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上课用)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蜀道难教案(通⽤10篇)蜀道难教案(通⽤10篇) 作为⼀名⽆私奉献的⽼师,有必要进⾏细致的教案准备⼯作,教案是教材及⼤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蜀道难教案(通⽤10篇),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蜀道难教案1【教学⽬标】 【教学⽬标】 1.基础知识⽬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培养⽬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 3.情感培养⽬标:让学⽣⾛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势 2、借助于“剥⽪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及艺术⼿法鉴赏,体会李⽩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鉴赏李⽩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法】【教学⽅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主学习,⼩组合作 4、多媒体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导⼊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神造的,因为⼥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低⾕,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峻岭给了⼈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给了我们伟⼤的浪漫主义诗⼈李⽩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诗是“奇之⼜奇,⾃骚⼈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 ⼆、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活动] 下⾯先请⼤家听⼀遍⽼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诗歌⼜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句话?在诗中出现了⼏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诗⾔蜀道之险,有“风⼈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散⽂化的句⼦,表明这是诗⼈在仰望蜀道时情不⾃已,脱⼝⽽出,也显⽰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义重出,极⾔蜀道⾼峻“乎”“哉”,皆可有延长⾳“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西望”后稍作停顿,再⽤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以发⼈深思 [⼩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之精下⼈间,李⽩⾼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落笔⽣云烟”(PPT展⽰)李⽩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请同学们抓住⽂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加以赏析,注意句⼦所⽤的表现⼿法 1.赏析第⼀⼩节 (1)[提问] 第⼀处的难是从什么⾓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势之⾼ (2) [提问] 哪些句⼦可以体现这⼀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来鉴赏⼀下 ①上有六龙回⽇之⾼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了“六龙回⽇”的神话故事,作者还⽤了上下对举的⽅式说明蜀道难⾏写出了⼭势之⾼,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写得令⼈⼼惊⾁跳 [⼩结] 主要⽤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驶,意象可谓阔⼤雄奇 ②“地崩⼭摧壮⼠死,然后天梯⽯栈相勾连”——巧妙地化⽤“五丁开⼭”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与⾃然的⽃争和改造⾃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势,写出古代劳动⼈民在劈⼭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且这句话还运⽤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第⼆句写出了蜀道⼭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种会让⼈迷惑的⼭路,⾛进去就像迷宫⼀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势的⾼峻猿猱⼀般攀缘技术⽐较好,这种⼭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的烘托出蜀道之⾼实际上是⼀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扪星⾠、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组摇镜头,⽽有趣的是后⼀幅:诗⼈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所选句⼦进⾏诵读指导 [⼩结]由此可知,第⼀⼩节⾥有⼤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 ⽣再齐读整个第⼀⼩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节 (1)[活动] ①这是第⼀⼩节,我们通过诵读⼀起来鉴赏了⼀下接下来看⼆⼩节,第⼆⼩节有两处描写的⽂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 这两处描写展⽰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 (3)[提问] 这两处⽂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雄飞雌从绕林间⼜闻⼦规啼夜⽉,愁空⼭”这是诗⼈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是凄清的:鸟鸣,使⼭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样荒寂⽆⼈跟此前的画⾯相⽐,⾊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氛是逼⼈的,使⼈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规啼夜⽉)使⼈闻声失⾊,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万壑雷”这是⼀幅极其惊险的画⾯,与上⽂着重写蜀道之⾼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都会危及游⼈的⽣命,使⼈望⽽⽣畏,闻⽽⼼惊,故下⽂云“其险也如此”运⽤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峰之⾼,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氛 [⼩结] 如此多的画⾯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不待⾔;且⽆论写⼭之⾼,⽔之急,河⼭之改观,林⽊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之势,其⽓象之宏伟,确⾮他⼈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往往出⼈意料,使⼈⽬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虚⾔! (4)[活动] ⽣齐读 3.赏析第三⼩节 [提问] 第三段是从什么⾓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 ⼀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如⿇蜀地凶险 [活动] ⽣读这⼏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 [⼩结] 蜀道如此的⾼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提问] 如果让你们进蜀⼭,⾛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可能答害怕) [明确] 雄奇可怖(PPT展⽰)这就是李⽩这⾸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去天三百孤云两⾓,去天⼀握⼭⽔险阻,黄⾦⼦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PPT展⽰)武功县的太⽩⼭很⾼,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离天只有⼿⼀拳那么近;⼭⾼⽔急的⼦午⾕,战略地位⼗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势曲折险峻,⾼耸接天 [提问] 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较⼀下这⾸民谣和李⽩的事在表现⼿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夸张不同:想象神话传说侧⾯描写虚写映称 [⼩结] 李⽩的这种瑰丽的想象,⼤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法⼿法多样造意境奔放的激情瑰丽的想象⼤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PPT展⽰)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 那么李⽩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诗是为送别友⼈⽽作“黯然销魂者,唯别⽽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点送别的哀婉之情,⽽是极写蜀道难,⽬的是为了劝有⼈不要去,哪些句⼦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T展⽰) [提问] 这三个句⼦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 何时不可胡为早 [活动] 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劝友⼈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PPT展⽰):写作背景 李⽩⼆⼗六岁时只⾝出蜀,四⼗⼆岁才被召⼊长安,供奉翰林,但并⽆实职唐⽞宗沉迷于声⾊,任⽤奸⾂李⽩⽓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被谗⾔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 地⽅节度使势⼒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者,⾮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节讨论⼀下,诗⼈有没有⾔外之意?(PPT展⽰) [明确] ⾔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种:融⼊⾝世之感,感叹⼈⽣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PPT展⽰) [⼩结] 李⽩是在⼀番奇语倾吐⼀腔幽愤之情,⼀副狂态难掩⼀颗⾚⼦之⼼(PPT展⽰) 结束语:全体诵读,感受诗⼈的这幅⼼肠吧 板书:xxx 蜀道难教案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教版普通⾼中课程标准语⽂必修3的课⽂。
《蜀道难》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道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道难》教案1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蜀道难》课堂实录3。
《蜀道难》课堂实录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歌的风格。
(配乐朗诵)(学生鼓掌)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
而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多样性的。
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
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
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
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来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
读起来,发出声音。
放开声音读!放开声音读!(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生: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
风格?生:风格十分豪迈。
