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传统村落特色及保护策略探析——以白龙村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8.48 MB
- 文档页数:6
延边最美的特色村镇NO.1延吉春兴村延吉春兴村一进入延吉市春兴村,一栋栋古色古香的朝鲜族传统民宅便映入眼帘,春兴村把旅游、餐饮、采摘、体验民俗、居家生活、学生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出全新的民俗旅游体验基地。
梦都美滑雪场坐落在春兴村的天然森林之中,适于城里人走出喧嚣,放松身心,休闲度假。
NO.2珲春防川村珲春防川村珲春防川村珲春防川村位于防川景区南部,中、俄、朝三国交壤地带,被誉为“东方第一村”,素有“鸡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花开香四邻,笑语传三邦”之美誉。
村周围群山萦绕,景色精巧,前有江,后有湖,新建的村民房舍整齐亮丽而又不失民族修筑格调。
NO.3图们白龙村图们白龙村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是集民俗饮食、传统农耕生活展示为一体的“中国朝鲜族百年部落”,朝鲜族“农耕舞”表演闻名遐迩,3座古遗址将这里先民农耕历史追溯到一万年前,是名副其实的“朝鲜族农耕文化第一村”。
NO.4敦化雁鸣湖镇敦化雁鸣湖镇敦化雁鸣湖镇敦化雁鸣湖镇三面环水,以雁鸣湖、塔拉湖为主的大小水域80余处。
有雁鸣湖国家级湿地、雁鸣湖水库、塔拉湖水库、西山古榆、东西莲花泡、江心岛、等自然景观,古有“一江、十三泡、鱼米之乡、塞外江南”的美誉。
NO.5龙井三合镇龙井三合镇龙井三合镇龙井三合镇以图们江为界和朝鲜会宁相望辖区内有通往朝鲜的国家级陆路开放口岸,初步形成了三合镇望江阁、清泉水库、汉王山为一体的边境民俗旅游线。
三合镇小型公园,使镇容镇貌有了极大的改观,提高了小城镇建设的品位。
NO.6和龙金达莱村和龙金达莱村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朝鲜族民俗村是延边地区为数不多的全部由朝鲜族构成的村落,保存了非常完整的朝鲜族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
在2013年3月4日国家农业部发布的“2013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中,金达莱村成为吉林省唯一的入选村。
NO.7汪清百草沟镇汪清百草沟镇汪清县百草沟镇境内有个著名的好去处——满天星风景。
36个景点。
风景区内的天星湖是省内大型人工湖之一,蜿蜒曲折的湖面长18公里。
生态景观下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的保护和发展分析广西北海市白龙村是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方,拥有多样的生态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和农田。
在保护和发展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
保护白龙村的生态景观至关重要。
白龙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山脉和湖泊。
这些自然资源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非常重要,也为吸引游客提供了一个迷人的目的地。
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生态景观,包括限制开垦和建设活动,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以及推广生态旅游的概念。
还可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境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
发展白龙村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
白龙村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旅游。
生态农业可以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质,为当地提供健康的农产品。
农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村民的收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地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培训村民的农业和旅游技能,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
保护和发展白龙村还需要考虑社会可持续性。
社会可持续性包括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福利。
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可以加强社区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还可以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增强他们的自治能力。
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和传统,以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实施保护和发展白龙村的政策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资源条件。
只有在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白龙村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景观下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的保护和发展分析广西北海市白龙村位于北海市合浦县的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村落。
自然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广西北海市重要的生态旅游基地之一。
本文从保护和发展两个方面对白龙村进行分析。
一、保护1. 生态保护白龙村自然环境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应该加强生态保护。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委会应该制定规划,保护好村内的山林、河流和湖泊等自然资源。
同时,加强绿化和固碳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击外界干扰的能力。
引导村民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2. 文化保护白龙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间艺术特色,应该加强文化宣传和普及。
保护好村内的古建筑、民俗风情、历史文物等文化遗产,并认真整理村史资料,建立村史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让游客更好地了解白龙村民间文化和历史。
3. 社会保护村民是最基本的社会资源,应该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增强村民自我保护意识,让村民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建立本地特色产业,提高村民经济水平,同时推行乡村旅游,增加村民收入来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二、发展1. 旅游发展白龙村是生态旅游基地,应该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
在景区内建设饭店、旅馆、民宿等住宿设施,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和便利。
