不同来区分这二者。
尽管现在有机化学仍主要是研究含碳化合物的化学,而无机化学主要是研究不含碳化合物的化学,但是这两者都已经超越了以上的限制,例如:无机含碳的化合物有:二元碳氧化物、碳酸、二元碳硫化物、金属羰基化合物、碳卤化物、氰化物、氰酸盐、异氰酸盐、雷酸盐、硫氰酸盐、碳化物、光气、硫光气、简单的卤代和氰代烃,以及诸如三甲基胂之类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有机不含碳的化合物有:很多13-17族的与烷烃类似的元素氢化物及衍生物,尤其是硅烷和肼及其相应的衍生物。
四、性质许多无机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以离子键结合。
完成反应方程式183 Fe 3O 4+H 2∆−→− 184 WO 3+H 2∆−→− 185 CuO+H 2∆−→− 186 SiCl 4+H 2→187 TiCl 4+H 2→188 KH+H 2O →189 CaH 2+H 2O →190 TiCl 4+NaH →191 Na+H 2300CO −→−−− 192 Li+H 2−→−∆193 Na+O 2(空气)−→−∆194 Ca+N 2−→−∆195 Mg+N 2∆−→− 196 B 2O 3+Mg ∆−→− 197 Be+OH -+H 2O →198 Na+TiCl 4∆−→− 199 Be+NH 31000C O −→−−−200 KNO 3+K →201 NaH+H 2O →202 从Na 2O 2制备Na 2O 。
203 Na 2O 2+CO 2→204 Na 2O 2+H 2SO 4(稀)→205 KO 2+CO 2→206 超氧化钾与水反应。
207 Na 2O 2(s)+MnO 4-+H +→208 CaH 2+H 2O →209 BeO+OH -+H 2O →210 在镁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211 MgCl 2·6H 2O ∆−→− 212 BaO 2+H 2O →213 Mg 3N 2+H 2O →214 Ca 3N 2+H 2O →215 XeF 2+H 2→216 XeF 6+HCl →217 XeO 3+HCl →218 XeF 2+H 2O →219 XeF 6+SiO 2→220 XeF 2+BrO 3-+H 2O →221 XeF 2+KClO 3+H 2O →222 XeF 4+Hg →223 XeF 2+H 2O 2→224 XeF 4+BCl 3→P 区元素593 BCl 3+H 2O →594 B 2H 6+H 2O →595 乙硼烷在空气中燃烧。
596 H 3BO 3+OH -→597 Na 2B 4O 7+NiO ∆−→− 598 Na 2B 4O 7+CoO ∆−→− 599 Na 2B 4O 7+Cr 2O 3∆−→− 600 Na 2B 4O 7与MnO 共熔。
无机化学(理论部分)知识点应用归纳1、无机物(分子或离子)构型:(1)简单分子(或离子):(2)配合物:2、物质的熔、沸点(包括硬度):(1)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2)离子晶体:(3)分子晶体(4)金属晶体:金属键(与价电子、价轨道有关)3、物质的稳定性:(1)无机小分子:(2)配合物:4、物质的磁性:(1)无机小分子:MO (掌握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共价双原子分子)(2)配合物:5、物质的颜色:(1)无机小分子:极化理论(2)配合物:6、无机物溶解度:(1)离子晶体:(2)共价化合物:7、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影响因素(1)溶液酸、碱度(2)物质的聚集状态8、化学反应方向:(1)热力学数据: 、、、、等(2)软硬酸碱理论9、分子极性、键的极性、键角、键长等:10、推导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级组取值,选择—组合理量子数:四个量子数取值规则11、溶液中有关质点浓度计算: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解离平衡:利用多重平衡规则,K是关键12、常见的基本概念:对角线规则;惰性电子对效应;Lewis酸、碱;质子酸、碱;缓冲溶液;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镧系收缩;电负性;电离势;电子亲合势;晶格能;键能;有效核电荷及求法等。
二.无机化学(元素部分)(1)结构(2)性质:重点是化学性质3—6 有效原子序数(EAN)规则(Effective atomic number)必考一、概念1927年英国化学家西奇维克提出,是指中心原子的电子数和配体给予中心原子的电子数之和。
即中心原子形成稳定配合物的EAN应等于紧跟它后面的惰性原子的序数。
主要用于羰基及其它非经典配合物结构中。
如:[Cr(CO)6]→24e-+12e-=36e-[Fe(CO)5] →26e-+10e-=36e-→Kr(氪) -36e-[Co(NH3)6]3+→24e-+12e-=36e-对于中心原子三偶数电子的,可直接形成羰基配合物,而一般中心原子为奇数电子的羰基配合物多不稳定,(不能满足EAN),所以它们容易氧化,还原或聚和成多核配合物,以符合EAN要求,如V为23e-,在形成V(CO)6的总电子数为35,它不稳定,易被还原成[V(CO)6]-。
化学综合(科目代码614)考试大纲I、考查范围有机化学,约40%;无机化学,约20%;分析化学,约20%;物理化学,约20%。
II、考查要求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以及利用相关知识解决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III、考查形式及试卷结构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80分钟3.试卷分值:满分150分4.题型结构:选择题(A型题)约占30%名词解释约占5%简答约占30%论述题/计算题约占35%IV、考查内容一、有机化学(一)绪论【考试目标】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掌握共价键的形成、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键参数;掌握键的极性、键的极化性和分子的极性;掌握有机合物结构表示方式和共价键断裂的方式;2. 熟悉有机酸碱的概念及定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常见官能团的名称与结构;3. 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方法。
【考试内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键参数;键的极性、键的极化性和分子的极性;有机合物结构表示方式和共价键断裂的方式。
(二)烷烃和环烷烃【考试目标】1. 掌握烷烃命名方法、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环烷烃的稳定性与环大小的关系、拜尔的张力理论,以及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2. 熟悉各类烷烃/环烷烃的命名方法、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烷烃的光卤代反应及其机理;3. 了解烷烃的定义、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了解环烷烃的结构特征和同分异构。
