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学案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7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7篇)《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写作上注重合理想象与残酷现实的对比,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课时目标1、读准字音:裂缝(fèng)、暖和(huo)、薄(báo)纱、画片(piàn)、明晃(hung)晃、喷(pèn)香。
2、正确书写六个汉字,指导写“兜”字的书写顺序,下面是“儿”,不要写成“几”。
3、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句段体会到当年的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
4、初步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以诗歌导入课文1、师:(配乐朗读)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
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2、了解作者师:这是当年九岁的刘倩倩读了丹麦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
你认识安徒生吗?(1)学生交流对安徒生的了解。
(2)师小结:安徒生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
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
其中很多作品被翻译成多国家的文字,广泛流传。
安徒生也被人们誉为“世界童话之王”。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走近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1、检查预习情况。
(1)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写“兜”字的书写,书写时上半部分要按“先中间后两边”规则来写,下面是“儿”,不要写成“几”(2)速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指导。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陆河县东坑镇富口小学罗方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
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最后被冻死街头的故事。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写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小女孩五次幻象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重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人物的悲惨命运。
【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穷苦。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诗歌,齐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刘倩倩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
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2、简介这是1980年当时只有九岁的刘倩倩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介绍一位著名的童话作家,丹麦的安徒生以及他的一部经典之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1、作者: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Andersen,1805—1875),丹麦作家,被尊为现代童话之父。
安徒生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自幼酷爱文学,受过大学教育。
他的父亲是个鞋匠,很早就去世了,全家靠母亲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
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
六年级下《卖火柴的小女孩》第1课时教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您们的大年夜是如何度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她有着如何的命运?这个大年夜发生了如何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走近卖火柴的小女孩、(点评:课前的导语重在拉近学生与买火柴的小女孩的距离,唤起学生对她的同情,激发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2、板书课题19、卖火柴的小女孩二、检查预习1、学习带有生字的词语。
指导“兜”字的写法、2、整体感知理清文脉,了解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考虑:课文能够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意思?请分别加上小标题、(点评: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速读能力,通过加小标题的形式训练学生理解概括能力、)(2)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过渡:听了这位同学的叙述,卖火柴的小女小孩悲惨的命运使我陡然间感到一丝寒冷。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三、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女孩感到“冷"的句子,并读给同桌听一听。
最好能把“冷”读出来。
(点评: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同时培养学生专注读书的习惯。
)2、反馈学习效果。
(1)比较“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与“小女孩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理解“只好”的意思。
(2)、用“只好"造句。
(点评: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到买火柴的小女孩的忍冻挨饿的无奈。
在运用中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3)、考虑小女孩的鞋哪里去了?请同学们找出依照、理解后归纳出当时的社会贫富悬殊太大,穷人没有地位,处处受人欺辱,充分说明社会的冷酷无情。
(4)、“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为什么不回家?(她爸爸一定会打她;家里与街上一样冷。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案设计(精选10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案设计(精选10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案设计篇1教材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
以虚实结合的方法,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极度寒冷、饥饿、冷落的情况下,一次次划燃火柴,出现了不同的幻想,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从卖火柴到燃火柴,最后拿着燃后的火柴梗,带着美好的幻想幸福地死去。
课文以美好的幻想和细节描写映衬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设计理念:细微处的点拨与指导,让语文学习变得富有情趣,让学生的朗读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用心揣摩与体会。
在引领的前提下,没有忘记放手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在学生谈感受以前,给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空间。
在指导朗读以后,让学生能够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也不是展示教师解读能力的场所,课堂成了教师和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地方。
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5、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从小女孩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
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六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六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内容提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习作不恰当地结合或是孤立地开展阅读教学都是不完整的语文教学,阅读应为写作服务,而写作反过来应作用于阅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作品,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我颠覆了将故事情节作为重点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坚持“读写结合,还原情景,以读悟情,以写达情”的理念,在深悟研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当堂练笔、情景刻画补白小女孩大年夜无比凄惨的一整天,将简单的文字化为故事场景的重现,并将它巧妙地“嵌”在文章当中,形成完整的画面,从而达到情感共鸣的高潮。
