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
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源振动产生。
-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
二、声音的基本特征
- 高低:频率越高,声音越高。
- 强弱:声音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大小有关。
- 长短:音调的长短由音符决定,而音符的“长短”由音符的记号决定。
- 音色: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同一音高的声音是不同的。
三、共鸣与共振
- 共鸣: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某些物质会发生共振现象,增强声音的音量和音质。
- 共振:当声源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时,物体
会因共振而发生振动。
四、音的组成
- 声部:听觉上能分辨为一个旋律线的声部。
- 和音:指三个或以上的音同时发声的音乐形式。
- 和弦:指三个或以上的音按照特定的关系同时发声,形成的
音乐组合。
五、音的符号表示方法
- 乐谱:用曲谱记号表示音符等符号,来表达音乐声音的学科。
以上为本文档对于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总结,仅
供参考。
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15℃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4.V固>V液>V气。
5.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进入人耳,这个声音叫回声。
6.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可求发生体到障碍物的距离。
S=vt/2.7.不同发声体的发声部位一般不同。
例如人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的;笛子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
8.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声波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存在于发声体的四围。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的三要素为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来决定;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来决定,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人耳感受到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三:噪声与能量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接收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超声波(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超过正常人听觉频率上限,是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2)超声波的特点A、方向性强;B功率大,能量集中。
3.次声波(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是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2)次声波的特点A、它的频率很低,波长比较长,传播的区域广,传播过程衰减少,可用来确定地震、核爆炸中心,预测风暴。
B、单向性强,所产生的能量较大,会使与其频率相同或相近的物体产生共振,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4.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如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探知海洋深度;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等。
乐器演奏的声音,人们唱歌的声音电锯、电锯工作时发出的声音乐音的波形如图所示,是可预料的噪声的波形如图所示,是不可预料的控制变量法就是研究对象有三个变量时,需要在研究问题时人为控制某些物理量,使其暂时固定不变,而改变另一个物理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生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2.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声速:(1)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
(2)15℃时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时340m/s 。
(3)一般地,固v >液v >气v3.回声定义:人们把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产生原因:声音的反射。
辨别出回升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
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比原声更强。
回声的利用:回升测距。
测量原理:s=21声v t ,其中t 为发声到收到回声的时间,声v 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人耳怎样听到的声音外界发出的声音传到耳道中后,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例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其根本原因是( )A .手掌使鼓面停止了振动B .手掌吸收了声音C .手掌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 .手掌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例2.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够用声音进行交流的原因是( )A .月球上噪声很大B .月球上的空气不含氧气C .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D .月球上温度太低例3.小亮看到礼花绽放2s 后又听到它的爆炸声。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 ,若不计光的传播时间,则礼花爆炸点的位置到小亮的距离约为( )A .1kmB .680mC .1×910mD .1×910km 例4.将耳朵贴在长长的自来水管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三次敲打声。
按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哪三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A .空气、水、铁管B .水、空气、铁管C .水、铁管、空气D .铁管、水、空气例5.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A .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 .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D .是一种条件反射例6.小刘同学看完影片《流浪地球》后,发现影院的墙面有很多小孔,这些小孔的主要作用是( )A .增大响度B .降低音调C .减少回声D 小明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s 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例7.传播的速度是340m/s ),则小明距山崖( )A.1020 m B.2040m C.340 m D.510 m.通风换气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八年级数学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
细
本文档总结了八年级数学第二章关于声现象的重要知识点,帮
助学生复和掌握相关内容。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的传播而到达人的耳朵。
-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不能在真空
中传播。
-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空气中的声音速度约为340m/s。
- 声音的传播是通过分子间的相互振动传递的,形成纵波传播。
2. 声音的特性
- 高音和低音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响度是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波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
度越大。
- 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不同的乐器和嗓音产生的波形
不同,因此音色也不同。
3. 声音的反射和干涉
