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声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4
31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质课件18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节“声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产生与传播、声音特征、声音反射和吸收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声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音反射和吸收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声现象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声学领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特征及其影响,声音反射和吸收现象。
2.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话筒、橡皮球、尺子、白纸、粉笔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无处不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和传播。
2. 例题讲解:(1)声音产生:以敲击橡皮球为例,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传播:通过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过程,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条件。
(3)声音特征:以不同长度尺子为例,讲解音调与振动频率关系。
(4)声音反射和吸收:通过讲解回声现象,让学生解声音反射;以吸音材料为例,讲解声音吸收。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声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声音在空气中以波形式传播。
2. 声音特征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音量:与振动幅度有关。
音色:与声波波形有关。
3. 声音反射和吸收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吸音材料可以减少声音反射,提高声音吸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
(2)解释为什在不同长度尺子上滑动会产生不同音调声音。
(3)举例说明声音反射和吸收现象在生活中应用。
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以波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2)尺子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产生不同音调声音。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教案一、知识点概述声现象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一系列现象。
声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谈话、听音乐、使用语音识别软件等都需要对声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声现象通常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模块进行教学。
通过学习声现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教案将对中学物理课程中声现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二、知识点分析1. 声波的产生声波是指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形成的波动现象。
声波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跟随振动,形成波动。
声波可以通过介质传播,例如空气、水或固体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声波的产生过程,例如敲击钟表产生的声波,乐器演奏等。
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声波的产生原理。
2. 声波的传播声波的传播是指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声波通过空气传播时,其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不同的介质对声波的传播速度有不同的影响。
声波的传播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来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声波的传播过程,并测量声波的传播速度。
3. 声波的接收声波的接收是指人类或其他生物对声波的感知和理解过程。
人类通过耳朵来接收声波,耳蜗是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之一。
在声波接收的过程中,声音的频率、振幅等参数会对听觉产生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和实验来说明人类对声波的感知过程,例如声音的高低、响度等参数对听觉的影响。
4. 声波的性质声波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例如传播速度、频率、波长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来进行教学,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声波的性质。
5. 声音的产生机理声音的产生机理是声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等参数与振动的特性有关。
《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
4.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5. 声音的实际应用:介绍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难点: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声音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听觉的形成过程。
5. 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6. 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运用声音的基本特性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其应用能力。
声现象知识点梳理讲义声现象是指声音在传播和反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
声现象的研究是声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
下面将对声现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
1.声的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具有以下特性:(1)声音的响度:即声音的强弱,与声波的振幅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强;(2)声音的音调:即声音的高低,与声波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声音的音色:指声音的质地和独特性,使不同乐器或声源产生的声音有所区别。
2.声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
在空气中传播时,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声波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波的重叠原理:当多个声源同时发出声音时,不同声波叠加形成复合波,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可以得到合成波的声音特性;(2)直线传播:声波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声波的传播距离与时间满足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的关系;(3)反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或边界时,部分能量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4)折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称为折射。
根据折射定律,可以预测声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向;(5)衰减: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称为衰减。
衰减的程度与声波传播介质和传播距离有关。
3.共振现象:共振是指物体在受到外界作用而振动时,被激励的振幅越来越大的现象。
声学中的共振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腔共振:空腔内的声波与空腔本身的特征频率共振,产生共振增强的现象。
例如,乐器的共鸣箱和吹奏乐器的音柱就是通过空腔共振来增强声音;(2)机械共振:物体在自然频率附近受到外界振动作用时,会出现共振现象。
例如,桥梁和建筑物在受到频率接近自然频率的震动作用时,容易发生共振破坏;(3)电磁共振:当电磁波的频率与物体的电磁振荡频率匹配时,物体会发生共振现象。
例如,无线电接收器中的天线就是通过电磁共振来接收电磁波信号。
4.声的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或边界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即声波沿障碍物边缘弯曲传播。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声音2. 声音的传播声波的传播特性空气、液体、固体的传声原理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声音的放大与传递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响度:振幅与声音强度的关系音色:波形与声音质地的关系5. 声学应用声音的利用:如电话、音响设备声波的控制:如隔音、消音技术声波检测:如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学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气球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的动画演示。
3. 案例资料:如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噪声控制技术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知识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对声学应用的理解。
4.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声音三个特征的认知。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分。
3. 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1. 声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和介质的性质。
2. 音调和响度的数学表示方法。
