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北京印象与背后遗忘的托马斯·查尔德
- 格式:pdf
- 大小:667.34 KB
- 文档页数:2
耶稣会士钱德明与《中国古今音乐考》明万历至清乾隆200 余年间,天主教入传中国,数百名欧洲耶稣会士梯航东来。
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他们还积极致力于中西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成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力军。
在音乐领域,会士们不仅将西方音乐作品、音乐理论和西洋乐器介绍到中国,还把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音乐传至欧洲。
中乐西传方面贡献最大的人物无疑是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dean-Joseph-MarieAmiot) ,他的《中国古今音乐考》作为用欧洲语言系统研究中国音乐的首部专著,在西方音乐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钱德明,字若瑟,1718 年出生于法国土伦,1737 年加入耶稣会,1750 年到达澳门,翌年奉乾隆皇帝谕令进京供职于朝廷,此后居留北京42 年直至去世,为耶稣会中国传教团最后一任会长。
他曾在法国受过良好教育,来华后又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上,是一位罕见的多才多艺的传教士汉学家。
钱德明颇具音乐天分,擅长吹奏横笛、弹羽管键琴,1751 年进京后秉承利玛窦(Matteo Ricci) 等前辈耶稣会士的“学术传教”路线,将音乐作为他与中国士人联系的纽带。
在与宫廷权贵和上层文人的交往中,他意识到中西音乐之间的巨大差异――“你们的音乐不适于我们的耳朵,我们的音乐也不适于你们的耳朵,你们不能像你们感觉你们最美丽的作品一样感觉我们认为最美丽的作品” ,于是萌发了研究、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及其乐理的强烈愿望。
1754 年,钱德明将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所撰《古乐经传》一书译为法文,并将译稿连同中文原本一起寄往法国。
《古乐经传》西传后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法文译稿不仅始终没有出版,还遭到当时法国音乐界的几位著名人士如拉莫(dean-Phijippe Rameau)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鲁西埃(Pierre Joseph Roussier修道院长的严重曲解和篡改,最后竟然不翼而飞;中文原本则深藏皇家文库,一直无人问津,不失为中西音乐交流史上的一大缺憾。
恩格斯流亡者文献(节选)(1874—1875)五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恩格斯简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
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现为乌培塔尔市)。
恩格斯本打算中学毕业后升入大学,但父亲一心想使长子继承父业,1837年,离中学毕业还有一年,他就到父亲的营业所学习经商。
一年后去不来梅一家商行当办事员。
在这里有机会接触各种进步思想,他开始拿起笔作武器,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蒙昧主义开战。
1841年9月,恩格斯去柏林服兵役。
他利用空闲时间去柏林大学听课,认真地研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
这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它对恩格斯的思想起了解放作用,帮助他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1842年秋,恩格斯去英国曼彻斯特,到他父亲入股的欧门-恩格斯棉纺厂办事处工作。
他经常深入工厂和工人住宅作调查研究,同宪章运动领袖来往,参加工人集会和斗争。
1844年3月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两篇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
在前一篇中,他从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解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揭露了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祸害的根源,并提出消灭私有制。
在后一篇中,批判了英国唯心主义历史学家卡莱尔鼓吹“英雄崇拜”、“天才崇拜”的唯心史观。