- 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产生回声。
- 声音的反射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
- 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还会发生干涉现象,产生增强或减弱的效果。
4. 声音的吸收和共鸣
- 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吸收能力不同,吸音材料可以减小噪音。
- 共鸣是指声音与某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引起物体振动,增强声音的现象。
5. 声音的利用
- 声音可以用于通信、传递信息和产生美妙的音乐。
- 声纳是利用声音波的反射和回声来判断物体位置和形状的技术。
以上是八年级数学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这份文档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哗哗”响时,观察树叶在振动;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让橡皮筋振动发声;把手放在音箱的纸盒上,感受发声的喇叭在振动……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方法技巧: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①转换法:有些物理现象发生时,人们的感觉器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在实验研究中,通常将这些感知不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
如本节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很多声音发出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这是,可运用转换法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屑的跳动、泡沫小球的摆动、乒乓球的跳动、水花飞溅等可见的现象来来体现发声体在振动。
在有的例子中把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具体的方法,使它放大便于观察,所以有人也把这种方法叫做放大法。
例如音叉的振动很小,放在水中使水花飞溅,振动就被放大便于观察。
②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或物理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寻找他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
本节中,通过比较物体正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从而确定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③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
如通过归纳大量的发声现象,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理解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所以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在振动,但是几秒种后,仍会听到回声,就是原来发出的声音继续存在并传播的结果。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新版新人教版《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
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 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新版新人教版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 是不同的。
用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法)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
振动的物体叫。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停止,发声人靠振动发声,风声是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振动发声,弦乐器靠振动发声,鼓靠振动发声。
发声体可以是体、体和体;2、声音的传播需要.体、体和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交谈;声音以的形式向前传播(类比法)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声速(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
(2)声速与介质的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m •s -1。
(3)声音在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中,在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______和______有关。
一般来说,v 固_____v 液_____v 气,温度越高,声速_____。
4、回声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就会被回来,形成回声。
回声产生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那回声在生活中的应用:回声测距、音乐大厅的设计。
5、人耳听声人耳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及其他组织传给,把信号传给,人就听到了声音。
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如果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如果只是传导障碍,可以通过“骨传导”使人重新感知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
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继续进行创作的,这是利用__________来听声音的。
知识点2:声音的三大特性1、音调声音的叫音调。
例如:女高音、男低音、声音尖细、声音低沉频率:(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的物理量。
(2)定义:叫频率。
(3)单位:()超声波和次声波一般人的听力范围:,振动频率低于Hz 的叫声波;振动频率高于Hz 的叫声波。
波形图:试比较甲、乙两音叉的音调的高低波形越密集,声音的频率越,音调越。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3.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5.声音传播的速度:(1)声速大小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和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的传播速度,固体大于液体大于气体(3)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6.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听到回声的时间界限是0.1秒,距离界限是17米。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1.音调: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1)音调的影响因素: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2)频率的定义: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3)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4)人的听觉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5)超声波定义: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次声波定义: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2.响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音调。
(1)影响因素: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2)振幅的定义: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3)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3.音色:定义: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知识点3:声音的利用1.声音能传递信息:例如B超、倒车雷达、深海声纳、次声波检测地质灾害等。
2.声音能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碎石机、清洗眼镜、雾化器等。
