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7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整治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传统村落的现状1.1 我国传统村落的特点我国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村落建筑风貌的代表,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村落通过建筑、规划、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展现了我国古代乡村社会的组织形式、聚落风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1.2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尽管我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许多传统村落却面临着亟待保护的困境。
其中,一些传统村落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遭遇了严重的破坏和消失,这不仅损害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也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
1.3 我国传统村落整治的现状为了解决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对于传统村落的整治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推进。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整治导则以及实践中的一些困难,传统村落整治工作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的问题2.1 缺乏规范的整治导则我国传统村落整治工作中存在着整治导则不够规范、统一、科学的问题,这导致了整治工作的不规范性和盲目性。
缺乏有效的整治导则也使得传统村落整治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2.2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机制不仅包括法律、政策等宏观层面的保护机制,也包括对传统村落的具体保护举措和措施。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会使得整治工作难以开展和实施。
2.3 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支持传统村落整治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的支持,但是现实中,我国传统村落整治工作还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支持的问题。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传统村落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村落的侵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被拆迁、改造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损坏和破坏。
二是人口外流导致传统村落人口减少。
在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下,许多农村人口外流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了传统村落的人口减少,村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
三是经济活力不足。
由于传统村落的农业生产和传统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村民生活和发展需求,村落经济活力不足,导致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困境。
四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重重困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制定相关规划和措施,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
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吸引游客和资金,增加村落的经济收入,增强村落的经济活力。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青少年和村民的文化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爱护传统文化的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是优化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政府应当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加强对村落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浅谈岭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发展设计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文化地域,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
这些传统村落承载了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宝贵的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困境。
本文将就岭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相关设计建议。
一、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村落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这些村落包括了传统的民居、祠堂、古庙、古树等建筑、景观和风俗,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首先需要对传统村落进行综合调研和文物保护工作。
在综合调研中,需要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等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和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景观,确保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传统村落的现状与发展挑战传统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现状和发展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被重视经济价值而失去了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导致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文物破坏、环境污染和人文流失等问题。
传统村落的传统产业衰退、村民外出务工等现象也加剧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困境。
为了解决传统村落的现状与发展挑战,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的设计规划。
针对传统村落的现状与发展挑战,设计规划应该结合村落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制定多方面的措施和政策。
应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整体规划和风貌保护,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特色,提升村落的文化品位和旅游价值。
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鼓励传统村落发展民宿、乡村酒店、特色手工业等产业,推动村民增收致富,激发村落的活力和创新力,保持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
设计规划还应当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注重村落的景观环境和休闲空间,提升民居的居住品质和环境氛围。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强烈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被破坏了,使得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徽州,保护,发展,策略建议一、简介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镇乡建筑的代表性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
传统村落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被破坏了,使得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
徽州传统村落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村落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二、徽州传统村落的现状徽州传统村落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徽州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以“四合五落六院七梁八柱”为基本构成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域风貌。
然而,徽州传统村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难度。
而且,传统村落的人口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传统村落的经济极为单一,发展面临瓶颈,这也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学者、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外流,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本文将围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展开讨论,探寻解决困境的思路。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1. 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涌入,造成了资源的过度集中。
这种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传统村落的生存压力,部分村落因为缺少劳动力而面临着逐渐荒废的命运。
2. 人口外流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到城市定居,导致了传统村落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