这些著作表明,他已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英国期间,恩格斯结识爱尔兰女工玛丽·白恩士,她后来成了恩格斯的夫人。
同马克思的合作是恩格斯革命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1844年8月,他从英国回国途中拜访了当时侨居巴黎的马克思。
在这次会见中,他们倾心交谈各自的政治理论观点,从此开始了伟大的合作,成了终身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
龚半伦怎么死的1.龚自珍的儿子是谁据《清朝野史大观》、《圆明园残毁考》等载: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龚半伦随英舰北上来到北京后,将辫发盘到头顶,戴洋人帽,穿白色西装,出入洋兵营盘,狐假虎威,好不得意。
随后,他将联军引进圆明园,并抢先一步单骑直入,取珍宝重器以归,大发横财。
然后,就有了那场震惊中外的大火……这场大火燃烧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还烧得所有的中国人心痛,也让世界上所有有良知的人心痛。
与龚半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父亲龚自珍。
父子俩一个爱国,一个卖国,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
清人赵翼说,名父之子多败德,这虽然不是必然规律,但名父不幸而有逆子,按照“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龚自珍自然也难辞其咎。
与几乎所有卖国贼一样,这位“杰出的强盗”最后也没能逃脱上天的惩罚。
史载,龚半伦晚年生活极为潦倒,靠典当家私过活,最后因精神失常发狂而死。
看来,即使是自称“半伦”的人,也仍然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
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谴吧。
2.历史上著名的带路党龚半伦为什么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说起龚孝拱可能大家并没有什么感觉,但他有一个很有名的老爸叫龚自珍大家肯定都知道,这个著名的带路党就是龚自珍的儿子。
就是他带着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
不但如此,他还给英国人做翻译,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做带路党啊!要说这个龚孝拱也真是的,有这么一个英雄的老爸还做过大官,再不济也是一个官二代啊?可他为什么要给英法联军做带路党呢?有人说龚孝拱这个人放荡不羁,什么都不在乎,比如君臣之道朋友之道全不讲!只爱自己的一个小妾,人生五伦就只剩下半伦,因此还得了个外号叫龚半伦,基本上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给钱就办事的主。
再加上他精通英文,在那个时候懂英文的人是少之又少啊,所以呢有了这个优势带路党就非他莫属了!不过,这都是外人对他的猜测,至于他为什么做带路党他自己倒是还有一翻辩解。
龚半伦作为英方的翻译,参加了后来英法联军跟中国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的签约仪式,在条约签订的时候呢龚半伦挑唆英方代表额尔金对中方代表恭亲王奕䜣百般刁难,以至于把奕䜣气的破口大骂:“尔等世受国恩,却为虎作伥,甘做汉奸”!龚半伦也不示弱,振振有词道:“我本良民,上进之路被尔等堵死,又被贪官盘剥衣食不全,只得乞食外邦,今你骂我是汉奸我却看你是国贼”!历史已经远去,至于龚半伦做带路党的真正原因如今也无从考证了,但是若上面所说属实,就可真应了那句话:“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3.龚自珍的儿子是谁龚自珍,又名定,是清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亮点,他是一位有思想,有才华的爱国诗人,在他的诗篇中,往往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强烈意识。
《逃出大英博物馆》热点事件心得体会《逃出大英博物馆》热点事件心得体会一这集不到3分钟的短片中,贡献了颇多金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哪来的回哪去你要带我回中国吗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这些台词单看平平无奇,但在这个特别的故事设定里,每一句话都能读出背后的深意:那是流落海外的孤苦无依,也是迷失他乡的无路可走。
从这个角度来看,《逃出大英博物馆》似乎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能量,用晓畅直白的语言,将一个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通过一个小切口表达出来。