3.大象发出的声音是( ).4.根据蝙蝠捕捉猎物时的()发明了()知识点4:声的危害和控制1. 噪声的概念:①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环境保护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声现象则是对声音的一种科学研究和描述。
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有关声现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会随之振动,形成声波。
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当声波达到人的耳朵时,人就能够听到声音。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基本特性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
音调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频率高的声波对应高音调,频率低的声波对应低音调。
音量取决于声波的振幅,振幅大的声波对应大音量,振幅小的声波对应小音量。
音色是指不同乐器和声源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点。
2.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
在同一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3. 声音的强度是指声波传播过程中携带能量的大小,与声波的振幅和传播距离有关。
三、声音的测量我们通常使用分贝(dB)来测量声音的强度。
分贝是一种相对单位,用来比较两个声音强度的大小。
分贝的计算公式为:L = 10log(I/I0),其中L表示声音的强度,I表示声音的强度,I0表示参考强度。
四、共振和声音的放大共振是指当声波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物体会发生共振现象,使声音得到放大。
共振现象可以用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技术应用,如音乐乐器的共鸣和声学共振。
五、声音的吸收和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物和介质,这些障碍物和介质会导致声音的吸收和衰减。
声音的吸收和衰减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如密度、厚度和材质等。
六、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指当声源和观察者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听到的声音频率会发生变化。
当声源靠近观察者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会变高,当声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会变低。
七、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声音可以用于通信、音乐、语言交流、声纳等方面。
第二章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而产生的。
【习题】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敲锣发声,________在振动;拉小提琴时,______在振动;人在讲话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___________;刮风时,听到“呼呼”的叫声,这声音是由__________产生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些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
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切体、体、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声音不能在_____中传播。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波。
【习题】1.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但声音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统称为。
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传播的。
2.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________停止,锣声消失。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若不使用无线电装置,即使相距很近也无法交谈,这是由于________中不能传声。
3将机械手表放在桌面上,你写作业时听不到手表的声音,若侧着头将耳朵轻轻地贴近桌面,就能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填“气体”、“固体”或“液体”)更容易传声。
4. 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纸屑,敲一下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会观察到小纸屑_______,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刻消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3.声速(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体中传得最快,体中最慢。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m/s.声速大小跟的种类有关,还跟有关。
(2)声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第二章声现象是八年级物理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涵盖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超详细总结: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发生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
-声音的振动源可以是弹簧、弦、膜等。
-声音的大小与振动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固体中传播的声音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的声音速度最慢。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密度越大,弹性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3.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频率、振动数、声强和音调等特性。
-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振动数是指声音波动的次数,单位是圈。
-声强是指声音的强度,单位是分贝(dB)。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声音的传播过程:-声音的传播可以分为发声、传播和接收三个过程。
-发声过程是指声音的产生过程,物体发生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
-传播过程是指声音从振动源传播到接收者的过程,通过空气中的分子相互碰撞传递能量。
-接收过程是指声音到达接收者的过程,接收者的耳朵接收到声音引起耳膜振动,再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
5.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等现象。
-声音的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从而改变传播方向。
-声音的折射是指声波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密度的变化,使声波改变传播方向。
-声音的吸收是指声波能量被障碍物吸收而无法传播的现象。
6.声音的强度和音量:-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能量,可以通过声强来表示。
-声音的音量是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大小,与声音强度有关。
-声音的音量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强度来改变。
7.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的振动次数,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音调越高。
-声音的音调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频率来改变。
新甫中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知识点回顾: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停止发声也。
振动的物体叫。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都能发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
5、利用回声可以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一半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
