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偏凸山羊草5M V染色体易位系核型分析及其遗传稳定性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143.55 KB
- 文档页数:2
将偏凸山羊草的抗眼斑病显性基因转移到六倍体小麦中本文致力于探讨将偏凸山羊草抗眼斑病显性基因转移到六倍体小麦中的技术过程。
首先,我们研究了偏凸山羊草的活性成分,并采用多种抗眼斑病显性基因标记。
经过多次测试,通过转基因技术把偏凸山羊草抗眼斑病显性基因移植到六倍体小麦中。
研究发现,在对照实验组中,转基因小麦种子大小、生长势明显优于对照组,耐旱性、耐病性和抗眼斑病也有所提高。
此外,我们还测试了其在热带气候、温和气候、森林气候和草原气候下的野外表现。
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麦对热带气候有很好的耐受性,抗眼斑病情况也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将偏凸山羊草抗眼斑病显性基因转移到六倍体小麦中是可行的,有助于提高小麦抗眼斑病性能,有助于实现高产、高效和精细种植。
为了进一步确定转基因小麦的抗眼斑病性能,我们进行了多项实验,包括病变率测定、抗眼斑病抵抗力分析和病毒抵抗力评价。
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麦的病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抗眼斑病抵抗力也更强,在受病毒侵害时能够表现出更高的抗性。
另外,为了进一步确定转基因小麦的精细种植特性,我们进行了营养组成、收获成分和病害抵抗性的分析。
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麦的营养成分含量比传统小麦更高,而转基因小麦的收获缺陷率明显低于传统小麦,病害抵抗性也更强。
这说明转基因小麦适用于精细种植,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高效性和产量。
总之,将偏凸山羊草抗眼斑病显性基因转移到六倍体小麦中是可行的,有助于提高小麦抗眼斑病性能,提高小麦的高效性和产量,实现高产、高效、精细种植。
尽管偏凸山羊草抗眼斑病显性基因转移到六倍体小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一些质疑和问题。
首先,转基因小麦需要使用大量化学肥料和农药,以保证植物的质量和生长。
例如,在热带气候下,转基因小麦的耐旱性虽然有所提高,但仍需大量的灌溉,来维持植物生长。
其次,转基因食品还存在健康风险,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引起人类健康风险。
最后,转基因作物的成本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成本过高,可能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经济活动。
小伞山羊草与硬粒小麦和偏凸山羊草的细胞学鉴定龙应霞;刘荣鹏【摘要】利用小伞山羊草作母本,分别与硬粒小麦和偏凸山羊草进行杂交,得到杂种F1.花粉母细胞观察结果表明,小伞山羊草与硬粒小麦的杂种F1中期染色体为21Ⅰ;小伞山羊草与偏凸山羊草的杂种F1中期染色体为3Ⅱ+15Ⅰ.研究证明了小伞山羊草与硬粒小麦和偏凸山羊草杂种的真实性.为进一步将小伞山羊草中的有利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提供了新的育种材料.【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08(027)006【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小伞山羊草;硬粒小麦;偏凸山羊草;杂交【作者】龙应霞;刘荣鹏【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4山羊草属(Aegilops L.)作为小麦最近的亲缘属,含有许多对改造栽培小麦品质及综合农艺性状十分有价值的基因,例如抗叶锈病、条锈病、秆锈病、眼斑病、赤霉病、白粉病等。
另外,还有早熟、抗倒性、抗虫害、抗寒、抗旱、高蛋白质等优异基因,是改良小麦的一个丰富基因库[1,2]。
小伞山羊草 (Aegilops umbellulat,UU,2 n=2 x=14)是山羊草属小伞山羊草的一个二倍体物种,也含有许多对普通小麦有利的基因。
早在1956年,Sears将来自小伞山羊草的抗叶锈病基因Lr 9通过辐射诱导的重组方法转到小麦中[3];Z.Q.Ma等将小伞山羊草恢复基因向其他小麦实现了转移[4];M.Rodriguez等对小伞山羊草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进行了研究[5]。
在我国,许多学者也对小伞山羊草进行了研究,赵寅槐等将小伞山羊草恢复基因向小麦实现了转移[6];刘志杰等对小伞山羊草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及其基因进行了鉴定[7];李庆等研究发现,小伞山羊草对禾谷缢管蚜抗性较强[8];朱振东等利用分子标记检测到小伞山羊草后代衍生品系中含有来自小伞山羊草的抗白粉病基因PmY39[9];任志龙等将小伞山羊草抗白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进行了转移[10]。
小麦-山羊草种质系的选育及鉴定郑美;郑珂;付用富;裴艳茹;王越;王玉海【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为明确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TA-1、TA-2、TA-3和TA-4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细胞学特点,综合利用形态学调查、抗性接种鉴定及改良卡宝品红压片法对4个种质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白粉病抗性及其第一减数分裂中期及后期花粉母细胞(PMC MI及PMC AI)的染色体构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TA-1的主要特点为“矮秆”,平均株高为37.5 cm,其染色体数目的波动范围为40~42条;TA-2的主要特点为高抗白粉病,对E09和E15生理小种分别表现免疫和高抗,其染色体数目的波动范围为41~42条;TA-3和TA-4的主要特点是大穗,平均穗长分别为12.0、14.8 cm,染色体数目的波动范围为41~42条。