从制作上,我们也看到了这部剧对自媒体短剧审美的提升。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客观来讲,该剧本身也存在一些短视频的普遍问题,但这都无法掩盖其从创意到剧本,从妆造到动作、从构图到光影上的用心,还有远赴英国拍摄等台前幕后的付出,这些都经得起大众的审视与琢磨。
从故事上,这种拟人化手法的呈现,也让人找到了更多共情的着力点。
网友代入后的各种解读,无疑拓宽了这部剧的涵义,让这部剧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共鸣。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
《逃出大英博物馆》热点事件心得体会二《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视频不盲目追逐流量热点,其用精细化的制作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
《逃出大英博物馆》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其制作的考究与精良,如作为女主角的玉壶的拟人化形象身着与玉壶同色的翠绿色汉服、头戴翠绿色发饰,脸上还带有出逃时留下的斑驳污迹等细节之处,此外,玉壶出逃这一情节设定与国人内心深处对国家文物的情感深深相应。
《逃出大英博物馆》为自媒体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
《逃出大英博物馆》站在热点话题的风口、抓住时机,用自身的才华和对中国文物深沉的爱拍摄出具有深刻价值的文艺作品,为更多自媒体人提供新的创作思路。
Take the Rothschilds, the bloodline formerly known, among other names, as the Bauers, one of the most notorious black occult bloodlines of Middle Ages Germany. It became known as Rothschild (red-shield or rotes-schild in German) in the 18th century when a financial dynasty was founded in Frankfurt by Mayer Amschel Rothschild working in league with the Illuminati House of Hesse and others.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例,该血统以前在其其它名字当中被认为是“鲍尔斯”——中世纪德国最臭名昭著的秘密黑恶团伙血统之一。
在18世纪当一个金融家族在法兰克福被与“光明会”家族黑森家族及其它家族相勾结的梅耶阿姆斯谢尔罗斯柴尔德建立时成为“罗斯柴尔德”(意为“红色盾牌”或德语“rotes-schild ”)。
They took their name from the red shield or hexagram/Star of David on the front of their house in Frankfurt. The Star of David or Seal of Solomon is an ancient esoteric symbol and only became associated with Jewish people after the Rothschilds adopted it for themselves. It has absolutely no connection to "David" or "Solomon", as Jewish historical sources confirm. The Rothschilds are one of the top Illuminati bloodlines on the planet and they are shape-shifting reptilians它们从其位于法兰克福的家门上的红色盾牌或六角星/ 戴维王之星(由两个三角形相对所组合而成的一个六角星形)图案而得名。
鸦片战争的肇因是“磕头”?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外国文学评论,获授权。
作者王冬青,香港大学文学博士。
导语:马戛尔尼的中国之行在西方定格为戏剧化的一幕:马戛尔尼勋爵,一位拒绝在中国皇帝面前磕头称臣的英雄,捍卫了英国的国格和人的尊严;反之,要求使臣行跪拜礼的清政府,则是东方专制的代表。
自此,这场“磕头”之争逐渐超越了礼仪的层面,演变为“文明的冲突”。
这场自十八世纪末以来的中英冲突,英国针对“磕头”的想象、描述和批判,在推动帝国扩张之余,也开启了晚清礼制和政治改革的先声。
晚清改革者逐步接受现代欧洲的主权观念,并最终废除了叩见礼。
1873年6月,俄美英法荷五国公使在紫光阁觐见了同治帝,行鞠躬礼并递呈了国书。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外国使节觐见清帝时未行屈膝礼。
1841年冬,约翰·亚当斯之子、曾于1825年至1829年任美国总统的约翰·昆西·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讲时,这样评价当时正在进行的英国对华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贸易)只是争执的导火索……战争的肇因是磕头(kowtow)!——中国摆出傲慢无理的架势,认为她和世界各国的商贸往来并非基于平等互惠的原则,而是基于宗主和藩属间屈辱和卑下的关系。