3. 高级声学现象,如回声定位、声波的干涉和衍射。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2. 第二课时:声音的传播3. 第三课时:声音的接收4. 第四课时:音调、响度和音色(上)5. 第五课时:音调、响度和音色(下)6. 第六课时:声学应用7. 第七课时:声学实验操作与分析8. 第八课时:声学案例分析9. 第九课时:综合练习与复习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通过作业和练习收集学生对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现象》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1. 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振动。
- 振动传递给空气分子后,空气分子会传递给相邻的分子,从而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
- 声音是通过媒质传播的,媒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分子间的碰撞与传递,所以在密度大、分子间距小的媒质中声速较快。
3. 声音的特征
-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是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由声音频率决定。
- 音量指的是声音的大小,由声音振幅决定。
- 音色指的是不同乐器或人声发出的声音的特点。
4. 声音的反射
- 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声音可以传播到其他地方。
- 声音的反射会产生回声,回声可以用来判断距离和定位。
5. 声音的吸收与衰减
-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媒质吸收和衰减,吸收和衰减的程度取决于媒质的性质。
- 声音的吸收和衰减会导致声音减弱和变得不清晰。
6. 声音的共鸣
- 当声音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物体会共振并放大声音。
- 声音的共鸣可以使声音更加响亮和清晰。
7. 声音的利用
- 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语言交流、音乐演奏、声纳等。
- 声音的利用需要合理运用声音的特点和传播规律。
以上是《声音现象》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环球雅思学科教师辅导讲义组长签字:学员编号:年级:初三课时数:3学员: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课题声现象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容一、上次课错题讲解二、知识点梳理考点1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解读1.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例如: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解读2.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能在一切物体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例如: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解读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v>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固例如:①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解读4.声音的反射、吸收与回声:(1)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t:①当△t>0.1s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
②当△t<0.1s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不能听到回声。
(2)反射面光滑,反射效果较好,易听到回声;反射面粗糙、疏松多孔,声音会被吸收,不易听到回声。
声现象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是一种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的声现象的知识点:1.声的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传递给空气或其他介质时产生的。
振动物体的能量使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分子发生振动,进而产生声波。
2.声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声波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它们的密度越大,声速越快。
3.声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的特性:音量、音调、音色和音速。
音量是声音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与声源振动的谐波有关;音速是声音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回声和共鸣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这种反射称为回声。
共鸣是指当一个物体的自然频率与外界周期性作用力的频率相同或接近时,共鸣现象会发生,使物体发出更大振幅的声音。
5.声音的变化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如吸收、折射、散射、衍射等。
吸收是指声音能量被物体吸收而减弱;折射是指声波在介质之间传播时改变传播方向;散射是指声波遇到不规则表面时改变方向;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或开口时弯曲传播。
6.声音的保护和利用高强度的声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声音保护。
常见的声音保护措施包括低音量听音乐、戴上防噪耳塞等。
声音的利用包括通讯、音乐、声纹识别等诸多方面。
7.声音的传播媒介声波可以在空气、水、钢铁等介质中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波传播速度不同。
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3米/秒,水中约为1500米/秒,钢铁中约为5000米/秒。
8.声音的频率和波长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的声音,音调就越高。
波长是声波的一个特性,是指在一个完整振动周期内,声波传播的距离。
波长越短,声音的频率越高。
这些是八年级物理中关于声现象的主要知识点,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初二物理第三章声现象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三章 声现象二. 重难点1. 声音产生的原理及其与乐音三要素的关系2. 回声及其相关的运动学问题三. 知识点分析(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的物体又称声源。
振动是声音发生的原因。
这是经过大量科学实验总结得到的结果。
2. 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发声物体把它的振动传给了与它接触的固体或者液体、气体,使这些物体也产生振动。
如果发声物体周围不存在这些介质,声音就不能传播。
(2)声速① 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②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s m /340。
3. 回声及其利用 (1)回声的原理① 回声现象: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②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s 1.0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如果小于s 1.0,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2)回声的利用①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
② 利用回声现象可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音调、响度和音色 1. 音调(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s 1内振动的次数)2. 响度(1)什么是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2)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响度与⎪⎩⎪⎨⎧⎩⎨⎧距离发生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 音色:声音的第三种特征(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噪声的来源2.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3. 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声源处减弱)3()2()1(【典型例题】[例1] 人们在一根钢轨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敲击声的间隔是s 1.7,则这根钢轨的长度是多少米?分析:这类题是求声音在不同介质中通过的路程问题。
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从声音产生的原因入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到声音的接收范围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为随后学习声音不同的特性做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虽然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实验、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比较肤浅,因此本节课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
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并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和体验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声现象,了解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不能传声;掌握声速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3.了解人耳的听声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设计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续表(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5)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探究活动2:空气传声。
(1)将两个音叉相互靠近放置。
(2)将乒乓球(或通草球)靠近一个音叉。
(3)敲击另一个音叉。
(4)观察到乒乓球(或通草球)跳动了起来。
教师提问:为什么乒乓球(或通草球)会跳动?我们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但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那液体和固体能传播声音吗?提问思考:声音如何传递能量?教师演示实验:正在播放音乐的音箱,可使放在附近的烛焰抖动。
弱再变强。
播声音声。
讨论、交流并回答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声音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上动起来(来。
问题传播声音。
的确随着音乐声抖动。
续表教学反思。
