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1.02 KB
- 文档页数:3
气候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阅读等温线,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2.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教学难点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具准备集体定教分工备教个性补教一、引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角色来假设: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方千里冰封的4、在图中找出我国气温最低、最高的等温线在哪里?计算两地温差多少?(漠河:-32℃、海口:16℃,温差近50℃)(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板书)冬季南北温差大(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引导学生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思考分析: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那么,我国夏季的南北温差怎样?气温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二)小组互动、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1、我国7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值是多少?(20℃以上)2、漠河、海口的平均气温值大约是多少?两地的温差是多少? (漠河:16℃,海口:28℃,温差12℃)3、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是哪里?(新疆的吐鲁番。
)4、图中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为什么?(青藏高原,地形地势的影响。
)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板书:夏季南北普遍高温](转)为什么纬度位置不变,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却不大呢?(师演示讲解: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越往北去,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光热越少;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却越多,减小了南北的温差。
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2.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知道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3.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了解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增强竞争及合作意识。
重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一、导入新课展示教材图2.12“春节期间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观察我国哈尔滨冰灯节与广州花市,对比两个城市景观差异。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读图讨论:阅读图2.13“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学生:哈尔滨与广州1月气温相差近32˚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我们还要看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
教师:结合已学过的等温线的知识,我们继续观察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找一找,说一说。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4)观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这说明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大还是小?(5)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交流,同桌互相合作学习,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学生1: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28摄氏度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以上,我国南北相差44摄氏度左右。
这说明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学生2:我国1月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气候》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主要原因。
2.读图归纳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年际变化特点。
3.利用我国干湿地区图掌握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对应降水量的范围。
4.通过了解不同干湿地区自然景观、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差异,树立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降水量的分布。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2.教学难点(1)影响降水分布的原因。
(2)干湿地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教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案例感悟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了解学生已掌握的我国降水知识。
学生:准备好上课所用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示图片,这是吐鲁番的荫房,将葡萄挂在里面,可以自然风干。
栖霞也产葡萄,我们的葡萄挂起来,能风干吗?这说明吐鲁番哪方面的自然环境与栖霞差异很大?再展示两地的民居:教师:你能看出这两地的民居有哪些差异吗?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回答。
民居差异的背后是降水的差异,那么,如何知道我国降水地区分布的特点呢?我们可以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讲授新课内容一降水的地区分布(一)认识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教师讲述:如同气温一样,我们可以用等降水量线来表示降水的空间分布。
不同的降水范围着上一定的颜色,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特定的降水范围,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降水分布特点。
下面我们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来研究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读图,回答下面问题: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均匀吗?找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并指出其降水量。
2.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3.找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想一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1月份哪条等温线接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东南沿海超过1 600毫米,西北内陆部分地区不足50毫米。
气候课题第二节气候科目地理设计者授课者授课班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时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及其特征,而气候特征是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的,要了解气候的特征首先气温和降水的特点,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本课是本节教材的第一课时,从教材内容来看,教材首先阐述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划分的温度带,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读图得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
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情分析1.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世界气候,对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性质和等温线疏密说明什么等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因此读我国一月份和七月份气温分布图时,只要指导一下,接受起来困难不会太大。
对温度带的划分依据相对来说应该是难点,把温度带和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困难就更大了。