2.2 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频率越低音调越。
物体在1s振动的叫频率,物体振动越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频率范围大约从HZ~ HZ。
人们把高于HZ的声叫做波;把低于HZ的声叫做波。
4、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
响度跟发生体的和距发声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
5、音色:由决定。
人们根据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2.3 声的利用①可以利用传递,例如:②可以传递传递,例如: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作用的声音。
4、人们用(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处减弱、在中减弱、在处减弱。
1。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网络构建15340m/s 0.1s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真空不能传声形式:以波的形式传播,也叫声波传播介质的种类影响因素声带介质的温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概念: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回声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以上应用:声呐测距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声音的特性响度声现象℃20000Hz 20Hz B ⎧⎪⎨⎪⎩⎧⎧⎪⎪⎪⎪⎪⎪⎨⎪⎪⎪⎨⎪⎪⎪⎩⎪⎪⎧⎪⎨⎪⎩⎩:取决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音色:取决于物体本身超声波:频率高于的声次声波:频率低于的声大象利用次声波交流声学仪器接收到地震、台风、核爆炸产生的次声波人不能听到的声传递信息来确定其方位和强度声呐和超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声的利用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种类20Hz 20000Hz dB ⎧⎧⎪⎪⎪⎪⎪⎪⎪⎪⎪⎪⎪⎪⎪⎪⎨⎪⎪⎪⎪⎪⎪⎪⎩⎧⎨⎪⎧⎪⎪⎪⎧⎪⎪⎪⎪⎪⎪⎪⎪⎪⎪⎪⎪⎪⎪⎧⎪⎨⎪⎪⎨⎪⎪⎨⎪⎪⎪⎪⎪⎪⎪⎪⎪⎪⎪⎨⎪⎧⎪⎪⎪⎪⎪⎪⎪⎪⎨⎪⎪⎪⎪⎪⎪⎪⎪⎪⎩⎩⎩⎩⎩频率范围:从到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概念: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等级单位:来源人能听到的声类型危害噪声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防止噪声产生控制噪声的途径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人说话、唱歌时,用手摸着喉部,会感到此时喉部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把悬挂的泡沫球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如图所示);敲鼓发出声音时,放在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说明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如图所示)。
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要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汇总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 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4.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6.耳聋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1.频率: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4.音调:(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什么叫介质?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叫介质。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5.声速是用来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声速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15℃时空气中的声速340 m/s。
6.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障碍物到人的距离至少是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7.人要听到声音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发声体振动(2)有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良好的听觉器官。
8.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9.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音色、响度。
10.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频率。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11.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叫闻声波);高于20000Hz 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
12.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是振幅和人距离发生体的远近。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发生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14.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15.减小声音分散的两种方法:缩小声音的传播范围;采用固体传声。
16.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7.声音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医生诊病,金属探伤,目标探测。
声音传递能量,如:清洗精细机械,体内碎石,医生洁牙。
18.从物理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9.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是30—40dB;刚刚引起听觉的声音是0dB。
编码:802——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日期——2022年3月23日星期三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二、声音的传播【实验:声音的传播】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可听到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
重新向玻璃罩内注入空气又听到了闹钟的铃声。
这说明:声音要靠传播,日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实际上和也能传声;如果从铃声逐渐减弱的现象进一步推理,又表明:不能传声。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注:有声音则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三、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km/h。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单位:m/s)介质声速介质声速空气(0℃)331 海水(25℃)1531空气(15℃)340 冰3230空气(25℃)346 铜3750 软木500 大理石3750 煤油(25℃)1324 铝5000水(常温)1500 铁5200通过以上数据请你完成以下两个结论。
第二章 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例如:说话声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声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瀑布声音由水和空气的振动产生的;树叶沙沙声由树叶振动产生……2.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 记录声音的方式,由机械唱片进展至磁带、激光唱片、存储卡等。
二、声音的传播1. 传播形式:波的形式——声波。