【考试内容】烷烃命名方法、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环烷烃的稳定性与环大小的关系、拜尔的张力理论,以及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烷烃的光卤代反应;环烷烃的同分异构。
(三)立体化学基础【考试目标】1. 掌握对映异构体的理化性质、对映异构体的费歇尔投影式、对映异构体构型的DL命名法和RS命名法、旋光异构体的数目、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
2.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旋光性、分子的手性和分子的对称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映体和非对映体之间的关系。
《无机化学》各章小结第一章绪论平衡理论:四大平衡理论部分原子结构1.无机化学结构理论:,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元素化合物2.基本概念:体系,环境,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态古代化学3.化学发展史:近代化学现代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υ=Δc(A)Δt2.质量作用定律元反应aA + Bb Yy + Zzυ = k c (A) c (B)a b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 浓度, 催化剂, 其它.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的进行;温度降低又会减慢反应的进行。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其他因素,如相接触面等。
在非均匀系统中进行的反应,如固体和液体,固体和气体或液体和气体的反应等,除了上述的几种因素外,还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的大小和接触机会有关。
超声波、紫外线、激光和高能射线等会对某些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4.化学反应理论: 碰撞理论, 过渡态理论碰撞理论有两个要点:恰当取向,足够的能量。
过渡态理论主要应用于有机化学。
5.化学平衡: 标准平衡常数,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及其影响因素(1)平衡常数为一可逆反应的特征常数,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
对同类反应而言,K值越大,反应朝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完全(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须注意以下几点a. 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必须是在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相应的值。
生成物为分子项,反应物为分母项,式中各物质浓度或分压的指数,就是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
气体只可以用分压表示,而不能用浓度表示,这与气体规定的标准状态有关。
b.平衡常数表达式必须与计量方程式相对应,同一化学反应以不同计量方程式表示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同,其数值也不同。
c.反应式中若有纯故态、纯液态,他们的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必列出。
在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反应有水参加,由于作用掉的水分子数与总的水分子数相比微不足道,故水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合并入平衡常数,不必出现在平衡关系式中。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2016年面向港澳台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学科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导师姓名考试科目备注905分析测试中心办公/通讯地址:望江校区分析测试中心202办公室(东区毛主席像左侧)070301无机化学科学学位01生物无机化学李玉宝左奕张利李吉东罗代兵∙①201英语一∙②613无机及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③829有机及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复试科目:现代无机化学或高等化学实验070302分析化学科学学位01光谱分析∙侯贤灯∙邓鹏翅∙吴兰∙吴鹏∙罗代兵∙龙舟∙苏颖颖∙①201英语一∙②613无机及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③829有机及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复试科目:高等化学实验02质谱分析∙侯贤灯∙吴莉同上同上03化学与生物传感器∙侯贤灯∙吴鹏∙吴兰同上同上04色谱分析∙罗代兵∙吴莉同上同上080502材料学科学学位01材料制备及机理∙李玉宝∙余自力∙杨杰∙左奕∙①201英语一∙②302数学二∙③848材料科学基础或852纳米材料与技术复试科目:工程材料基础∙张利∙李吉东∙蔡兵∙谢美菊∙陈晨∙顾爱群∙王孝军02新技术在材料中的应用∙李玉宝∙余自力∙杨杰∙左奕∙张利∙李吉东∙蔡兵∙谢美菊∙邓聪同上同上03材料结构与性能∙李玉宝∙余自力∙杨杰∙左奕∙张利∙李吉东∙蔡兵∙谢美菊∙邓聪∙顾爱群同上同上083001环境科学科学学位01环境分析与监测∙侯贤灯∙朱晓帆∙刘玉明∙吴兰∙吴莉∙吕弋∙吴鹏∙①201英语一∙②302数学二∙③838环境学导论复试科目:环境化学与分析化学02环境材料∙朱晓帆同上同上∙杨杰∙余自力∙谢美菊∙蔡兵∙刘玉明03大气污染控制∙朱晓帆同上同上083100生物医学工程科学学位01生物材料及人工器官∙李玉宝∙余自力∙左奕∙张利∙李吉东∙陈晨∙①201英语一∙②301数学一∙③851生物医学工程基础或852纳米材料与技术复试科目:材料学基础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四川大学考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