TA-1、TA-2、TA-3和TA-4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可能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总页数】4页(P71-74)【作者】郑美;郑珂;付用富;裴艳茹;王越;王玉海【作者单位】枣庄学院,山东枣庄277160;枣庄学院,山东枣庄277160;枣庄学院,山东枣庄277160;枣庄学院,山东枣庄277160;枣庄学院,山东枣庄277160;枣庄学院,山东枣庄2771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03【相关文献】1.普通小麦-大赖草T4BS.4BL-Lr.2S易位系的选育与鉴定 [J], 刘文轩;陈佩度;刘大钧2.普通小麦-大赖草-簇毛麦异附加、易位系的选育和鉴定 [J], 陈发棣;陈佩度;王苏玲3.一个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T01的选育与鉴定 [J], 刘文轩;陈佩度;刘大钧4.将大赖草种质转移给普通小麦的研究Ⅴ.三个普通小麦-大赖草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 [J], 孙文献;陈佩度;刘大钧5.将大赖草种质转移给普通小麦的研究——Ⅶ.一个普通小麦-大赖草等臂染色体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 [J], 刘文轩;孙文献;陈佩度;刘大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与高冰草不对称体细胞杂种F_5代部分株系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观察分析赵镝;陈穗云;夏光敏【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年(卷),期】2002(37)3【摘要】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济南 177原生质体 (受体 )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 (Agropy ronelongatum)原生质体 (供体 )用PEG法诱导融合 ,形成外形偏向小麦的不对称体细胞杂种及后代 .经过田间繁育 ,现已到F5代 .在对F1至F4 代杂种植株完成各项分析的基础上 ,对F5代不同株系(Ⅱ 2 ,8 1,Ⅱ Ⅰ 8)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表明 :杂种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基本正常 ,88%以上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在 2 0 - 2 1对之间 ,并且绝大多数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形成二价体 .少数细胞存在小染色体 ,数目多为 1- 2个 ,且大部分以配对形式存在 .由此可见 ,杂种在遗传上基本是稳定的 ,且杂种的表型及遗传在较短的世代就基本稳定 .但个别杂种花粉母细胞中也存在减数分裂异常现象 ,如不均等分离、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多着丝粒体、易位环及多价体等 .【总页数】4页(P272-275)【关键词】小麦;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5代;花粉母细胞;染色体【作者】赵镝;陈穗云;夏光敏【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3【相关文献】1.小麦与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2代的细胞遗传学观察及小染色体分析 [J], 薛哲勇2.小麦与高冰草不对称体细胞杂种F5代部分株系的根尖细胞染色体分析 [J], 陈穗云;罗振;权太勇;陈永喆;夏光敏3.普通小麦与高冰草不对称体细胞杂种F2代:Ⅰ表型与性状… [J], 向凤宁;王晓莺4.普通小麦与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_5代株系的核型分析 [J], 王晶;向凤宁;夏光敏;陈穗云;陈惠民5.小麦与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_5代麦谷蛋白及SDS沉降值分析 [J], 赵同金;权太勇;夏光敏;陈惠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分析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分析摘要: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是经过小麦和高大山羊草之间的基因易位而产生的杂种,其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一、农艺性状分析1. 植株性状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的植株高度一般较小麦矮,但比高大山羊草高,且较为匀称;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增强抗逆性。
叶片较宽且绿色浓郁,光合作用强,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
这些特点为其高产提供了有力的机制基础。
2. 生育期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的生育期较长,比普通小麦晚熟,耐寒能力强,适应性广。
它在低温环境下仍能正常生长,能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产生高产稳产的效果。
3. 抗性分析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经过基因易位后,它继承了小麦较为抗逆的性状,对于多种小麦常见病害和虫害有较好的抵抗力。