村落里普遍存在缺乏年轻有活力的劳动力,而且年轻人对传统村落不感兴趣,导致传统村落发展的动力不足。
3.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受限于传统村落的规模和管理体系,很难形成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
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也存在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难以实现真正的保护和更新。
二、传统村落发展的思路探讨1. 加强法律保护与政策支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专门的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资金投入,制定专项资金和政策,鼓励开发建筑、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提升传统村落的综合经济实力。
2. 引导年轻人回归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增加年轻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他们对传统村落的兴趣。
可以引导适龄青年通过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回归乡村发展,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3.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传统村落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发展产业,提高村落整体经济实力。
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方式,推动传统村落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村落的吸引力和综合实力。
4. 引进专业力量和技术支持针对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保护等问题,可以引入专业的力量和技术支持。
通过与有关高校、专业机构合作,引进专业技术和人才,提升传统村落的管理水平和保护能力。
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传统村落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为了更好的执行党中央的乡村振兴计划,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不仅仅是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怎加居民的收入,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和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机遇。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糯黑村内的乡村因其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简单恬静的生活方式,淳朴厚重的乡风民俗,富有内涵的村落文化,对于现代都市人具有异常的魅力与体验价值,传统村落更是具有突出的文明价值及传承意义。
本文将以云南省糯黑村的发展与保护为例,探讨生态旅游导向下风景名胜区内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保护理念认识不足。
从实际看,大部分人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生性知之甚少,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红色旅游地的价值。
一方面领导认为糯黑村地处偏僻,保护投入较大,不会产生多大效益;另一方面居民认为保护是政府的事,缺乏保护传承的主动性,政府不买单,他们就自行翻修、搭建,丝毫不管是否符合传统风貌。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普遍缺乏保护意识。
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那些雕龙画凤的老房子其实蕴藏着宝藏;不少家庭建新房时都拆掉了旧房,即使不拆也不修整,任其虫蛀雨淋,墙塌瓦掉。
政府部门为了上新项目,征地拆迁时,大拆大改,根本不考虑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
2、现实需求尚难配套。
古村落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因为古村是一个依然活着的社区。
从调查情况看,糯黑古民居的所有权既有农户、又有村集体还有企事业单位,产权复杂,容易造成多个主人的不利局面。
现行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要求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文物,这样使得因房主缺乏经济能力而亟待修缮的古民居建筑,难以获得政府资金补助。
3、工作缺乏统一领导。
保护利用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后续工作没有齐头并进,各部门力量没能进行整合,缺乏集中着力点。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风貌的重要资源。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古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古村落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古村落代表着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独特面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价值。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沉淀,这些村落呈现出独特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是保留传统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同时,古村落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保护古村落不仅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二部分:古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然而,古村落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使得许多村民离开古村落,导致村庄的人口减少,甚至出现村庄的荒废和老化现象。
其次,商业开发和旅游开发的浪潮使得一些古村落被过度开发,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此外,一些村庄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机制,导致文物的破坏和盗窃行为的出现。
第三部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为了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首先,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提高广大农民对古村落重要性的认识,严禁违法建设和破坏文物行为。
同时,要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建立健全的保护制度和管理机制,明确权责,划定保护范围。
同时,要发挥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将古村落开发成为旅游目的地,提高村民的收入。
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原貌,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破坏村落的历史风貌。
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古村落的经济支持和保护补贴,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最后,要注重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培训课程等方式,弘扬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增强村庄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结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读书笔记一:综述《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者:周建明传统村落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历史上形成的村落,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成了社会发展建设的绊脚石。
在房地产开发时,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村落,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
今天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历史环境保护、文化资产活用、地方特色维护等课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大量的文物古迹、近代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遭遇到了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假古董泛滥成灾、欧陆风盛行不衰,人造景观蔓延各地;大广场,大草坪,形象工程、献礼工程成为少数领导者与新闻媒体的关注重点;等等。
这一切都告诉人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计手法,城市管理目标,传统村落保护政策。
本书的写作即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在对中国传统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
我认为全书可以是分为四部分来阐述的。
分别是①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②传统村落的保护③传统村落的发展对全书进行概述和总结如下:二: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村落正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历程,尤其是农耕文明历程的最佳见证。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承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创造性的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些民居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文化以及周边环境的独特优势,并围绕其独特的功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