同时,建立景区导览、讲解等服务项目,加强旅游科普,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白龙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
建立相关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提高村民收入来源。
2. 特色产业发展白龙村应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推动农业和特色产业开发。
在村内建设村级合作社,推广现代生态农业,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出口加工农产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制造业以及传统手工艺品制造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教育与人才培养白龙村在发展旅游、农业和产业的同时,也应该推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
在村内建设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村民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村民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2019 年我爱家乡的百年部落范文
朝鲜族百年部落位于吉林省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距镇区 10 公
里处,是具有鲜明的朝鲜族风格的古代建筑群。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人
去参观了朝鲜族百年部落,详细了解了朝鲜族的传统历史、礼仪、民
俗风情及生活方式。
走进院落,我们先看到的是一座古朴的实木老宅。
那老宅采用了实木隼卯结构,没有一根铁钉。
建造房屋的工具均为最原始的大锛,小
锛和斧子等。
房屋已经历了 130 多年的风雨历史,至今仍然风采依旧。
院落还建有秋千、跳板、摔跤等朝鲜族民俗体育表演场地。
走进老宅,首先看到的是灶台上的两口大铁锅和朝鲜族矮炕。
听妈妈说用这种大铁锅焖出来的米饭特别香。
矮炕上靠墙摆了碗架子、衣柜,衣柜上整齐地叠放着被褥、枕头。
屋内中间最粗的一根横梁,
又把室内分成客厅和卧室两部分。
横梁上还挂着一排相框,里面有前
几代人生活在老宅时拍摄的照片。
从老宅出来,又参观了其它宅院。
有的宅院里村民们表演打打糕,有的宅院里村民们表演做辣白菜,有的宅院里村民们表演民族乐器,在
百年部落你可以欣赏到朝鲜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如果你运气好,还可以
看到婚庆典礼。
通过参观朝鲜族百年部落,我不仅了解到了朝鲜族的传统文化,还认识到了朝鲜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
生态景观下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的保护和发展分析白龙村位于广西北海市,地处山水之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村庄周围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水域清澈,是一个天然的生态景观资源区。
在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下,白龙村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中,白龙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村庄内部的景观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未受到污染和破坏。
村民们也意识到了生态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保护和发展工作中。
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确保生态景观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白龙村的生态保护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成效,成为了当地生态旅游的热门景点。
白龙村的生态景观保护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谋取暴利,破坏了部分景区的生态环境。
部分游客在游览时存在破坏环境、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了生态景观的保护。
由于白龙村地处偏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导致生态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有所不足。
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也日益严重,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白龙村需要综合施策,促进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需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保护好每一寸生态绿地。
村庄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倡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文明行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旅游的服务水平和体验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保生态景观的长期健康发展。
未来,白龙村应当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推动生态景观与文化、体验、休闲等多种旅游业态的深度融合。
建立健全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确保生态景观得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种种努力,相信白龙村的生态景观保护与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化传承和保护视野下的朝鲜族特色村落研究作者:殷方舟来源:《卷宗》2018年第23期摘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传统的少数民族村落,保留着大量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明。
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乡村社会的变迁和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村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也饱受影响。
文章基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视野,对吉林省延边州的三个特色朝鲜族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少数民族村落人口流失、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村落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进一步探讨少数民族村落如何处理好文化保护和村落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村落;民俗旅游文化是推进社会与民族发展的先导力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活动。
