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词话愁情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愁情的古诗词
1、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9、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0、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1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声声慢》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词意,把握情感。
2、品读意象,赏析手法。
教学重点:品读意象,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理解“愁”的原因。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请大家跟我一起回顾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一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写的是李清照闺中少女时期闲适的生活和快乐的心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清照晚年时期的另一首名作——《声声慢》,看看这首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二、展示目标1、理解词意,把握情感。
2、品读意象,赏析手法。
三、诵读诗词,读准字音、停顿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下面,有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大家认真听,并标画出跟这位同学读音、停顿不同的地方。
3、听完这位同学的泛读,同学们在字音、停顿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四、再读诗词,疏通词意请大家再读全词,结合注释,疏通词意。
老师提问: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养息、休息。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黄花:菊花。
憔悴:凋零、枯萎。
损:极。
表示程度很深。
与“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哪个字意思相同?——“苦”。
3.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样,怎么。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光景,状况。
五、明确词眼,感受愁情问题1:本词抒发了哪种情感?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用哪一个?明确:愁。
问题2:这首词是怎么写愁的?用了哪些抒情方式?明确: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问题3:请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问题4: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体会叠词的作用。
著名作家梁衡称赞这14个字“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
这里我们通过三个问题来品味这14个字的独特之处。
(1)“寻觅”与“寻寻觅觅”有什么区别?寻觅就是找寻,音节短促,而寻寻觅觅运用叠字拉长了音节,读起来更加低徊,把作者的动作拉慢了,写出了作者不停地找寻,而且总也找寻不到的特点,诗人的形象更具有画面感。
最美古诗词:八首美词,千古情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用了十年时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感情。
在梦中所见的,也全是逝去妻子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
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
在这世上还有一种最为凝重浑厚的爱叫相濡以沫。
最断肠莫过于天人永隔,往日温情只能在梦中重现,怎能让人不悲伤!雨霖铃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而这一去经年,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纵然是良辰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钗头凤·红酥手/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钗头凤》是陆游和唐婉留给后世的千古悲叹!陆游一句“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说出了自己情如山石,痴心不改,但是却难以表达。
唐婉一句“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说出了她明明旧情难忘,却要忍住泪水,强颜欢笑。
两个人明明在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缠绕的情丝!最后只留下这两首情词,千古悲叹!浣溪沙 /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高中课本中宋词“愁情”品鉴作者:于晓梅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分析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录的宋词中的“愁情”种类,并对相关作品主题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宋词愁情品鉴如果将盛唐中唐诗人偶兴来之的词作喻为涓涓滴水,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是清溪浅流,那么,宋词便是波澜壮阔的海洋。
泛波于千年前唐宋词史的烟波浩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心灵动荡的一个侧面,因为它记录着我们民族的喜怒哀乐、欲恶爱憎,昭示着我们民族对生活、对美的理想以及感受生活、创造美的才能。
情感之于词,就如生命之于躯壳,其美学意蕴非常丰富。
而“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绪体验,更是受到了广大词人的青睐,可以说“愁”情悠悠,思接千载。
一、相思之愁清愁每共相思瘦,相思之愁是宋词中最原始的愁,是人类感情中最羞以名状的情愫,多以女性的口吻吟出,缠绵悱恻,情意缱绻。
李清照的前期词作中就常伴随着相思之愁。
以她女词人多愁善感的个性写出真挚细腻的情感。
如《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旖旎的心心相印的,这是默契的心有灵犀。
让人感觉一种思念的愁,盼望的愁,甜蜜的愁。
愁情本是一个整体,而此处李清照则将其拆解开来,写相思之情无法排遣,紧蹙的眉头才舒展开来,无边的愁绪却又涌上心头。
细致的描写,将内心绵绵痛苦的起伏变化传神地表现出来,写成了一种活灵活现的过程。
二、悲秋之愁秋水潺潺,草木萧萧。
女儿多伤于落花,男儿多悲于落叶。
古之失意之士、落拓之人,就留下了不少绝妙的悲秋之词。
从他们的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怅惘的心境,可以感受到命运的无常。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西风秋雁、菊花黄昏、梧桐细雨塑造了典型的秋景。
西风中,南飞的北雁引发了词人故土之思。
菊花本开满枝头,在词人眼中却已残败,自己没有兴致去采摘,惋惜黄花残败实际是在自伤憔悴。
秋雨缠绵,雨打梧桐,更是让人烦乱,此时的心绪又“怎一个愁字了得?”词里没有一滴眼泪,然而它却远远超过了千百万滴眼泪所能表达的那种凄酸程度。
【导语】⾟弃疾的词以豪放为主,但⼜不拘⼀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有之。
他善于运⽤⽐兴⼿法和奇特想象,对⾃然界的⼭、⽔、风、⽉、草、⽊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他还善于吸收民间⼝语⼊词,尤其善于⽤典、⽤事和引⽤前⼈诗句、⽂句,往往稍加改造⽽别出新意。
⾟词现存六百多⾸,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弃疾《西江⽉·遣兴》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西江⽉·遣兴 宋代:⾟弃疾 醉⾥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夫。
近来始觉古⼈书。
信著全⽆是处。