同时,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选址、布局业务不显示出高超的技术和智慧。
传统村落正是我国传统营造文化最重要得载体。
1.传统村落基本概念2013年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评选时,专家们发现评选材料存在以下问题:①基本概念不是很清楚。
②有较多存疑的村落。
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概念模糊。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
所谓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好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较大变动,保存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人们仍聚族而居的村落。
作为完整的生活单元,他们由于历史发展中偶然兴衰因素的影响,至今空间结构保持完整,留有众多传统建筑遗迹,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生活方式,成为新型的活文物。
所以,传统村落是历史遗存,却不是遗址,是农村乡土文化的活文物。
2.传统村落基本特征2.1传统理念梁漱溟认为,“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承从更深层次上代表了中国的历史传统”。
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伦理观念关系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传统文化在传统村落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2.2空间逻辑传统村落的布局讲究伦理关系,注重等级制度和长幼尊卑,崇尚“中”的空间意识。
祠堂宗庙作为宗族权威的载体,大多占据村落的中心位置。
建筑的群体组合往往强调一种源于伦理关系的结构秩序。
2.3社会形态与现代社会“原子化”的社会关系不同,在村落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社会联系,它主要体现在同宗同源的血浓于水,和谐互助的友邻关系,人与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突、患难相恤”的传统道德准则。
2.4特殊需求与风水民俗由于聚落形成的历史背景,有些传统村落需要满足居民的一些特殊需求,例如防御需求。
例如村落选址在周围起伏变化得丘陵地形,有效地阻碍着入侵者的长驱直入。
与水为邻,天然屏障明显,防御性大大增强。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也深受风水学说的影响,从村落的选址、村落的形态结构、建筑朝向以及理水的走势都深深地打上了风水的烙印。
其布局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因“得水为上”而非常重视水的营造。
与风水相关而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是民俗信仰。
如同氏族聚落的祠堂宗庙一样,民俗信仰的物质载体也往往在村落整体布局上占据中心地位,如侗族的鼓楼、回族的清真寺,它们往往在空间上起着统领全村的作用。
3.传统村落价值评析传统村落的价值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定:①情感价值②景观价值③历史文化价值④艺术价值⑤科学价值⑥社会价值⑦经济价值三:传统村落的保护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然而,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破坏。
1.传统村落的生存保护现状及问题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在2000年时拥有363万个自然村,但到2010年时只剩271万个自然村。
2012年缩减为230万个,村落消亡迅猛势头不可阻挡。
1.1传统村落的“自然性损毁”长期以来,对传统村落稀缺性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了乡土建筑“自然性损毁”。
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破败严重。
有的地方对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传统村落建筑的土木结构,抗风雨侵蚀及灾害能力差。
由于受到风雨侵蚀和洪水、泥石流、地震、台风等自然力的破坏,众多已无人居住的民宅、祠堂面临着倒塌的威胁。
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1.2传统村落处于“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状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
传统村落的老龄化、空巢化,使得传统村落缺乏维持自身发展的动力,传统村落发难以为继。
很多村落的现状是:交通闭塞,许多田地长满了杂草,村里只有几栋被遗弃多年的破旧农舍,残垣断壁横亘在高高低低的草丛里,很多民居已经人去屋空,村落偶尔可看到一两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大都搬到附近的镇上去住。
许多村庄由于无人居住面临着消失的困境。
1.3大量并村导致传统村落迁移消失村落规划无序性使传统村落频遭撤并扩张性破坏,失去了可印象性。
异地脱贫、下山移民、海岛和库区整村搬迁,使不少传统村落迁移消失;城镇化扩张性发展使许多村落被圈进城中村;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误区及其对传统村落实行萎缩管理,使不少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和衰败。
2.传统村落保护的思路与框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其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的原则。
3.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容3.1村落选址与山水格局保护传统村落的选址一般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地方景观代表性。
利用自然环境条件,村落布局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包括沿江、抱湖、靠山等几种选址类型,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居住文化和地域背景,并与维系村民生产生活的方式密切相关。
对村落的选址和山水格局的保护,首先要对传统村落的选址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村落的选址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山体、河流、植被等要素,通过图解分析村落的选址与布局特点、轴线对位、视觉廊道等;其次应该对村落的自然景观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对于村落有直接的视觉关联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农作物等的形态和种类特征进行考察与分析,对主要景观特征及其内容构成、形态特征、人文内涵等进行分析。
对村落的选址和山水格局进行保护分析应该至少得出如下成果: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分析图、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影响因素分析图。
通过对环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识别,明确具体的保护对象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3.2传统建筑保护在传统村落中,传统的乡土建筑往往是最能体现传统村村落特征的关键要素。
这些传统乡土建筑承载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情结,是美丽中国的核心景区和景观基因,具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
在传统建筑中,民居是最主要也是特色最鲜明的建筑。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因此传统民族在不同地域间有巨大的差异。
基本上按照地域可以分为:华北民居、东北民族、西北民居、西北窑洞、江南民居、西南民居、闽粤民居。
此外还有比较特殊的,如维吾尔族阿以旺、藏族土库房和碉房、彝族土掌房等民居。
对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制定保护措施的时候,需要对建筑的以下特征进行分析:①类型分析:对传统建筑的时代功能形制构造类型等进行分类归纳。
②布局与形制特征:对传统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间的相互关系、建筑的空间组合关系、建筑尺度、屋顶形式等进行分析。
③构造特征:对传统建筑的台基、地面、墙体、构架等特征进行分析。
④材料与工艺特征:对传统建筑的主要建造材料及建造工艺特点进行分析。
⑤装饰装修特征:对传统的装饰装修细节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⑥相关民俗特征⑦建筑综合特征:通过对前面的布局形制、构造、材料、装饰等特征的梳理,总结出建筑最鲜明的特征。
传统建筑特征分析成果包括:传统建筑形制类型分析图档;传统建筑构造类型分析图档;传统建筑材料及工艺类型分析图档;传统建筑装饰装修细节分析图档;传统建筑营建风俗特征分析图档。
3.3村落形态保护村落格局鲜明,体现出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营造文化,同时能够鲜明体现出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村落整体格局保持完整的乡土特征。
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分析包括:①村落传统格局演变分析②格局特色分析爱③街巷河道分析④公共空间分析⑤整体风貌特征分析⑥影响因素分析。
3.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内容包括:村落中的传统民俗和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他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乡风民俗等内容,以及其他所依托的场所和建筑、用具实物的保护;了解相关知识的特殊村民;传统手工艺品、食品、器具的做法工艺等。
四:传统村落的发展“村落的发展是永恒的,他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变革之中,这种变革或急或缓,但新与旧、传统与更新、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始终存在于传统村落之中(吴良镛,1994)1.传统村落发展的内涵中共十八大会议提出,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对传统村落的发展尤其重要。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村居空间,他们一般都依山傍水,其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空间布局非常完美,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内涵。
是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是保障传统村落健康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