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高的安全性保障,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二、品质性状分析1. 蛋白质含量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且具有较好的品质。
其蛋白质含量高主要得益于高大山羊草的遗传贡献,其蛋白质含量通常高于普通小麦。
同时,易位系的蛋白质含量中含有较高比例的赖氨酸、赖普酸、苏氨酸和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
2. 面筋性质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的面筋性质较好,具有较高的黏弹性和弹性,面团拉伸性高。
口感软硬适中,烘焙成品具有良好的膨松性和口感,适合用于制作面包、面点等产品。
3. 纤维素含量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的纤维素含量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高大山羊草的基因遗传特点所致。
低纤维素含量使其消化吸收更高效,有望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制作高纤维素含量的食品。
三、应用前景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具备潜力。
其高产性、强适应性和较好的品质特点,使其在扩大小麦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9, 35(7): 1261−1267/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DOI: 10.3724/SP.J.1006.2009.01261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不同杂种世代的染色体及性状分离特点王玉海1,4王黎明5鲍印广1崔法1郝元峰1宗浩1李兴锋1高居荣3王洪刚1,2,3,*1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泰安271018; 2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山东泰安271018; 3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泰安分中心, 山东泰安271018; 4枣庄学院, 山东枣庄277100; 5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河南洛阳471003摘要: 为探讨偏凸山羊草-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价值, 以SDAU18和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及其9个杂种世代为材料, 分析不同自交和回交世代染色体和性状分离的特点。
结果表明, 随自交世代和以烟农15为轮回亲本回交世代的增加, 染色体数目逐渐减少, 回交比自交能使后代的染色体数目更快趋近普通小麦的42条, 至F5和BC3F1代, 染色体数目为42的植株已分别达93.9%和92.0%。
与自交世代相比, 回交后代减数第一分裂中期的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构型较为简单, 回交次数过多不利于外源染色体与普通小麦染色体发生重组, 一般应以回交2~3次为宜; 随自交和回交世代的增进, 杂种的育性提高, 至F3和BC2F1代育性基本稳定。
在不同杂种世代可分离出具有矮秆、大穗、大粒、对白粉病、条锈病免疫或高抗及外观品质优良的变异类型, 以F3和BC1F1代的变异类型最丰富。
关键词:偏凸山羊草; 柱穗山羊草; 双二倍体; 小麦; 杂种后代; 染色体分离Segregations of Chromosome and Trait in Hybrid Generations Derived from Cross between Triticum aestivum and Amphidiploid of Aegilops ventricosa × Aegilops cylindricaWANG Yu-Hai1,4, WANG Li-Ming5, BAO Yin-Guang1, CUI Fa1, HAO Yuan-Feng1, ZONG Hao1, LI Xing-Feng1, GAO Ju-Rong1, and WANG Hong-Gang1,2,3,*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Biology,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2Agronomy College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3 Subcenter of National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Tai’an 271018, China; 4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277100, China; 5 College of Agri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Abstract: SDAU18 is an amphidiploid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Aegilops ventricosa and Ae. cylindrica, and carries excel-lent traits from the both parents. Because of the good crossability with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t also acts as a bridge material to transfer objective genes from Ae. ventricosa and Ae. cylindrica to improved wheat cultivars through hybridiza-tion. To