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5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一同为创造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文化大一统的繁荣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文化资本的自由流通、文化产业的大力扩张和文化价值的激烈碰撞,给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些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民族的语言、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失传或自生自灭的境地,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刻不容缓。
生态景观下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的保护和发展分析广西北海市白龙村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保护和发展方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保护白龙村的原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白龙村处于北海市的乡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在保护方面,应加强对白龙村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盗伐盗砍等破坏性行为,保持乡村的自然生态状态。
可以进行植树造林,修复土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能力。
要加强对白龙村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白龙村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地区,有着丰富的乡村文化和民俗活动。
在保护和传承文化方面,可以建立文化传承中心,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学习,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要发展白龙村的乡村旅游业。
白龙村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为其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可以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如农家乐、民宿等,提供乡村旅游服务,开展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白龙村观光旅游。
要加强乡村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确保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保护相协调。
要加强对白龙村农业的发展和扶持。
农业是白龙村重要的经济支柱,对于保护和发展白龙村起着关键的作用。
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要注重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农业发展与生态景观保护相结合。
保护和发展白龙村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保护,发展乡村旅游业和农业产业,并注重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使白龙村成为一个宜居、宜游的生态景观村庄。
52撰文/孙泊洋,韦宝畏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朝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朝鲜族传统村落作为朝鲜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价值。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朝鲜族传统村落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
本文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现状出发,分析和解决朝鲜族传统村落现存的问题,探析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路径。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气候迥异;在漫长的岁月里,交通不便,信息隔绝,各自发展,自成形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并存与整体灿烂,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
朝鲜族传统村落是朝鲜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不断加速的今天,也出现了诸如村落风貌特色破坏、村落“空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断代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传统村落的发展。
基于此,需要深度挖掘出朝鲜族传统村落的价值,基于提升传统村落价值的现实需求,从生态环境、乡风文明、村落治理、村落产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朝鲜族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朝鲜族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朝鲜族传统村落进行了村落更新改造,崭新的房屋和硬化过的道路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但在追求现代化的生活中,村落的传统风貌遭到破坏。
过去,朝鲜族人在建造民居的建筑选材上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则,传统民居能够展示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特色,但由于朝鲜族传统民居多使用泥草墙、草屋顶和瓦屋顶,在坚固和耐久上存在诸多弊端。
目前,朝鲜族传统村落新修建的民居大多是水泥墙面、彩钢屋顶,新式民居对村落的传统风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图1 朝鲜族村落新式民居(图片来源:自摄)朝鲜族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朝鲜族有独特的饮食习惯、民俗风情、房屋建筑、传统服饰等等,朝鲜族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
目前,由于村落中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大量的人口流失使许多朝鲜族非遗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朝鲜族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生态景观下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的保护和发展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西北海市白龙村位于北海市合浦县境内,是一个美丽的山村。
白龙村地处南临青山,北靠碧水,自古以来就是一片生态环境优良的土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白龙村的生态景观备受关注。
白龙村山清水秀,四季如春,古树参天,风景如画。
