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竹记(白居易)》阅读答案附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2.52 KB
- 文档页数:2
《养竹记》原文及翻译[唐]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
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
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
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
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
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
阅读古诗文,达成以下小题(一)《咏竹》白居易不用裁为呜凤管, 不须截作垂钓竿。
千花百草凋落后, 留向纷繁雪里看。
(二)养竹记(唐)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立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发奋。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天,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别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辈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假如,天性犹存。
乃除粪壤,疏此间,不整天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旧,欣欣然,如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而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可以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可以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后来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修改)(说明)①殄瘁:此指残害。
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③彗帚:扫帚。
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79.以下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 .竹本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 .整天而毕. 众妙毕 备.C .以 其有似于贤以中有足乐者 ..D .以贻 后来之居斯者尝贻余核舟一 ..80.用“ /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后来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8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明天,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2) 贤不可以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82.有人说“不用裁为鸣凤管, 不须截作垂钓竿”中的两个“不”字很有表现力,说说你的理解。
83.诗文中的“竹”分别有什么特色?分别表达了白居易怎样的感情?【答案】79. C80.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后来之居斯者/ 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养竹记文言文全文翻译白居易,现实派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下面是养竹记文言文全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养竹记》原文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白居易《养竹记》翻译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
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
养竹记(白居易)竹倾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②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
②菶(běng)茸:草木茂密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D.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①由是筐篚者斩焉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①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①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②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8.文章写竹如君子,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写目的是什么?(4分)答: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诗养竹记翻译赏析《养竹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原文】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释】①体道:包含仁德②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
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③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
④拔萃:唐代考中进士,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
自居易三十二岁这年,以“拔萃”登科。
⑤校书郎:秘书省属官,管理校勘和整理国家图书典籍。
⑥常乐里:长安的里名。
关相国,疑为德宗时的宰相关播。
⑦殄(tiǎn):灭绝,此指摧残。
瘁:劳伤,此指毁坏。
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
⑧关氏之老,关家旧人,如老仆,管家之类。
【翻译】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养竹记》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养竹记【唐】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①者斩焉,彗帚①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①焉,数无百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
①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①彗帚:扫帚。
①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竹本固.固:牢固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求:探求C.不终日而毕.毕:完成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给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⑴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⑵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5.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答案】3.(2分)B4.(6分)①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①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
5.(4分)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
白居易《养竹记》原文及译文白居易《养竹记》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原文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
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
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
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
白居易《养竹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白居易《养竹记》原文,解释,译文,赏析白居易:养竹记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篲帚者刈焉,刑馀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本杂生其中,摹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本文写于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春,白居易以书判拔萃科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踏上仕途。
这是篇题壁记。
题壁记,一般都写建筑物兴建缘由、结构特色,有的还记述兴废沿革乃至人事变迁。
因此,往往有一定的文献资料价值。
阅读这类题壁记可以丰富文化史知识,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并从中获得某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可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讲君子养竹的原因;第二段,记述关相国东亭丛竹的芜毁和复苏;笫三段·就竹的遭遇阐发事理。
首尾两段,写得尤为精彩。
文章起始,就用“竹似贤”三字,开门见山,点醒题旨。
这里所说的“贤”,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比况贤人,二是喻指贤德。
然后就题发挥。
从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阐明竹品,而又处处关合“贤人”“贤德”,着重申说竹品对人陶冶情性所起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12分)养竹记【唐】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
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
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箒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
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③彗箒:扫帚。
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A.竹本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探求)C.不终日而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留给)1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划两处)(2分)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1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第二天,(我)走到东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片)繁杂的竹子。