(著通:着)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推松⽈去。
译⽂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有那闲⼯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开⾛开!”。
注释 ⽤《孟⼦·尽⼼下》“尽信书则不如⽆书“意。
《汉书·龚胜传》“胜以⼿推常(夏侯常)⽈‘去’。
“见黄季刚师《读汉书后汉书札记》说⾟词此句。
赏析⼀ 欣赏这⾸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戏剧性场景并⾮⾟弃疾发明,但是在他⼿上得到了发扬光⼤,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分常见。
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夫。
”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
难道词⼈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阳酒徒”么?否。
盖因其⼒主抗⾦⽽不为南宋统治者所⽤,只好借酒消愁,免得⽼是犯愁。
说没⼯夫发愁,是反话,⾻⼦⾥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书,信着全⽆是处。
”才叙饮酒,⼜说读书,并⾮醉后说话⽆条理。
这两句是“醉话”。
“醉话”不等于胡⾔乱语。
它是词⼈的愤激之⾔。
《孟⼦·尽⼼下》:“尽信书,则不如⽆书。
品读经典诗文感悟诗意人生演讲稿(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品读经典诗文感悟诗意人生演讲稿本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品读经典诗文感悟诗意人生演讲稿[5篇],供您参考学习。
2023年《声声慢》的教学反思2023年《声声慢》的教学反思1一.导入,创设情境,渲染情绪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先自由地出声读一遍。
(师板书课题、生朗读)师:你读出了什么?生1:这首词充满了愁绪。
生2:给人的感觉是女主人公特别的痛苦与感伤。
??师:写“愁”的诗句能回顾一下吗?生(齐):能。
生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3:李煜《虞美人》中写国破家亡之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是一个永恒书写的主题,在李煜的笔下,愁是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笔下,又是船上点点滴滴的忧思;在李白的眼里,此时愁不仅从水上到了船上,又到了天上,是一轮明月,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有关愁的一首诗词,到底“愁”在哪里?又是如何写“愁”的?(师出示目标:1.涵咏字句,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
2.鉴赏意象。
)二.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凄美的意境师:李清照这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声声是愁”,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味道。
(师为学生配乐、学生自由读,师指导)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这首凄婉哀切的《声声慢》?(每个组都有学生举手示意,师找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同学朗读,让其他同学评点。
)生:朗读得字正腔圆,但感情不够饱满。
师:那你能朗读出感情吗?(学生笑)生:试试吧。
(读后,学生鼓掌,其他学生评点)生: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感觉她就像李清照。
(众笑)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学评点很好,是呀,我们要想读好一篇诗词,必须融入作者的生命。
三.冥想,品读愁情,解读手法师: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生:两句分别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看看诗歌开头直接写愁的诗句有什么特点?生:运用了许多的叠词。
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作者:方庆花不知是文人都多愁善感,还是人常在多愁善感时为文。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成了其中心内容。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我们可以信手拈来一些咏“愁”的诗行: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鄘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
可见,诗人咏愁由来已久,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艺术鉴赏。
现就内容、技法两大方面做一探讨。
一、从愁的内容来看有思乡之愁,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张若虚“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
那悠悠的乡愁,在点点的渔火,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诗人们诉尽了心中的情,感染了读者的心。
有忧国之愁,如辛弃疾“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
国运渺茫,人已老,无处挥洒报国情,难展报国志,种种愁中唯有闲愁最让人心忧,诗人的爱国心日月可鉴。
有怀友之愁,如李白的“杨花落尽子归啼,忽闻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了李白和王昌龄的深厚友谊。
仕途失意,已是令人难堪,然而友人不在眼前,万千感慨只能寄于捉摸不定的风与月,此等愁情令读者也难以承受。
有思春、伤春之愁,如欧阳修“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蝶恋花》)。
柳絮翻飞的梦里,风细天远的危楼上,思春的心顿生出漫漫的愁。
又如杨万里“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伤春》)。
春色已了然,但无心赏玩,只有愁病,真让读者也伤情。
有离别、相思之愁,如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
人虽离,但情不断,愁越深,诗人之情让读者也吁唏不已。
《声声慢》教学反思《声声慢》教学反思1《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词中呈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舞之悲,令人动容。
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厚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绽开。
因此,授课中,我把握住“愁”这个关键字,将“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作者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改变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受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验,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愁”的由来时更深化,学生对愁的诸多内涵的把握较精确。
2、课前起先播《声声慢》歌曲,营造凄惨愁戚的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爱好,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胜利。
3、思路清楚,重点突出。
根据“怎样入愁、怎样写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领学生进行了分析探讨。
4、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留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合的感情。
5、现代教化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