村民以种植柑橘和茶叶为生,同时也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白龙村的生态环境却面临严峻挑战。
水源污染、土壤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给村民们的生活和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对于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的生态景观保护和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白龙村生态景观现状的分析,探讨保护措施和发展建议,提出生态村庄建设的关键因素和制定生态保护规划的必要性,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了解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生态景观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当前存在的保护措施和发展问题,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对白龙村生态景观的综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建议和参考,促进白龙村生态村庄建设和生态保护规划的制定,推动生态景观下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1.3 研究意义白龙村作为广西北海市的一个典型村庄,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
研究白龙村的生态保护和发展对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白龙村的生态资源丰富,是传统村落和现代城市之间的重要联系点。
白龙村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关乎当地村民的生计和生活质量,更关乎广大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体验和认知。
通过研究白龙村的生态景观,可以总结出一套适合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为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村庄发展提供借鉴。
白龙村的生态景观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通过对白龙村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探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为生态学和景观规划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案例和实践经验。
朝鲜族民俗村建设的构想和建议河北省抚宁县留守营镇朝鲜族行政村是我国长城以南地区完好保留朝鲜族语言文化的朝鲜族村。
它远离朝鲜族聚居地,处在汉族的包围之中,是一个典型的语言文化孤岛。
2012 年 1 月17日,我们深入到朝鲜族村进行调查,了解当地历史及当今状况。
其间访谈了当地相关部门领导和地方群众,并参观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朝鲜族小学。
朝鲜族村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民族教育长足发展,文化生活保证需求,为建设朝鲜族民俗村打下了社会基础。
一、朝鲜族村的历史沿革在山海关长城以南的抚宁县留守营镇有一个朝鲜族村,这是我国长城以南的关内即河北省唯一的朝鲜族群众聚居地,70 多年来,她完好地保留着朝鲜族的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
关于朝鲜族村的历史沿革,据资料,可追溯到1939 年。
1938 年冬,东河南村杨子峰去黑龙江省做生意,结识了朝鲜族兄弟“大老朴” 和“二老朴”。
杨得知他们是种水稻的能手,便介绍了西河南沿海一带适宜种水稻的情况。
1939 年春,兄弟二人随杨来到西河南,买下卢龙县燕河营镇大地主薛子行家的200 亩盐碱荒地,当年便组织农民试种水稻,秋后获得丰收。
于是,他们又先后从东北招来30 多户朝鲜族亲朋好友,分别租房居住在西河南、水沿庄、前朱建坨村,并在沿海一带的荒滩上开垦了 1 843 亩水田。
1946 年 5 月,这些朝鲜族变卖家产,迁到了当时的南朝鲜。
他们走后,水田全部撂荒,直到1949 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201 师农场接收。
现在的朝鲜族村居民,最早是1952 年由辽宁省昌图县一区新民村、开源县十一区马家窝房、昌北县艾母村昌新屯、洮南县等地迁来的,当时共14 户55 人。
1954 年春,这14 户朝鲜族组织起来,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宁鲜社” 。
1956 年春,初级社转为高级社,仍称“宁鲜社”,隶属渤海人民公社。
当年年底,这些人全部迁到人口密集、交通比较方便的西河南定居。
从此,西河南朝鲜族有了自己永久性的聚居地。
长白山百花谷朝鲜族古村落简介
长白山百花谷朝鲜族古村落是东北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朝鲜族古村落,她的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朝鲜传统建筑。
与满族、满族民居风格不同,这里的建筑格局均为方形,以土墙为墙,青砖铺地。
朝鲜族民居依山而建,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窗户都是木窗框。
屋内木制家具均用松木榫卯结构。
房子前面有一条长约200米的狭长走廊,走廊两侧是长长的木栅栏。
据专家考证,这条长达200米的木栅栏是“万字门”。
万字门是朝鲜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种门,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和圆满。
百花谷朝鲜族古村落的形成与朝鲜民族的迁徙有着直接关系。
历史上朝鲜半岛北部长期是中国领土,后来被沙俄侵占。
此后,在中苏交恶时期,为了抵御苏军入侵,苏联人把中国的东北地区(包括长白山地区)划分成几个国境区、省和自治省,这些地方就成了朝鲜族聚居区。
随着中国东北地区的解放和发展,朝鲜半岛上的朝鲜族人民也陆续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定居。
—— 1 —1 —。
生态景观下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的保护和发展分析广西北海市白龙村位于北海市涠洲岛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村庄。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白龙村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然而,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村庄的发展,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可以发现白龙村的生态环境整体呈现出较好的状态,这与村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村民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有关。
白龙村地处岛屿中部地区,周边被海洋环绕,因此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持。
在村庄的各个角落,可以看到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的景象。
村民们对于环境保护也非常重视,村子里没有垃圾堆积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使得白龙村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持良好。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白龙村的生态环境面临一定的压力。
