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3
腰椎间盘突出症健康教育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健康教育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
这种情况会导致腰椎周围神经受压,进而引起腰痛、下肢疼痛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健康教育内容:
1. 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腰痛、下肢疼痛、麻痹等,以及这些症状可能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2. 掌握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走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避免提重物或扭转腰部时用力过大;要合理安排工作、休息和运动等,避免过度劳累。
3. 了解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如果出现腰痛、下肢疼痛等症状,应及早进行医学检查,以便于早期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注意腰部保暖:腰部保暖可以减少腰椎间盘受寒引起的疼痛,可适当佩戴一些保暖的衣物或使用暖贴。
5. 加强腰椎间盘保健:多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腰椎周围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减轻腰椎间盘的压力。
6.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均衡、适度运动、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站姿习惯,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腰椎健康造成的不利
影响。
7. 更多的咨询和指导:如果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咨询和指导,应及时寻求医生或专业机构的帮助。
以上是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健康教育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名词解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脱出纤维环的中央部分,压迫或刺激脊柱神经根和脊髓的一种疾病。
腰椎间盘是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的软骨组织,起到减震和支撑作用。
当纤维环损伤或退化,使得髓核脱出、移位或突出时,就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长时间的坐姿或弯腰劳动,使腰椎受到持续性压力;2. 长时间的肌肉劳损,肌肉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3. 突如其来的外力冲击,如意外摔跤、交通事故等;4. 长期的错误姿势和不良的生活习惯。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1. 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患者常感到腰部剧烈疼痛,痛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外侧,甚至达到小腿或足背,沿脊神经分布区域;2. 运动受限和僵硬:疼痛加重时,患者常感到腰椎僵硬,动作受限;3. 运动过敏:患者在咳嗽、打喷嚏、长时间站立或走路时,疼痛会加重;4. 感觉异常:患者可能会有麻木、刺痛、针刺感等异常感觉;5. 肌力减退: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导致肌力减退,甚至出现下肢无力。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治疗:通过服用镇痛药、消炎药和肌肉松弛剂来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2. 牵引疗法:通过牵引脊椎,减轻腰椎间盘的压力;3. 物理治疗:应用超声、电疗、热疗和按摩等物理疗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软组织修复;4. 运动疗法:进行适度的运动和康复锻炼,有助于加强腰腹肌肉的支撑和稳定性。
对于疗效不佳或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会被考虑。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1. 微创手术:通过椎管镜、腹腔镜等微创技术,减小手术创伤;2. 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切除突出部分的腰椎间盘,缓解神经根的压迫;3. 植入人工髓核:将人工髓核植入腰椎间盘,恢复磨擦和支撑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也非常重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名词解释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病,其英文全称为“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lapse(LIDP)”。
椎
间盘突出症是腰椎状态异常,常见于30--50岁之间,是腰椎病最常
见的病变形式之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是由于腰椎间盘的损伤,水凝胶状的间盘组织不断缩小,间盘宽度减少,凝胶的排水效果差,由于组织干燥,内部凝胶状组织向外突出,出现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主要有:腰痛与酸痛、不良姿势、肌肉僵硬和髋部动作受限。
腰痛一般范围是椎间盘突出的腰椎段以及形成其腰椎间盘的上下椎间盘段,症状的发作可能是由于任何可引起腰椎活动的行为,包括移动和长时间的静止状态,但也可能没有明确的原因而出现。
此外,椎间盘突出也会导致腰部的局部痉挛,有时会伴有痛苦的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一般根据症状而定。
有时会提出手术方案,但术前一般会先采用激素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等综合治疗手段来缓解症状,有时会采用针灸疗法,也可以采用拔罐疗法,此外,还可以进行拉伸锻炼,以期改善腰椎症状。
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要认真、合理,延长术后恢复期,以延缓病情发展。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病,病因和病理机制已较为清楚,主要表现在腰痛、酸痛、不良姿势、肌肉僵硬和髋部动作受限等症状,治疗主要根据病情而定,可以采用激素治疗、药物治疗、物理疗法、
针灸疗法、拔罐疗法以及拉伸锻炼等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中要认真严格,延长术后恢复期,以延缓病情发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名词解释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主要是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或损伤导致椎间盘突出,并对周围神经根或脊髓产生压迫而引起的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名词解释如下:
1. 腰椎:腰椎是人体腰部的椎骨,通常有五块。
它们是脊柱的组成部分,起到支撑和保护脊髓的作用。
2. 间盘:椎间盘是位于脊椎骨之间的软骨结构,由环状纤维软骨环和髓核组成。
它们作为缓冲垫和运动的支持,起到保护和稳定脊柱的作用。
3. 突出症: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突出脊椎骨的情况。
当椎间盘退行性变或损伤时,髓核可能会突出到环状纤维软骨环之外,从而导致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4. 压迫:突出的椎间盘可以压迫周围的神经根或脊髓,导致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神经根受压可能会导致神经传输受阻,从而影响到相应的肌肉和感觉。
5. 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突出症通常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椎间盘的长期使用,其结构和功能会逐渐退化,变得更脆弱和容易受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包括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肌
力减退等。
常规的治疗方式包括休息、理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非手术治疗方法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并改善功能,而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严重的病例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五月份业务学习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是西医的诊断病名。