(2)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
贤能的人不能使自己不同(于众人),只有任用贤者的人才能使他们不同(于众人)。
16.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分)①善于发现人才。
作者于东亭角落处发现了一片残竹,于残败中见其本性,顿生怜惜之心。
养竹记原文及翻译及断句
摘要:
一、柯氏家族的辉煌与衰落
1.柳州之郊,大溪之濆的柯氏家族
2.伐灌为林,构建亭子的壮丽景象
3.族孙禹锡的感慨与担忧
二、柯氏家族的遗志与期望
1.桂竹的生长与繁茂
2.禹锡的养竹决心
3.《养竹记》的创作与传承
三、柯氏家族的复兴愿望
1.竹子的象征意义
2.养竹的寓意
3.期待异日之柯,重现家族辉煌
正文:
柳州之郊,大溪之濆,有柯氏者,伐灌为林,构亭其上。
广数十丈,翼然临于溪上。
下多巨石,漓岏矗立。
其中,桂竹十余丛,皆数百茎。
其族孙禹锡,构书室其下,每至夜间,即携酒一壶,独酌于其旁。
尝叹曰:“斯竹之来,柯氏之作也。
柯氏已矣,而我存焉。
我苟善养之,异日之柯,必复此竹。
”乃作《养竹记》,以遗其后人。
柯氏家族曾在这片美丽的溪畔,砍伐灌木丛生之地,营造了一片竹林,并
构建了一座壮丽的亭子。
每当夜晚降临,族孙禹锡便独自一人在竹林旁,欣赏着这片美景,畅饮美酒。
他感叹道:“这些竹子,见证了柯氏家族的辉煌。
虽然柯氏家族已经衰落,但我仍然肩负着家族的期望。
”他坚定地表示,要好好照顾这些竹子,期待有一天柯氏家族能够重现辉煌。
为了传承家族的期望,禹锡创作了《养竹记》,希望后人能够继承和发扬柯氏家族的精神。
桂竹在这里象征着家族的坚韧与不屈,而养竹则代表了家族的传承与延续。
养竹记答案《养竹记》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养竹记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养竹记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19 分)养竹记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
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
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
②摹 běng茸草木茂密貌。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B.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夷平地 C.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D.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闻使……听到【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思善建不拔者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D.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门见山,用“竹似贤”统领全文,咏物托意,理趣盎然。
文言文阅读(二)文论类文言文阅读:养竹记(白居易)(青浦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养竹记(唐)白居易①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②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③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A.则B.然C.夫D.且解析:A22.对第①段写竹与贤士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两者存在很多相似的特点。
B.借此阐释贤士应有的品格。
C.引出下文竹子的不幸遭遇。
D.意在表达对贤士品格仰慕。
解析:C23.有人评价第②段画线句意境清雅,意蕴丰富。
请赏析。
(4分)解析:“赏析”题,“四方面”答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意境清雅,意蕴丰富”,以文章具体内容为基础思考、答题,用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还是考察逐字逐字准确翻译,参考答案如下:本句描写了经作者除杂草脏土、松土施肥、疏通培修土层之后,竹荫清凉、竹叶随风依依,发出婆娑之声的画面1分,营造了清新自然、生机盎然之境,表达了作者为竹子重获新生的欣喜之情1分。
白居易《养竹记》原文及译文白居易《养竹记》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原文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
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
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
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
白居易《养竹记》原文及译文白居易原文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
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
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
养竹记文言文翻译《养竹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的散文,将竹子的四种自然特性比拟成君子的四种美德,白居易还强调,如能运用“比德说”来观竹,就能达到养性的目的,因此,很多人都在庭院中种上了竹子。
下面我们来看看养竹记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借鉴。
原文竹似贤,何哉?竹本遏,固以树德,君子见到其本,则郭信建不拔者。
竹性直,家者立身;君子见到其性,则恩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觑以体道;君子见到其心,则思应实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到其节在,则恩奋进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诸君!竹植物也,于人何存有哉?以其存有似于贤而人爱护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无法自异,唯人异之。
贤无法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文定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译文竹子似的贤人,这就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木巩固,巩固就是为了奠定竹子的本性,君子看到它的木,就想起必须培育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起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子的秉性直,直就是为了脚跟身体,君子看到它这种秉性,就想起必须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起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觑就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到它的心,就想起必须虚心接受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想起虚心悟道者)。
竹子的节始终如一,始终如一就是为了立志,君子看到它的节,就想起必须磨练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碰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起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
养竹记唐代: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标签咏物、抒情、感慨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
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
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
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
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
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
白居易?养竹记?原文(yuánwén)及翻译白居易原文(yuánwén)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shù dé),君子见其本,那么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那么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那么思应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那么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chánɡ ān)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那么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别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假设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仍然,欣欣然,假设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那么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wūhū)!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决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决不移的人〕。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承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承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
竹子的节坚决,坚决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
《养竹记(白居易)》阅读答案附翻译
养竹记(白居易)
竹倾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②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
②菶(běng)茸:草木茂密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
D.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①由是筐篚者斩焉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①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①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②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8.文章写竹如君子,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写目的是什么?(4分)
答: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4分)
译文: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3分)
译文:
(3)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3分)
译文: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