旅游者的到来使得村庄的人口增加,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加大了。
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村庄的垃圾处理成为了一大难题。
同时,一些不良商家的存在也加剧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严重威胁到了村庄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和严格管理旅游秩序,将成为白龙村未来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
白龙村应该建立专门的环保部门或委员会,负责村庄的环境保护与管理。
同时,应加强宣传和教育,让村民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对于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
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广垃圾分类和可回收物利用等环保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二是改善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
白龙村应该建立旅游企业注册和管理的制度,对于符合规定的旅游企业给予奖励和支持,同时加强对于不良商家和不合法经营的打击和处罚。
同时,应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和引导,推广文明旅游,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对于村庄环境的危害。
三是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白龙村是一个拥有独特文化和生态资源的地方,应该从发展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推广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同时,应该尊重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避免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破坏恢复的难度。
白龙村美丽乡村简介白龙村位于中国某省某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美丽乡村。
村庄地处山区,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白龙村的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农业是村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村庄的建筑风格独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在村庄的中心地带,有一座古老的祠堂,是村民们祭祀祖先的地方。
祠堂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是村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村内还有一些传统的农居建筑,这些房屋均采用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
近年来,村庄也开始引入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一些新建的房屋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使整个村庄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白龙村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村庄周围有许多自然景点,如山峦起伏的白龙山、清澈见底的白龙湖等。
这些景点都是游客们喜欢前来观光和休闲的地方。
此外,村庄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绣花等,这些都是游客们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白龙村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村庄引进了一些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村庄还修建了一些农家乐和民宿,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住宿和餐饮条件。
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村民的收入增长,也为游客们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白龙村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治理。
村庄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工作,保持村庄的整洁和环境卫生。
村民们还参与到村庄的管理中,共同维护乡村的安宁和秩序。
这些措施使白龙村成为了一个宜居的乡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居住和投资。
总的来说,白龙村是一个美丽乡村,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村庄在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白龙村将会更加繁荣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从百年部落看朝鲜族的民族性表达作者:王毓瑶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5期王毓瑶【摘要】“中国朝鲜族百年部落”位于吉林省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是一座具有朝鲜族建筑特色的仿古部落群,部落中蕴含着丰富的朝鲜族传统文化,体现在民居建筑、服饰等一系列文化符号上,而这些文化符号是否真实地呈现了作为朝鲜族传统文化保留地的功能是本文最终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朝鲜族文化符号传统文化保留地一、文化符号的表达1.“石塔”、“拐杖”以及“许愿木棍”据金京南先生所述,部落门前垒起的石塔是记录时间用的,从前家里的儿子出去当兵,家里的老人每天就去村口等待,盼着儿子能平安归来,为了记录儿子离家的天数就会每天在村口垒石头,最后就形成了“石塔”。
部落大门口还有四根很高的木桩,它象征的是老人手中的拐棍,因为每天老人都会站在村口盼儿子归来,长时间站立十分疲惫,所以用拐杖做支撑,就把“拐杖”这样留在了村口。
2.房屋建筑延边的自然条件影响了朝鲜族的传统民居的构造。
朝鲜族房屋的屋顶由黄泥和麦秸混合而成,这种材质的夹心墙导热效果差有助于室内的保温,使得房屋内部冬暖夏凉。
百年部落的房屋除了古老的草房的墙体是水泥的本色以外,其他房屋的墙体都是白色的,因为朝鲜族也叫白衣民族,他们对白色十分崇拜,因为白色象征着明净、纯洁、吉祥的意思,也表达他们对太阳的崇拜。
房屋内部的“火炕”是朝鲜族人特色的供暖方式,火道和烧饭的灶是相连的,灶所产生的热气可以通过设计流动到各个屋子,整个屋子可以均匀地得到供热,从而达到取暖的目的。
朝鲜族的房屋建的都很矮,因为房屋修的越高大,火炕温暖房间的时间也就越长,所以这样低矮的房屋不仅降低了屋内散热的速度,同时还减少了室外冷风吹入的几率。
也是因为房屋建筑低矮,人们在屋内通常是席地而坐,这形成了朝鲜族独特的生活传统。
3.博物馆展品都是金京南先生在村民那里低价买的,是一些村民淘汰下来的东西。
这些物品之前不值钱但是现在对民族传统的保护都开始重视起来,所以价格都有所上涨。