2. ①刚上八年级的学生逻辑能力正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想象、记忆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地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经过小学自然和七年级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3. 八年级学的是中国地理,比七年级学的世界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身边的地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性比七年级更高,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效率也较高。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地理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认知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说明问题,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气温的相关知识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由于本节课有些问题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影像等资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这样,才能抓住地理事物特征,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从而做到“图”“文”合一,融会贯通.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1月、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掌握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明确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2.通过引导学生判读气温和温度带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并进一步说明气候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3.唤起学生学习“气候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气候”的兴趣,树立“地理生活化和生活化地理”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辽阔地域的美好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2.教学难点:分析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教学策略“气候”一节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从“身边的地理”入手,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利用图释导学、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快乐假期》、下载视频《夏天到》.2.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QQ聊天对话:江南雨烟(900259___)20__-1-25 20:15:18今年寒假我去了海南姨妈家,那里鲜花盛开,瓜果飘香,让我深深感受到“水之秀,林之幽,气之爽”……潇洒走一回(951260___)20__-1-25 20:18:20今年寒假我去哈尔滨看望爷爷、奶奶,并参观了“20__年哈尔滨冰雕展”,好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江南雨烟(900259___)20__-1-25 20:20:20看看我拍的照片潇洒走一回(951260___)20__-1-25 20:22:15这是我拍的照片教师:同是过寒假,“江南雨烟”和“潇洒走一回”对话中所描述的情景和所发的照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气候”的学习.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QQ聊天形式,对比呈现我国南北方景观的巨大差异,激奇引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讲授新课板书:气候(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指出本节课主要了解气温的相关知识;明确本节课的五环节:走近冬季;感受夏季;认识温度带;知识梳理;牛刀小试.环节一:走近冬季教师:出示“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提示:1.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布的地方,大致是多少摄氏度?相差多大?2.找出一月0℃等温线,指出东段大致经过哪条山脉?哪条河流?学生:读图,回答相关问题.1.最高气温出现在我国的南部,20℃以上;最低气温出现在我国的北部,-32℃,相差50多度.2.一月0℃等温线,东段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教师: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__县的北极村,一月平均气温为-30.6℃,那里曾经出现过-52.3℃的极端最低气温;海南省是我国冬季气温最高的省份.全国真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小组讨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特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情境感知:变“形”金钢寒假,海口的小明去哈尔滨的外婆家.仔细观察一路上小明服装的变化.感知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过渡:海口的小明在外婆家将会度过一个怎样的假期呢?一起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快乐假期》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感知──变“形”金钢,感知我国南北温差较大的特点,再通过视频《快乐假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南北温差大”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环节二:感受夏季教师:出示“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提示:1.找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4℃以上的地区.2.找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在8℃以下的地区.学生:读图,回答相关问题.1.24℃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的一半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2.8℃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教师:吐鲁番盆地人称“火洲”,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人们常说这儿能“沙窝里煮鸡蛋”;《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又称“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追问: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学生:地形因素.小组讨论:总结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教师:夏季全国气温的分布,可以借用流行歌曲《小苹果》歌词中“火、火、火”来形容.设计意图:用分析“全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方法,来分析“全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特点,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师:我们通过两幅图来感知一下夏季的“烧烤天气”.图一:6月23日,在__市中心的二七广场,一名女大学生在向路人展示显示45摄氏度高温的温度计.图二:6月22日,山东师大附小的教室内摆放着用来降温的冰块.当日,__市最高气温接近40摄氏度.__市__区教育局发出紧急通知:该区小学从23日起全部停课避高温.情境感知:“衣”如既往暑假,海口的小明又去哈尔滨的外婆家.再仔细观察一路上小明服装的变化.感知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过渡:我们小时候所唱的儿童歌曲中也蕴藏着很多的地理知识.教师:播放儿童歌曲《夏天到》.设计意图:通过两幅高温图片和情境来感知“衣”如既往,说明我国夏季具有普遍高温的特点.再通过儿童歌曲《夏天到》,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夏季普遍高温给人们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环节三:认识温度带分组讨论:读“我国主要温度带分布图”1.结合地形,说一说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2.指出秦岭—淮河一线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热带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省和云南省的南部;亚热带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暖温带主要的地形区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中温带的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寒温带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__区的北部.撰写学习笔记,小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教师: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还有一些,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学习笔记”环节,学生能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记录的学习习惯.活动:“我想有个家”教师:出示香蕉、苹果、梨、橘子等水果,找出它们生长的主要温度带.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把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初步认识主要温度带的划分及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影响.