【关键词】教学设计读写结合【正文】教材简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讲课文。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通过讲述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以及作者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一、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读写互进,我认为写作是阅读的逆运算,读写不能分家,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的结合点。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针对本文的学习,学生通过自读是可以初步感知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十分可怜的,她希望过着幻想中幸福的生活。
学生存在的困惑点是:由于学生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学生所享有的优越的生活条件,导致学生很难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
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感知作者写作意图。
(三)设计理念:故事情节家喻户晓,因此我放弃情节探究,只在检测预习时通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形式来呈现。
再深入1-4自然段小女孩的现实生活,由学生初读感受“可怜”入手,指导学生紧扣关键字眼,把握句子情感,最终落实到入情入境地朗读。
接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当堂练笔、情景刻画补白小女孩大年夜无比凄惨的一整天,将简单的文字化为故事场景的重现,并将它巧妙地“嵌”在文章当中,形成完整的画面,从而达到情感共鸣的高潮。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篇1浙江省玉环县城关镇中心小学赵陈焕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标题给课文分段。
3.能读懂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读懂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
教具准备:幻灯片、挂图、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言揭题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大年夜吗?一家人温暖舒适地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是多么美好啊!但是,你们想过吗?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大年夜,有个和你们同样年龄的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叫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示课题)。
这篇童话是谁写的?(安徒生),他是丹麦著名的作家。
他写这篇童话的目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学完课文后就明白了。
二、检查预习1.出示检查题。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喷香(pēn pèn)火柴梗(gěng géng)(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摇摆摆的样子。
②精巧细致,质量很好。
2.学生作业。
3.反馈。
第1、2题校对后,把词语读一次。
三、检查预习1.默读课文,完成练习三。
试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写____,接着写____,最后写____。
2.学生读书、作业。
3.反馈。
第3题校对后,再浓缩为小标题:[卖火柴、擦火柴、冻死了]4.根据这些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4)第二段(5~11)(12~13)四、学习第一段(一)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快速小声读第一段,思考:小女孩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意思?[可怜的小女孩!](二)部分入手,精读理解。
1.课文哪些词句具体写出小女孩很可怜?用“____”划出有关语句。
(1)点拨、引导,教学其中一句。
第三单元童话世界单元说明本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中外童话,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因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教学时,可充分借助文本让学生建立对童话体裁的感性认识,由此引起他们阅读童话的兴趣,鼓励他们大量阅读,继而由读到写,进一步激发想象力和创作热情。
教材分析8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句段体会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与辛酸。
3.初步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配乐朗读《请别问这是为什么》,引入课文。
请别问这是为什么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2.了解作者安徒生。
过渡:这是一位名叫刘芊芊的孩子在读了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下的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安徒生吗?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思考:“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从“小”这个词中读出了什么?(年纪小、身材矮小、弱小……)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几、卷、晃、划、喷”是多音字,可以利用字义进行读音辨别;“柴、颗”等字可以结合形近字进行比较识记;“简、燃”等字可以利用加一加的方法。
此外,“火柴、衣裙、蜡烛、火焰”等词语可以结合图片识记。
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词。
相机指导归类识字。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卖火柴的小女孩》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读准字音、写对字形、说清字义;
2.熟练有感情朗读文章的能力,能够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朗读课文了解本文作者和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大意和结构的过程,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文章内容,并找到文章大意的表述和结构;
2.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对比的艺术手法。
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够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
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体会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
2.对当时社会的现状的了解及对社会的关注。
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法朗读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储备
1、我会读
蜷着火焰捏着橱窗哆哆嗦嗦
闪烁灵魂哧暖烘烘火柴梗
2、我会填
一()火柴一()马车一()香味一()灯
一()蜡烛一()火光一()星星一()墙
二、问题思考
1、初读课文,谈谈你对小女孩的印象,并找出这些句子读出来。
2、品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共五次擦燃了火柴,每一次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呢?
3、精读课文,课文最后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
新年的幸福中去。
”对句中两个“幸福”,你是如何理解的?
三、体验活动
找找身边的童话故事,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四、参考资料
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丹麦作家,诗人,因为他的童话故事而世界闻名,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
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