朝鲜族乡土聚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摘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妥善解决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旧城改造,协调好传统文化传承和经济建设,利用好地产特点和传统聚落文化相结合,活跃当地文化产业,刺激经济的发展,取得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 聚落文化传承一、人文社会背景近年来,因地方建设而突显的基建设施与文化遗存维护相互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
地方政府为了振兴经济而大肆修筑基础设施、划定经济开发区等,使得具有相当程度保存价值的文化资产饱受破坏,造成不少历史遗存面临消亡危机,变成了一个悲哀的、野蛮生长的过程。
文化遗产保护在金钱、利润面前,在人们急功近利面前,都成了牺牲品,被颠覆得面目全非。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达国家正在凭借其强势经济推行“强势文化”,“文化扩张”的结果使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强大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抢救与保护的任务紧迫与繁重。
目前我国的文化政策主导方向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抢救、保护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与传承先祖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弘扬与传承最重要的效能是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
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必然有着宣传与弘扬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思想,可以达到“增强全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目的。
然而,在目前这个远离文化、急功近利的时代,倘若全民缺乏足够的文化素养与保护意识,仅仅仰赖政府的投入来被动地保护,想真正做到保护和抢救,自然是难上加难。
因此学校教育开始强化文化保护的概念,从根部开始并扩及全民,同时寻求企业支持以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部门做好监督与控管,如此三位一体的相互配合,将文化资产与历史环境维护的永续性发展概念予以强化、落实。
保护历史文化并非口号,需要有全民共同的意识、共同的参与、共同的维护,如此方能达到造福后代子孙达到永续发展。
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问题,再次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生态景观下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的保护和发展分析广西北海市白龙村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村庄,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地方,其生态景观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和保障。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白龙村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本文将从保护和发展两方面进行分析。
保护: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针对白龙村特色生态景观的特点,要建立适宜的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村级自然保护委员会和村级生态文化保护委员会,确保生态环境正常运行,保护当地物种的繁衍,同时也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防止破坏和文化贫化。
其次,要加强环境治理。
白龙村的生态环境需要得到保护和治理,特别是对于村庄周边环境的垃圾处理、废水排放、斗争山泡泡池等,都需要进行科学化管理。
同时,为了促进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建设更加完善和先进的环保设施,如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和节水技术等。
发展:作为广西北海市的一个村庄,白龙村要发挥其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首先,要启动生态文化旅游。
白龙村的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是其旅游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
政府可以通过引入旅游资源开发商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通过精心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形成以生态文化为主导的旅游品牌,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
其次,要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
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借鉴经验,帮助村民改善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并发展他们的农业和手工业产业,从而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
最后,要保持文化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平衡。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留和继承当地的文化传统。
在规划和发展中,还要尊重村民的权利,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经济发展为当地村民带来实际的福利和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使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的生态景观得到保护和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改善环境治理,同时,也要发挥其生态文化资源,扩大旅游和就业机会,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基于聚类分析的特色文化名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广西北海市白龙村为例曾丽群;朱鹏飞;单国彬【摘要】以广西特色文化名村白龙村为研究对象,对其17种物质和非物质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赋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将资源单体划分为核心资源、重要资源和普通资源3个等级。