disclose the chromosome segregation of hybrid progenies derived from common wheat × SDAU18 cross, we used a common wheat cultivar Yannong 15 as female parent and recurrent parent to develop hybrid generations F1, F2, F3, F4, F5, BC1F1, BC2F1, BC3F1, and BC1F2. The mitosis in root tip cells and meiosis in pollen mother cells were observed. Agronomic traits, suchas plant height, spike length, spikelet number per spik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and seed-setting rat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in BC1F1, BC2F1, and BC3F1 generations. In higher generations of selfing and backcross, the chromosome number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eventually tended to 42, which was the same as common wheat. Backcrossing was able to fasten the process than selfing. In the F5 and BC3F1 generations, plants with 42 chromosomes were accounted for 93.9% and 92.0%, respectively. Chro-mosome configuration in PMCs MI was simpler in backcross generations than in selfing ones. Compared with the BC1F1 and BC2F1 generations, BC3F1 showed less diversity in chromosome configuration, indicating that excessive backcross resulted in less chromosomes recombination between SDAU18 and common wheat. Two or three rounds of backcross were feasible. With the increasing generation of selfing and backcross, fertility of the hybrid was improved till the stable status in F3 and BC2F1 genera-本研究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3B02)资助。
摘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 2n=42)属于世界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迄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在世界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麦的近缘物种蕴含着丰富的优良基因资源,适用于小麦基因组的遗传改良,其中应用最成功的当属小麦-黑麦1RS.1BL易位系。
但是1RS.1BL易位系小麦在长期的定向选育过程中遗传基础狭窄,并且自1990年以来产生的新的病原生理小种类型使得大多数的1RS.1BL易位系抗性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因此当1RS染色体失去抗性时,很快便会被小麦育种计划所淘汰,但是不可否认1RS.1BL易位系能使小麦产量潜力增加约5%,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将黑麦的多样性引入小麦,创制1RS.1BL易位系的多样性,从而再利用1RS.1BL易位系的多样性,解决目前在小麦遗传改良中遇到的困难,是进一步利用1RS染色体的可行方法,并且创制新的小麦-黑麦易位系也迫在眉睫。
“川农”号系列小麦是我国西南地区自2000年以来最主要的栽培品种,具有抗病性好、高分蘖数、延绿性等优异的农艺性状,对它们的染色体结构的分析能够对我国西南麦区的小麦育种提供更多的信息。
本实验主要采用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结合5种寡核苷酸探针(Oligo-pSc119.2-1、Oligo-pTa535-1、Oligo-Ku、Oligo-pSc200、Oligo-pSc250)对21个“川农”号小麦品种(系)染色体信号多态性及来源进行分析,并且对3个性状优良的“川农”号小麦品种(川农23、川农25、川农27)与不同黑麦品种(智利黑麦、秦岭黑麦、威宁黑麦、荆州黑麦)自由组合杂交后代进行纯合子代的筛选。
最终得到了以下的一些创新性结果:1.建立了“川农”号小麦品种(系)的标准核型,为西南地区小麦育种提供助力。
2.寡核苷酸探针Oligo- pSc119.2 -1和Oligo- pTa535 -1在小麦染色体上具有高度的多态性。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8, 44(10): 1442 1447/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1301), 河南省国际合作项目(172102410052)和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1A180011)资助。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501301),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 of Henan Pro-vince (172102410052), and the Natural Science Research Program of Henan Education Department (2011A180011).