中医学典籍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多发病、常见病,它主要因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等,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等引起的腰痛及腿部放射性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群。
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
腰椎在人们日常劳动生活中活动度最大,承受来自上肢及躯干的重力,是最容易产生劳损与外伤的部位,腰椎的椎间盘也最易受到损害。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1、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就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从而造成髓核突出
2、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因可以有:
①突然的负重或闪腰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
②腰部外伤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③姿势不当诱发髓核突出
④腹压增高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
⑤受寒与受湿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担裂外在因素为负重过大或快速弯腰侧屈旋转形成纤维环破裂或腰部外伤日常生活工作姿势不当也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是腰痛及腿部放射性疼痛。
但由于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椎管管径、病理特点、机体状态及个体敏感性等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一定差异。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此症状。
患者自觉腰部持续性钝痛,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一般情况下尚可忍受,腰部可适度活动或慢步行走,另一种为突发的腰部痉挛样剧痛,难以忍受,需卧床位息,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2、下肢放射痛80%患者出现此症,常在腰痛减轻或消失后出现。
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
重者可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
痛,且多伴有麻木感。
疼痛轻者可行走,呈跛行状态;重者需卧床休息,喜欢屈腰、屈髋、屈膝位。
3、下肢麻木、冷感及间歇性跛行下肢麻木多与疼痛伴发,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单纯麻木,有少数患者自觉下肢发冷、发凉。
主要是因为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所至。
间歇性跛行的产生机理及临床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相似,主要是由于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学症状。
4、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见于中央型髓核脱出症,临床上较少见。
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
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萎。
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全性瘫痪。
一定差异。
腰间盘突出治疗不及时的危害
1、后关节退变与骨质增生腰腿痛病史较长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合并有后关节的退变和骨质增生。
2、黄韧带肥厚、钙化慢性腰肌劳损可使黄韧带肥厚>1CM,椎板间黄韧带肥厚可使椎管狭窄而压迫硬脊膜囊,关节囊部黄韧带肥厚可压迫神经根,产生类似椎间盘突出的征象。
3、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或退变造成的椎间隙狭窄、纤维环松弛后突、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和椎间关节的骨质增生都可造成椎管变小,使原来较小的椎管产生狭窄,属继发性椎管狭窄。
长期反复的腰痛,酸困,继而出现间竭性跛行。
4、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椎间盘突出和退变可导致腰椎不稳和关节突骨关节炎,这两者是退行腰椎滑脱症的主要原因,都会出现各种腰、腿症状。
5、腰椎不稳腰椎的三关节复合体中的椎间盘的后关节退变,均可导致相互间的影响,使得腰椎出现不稳,无法维持脊柱的稳定,椎体和关节突关节出现增生,最终出现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6、椎间盘变窄在成人随着髓核含水量的减少,可出现局限性的椎间盘高度变窄,在腰椎间盘突出时可能加速其进展,椎间隙变窄又可造成后关节的半脱位、关节突过过度移位,引起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从而导致腰间盘突出症的征象。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
2.牵引治疗
3.物理治疗、推拿治疗、针灸治疗
4.封闭疗法
5.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背肌锻炼
人体的腰部有腰椎和腰部肌肉组成支撑人体上部的重量,当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或是腰背部肌肉较薄弱时,出现上诉症状,就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的病理状态
的改善比较困难,此时就应当训练患者的腰背肌肉,提高腰部支撑上半身的能力,减少腰椎的受力。
因此腰背肌的功能锻炼是治疗和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一定要卧硬板床休息,并适当采取的治疗,绝对禁止进行体育运动。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发作缓解期或已经缓解仅有轻微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腰背肌的锻炼,强度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坚持锻炼可以有效的预防腰突症的复发。
倒走时能强制人体重心后移,矫正脊柱的过度弯曲,倒走过程中可以有效矫正腰部(腰椎前凸)的不合理姿势,减小骨盆前倾和腰椎前凸的同时,还能锻炼自身肌肉,使椎间盘膨出得到有效缓解和治疗。
注意倒走时要小步子慢走,只有小步子慢走,才能起到矫正姿势强制重心后移的作用,一定要让脚跟踩实,越慢动作越精准,膝关节可以适当弯曲。
腰痛患者在站立时候,把前脚垫高(穿平底鞋,脚掌下面随便踩个什么东西)也可以强制重心后移矫正姿势,如果倒走不太方便,还可以选择一种鞋底为前高后低的负跟鞋,在正常行走中也具有倒走的作用,是一种替代倒走的方法,所以也叫倒走鞋,在国外很常见。
(倒走时应当选择空旷平坦的地方,注意安全)
对于不能坚持倒走或是周围没有锻炼环境的人来说,也可以在自家的床上进行腰背肌的锻炼:
仰卧位:俯卧床上,去枕,双手背后,用力
挺胸抬头,使头胸离开床面,同时膝关节伸直,
两大腿用力向后也离开床面,持续3~5秒,然后
肌肉放松休息3~5秒为一个周期,这种方法俗称
“燕飞”或“小燕飞”。
俯卧位:对于腰肌力量较弱或者肥胖的人士
来说,上述方法比较费力,可以采用“五点支撑”
的方法锻炼,仰卧在床上,去枕屈膝,双肘部及
背部顶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依靠双肩、
双肘部和双脚这五点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持
续3~5秒,然后腰部肌肉放松,放下臀部休息图为仰卧位和俯卧位锻炼腰背肌3~5秒为一个周期。
腰背肌锻炼的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每天可练十余次至百余次,分3~5组完成。
应当循序渐进,每天可逐渐增加锻炼量。
如锻炼后次日感到腰部酸痛、不适、发僵等,应适当地减少锻炼的强度和频度,或停止锻炼,以免加重症状;锻炼时也不要突然用力过猛,以防因锻炼腰肌而扭了腰。
如果已经有腰部酸痛、发僵、不适等症状时,应当停止或减少腰背肌锻炼;在腰腿痛急性发作时应当及时休息,停止练习,否则,可能使原有症状加重。
平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不要久坐久站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维持一个姿势一旦超过了20分钟,肌肉就会开始紧绷,无论是什么姿势,维持太久都不好。
中医针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