根据资源等级划分,提出了白龙村旅游开发规划方案;结合资源的等级划分与空间分布,将村落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生态环境本底区,并提出了分区控制管理对策以保护南珠特色文化资源及其村落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Taking Bailong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village as ta rget, its 17 kinds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tourism resources were divided into core resources, important resources and common resources by using cluster analysis.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 was bining the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and space distribution , the village was divided into core protected areas, style coordination area and ecological background area.The district control management was put forward to protect South Pearl culture resources as well as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17【总页数】4页(P4338-4341)【关键词】旅游规划;旅游开发与保护;聚类分析;特色文化名村;白龙村【作者】曾丽群;朱鹏飞;单国彬【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广西城市设计有限公司,广西北海 5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特色文化名村是一种特色景观村落,是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内,由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状况、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和历史事件等因素长期综合演变的产物[1]。
生态景观下广西北海市白龙村的保护和发展分析广西北海市白龙村位于南海之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生态村庄。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白龙村的生态景观备受关注。
保护和发展生态景观是一个需要权衡利弊的问题。
本文将对白龙村的生态景观进行保护和发展的分析,从而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我们要了解白龙村的生态景观特点。
白龙村地处丹洲山脉腹地,绿树成荫,水流潺潺,是一个天然的生态宝地。
村庄周围有着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成为了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由于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白龙村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了破坏,一些不法分子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捕杀野生动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白龙村的生态景观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白龙村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村民的收入也有了明显提升。
保护和发展白龙村的生态景观是需要权衡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味保护或一味发展,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保护和发展白龙村的生态景观进行分析。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白龙村的生态景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白龙村的保护力度,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对于那些滥砍滥伐、滥捕滥杀的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可以在白龙村周边划定生态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于这些生态脆弱区域的干预。
需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村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从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白龙村的生态景观也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可以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将白龙村的优美环境打造成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可以引进一些生态农业项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为村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收入。
可以开展科学考察、科研实训等生态教育项目,通过生态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从而推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年3月 第4卷 第3期 Vol.4 No.3 Mar. 2019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63朝鲜族传统村落特色及保护策略探析——以白龙村为例韦宝畏1,2,杨明星1,许文芳1(1.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摘 要: 文章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白龙村为例,全面梳理传统村落中分布的古遗址以及村落空间格局、建筑样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色。
针对传统村落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划定不同层级保护范围、延续村落建筑风貌特色、完善公共空间功能布局、塑造“农耕文化”特色景观等保护对策,以期为包括白龙村在内的朝鲜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策略;白龙村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志码:A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Korean T raditional Villages——Taking Bailong Village as an ExampleWEI Baowei 1,2,YANG Mingxing 1, XU Wenfang 1(1.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College,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Bailong village, a national-level traditional village, as an example to comprehensively sort out the ancient sites distributed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pattern,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delimiting the protection scope of different levels, continuing the features of village buildings, improving the functional layout of public space, and shaping th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of "farming cultur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areas inhabited by the Korean nationality including Bailong village.Keywords: Korean;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strategy; Bailong village作者简介:韦宝畏(1977-),男,教授,博士,天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