”[1] 亚当斯所说的“磕头”,指的是外国使节觐见清帝的跪拜礼:行礼者必须双膝下跪,以头触地。
约翰·昆西·亚当斯像1793年,首任访华英使马戛尔尼拒绝向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礼,引发中英争执,最终无功而返。
[2] 亚当斯认为,正是这样一场关于身体姿态的冲突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在他眼中,身体不仅是私人的,还是主权和政体的隐喻。
跪拜象征着“屈辱和卑下”的宗藩体系,是对主权平等的否定;直立代表着独立、自由和平等,而跪拜意味着屈辱的服从——亚当斯对“磕头”符号化的解读在当时的欧美颇具代表性。
作为历史事件,“磕头”之争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鸦片战争,这一点尚待商榷[3];本文着力探讨的,则是“磕头”作为文化符号在中英冲突和帝国扩张中扮演的角色。
核心提示:他们曾掌握世界的经济命脉,富可敌国,他们行事低调,被称为神秘帝国。
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带你走进神秘的金融帝国——罗斯柴尔德家族。
凤凰卫视12月13日《鲁豫有约》,以下为文字实录:解说:《鲁豫有约》2013年GREAT,英国行,探秘百年豪宅,拜访世界上最神秘的豪门家族。
陈鲁豫:在我身后这个大门的背后的那个家族的家族总财富极有可能是比尔盖茨个人财富的几百倍。
解说:他们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却为何在福布斯排行榜上不见踪影。
陈鲁豫:罗斯柴尔德家族总是能够保持低调。
解说:长盛不衰,他们遵从怎样的理财之道?世所罕见的将财富沿袭八代?雅各布·罗斯柴尔德:为什么我们能一直发展到第八代?解说:豪门后代百年严守怎样的家族戒律?雅各布·罗斯柴尔德:罗斯柴尔德家族可以内部通婚,在19世纪我们有21对族内婚姻。
解说:揭秘豪门遗嘱和巨额遗产间的微妙关系。
雅各布·罗斯柴尔德:我的表姐没有孩子,所以她将把这座庄园,留给谁也是一个问题。
解说:揭开顶级豪门的神秘面纱,精采马上开始。
罗斯柴尔德家族历史神秘号称“第六帝国”解说:这是一个能够与国家抗衡的神秘家族。
200多年间,每天的黄金开盘价由他们制定,一个多世纪的世界经济命脉,被他们牢牢地握在手中,19世纪,这个家族曾被称为是凌驾于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奥地利之上的第六帝国,如今华尔街的神经中枢摩根财团,就是在这个家族的扶植下变得枝繁叶茂,这个传奇家族改写了世界金融史,也留下了很多传说,但是他们一直保持低调,《鲁豫有约》英国行探访世界顶级豪门,揭开古老金融家族的神秘面纱。
陈鲁豫:提到世界首富我们会想到比尔盖茨、巴菲特,对于他们的个人财富,我们可能比他们自己还要熟悉,有一点我们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我身后这个大门的背后的那个家族的家族总财富极有可能是比尔盖茨个人财富的几百倍,19世纪是这个家族的鼎盛时期,当时他们家族的财富占有那个世界的总财富的一半可能还要多,掌握几乎整个欧洲的金融体系,可以说是富可敌国,连皇室都需要礼让他们三分,这个家族就是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今天我们来到他们位于英国的沃德斯登庄园,一起走进这个有些神秘的家族。
收稿日期:2022-11-08作者简介:方美美(1991-),女,山东泰安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思想史;周少川(1954-),男,广东汕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
第56卷 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月 Vol.56 No.2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 Mar.2023 论柴德赓的史料学思想与方法方美美 周少川(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作为近现代成绩卓著的史学家,柴德赓在学术研究中形成了特征鲜明、相对系统的史料学思想与方法。
他注重史籍的史料来源,通过剖析史籍的史料源流与丰富程度评定史籍的价值。
在掌握史料方面,他认为要打好基本功、通晓目录学知识并擅于使用工具书,从而达到对史料掌握的“竭泽而渔”。
对于史料的考证,柴德赓强调要从“必要的考证”和“新的观点”两方面着手,将传统的考证方法与唯物史观相结合来鉴别史料。
柴德赓丰富的史料学思想与方法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重要遗产。
关键词:柴德赓;史料学;史料思想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2-0102-08 柴德赓(1908-1970),字青峰,浙江诸暨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垣的主要学术传人。