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干脆与文本对话。
老师的点拨也非常到位。
当然,教学中,仍旧存在很多须要留意和改进的地方。
1、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爱好,但却因为时间的原因,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2、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小组探讨前,由于老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索,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论,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实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
缘“愁”似个长作者:邵华来源:《课外语文·上》2019年第10期【摘要】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要教会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感悟积累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再者,中国的古典诗词含蓄凝练,意蕴丰富,更能体现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所以,带着学生走入诗词文本,展开对话,实践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相见欢》为例,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愁;意象;意境;意脉【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特级教师陈日亮说:“现在主张不论教什么课文,先‘整体感知’,但整体感知却并非一定从‘整体’入手不可,有时从一个字词,一截短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感知整篇文章,甚至把握全文的主旨。
”短短一首《相见欢》,寥寥数语,最能直接感知并切入的词眼便是“愁”。
于是,本堂课以“愁”为眼,以情为线,结合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活动,展开教学。
一、诵读诗词,引入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诵读诗词,可以体味其中的情思、韵味、意境。
课堂上,通过自由朗读、同桌对读、听名家朗读等形式,学生能够抓住词眼——“愁”。
词牌名为“相见欢”,却满是词人之“愁”,这一反差牵引学生进入文本,深度思考。
二、品析意象,感受愁读一首好诗词,我们往往会感受到“妙不可言”。
但放在考试中,不仅要求我们探寻其妙在何处,还要言之有理。
笔者认为,品读诗词还是应从意象入手。
(一)还原解读—有些意象有其固定的文化内涵有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且表達的意蕴固定。
如“杨柳”“落花”等等,常常表达离别伤感之情。
在本词上阕中,学生在把握“西楼”这一意象时,略有困难。
于是笔者引入西楼出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西楼就是高楼,古人登楼远眺思故乡,思故国,难免生出愁绪。
而“梧桐”呢?梧桐叶落而知秋,心上秋,便组成了愁字。
高考愁情诗词的鉴赏方法指点2008年高考即将到,高考语中的古诗词鉴赏题往往是考生觉得无法把握的一个题型。
而愁情诗词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出现较多的一种类型,如2007年包括全国卷在内的各地高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中,有12份试卷所选的诗词可归为愁情诗词。
对“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考生说要把握诗中的各种细腻的愁情,准确答题却不是一容易的事。
本以如何解愁情诗的鉴赏题为例,谈谈做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的五个方面。
一.要明确愁情种类解题时,如能明确诗歌抒情的种类,对考生准确答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愁情诗词中常见的愁情可分以下五种:(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式的忧国忧民愤世嫉俗之愁。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式的建功立业怀才不遇之愁。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式的怀古伤今惜春悲秋之愁。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式的思乡念亲寂寞伤感之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式的相爱相思男女恋情之愁。
二.要准确把握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能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很大帮助。
愁情类诗词的常见意象有月亮、长亭、流水、杨柳、梧桐、芭蕉、红豆、子、鸿雁、双鲤、猿猴、杜鹃、酒等等。
高明的诗人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就使用了酒、杨柳、晓风、残月等众多极富表现力的典型的意象,构了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绵绵、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浇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实现,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因此,鉴赏愁情类诗词时,如果我们能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和体味,就易把握诗词的主旨。
【导语】《别董⼤》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景⾊,表现了诗⼈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远⾏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豪迈豁达的胸襟。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别董⼤》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别董⼤》原⽂ 别董⼤ (唐)⾼适 千⾥黄云⽩⽇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知⼰, 天下谁⼈不识君? 注释: 董⼤: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故称“董⼤”。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所以叫黄云。
曛:昏暗。
⽩⽇曛,即太阳黯淡⽆光。
谁⼈:哪个⼈。
君:你,这⾥指董⼤。
译⽂: 黄昏的落⽇使千⾥浮云变得暗黄。
北风劲吹,⼤雪纷纷,雁⼉南飞。
不要担⼼前⽅的路上没有知⼰,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篇⼆】⼩学三年级语⽂《别董⼤》教案 学习⽬标 1、学会“曛”这个⽣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读中悟情。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法,学以致⽤。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说离别是诗,有⼈说离别是歌,是画,有⼈说离别是泪⽔。
我们读过“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送别诗。
⽣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1)别。
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
(2)介绍⾼适和董⼤。
2、董⼤和⾼适是好朋友,在董⼤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离开京城,⾼适为他送⾏,留下了这⾸诗。
⼆、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诗,读上2、3遍,(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家读过了,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诗中有⼀个⽣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字,指出形声字。
