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11月份校际联考历史试题+扫描版缺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87.00 KB
- 文档页数:9
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考试试卷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作答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下。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3.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4.北宋前中期,在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篱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债力”,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则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5.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2019届高三校际联考历史试题2018.1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目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在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
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
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2.周公制定礼乐制度。
礼即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差异,不得僭越;乐是指通伦理,和天地,养万物,化异同,成天下。
由此可见,礼乐制度旨在A.强化血缘伦理B.宣扬天下共主C.稳定社会秩序D.提倡以德治国3.右图为秦始皇陵墓出土的秦权。
目前国内北至内蒙古奈曼旗(燕国故地),南至江苏盱眙(楚国故地),东至山东邹城(齐国故地),西至甘肃秦安(秦国故地),出土了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这些文物表明秦朝政府致力于A.加强对各地的有效管辖B.防范六国旧贵族的反抗C.保证改革政策贯彻落实D.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方的世家大族被迫迁徙。
高三校际教学质量联合检测考试历史2017.1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某某、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目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在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2.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X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X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X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3.2009年,在某某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4.《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全国名校2019年高三11月大联考历史·全解全析1.A【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发展,关注齐鲁文化圈中齐鲁的文化差异及治国策略的差异。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举贤而尚功”指任用有才能的人,提拔奖励有功的人,故选A。
选项B、C也是齐国强大的原因,但材料没有体现,可以排除;“废除”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D。
2.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子产认为天道远离人间,不是人力所能逆转的,人道则存在于身边的社会人事之中,可以就近掌握,对于人所难及的事物,如何能知道呢?这表明子产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趋于理性,故选B。
“用瓘斝玉瓒禳灾”并非宗教迷信活动,故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尊神敬天的观念动摇,是对天人关系的思考,选项C、D与题意不合。
3.B【解析】据材料可知,黄香的孝行得到太守的表彰。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统治者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策略,引导民众行孝,故选B。
选项A“开始”不对,可以排除;选项C材料体现不出来;D项材料未体现。
4.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南迁,促进了南方进一步开发,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在国人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故选B。
选项A与题意不符;选项C “得以解决”不符合史实;D与史实不符,唐代后期受战乱影响,北方农业遭到破坏。
5.D【解析】“香孩儿”是宋太祖的乳名,称帝后方有身有“异香”之类的美化性附会,有神化皇权之意,故选D。
后世史料对前代的记载容易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未必真实,故不选A、B;宋代并非政教不分,故不选C。
6.A【解析】材料反映出外国贡船来华后,市舶司官员要根据明政府发给各国的符簿进行检查,辨别真伪,这说明政府对官方朝贡贸易实行严格的检查管理,故选A项。
政府禁止私人贸易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 项;政府大力发展官方贸易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开始设置”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7.C【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陈确认为士必须先有独立的经济生活才有独立的人格,士须把“仰事俯育”看作自己最低限度的人生义务,而不能“待养于人”,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