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答:发声体的振动引发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3. 介质能够是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声音传播的速度1. 声速是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单位时刻内声音通过的路程。
2.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一样取v=340m/s 。
什么缘故雷雨天咱们先看到闪电,过一段时刻才听到雷声?答:因为光速c=s m /100.38 远大于声速v=340m/s ,因此咱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3. 阻碍声速大小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2)介质的温度。
一样情形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例:敲击装满水的钢管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 3 次声音,依次从 钢管、水、空气 中传播。
4. 有关回声(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进程中,碰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当人与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 7m ..时,就能够够区分原声和回声。
§ 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声音的高低.1. 频率:物理学中,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赫,符号:Hz.☆计算公式:Tn f .其中f ——频率,n ——振动次数,T ——振动时刻。
☆物理意义:描述发声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声音的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不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那么音调一致。
3. 声——次声波、声音、超声波。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振动例子23声音的产生研究方式:转换法声波:声音以的形式传播。
介质()疏密相间波0 动向前传播。
声音的传播概念: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传声。
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铃:研究方式:科学推理法,真空中通过电磁波交谈,光可在真空中传播。
一声音的产常温下空气中声速()。
生和传播不同介质声速不同。
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声速声速表中找规律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嘴快,液体传声比固体稍慢,气体传声最慢。
声速与音调,响度,音色无关。
概念:时间:()条件回声距离:()回声定位:(超声波)应用(雷达定位用电磁波)回声测距:S=1/2vt (超声波)健康的耳朵。
条件响度足够大。
听到声音的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
条件和进程介质传播进程:发声体(声源)-介质传播-健康耳朵。
人耳结构: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经。
传导性耳聋二咱们如何耳聋神经性耳聋听到声音助听器(增大响度)空气传导听到声音的方式骨传导概念:双耳效应作用:判断声源的方位概念:声音的()概念决定因素:()单位:()与音调的关系音调超声波:频率高于()次声波:频率低于()(地震,火山,海啸)人耳听觉范围:()一些动物的听觉概念:声音的()或()响度概念三声音的特征决定因素()与响度的关系响度的大小还和()有关喇叭,听诊器作用概念:音色与发声体的()和()有关物理学角度:概念环保角度:大气污染水污染污染种类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生活噪声来源工业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交通单位:()保护听力不能超过()dB噪声的品级和危害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 )dB保证睡眠和休息不能超过( )dB在( )处减弱噪声控制在( )处减弱在( )处减弱传递信息:人听到的各类声音, 雷声,听诊器,军号声,敲钢轨检查声,老师讲课声,回声定位,声纳.B超等五声的利用传递能量:清洗钟表,洗牙,加湿器,碎石,钻孔,切削,使火焰熄灭,使纸振动等.音调是声音的粗细.感觉响度是声音的强弱.音调:波振动的疏密程度.波形图响度:波振动的幅度大小.吹:水位越高,音调越高.瓶子中不同深度的水敲:水位越高,音调越低.如何改变音调:吉他如何改变响度:音调六音调和响度辨析老牛响度老牛和蚊子音调蚊子响度男声音调(),响度()。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15℃额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
2、回声的应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
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
(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
3、音色或音品:(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音调响度音色
物理意义指声音的高低(声音
的粗细)声音的强弱(声音的
大小)
声音的特色、品质
决定因素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
频率决定,不同的发
声体可以通过调整发
声频率来发出相同频
率的声音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
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
定
决定音色的重要因素
是发声体的材料、结
构,当发声体的材料
和内部结构改变时,
音色也会随之变化
相应关系频率高,则音调高
频率低,则音调低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小,则响度小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
音的音色不同
相关联系音调与响度毫无关系,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二、人的听力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低于20 Hz(次声波)或者高于20000Hz(超声波)或没有介质都不能听见声音;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猫的听力范围60—65000Hz ,狗的听力范围15—50000Hz,海豚<150000Hz;
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要产生次声波;
三、乐音和乐器
1、打击乐器: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弦乐器:弦长、粗、松,音调低;弦短、细、紧,音调高。
3、管乐器: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4、男生音带长且厚,振动频率低,音调低;儿童女生音带短而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应用:暖水瓶灌水时,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第三节声音的利用
一、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听诊器获取病人病情,B超,超声探伤,次声检测自然灾害,回声定位,利用声纳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探测鱼群,利用回声测距离,雷声预示着雨的到来等等)
二、传递能量(清洗钟表等精细仪器,超声波除结石,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碎)
次声波来源: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核爆炸、导弹发射,特点:传播距离远
超声波来源:海豚、蝙蝠等动物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
第四节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3、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4、噪声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 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保护听力<90dB ,保证工作、学习<70dB,30—40dB 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休息、睡眠<50dB。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安装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戴耳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