E- mail:41989488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们江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7BMZ055);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图们江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价值及保护策略研究”(JJKH20180614SK);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延边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2018BS84)1 白龙村概况白龙村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月晴镇南部,由下白龙、白龙、上白龙3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约35.35 km 2,其中村庄占地约830亩(1亩≈666.67 m 2)。
白龙村区位优势明显,文化资源丰富。
村东北距镇政府驻地9.5 km,东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西部和南部与龙井市开山屯镇相邻,北部与月晴镇石建村相连,图和公路贯穿全村(图1)。
据2014年调查,白龙村有户籍人口455人,其中常往人口200人,98%以上为朝鲜族。
DOI:10.19490/ki.issn2096-0913.2019.03.016展示与利用 / Display and Utilization64北遗址和白龙五队渤海墓葬群遗址等最具代表性,且多数保存完好,彰显了白龙村及其所在区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处需特别指出的是4个古遗址中的3个至今尚未明确保护级别,所以很难将其纳入传统村落保护范围,进行协同保护,只能从其所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和实际价值等出发,结合相关法规以及古遗址保护原则和方式等,预留一定的遗址保护区域和缓冲区域,以有利于后续遗址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将村落保护发展对古遗址保护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
2.2 空间格局2.2.1 村落选址白龙村与朝鲜半岛“咸镜道式村落”结构类似。
所谓“咸镜道式村落”,通常是指遵循背靠山体、周边溪水环绕、村落前方望着稻田这类格局的朝鲜族村落[2]22。
白龙村四围环山,中沿图们江形成开阔的河谷走廊。
村北有宋洞南山、石建山,西依南岗山,南靠白龙村西山,东隔图们江与朝鲜东山遥望。
整个村落主要靠近西、南两侧山体,呈线状布置在山脚前方的平缓区域(图2)。
这与传统风水理论所倡导的“背山面水”空间格局如出一辙。
白龙村历史较为悠久,距今有近130年历史。
其最初形成于19世纪末,是由朝鲜族移民而形成的村落。
白龙村原名“布瑞坪”,在朝鲜语中意为“发布告驱虎”,后受朝鲜族民间传说“白龙能驱虎”的影响而改为现名并沿用至今[1]。
据文献记载:1883年清政府废除执行200余年的封禁政策,并于1885年划定“朝鲜人专垦区”,允许朝鲜移民垦荒,开启朝鲜人合法迁移的历史序幕。
1890年前后,朝鲜咸镜北道贫苦饥民迫于生计,沿“朝鲜稳城——图们”[2]25-26一线北迁,跨过图们江定居此地,随着移民数量持续增加,形成“鲜人聚落”。
近些年,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力度,白龙村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吉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村”等。
2 传统村落特色分析冯骥才曾说:“村落实际上是农耕时代的一个基本社会单元,也是一个文化容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3]。
作为延边地区最为典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白龙村境内不仅分布着大量古遗址,而且在村落空间格局、建筑样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
2.1 古遗址白龙村早在1万多年前就有原始人类居住生活,留存古遗址众数量较多,其中以旧石器晚期古聚落遗址——下白龙遗址、新石器时代古聚落遗址——白龙遗址、渤海时期古聚落遗址——白龙村图1 白龙村区位图(来源:作者自绘)2.2.2 公共空间白龙村中用于非物质文化展示和体验的公共空间主要集中在百年部落内,包括百年老宅前的沙土空地、朝族风味餐馆中央空地以及民俗文化展馆前方的小型广场。
另外,村中其他位置也零星布置一图2 白龙村空间格局图(来源:作者自绘)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年3月 第4卷 第3期 Vol.4 No.3 Mar. 2019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65些小型文化广场,用于各队村民健身或集会。
有时也会看到村民在此晒晾粮食、放置车辆等。
2.2.3 街巷空间白龙村道路系统主要由公路、村屯连接路和街道以及宅前小路构成。
除村落干道和村屯连接道路斜向交叉布置外,村中其余街道多为直道,呈网格状分布,格局比较规整。
街巷除具交通功能外,还能承载一些民俗活动表演展示。
部分节点空间还可供村民夏季纳凉、闲谈,开展交往活动。
2.3 建筑特色2.3.1 百年部落百年部落是由13座具有朝鲜族建筑风格的房屋和展览馆、朝族风味餐馆组成,是一座集传统农耕(2)风味餐馆。
为草屋顶式四合院建筑,长边一侧为室外厨房,另一侧为建筑入口,入口两侧绘有描述朝鲜族日常生产、生活场景的壁画,中间空地为游客就餐和观赏民俗节目的场所。
闲暇时多用作舞蹈类民俗节目排演场地。
(3)其他建筑。
百年部落中另有几栋草屋顶式民居,一座为半凹廊式,其余为平立面式。
有的房屋带有室外厨房与菜窖,有的则在屋后摆放一排大缸,房屋间用石砌小径连通,路旁垒砌半米高的石墙。
院中空地种有果树、蔬菜和瓜藤等,田园生活气息浓郁。
2.3.2 一般民居由于早期移民多为贫农,故所建住宅多为单一形态草房。
近些年,随着传统草房日益消失,村内新建民房数量大增,并呈现一些新变化。
体现在大量使用不同颜色彩钢板建造屋顶(图4),另有一些用石棉瓦。
立面多为双层玻璃,墙面多由砖或水泥砂浆砌筑。
室内部分保留火炕、传统鼎厨间等,但内部通常会留有一平台做现代化厨房,部分在室内布置卫生间。
院落主要有规则型和不规则形两生活体验、民俗饮食和民间歌舞表演于一体的民俗文化风情园。
(1)百年老宅(图3)。
百年老宅为典型朝鲜族传统民居,坐北朝南,平面沿用咸镜北道传统“两通式”布局形式[4],全凹廊式立面,细木格子门窗,合阁式屋顶,室内划分为上上房、上房、里间、鼎厨间、牛舍、仓库等7个功能空间,卧室之间以及卧室与鼎厨间之间均用木制推拉门隔断,使空间公共性和私密性得以灵活巧妙转化,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鼎橱间和卧室均以火炕取暖,炕面积占室内总面积的2/3以上。
从建筑美学角度审视,百年老宅整洁的青色瓦垅,耸立的屋脊,起翘的屋檐,雪白的墙壁,给人清新、舒适、整洁的美感享受。
(a)平面图 (b)立面图图3 白龙村百年老宅平面和立面图(来源:作者自绘)图4 白龙村彩钢板屋顶住宅(来源:作者自摄)种,通常由矮墙、栅栏或种植物与外界隔离,形成半封闭庭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