陈垣重视史料工作,他创立了史源学,认为史料的搜集和考辨是治史要务,强调搜集史料要“竭泽而渔”等,其史料学思想可以说是“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中最为丰富的史料学思想”[1](P78)。
柴德赓深得陈垣学术真传,他治史注重史籍的史料来源,提出了诸多有关掌握、考证史料的观点和方法。
作为近现代颇有影响力的史学家,柴德赓在史学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与其史料学思想与方法密不可分。
本文试对柴德赓的史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探讨,裨于学界进一步了解柴德赓的史学贡献以及他对陈垣学术的传承,并借此深化中国现代史料学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
致命的象征__行者无疆柏林斯泊利河畔有一幢白色的古典建筑,现属普鲁士文化基金会,一百多年前,是中国公使馆的所在地。
整幢楼房坚固华贵,今天看来还没有陈旧之感。
大花园,高铁门,陽光下整个庭院一片宁静。
这幢楼本来属于俾斯麦的财政部长,租给了中国。
大清王朝原先哪里看得起遥远的番邦因为看不起,所以也不屑知道他们的真实情况;因为不知道,所以更看不起,直到被他们欺侮得晕头转向,纔迟迟疑疑地改口把他们叫做“列强”。
后来又逐渐知道了一点国际关系规范,开始向西方列强派出外交使团。
中国公使馆设在这样一幢楼里,还算是有一点气派的。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最初几页充满了大量可恨可笑的辛酸事,很多没有记录下来,其中一部分就发生在这幢楼里,再也无人知晓,而这白森森的墙壁门窗,又都不落痕迹,默然无语。
当年的中国外交官穿着清代的标准服装在这里进进出出,而清代的男装实在太不好看,把身材全都吞没了。
这些外交官心情都不太好,其中几位,已经开始皱着眉头作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思索中华文明落后的原因。
这里是比较的前沿,思考的据点,一切都以感性直觉为基础,一切都以惊讶、叹息为前导,这里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神经末梢。
只出现过一个俏丽的身影,那就是洪钧公使的夫人赛金花,当时她还非常年轻。
那时中国人在德国屈指可数,因此每个人都成了一种代表。
本来代表性形象已经大体固定,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女人,德国人吃惊不小。
柏林还有很多其它国家的外交使团,赛金花也就成了西方外交家心目中的中国高官夫人的形象代表。
中国官僚的家眷一般不参加社会交际,包皮括外交官的家眷在内,但洪钧公使明达洒脱,他既然敢于与赛金花这样一位曾经落迹烟花场所的女孩子结婚并让她随职而行,当然也会鼓励她参加西方外交界的交际应酬。
我大体可以肯定,赛金花这么一位江南民间女子,虽然也不熟悉西方交际,但要比熟悉本国官场的复杂礼仪,反而觉得方便。
她的年轻、机灵,再加上丈夫的职位和对她的宠爱,使她很快进入角色并游刃有余。
然而这正是她的不幸,不小心成了一种象征,而且象征了一个特别善于象征又特别挑剔象征的群落。
戈登·柴尔德(V ere Gordon Childe, 1892~1957)澳裔英籍考古学家。
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市,毕业于悉尼大学和牛津大学。
曾任伦敦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爱丁堡大学教授和不列颠学院院士。
担任过英中友好协会副主席。
早年领导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考古发掘。
后致力于欧洲和西亚的考古学研究,在史前学领域成就卓著。
他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重视研究原始社会经济形态,首先把西亚和欧洲考古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预见到重视环境给予人类影响的系统考古学研究必将出现。
还先后提出“新石器革命”(食物生产的革命)和“城市革命”概念,为日后农耕、家畜饲养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被公认为20世纪前期最有成就的史前考古学家。
柴尔德的考古名气来自他对诸如农业的起源、城市与文明的兴起等重大问题的迷恋。
他分别给这些过程起名为“新石器革命”和“城市革命”。
他认为在三个地区,即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剩余财富比人口增长得快。
在这里的城市中,人口的增长造成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制度的出现,贵族的地位因他们控制着剩余财富以及已存在的农业灌溉体系而得到巩固,这些地区的农业灌溉体系本身使农业能够供养起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
柴尔德发展并大众化了考古学的“文化”概念,把它定义为特定时间和地点范围内的一组人工制品,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或种族集团存在的考古证明。