豪迈的,豪放的。
师:还有吗?生:富有气势的。
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是吧?好,请坐。
感知比较准确。
雄浑豪放正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
(多媒体展示:雄浑豪放)所谓“雄浑”,有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是指感情的奔放。
应该说诗歌的风格体现在其主旋律上,那同学们来看,反复出现在这首诗歌当中是那句话?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公开课一、教学内容《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作者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蜀地的经历。
诗中以蜀道的险峻,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具,用于展示诗歌的图片和音乐;学具:笔记本、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业。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蜀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蜀道的兴趣,进而引入诗歌《蜀道难》。
2. 诗歌朗诵:教师朗诵《蜀道难》,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4. 诗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蜀道难》板书内容:1.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3. 诗歌的主题和思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你对《蜀道难》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公开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对《蜀道难》的理解和背诵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在诗歌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李白的其它诗歌,深入了解李白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理念。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蜀道难》的精神,运用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梦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形象描绘:诗中的蜀道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领略这些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引言:《蜀道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蜀道难》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蜀道难》优秀教案,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难点】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
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二、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蜀道难》教案5篇《蜀道难》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道难》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道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课文概述《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语文《蜀道难》的教案(精选5篇)语文《蜀道难》的教案(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蜀道难》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蜀道难》的教案篇1一、课文悟读《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蜀道难》教案《蜀道难》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蜀道难》教案篇1【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材分析】《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
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
《蜀道难》一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
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重点字音、字义、字形,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诗歌,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诗歌的情感主旨,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感受“盛唐气象”。
2、难点:鉴赏诗歌,体会其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豪迈、飘逸、浪漫的诗风的形成。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媒体影音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
————————————————————————————————————————————《蜀道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
扫除文字障碍。
2.过程与方法:理解《蜀道难》的基本内容,理清行文脉络,熟背全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疏通词句,背诵。
【教学难点】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学习方法】通过诵读,领悟语言,再通过全班讨论领会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借助“课下注释”,从整体上理解内容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课前预学】和【课内探究】中的问题3、将预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如有其它问题一并填写。
【课前预学】一、背景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
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二)背景资料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参见课后第四题中资料。
)(三)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属于七言乐府诗。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
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蜀道难》教案《蜀道难》教案模板五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道难》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道难》教案篇1《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不妨看看人教版高一上《蜀道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语设计: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
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
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
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
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蜀道难》教案(上课用)【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教学重点和难点】1、探究本诗情感主旨2、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李白可以说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
要提起李白,我想给大家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
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还是个剑客,他自称“十五好剑术”,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并写下了“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这样的诗句。
那么,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在一首小诗中作过非常生动的评价,他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衣袂翩翩的李白,他是那样的洒脱、那样的长超拔不群。
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耀眼的灵光。
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李白的名篇《蜀道难》。
二、作者简介1、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
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伟大诗人。
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
有《李太白全集》。
三.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
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
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四、朗读课文、正音。
1、听录音2、请学生注音3、学生齐读《蜀道难》五.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赏析第一小节(1)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2)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
“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
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明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
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
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赏析第二小节(1)第二小节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明确]:描写了蜀道的险。
(2)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险峻的?[明确]: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赏析第三小节(1)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写蜀中战祸之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凶险,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六、问题探究1、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2、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写作背景: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问: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PPT展示)[明确]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小结] 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七.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表现手法)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八.艺术特色:(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板书设计开篇:主旨句一见一叹高危蜀道来历——难行蜀道高峻中间:主旨句二见二叹惊险景物凄清——可畏山水险恶结尾:主旨句三见三叹凶险剑阁险要——申戒杀人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