*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王林生, E-mail: 964965931@Received(收稿日期): 2018-03-07;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8-06-12;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8-07-17.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80717.1355.002.htmlDOI: 10.3724/SP.J.1006.2018.01442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T5AS-7LrL·7LrS 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王林生* 张雅莉 南广慧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 洛阳市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河南洛阳 471023摘 要: 大赖草对赤霉病具有较好的抗性, 将大赖草赤霉病抗性基因转入普通小麦, 对拓宽小麦赤霉病抗性基础有重要意义。
偏凸山羊草6M^v染色体在不同四川小麦品种中的传递刘琳;邓光兵;易玲;李林;赵柳笛;龙海;潘志芬;余懋群【期刊名称】《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年(卷),期】2010(16)1【摘要】利用高抗条锈病的小麦-偏凸山羊草6Mv/6B代换系(Moisson 6Mv/6B)与高感条锈病的四川小麦绵阳26、绵阳93-124和SW3243进行杂交,并用这些品种分别与杂种F1进行正反回交,通过对其F1、F2和BC1的结实率观察、细胞学分析以及条锈病抗性反应鉴定,研究了偏凸山羊草6Mv染色体在不同四川小麦背景中的传递频率,分析了代换染色体6Mv代偿6B的能力.结果显示,当含6Mv染色体的F1植株作母本时,平均回交结实率为83.10%,最高可达95.51%;而含6Mv染色体的F1植株作父本时,平均回交结实率则为48.61%,最低仅为28.47%,暗示6Mv染色体可能对花粉参与受精的能力有一定不利影响,且结实率与小麦基因型相关.在与绵阳26、绵阳93-124和SW3243的所有杂交组合中,6Mv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其传递率与小麦品种显著相关.另外,在单体代换植株中6Mv染色体通过自交的传递率也受小麦品种基因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小麦-偏凸山羊草6Mv/6B代换系在小麦育种上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偏凸山羊草;6Mv染色体;普通小麦;配子;传递率;条锈病【作者】刘琳;邓光兵;易玲;李林;赵柳笛;龙海;潘志芬;余懋群【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03.5【相关文献】1.偏凸山羊草--硬粒小麦双二倍体自交后代的染色体数变异及其遗传基础 [J], 肖建富;丁守仁2.利用偏凸山羊草与硬粒小麦染色体组重组产生普通小麦新品系 [J], 肖建富;丁守仁3.普通小麦——偏凸山羊草5 MV染色体易位系核型分析及其遗传稳定性评价 [J], 温海霞;蔡家利;张娅;邹姝姝;王颖4.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不同杂种世代的染色体及性状分离特点 [J], 王玉海;王黎明;鲍印广;崔法;郝元峰;宗浩;李兴锋;高居荣;王洪刚5.具有6M^V染色体(偏凸山羊草)的代换系材料细胞学及白粉病抗性的初步研究[J], 戴秀梅;钟光驰;傅大雄;阮仁武;佘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通小麦-卵穗山羊草种质对菲利普孢囊线虫的抗性邢小萍;杨静;袁虹霞;张佳佳;李洪连;刘文轩【摘要】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我国黄淮麦区新发现的一种病原线虫,但在小麦属中缺乏有效抗源。
为从小麦近缘种属中发掘抗病资源,采用室内接种平均单株雌虫鉴定法和相对抗病指数法,从34份卵穗山羊草(Aegilops geniculata Roth)材料中筛选出6份抗H. filipjevi的种质材料,其中PI542187表现高抗, PI564186、PI573396、PI374365、PI361880和 PI374365表现抗病。
对中国春–卵穗山羊草染色体附加系抗性鉴定,发现卵穗山羊草7Ug和5Mg附加系的单株白雌虫数明显低于中国春。
连续两年又对17份小麦–卵穗山羊草5Mg-5D 易位系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现发,5Mg464、5Mg466和5Mg457抗性较好。
%Heterodera filipjevi is a pathogenic nematode of wheat newly discovered in Huang-Huai Plain of China. However, germplasm resistant to H. filipjevi has been rarely found in genus Triticum. To mine resistance genes from wheat relative species, we identified the resistance to H. filipjevi in 34 accessions of Aegilops geniculata by inoculating H. filipjevi Xuchang population with the mean female number per plant method and relative resistance index methods in greenhouse. Six candidates of germplasm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PI542187 in high resistance and other five accessions (PI564186, PI573396, PI374365, PI361880, and PI374365) in resistance. A set of Chinese Spring (CS)–Ae. geniculata addition lines were used to chromosomally locate the resis-tance gene(s). Lines 7Ug and 5Mg showed obviously fewer females per plant than CS. In two consecutive years, 17 CS–Ae. geni-culata 5Mg-5D translocation lines were furthertested for resistance against H. filipjevi. Lines 5Mg464, 5Mg466, and5Mg457 exhibited resistance to H. filipjevi.