高中语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三篇《声声慢》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饱经离乱的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的真实生活感受。
全词就抒写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渲染,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声声慢》教案一【设计理念】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
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
期待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
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的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篇1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
“将息”,调养。
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形容心情苦闷的诗词名句1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唐·李白《秋浦歌》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5、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6、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李清照《一剪梅》9、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唐·杜甫《梦李白》10、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唐·白居易《琵琶行》11、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韬玉《贫女》1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1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焕《凉州词》15、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16、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7、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9、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唐·杜牧《遣怀》20、陶陶然乐在其中。
——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2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2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品读诗词话愁情
作者:翟正炯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9年第08期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愁情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本文结合一些典型作品的分析,分析概括了愁情的不同种类及表达方式。
【关键词】古典诗词愁情意象鉴赏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虽然辛弃疾这样说,但我还是想说一说古诗词中的愁。
读了那么多的诗词,觉得写的最多的是愁,也只有写愁的诗词读起来才最有味,感情也才最真切。
愁有很多种,乡愁是其一。
“乡书何处达?归雁落阳边。
”诗中没有“愁”字,作者却在诗中借景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
与之相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则表达得更为直接,别具风味。
但我认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的意境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这种乡愁才更真挚。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写的是离愁。
离别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这两句以实物衬托抽象的离愁,着实写得精妙。
而离愁中最淳朴的还要数李白的《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愁与情融合,或许可以说是愁在情中吧。
王勃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看似在安慰朋友,实则在安慰自己,更显离愁之浓。
人在孤独时最容易愁。
于是羁旅他乡的游子的愁更值得我们去体会。
羁旅之愁中也含有乡愁,但不同的是羁旅之愁总让人感到更凄凉。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句中“月”“孤”“遥”是愁的集中所在。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羁旅之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这是柳永的愁。
这些愁似乎相似,又似乎完全不同,或许只有切身体会了才有资格来说吧。
我以为最高尚的愁莫过于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愁。
“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自古“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辛弃疾却能写出“英雄泪”。
这种为国家的愁是何等深,何等切啊。
世间能有几人真切体会到“可怜白发生”的悲壮哀愁,又有几人能达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境界,君王在上沉迷宴乐,“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爱国之志士却只能空怀抱负,念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
他们知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那颗赤诚之心怎能不愁?
与之相比,“闺愁”的思想境界便显得逊色许多。
闺愁是一种闲愁,虽然读起来给人以清新、柔和、舒适的感觉,却似一种无病呻吟。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表现最为突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读着这些诗词,闺中女子那顾盼凝眸、寂寞憔悴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虽然没有恢弘的境界,但细细品来,也别有一番情味。
一个愁字,说不清,道不明,诉不尽。
诗人们大胆地想象,用不同的意象奇特地把“愁”表现出来。
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寄愁于月,而他的另两句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是用白发之长来比喻“愁”之深。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纱》)。
这是秦观笔下的愁。
非暴雨的浓重淋漓,而是丝雨的绵密细长,独具特色。
这只能表现闺愁,若用在李煜——一个亡国之君身上就不合适了。
李煜的身世遭遇要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才能倾泄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愁。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少年的“愁”毕竟不够深刻,只有读起诗词来,才能从诗人的笔上有一些特别的领悟。
或许领悟的不只是愁,而是诗词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作者简介:翟正炯,河南省桐柏县实验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