第3课时声现象班级姓名【考点聚焦】本课时相关的考点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乐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防治噪声的途径。
【知识要点】——课前热身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
各种振动着的发声物体都是。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3)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 一般来说,声音在中传播,中次之,中传播得最慢,在200 C空气中声速大约是________,空气温度升高声速变_ ___。
(4)声音是一种,它具有。
(5)声音碰到障碍物时要回来。
回来的声振动传到耳朵里,就是。
2.声音的三要素:(1)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叫做响度.响度与声源振动的、距以及声音传播的有关.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2)声音的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的单位是:.(3)音色反映的是,人耳能分辨不同人或物体发出的声音, 根据就是它们的不同.音色不同,它们的波形同。
3.乐音与噪声:(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________。
(2)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的波形是_______。
但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________。
(3)减小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有:在处、在声音中和在使噪声减弱。
4.超声与次声:(1)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在20~20000Hz之间,叫做声。
(2)频率比可听声高的声波叫做。
他具有________、穿透能力强等特点,(3)频率比可听声低的声波叫做,监测与控制他有助于减少他的危害,并可用来预报、和监测核爆炸。
【解题引导】——课堂讲练互动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例1】(2008年南京市)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lm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发声,声音主要通过传递到人耳.2.乐音的三要素辨析:【例2】(08十堰)2008年5月12日,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
在抗震救灾中,广播里传来“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亲切话语,我们能清楚地辨别出这是温家宝总理的声音,这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 )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例3】(08罗田)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点拨】保温瓶里发出的声音是有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随着水位升高,瓶内空气柱越来越小,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
3.噪声的控制【例4】(08内蒙古通辽)嗓声是一种环镜污染,一些城市规定学校周边机动车禁止鸣笛,下列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A.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B.在高噪声厂房工作的人员要戴上耳罩C.在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D.在录音棚内安装隔音设备4.研究问题的方法:(1)控制变量法:【例5】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粗细、长短、松紧有关,要研究出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粗细之间的关系应选择怎样的弦进行研究?点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粗细之间的关系应控制弦的材料、长短松紧相同,而粗细不同,所以应选择材料、长短松紧相同,而粗细不同的弦进行研究。
(2)转换法:【例6】音叉在发声时,它的振动不易观察到,如何才能证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点拨:1.用手摸,将视觉转化为触觉。
2.将音叉放入水中,发现有水花飞溅。
将振动转化为水花的运动。
3.将一乒乓球轻轻靠在音叉上,乒乓球被弹开。
将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
【课堂反馈练习】()1. (08海南)小王和小强练习敲鼓,小王大力敲,小强用较小的力敲,鼓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2. (08苏州市)我们生活在—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 B. 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07自贡市) 06年“超女”全国决赛亚军谭维维,是一位爱自贡、爱家乡的优秀歌手,她的妈妈——富顺县永年小学的张老师每当从收音机中收听到谭维维演唱的歌曲时,根据歌声立刻就能判断出是女儿维维在演唱。
张老师主要是根据下列什么来判断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歌词()4.( 07厦门市)为了使交通更加通畅,厦门市几条主干道架设了高架道路,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 m左右的透明板墙,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5.(07潍坊市)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6.(07镇江市)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具有能量()7.(07徐州市)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
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8.(07黄冈市)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
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9.(08江苏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10.(08江苏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11.(08湖北荆门)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收声音。
根据上面的描述,你认为在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的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为了A.减弱声波的反射B.增强声波的反射C.增强声音的响度D.装饰的美观些()12.(08天津)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A.老师讲话时声音要小一些B.每位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C.在教室周围植树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13.如图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乐音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14.(08江苏泰州)如图8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_______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15.(08江苏扬州)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产生的,它是通过传入我们耳中的。
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不同。
16.(08江苏淮安)手机是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_____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17.(08四川内江)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给人们造成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灾害。
地震时产生的(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电磁波”)对建筑物、人的平衡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它的破坏性大,并且它的频率低于Hz,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
【课后拓展练习】()1.(08福州)08年的CCTV青年歌手太奖赛中有道辩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是依据声音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三者均可()2. (08广东)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铺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A.绿化居住环境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3.(08湖南株州)“……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声B.锣鼓声响度很小C.观察者离声源很远D.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4.(08辽宁沈阳市)学习了声现象后,爱动脑筋的小明将喝饮料的吸管剪成不同的长度,并用胶带将吸管底部密封,然后排在一起,如图l所示。
对着管口吹气,由于空气柱的________就会产生声音。
管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__(填“音调、响度、音色”)就不同,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小吸管乐器。
5.(08湖南衡阳)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这说明声能够传递__ ____,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
6.(08山东济宁)在图所示的实验中,李明发现:硬纸片在木梳上划得快时音调高,划得慢时音调低。
这表明:。
7.(08年大连市)往暖水瓶中灌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_________变化来判断暖水瓶中水的多少;听音乐时,我们能分辨出小号声和钢琴声,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
8.(2008年青岛)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传播的.(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入射角/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______(能/不能)像光一样反射.(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弱)于玻璃板.9.请阅读下列短文:会跳动的声音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还会“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