【期刊名称】《作物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8页(P1956-1963)【关键词】卵穗山羊草;菲利普孢囊线虫;附加系;易位系;抗性鉴定【作者】邢小萍;杨静;袁虹霞;张佳佳;李洪连;刘文轩【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 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 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 / 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 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 / 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 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 / 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 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 / 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 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 / 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 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禾谷孢囊线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线虫病害,可危害小麦属(Triticum)、大麦属(Hordeum)、燕麦属(Avena)、剪股颖属(Agrostis)、雀麦属(Bromus)等 32个属60余种植物[1], 其病原为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 CCN), 包括12个有效种和几个未定种, 其中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是最主要的病原线虫[2]。
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4J、5J异染色体系的选育与分子标记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百萨偃麦草则是小麦中一个重要的野生近缘种,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性和抗逆能力,在小麦的育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百萨偃麦草4J、5J异染色体系的选育和分子标记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意义1. 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选育百萨偃麦草4J、5J异染色体系,可以为小麦的育种提供更多的抗逆材料和适应力强的基因型,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 探索百萨偃麦草的遗传变异性。
分子标记分析可以深入研究百萨偃麦草的遗传变异性,以了解其分子水平的遗传特性,为小麦的育种提供更准确的遗传信息。
3. 推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
本研究将探索百萨偃麦草4J、5J异染色体系的选育和分子标记分析方法,为相关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三、研究目标1. 通过对百萨偃麦草4J、5J异染色体系的选育,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2. 研究百萨偃麦草的遗传变异性和分子标记,为小麦的育种提供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参考。
3. 探索百萨偃麦草4J、5J异染色体系的分子标记分析方法,为其他作物的遗传研究提供参考。
1. 选育百萨偃麦草的高产、抗逆材料和适应力强的基因型。
2.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百萨偃麦草的遗传变异性和与小麦的亲缘关系。
3. 探索百萨偃麦草4J、5J异染色体系的分子标记分析方法,如RAPD、SSR和AFLP等。
五、研究方法1. 采集百萨偃麦草样品,进行田间生长观察和表型鉴定。
2. 提取DNA,利用PCR扩增并进行RAPD、SSR和AFLP等标记技术分析。
3. 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包括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六、预期成果1. 鉴定出适应力强、抗逆材料丰富的百萨偃麦草4J、5J异染色体系基因型。
2. 了解百萨偃麦草的遗传多样性和与小麦的亲缘关系,为小麦的育种提供更准确的遗传信息。
3. 探索百萨偃麦草4J、5J异染色体系的分子标记分析方法,为其他作物的遗传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