此前,这个概念在欧洲虽已存在,但是是柴尔德系统地定义并使用了这个概念,他的《欧洲文明的开端》(1925)一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他相信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文化构成多样化的原因在于同其他文化的接触,即扩散或人们向新的地区的迁徙。
柴尔德对这种文化观点的坚定态度反映在他坚持认为史前欧洲的社会变化基本上是由于扩散引起的这一点上。
在他看来,扩散的源头来自东地中海文明,后来该文明经多瑙河地区向欧洲传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关于扩散是文化变革动力的看法得到进一步完善,他日益认识到各社会内部经济力量的重要性。
英国(德物兹)拍卖行:一波罗斯柴尔德家族旧藏欣赏英国老牌拍卖行 Dreweatts(德物兹)创立于1759年,迄今已有260余年历史,比佳士得的创立时间还要早七年。
今年5月春拍季中,乾隆御窑霁蓝釉金银彩暗八仙福寿连绵图天球瓶惊艳亮相 Dreweatts,以120万英镑的高价易手。
本季,德物兹推出「中国陶瓷与艺术品」、「中国陶瓷与艺术品(下)和日本、印度、伊斯兰陶瓷与艺术品」两场拍卖会,分别于北京时间11月9日、10日下午6点30分举槌。
拍品横跨高古至明清,涵盖瓷玉、书画、青铜、造像、织绣等诸多门类,名藏精品汇集。
安东尼·罗斯柴尔德Anthony de Rothschild(1887-1961)是次拍卖的焦点为德物兹特别呈现的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珍藏。
这组精美的中国瓷器和玉器来自著名艺术收藏家安东尼·罗斯柴尔德(Anthony de Rothschild 1887-1961),是其赠与女儿蕾妮·罗斯柴尔德(Renée Louise Marie de Rothschild 1927—2015)的礼物。
安东尼·罗斯柴尔德是西方最早收藏东方艺术品的藏家之一,也是著名团体东方陶瓷协会(The Oriental Ceramics Society)的早期借展人。
但这组收藏只是他中国瓷器收藏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
雅诗阁宅邸(Acott House),图片来源于网络国际知名学者康蕊君在她的书《安东尼罗斯柴尔德陶瓷收藏集》(The Anthony de Rothschild Collection of Chinese Ceramics,1996)第15页中提到安东尼·罗斯柴尔德大部分的藏品都捐赠给了英国国家信托(National Trust),并且展览于位于白金汉郡的Ascott House 中,其中一件钧窑砚台(cat.no.51)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一组五件素三彩的瓶子捐赠给了位于剑桥的菲茨威廉博物馆。
罗斯柴尔德家族兴衰史(货币战争想说而不敢说的真相)罗斯柴尔德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德国的,家族创始人为德国籍犹太人。
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
它发迹于19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
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和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
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产业链,而后伴随着支援威灵顿的军队资金、淘金、开发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资助铁路、开发石油等,家族不断兴盛。
但是在时代的起伏中,这个家族还是不可避免的衰弱了。
罗斯柴尔德家族折戟美国普法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柴尔德家族风光了一个多世纪,但一战结束(1918年)后,罗斯柴尔德迅速销声匿迹。
正如米卡·阿罗拉(Mika Arola)所说,'他们没能在美国金融市场立足脚跟,被证明是他们衰败的主要原因。
'一部分是因为家族生意的弱点牵制了他们,从1830年代开始与美国有业务来往以来,罗斯柴尔德家族就迟迟没能在美国纽约设立分行。
内森和他的弟弟詹姆斯·罗斯柴尔德(James Rothschild)看到美国州政府债券和商业金融的商机,希望全面进军美国。
1836年内森去世后,掌管巴黎分行的詹姆斯更是希望能派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亲自去美国淘金。
但詹姆斯的侄子们不仅对美国不冷不热,还竭力压缩对美国的投资。
另外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阴差阳错背负了美国银行的坏账。
1836-1837年正值美国的金融危机,罗斯柴尔德家族取代了巴林兄弟,成为美国银行在欧洲的代理人。
詹姆斯·罗斯柴尔德热情高涨,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美国银行接受了纽约州等州的州政府债券,却不知道美国银行当时已岌岌可危,结果1841年美国银行破产。