一系列瓜果主产地的探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我国地大物博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环节四:知识梳理设计意图:利用板书小结本节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环节五:牛刀小试(见课件)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做题能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冬夏气温的主要分布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阅读教材、气温分布图、欣赏景观图片和观看视频,我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体会到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为我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七、教学反思1.导入部分采用QQ聊天的形式,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2.教学过程分五环节:走近冬季、感受夏季、认识温度带、知识梳理和牛刀小试,既突出了重点,又使整节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内容清晰.在某些环节,在学生的学习疲惫点插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如环节一最后的情境感知──变“形”金钢、视频播放等,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再掀学习高潮.3.一些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充分;在时间分配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略显不足,降低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等温线散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点,培育判读、分析等值线散布图的技术。
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气温的时空散布特点形成缘故。
二、了解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域等,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庞大不同性。
二、教学重、难点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点和我国温度带。
三、教学预备视频、地图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进程一、温习导入: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那么反映气候的要素又有哪些?(换名话说,咱们要说明一个地域的气候特点往往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气温与降水阻碍气温散布的要紧因素有哪些?其中最要紧的因素是?——纬度、海陆、地形——纬度因素最重要由于我国南北跨纬度广,造成我国南北存在温差,但还存在着冬夏不同通过图2.12春节期间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来体会。
二、新授:气温(一)我国冬夏气温散布及要紧阻碍因素一、阅读图2.13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1)在图中找出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址?(2 )在图中读出漠河与海口的一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计算两地温差。
(3)在图中找到并用笔描出0度等温线(对照地图册P10~11页的地形图与一月平均气温图),对河流有什么阻碍?(4)总结:我国1月平均气温散布有何规律?二、阅读图2.14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1)在图中找出漠河与海口的气温,计算漠河与海口的气温差,并与1月温差比较。
(2)全国大多数地址(青藏高原除外)夏日气温普遍达到多少度?(3)找出我国夏日气温最低处在哪里?什么缘故?3、阅读讲义32页的“阅读材料”结合地图找出:我国夏日气温最热的地址和冬季气温最冷的地址,并分析缘故总结: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专门大,夏日除青藏高原等地域外,全国大部份地域普遍高温。
阻碍我国气温散布的最要紧因素是纬度因素。
4、举例读“上海、广州、北京三城市气温和降水散布图”,回答:(1)写出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
A B C(2)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散布依照活动温的多少,我国能够划分为自北向南的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3.结合实例,说明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1. 分析判读有关气候图,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3. 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4.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展示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一)冬季南北温差很大1、数一数,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2、计算两条相邻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3、学生计算海口和漠河的大约温差?(学生先个人思考、分析、计算,后小组交流探究。
)教师展示: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1月平均气温为-30.6℃。
那里曾经出现过-52.3℃的极端最低气温,我国一月份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达50℃。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先个人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展示课本“图2.13中国1月份气温的分布图”和中国冬季风图,教师提示讲解: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我国温度带。
三、教学准备
视频、地图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气候是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那么反映气候的要素又有哪些?(换名话说,我们要说明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往往从哪些方面来描述)
——气温与降水
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纬度、海陆、地形
——纬度因素最重要
由于我国南北跨纬度广,造成我国南北存在温差,但还存在着冬夏差异
通过图2.12春节期间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来体会。
二、新授:气温
(一)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
1、阅读图2.13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1)在图中找出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2 )在图中读出漠河与海口的一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计算两地温差。
(3)在图中找到并用笔描出0度等温线(对照地图册P10~11页的地形图与一月平均气温图),对河流有什么影响?
(4)总结: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有何规律?
2、阅读图2.14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1)在图中找出漠河与海口的气温,计算漠河与海口的气温差,并与1月温差比较。
(2) 全国大多数地方(青藏高原除外)夏季气温普遍达到多少度?
(3)找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处在哪里?为什么?
3、阅读课本32页的“阅读材料”结合地图找出:我国夏季气温最热的地方和冬季气温最冷的地方,并分析原因
总结: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4、举例读“上海、广州、北京三城市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回答:
(1)写出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
A B C
(2)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根据活动温的多少,我国可以划分为自北向南的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阅读32页图2.17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1)找出5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的名称,记住他们的位置 。
(2) 找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3)说说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
小组活动:讨论分析课本33页活动。
三、小结: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四、反馈巩固
1、由于我国南北跨越 广,我国南北存在温度差异。
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为: 温 冷,南北温差 。
3、一月气温分布图中的0℃等温线大致经过 至 线。
4、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 ,全国普遍 。
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5、根据气温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我国共划分为自南向北的五个温度带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2、夏季: 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
1、冬季:
与。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