这件事给罗斯柴尔德家族留下了坏印象,詹姆斯懊恼地希望'从没有涉足过美国'。
道士塔读后感道士塔读后感1我并没有忘记,十几年前当我还是个青年,初读__时的恨,和难以控制的想决斗的冲动。
一个愚昧的土道士掌管着敦煌数千年文明宝藏的洞门。
他在壁画上刷白石灰,把壁上婀娜柔美的雕塑改成他的天师泥菩萨,把那洞窟中一大箱一大箱的文书经卷、画卷和雕塑,换成了几叠子银元和少许外国商品。
他满足了,他想不到会得到那么多钱。
一个诺大的国家,竟然无处存放一个洞窟的古物,道士为了孝敬官员拿出来的一些零星的字画,在官场上把玩、传递,流失、毁损。
他们知道这些古物的价值和意义,却借口长途运费难筹集而置之不顾。
封存千年的文化宝藏,就这样被挖掘毁损,散失异国他乡了。
这不是民族的悲剧吗?文明最后变成空洞和废墟,这难道是历史的必然吗?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个事件其实是很仓促的,就像盗贼踩好了点、瞬间完成了盗窃。
尽管盗贼找出了各种理由,来掩盖其偷盗行径,掩盖其肮脏的欲望,但是终究掩盖不了丑恶的真相。
今天读此文,我依然是冲动的。
就像文中的那位当代青年诗人,要与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决斗单挑一样。
我更钦佩秋雨教授的豪迈,要与盗贼他们国家的学者对立沙漠,比比学问!此刻,似乎只有这源自内心的冲动才能解恨!今天,我依然恨着,却不只是恨愚昧的王道士和腐朽的晚清朝廷,也不仅只是恨奸诈的窃取者和贪婪的掠夺者。
我更恨,人性的自私、罪恶的欲望,和因此对文明的践踏。
寻宝、掠夺和侵略战争,都是为了将财富占为己有。
他们的目标就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从价值的角度来看,物品越稀缺价值就越高,故称物以稀为贵。
何况是更优秀和稀缺的中华文化遗产,堪称绝品,价值无法估量。
所以,敦煌、圆明园、和那时的中国,自然就成了疯狂追逐利益的掠夺者的耀眼的目标。
他们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就是占有,且不论用何种方式实现占有。
他们得逞了。
一大箱又一大箱、一大车又一大车的文物,都装好了,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圣彼得堡,运到东京。
莫高窟空了,圆明园烧了。
中华文明遭受了劫难。
可是,他们却不知道,文物,是文化的实物遗产,但不是全部。
【高中历史】华莱士收藏馆的故事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爆发、浪漫主义作家和艺术家们对早期历史题材的创作、民族主义运动在欧洲多个国家的兴起……种种不同的因素导致了19世纪人们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的狂热。
对许多伦敦人来说,华莱士收藏馆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
虽然是个国有博物馆,可是它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带有私密味道的魅力。
雍容而舒适的房间、奢华又无拘束感的装潢、陈列着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直将你带入几个世纪前那些休闲自在、精致优雅的时代。
在这里,时间的脚步变得缓慢轻柔,美丽在尽情地绽放和供人欣赏,不带有丝毫的羞涩和不安。
正如英国著名政治家、小说家本杰明・迪斯雷利所评价的,"这是一个充满了才华、想象力与卓越品位的地方。
"博物馆里的收藏品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期间,经由一个显赫家族的五代人收集起来的,这五代人分别是:赫特福德侯爵一世至四世以及第四世赫特福德侯爵的私生子,理查德・华莱士爵士。
华莱士收藏馆中展示着许多最伟大的古代名家的画作,收藏馆里的"大画廊"就是世界上最为精美的展示欧洲画作的房间之一。
这里陈列着一大批来自荷兰、比利时、法国和西班牙的17世纪的杰出作品,有许多是出自伦勃朗、哈尔斯、鲁本斯、普桑、委拉斯凯兹等大师之手的名作,基本上都是赫特福德侯爵四世在当时几个大型拍卖会上抛掷重金所得的。
赫特福德侯爵四世收藏的画作之所以非凡出众,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坚持所购买的作品必须保存完好,并且有着确定的来源。
他的收藏囊括了17世纪几乎所有最优秀画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果说其中有相对薄弱的地方,那就是意大利画派的作品。
这也反映了意大利巴洛克艺术风格在当时的衰落。
对18世纪法国油画、瓷器、家具、雕塑以及其他装饰品的收藏,可能是华莱士收藏馆最与众不同的特色。
作为一位富有的贵族,赫特福德侯爵四世在巴黎市区最时尚的地段以及城郊布洛涅树林附近都拥有自己的房产。
巴黎的生活滋养了他对法国从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王权统治时期的好感和兴趣,他对这段时期的美学和技艺都有着深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