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89.00 KB
- 文档页数:27
河南省南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A. 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B.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 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加剧D. 士的崛起和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崛起。
题意反映了士对各诸侯的影响极大,是统治者对士的需求增强,而不是士对统治者的依附增强,故排除A项;士的崛起只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中的一个因素,故排除B项;题意没有体现诸侯争霸战争的内容,故排除C项。
“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说明士对各诸侯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说明士作为一个阶层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的,体现了士的崛起,故选D。
【点睛】士在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2.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
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A. 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B. 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C. 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D. 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河南省南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1.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B. 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C. “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D. 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2.“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
”此材料旨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B.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D. 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3.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这表明韩非子()A. 要求国策与时俱进B. 看重继承历史传统C. 客观总结历史规律D. 抨击社会礼崩乐坏4.《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
这反映出,《孙子兵法》()A. 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B. 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C. 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D.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5.先秦儒家倡导“仁爱”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人文观;而墨子主张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兼士”或“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
这表明()A. 先秦实现了选官制度多样化B. 两个学派的“仁爱“本质相同C. 儒家和墨家均强调选贤任能D. 墨家反对儒家阶级固化的思想6.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
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
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
2019年春期高二期中历史参考答案
1—5.BADCD 6—10.BABAA 11—15.BDABB 16—20.ADBCC
21—25.DBBDC 26—30.ADBCA 31—ADD 36—40.CBDAA
41.(1)表现:经济职能增强;市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商品种类丰富。
(任三点,6分)
(2)特点:工商业市镇充分发展;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辐射范围广。
(任三点,3分)
因素: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明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政策的调整,加速人口增加和流动;交通便利。
(任三点,3分)
42.(1) 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
(4分)
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的行政化。
(2分)
(2) 创新:虚化高层政区;地方行政区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
(2分)
原因: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实权但实行集体决策;行省官员受中央有效节制。
(4分) 43.(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
的民族认同。
(3分)
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民族融合的发展;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3分)
(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
(任两点,4分)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
(6分)。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中国百强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表明了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
这观点应该是指()A.水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知识即美德参考答案:C2. 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参考答案:考点:37: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顾炎武:1、生活背景:明末清初政治混乱,社会动荡,迫使很多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2、主张提倡“经世致用”思想.3、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解答:从材料“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理解分析可知顾炎武主张关注社会现实,主张经世致用,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故选D.3.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
这说明A.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C.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D.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参考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审判,成为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说明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六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大量法律文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未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D选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本质上是“人治”,不是依法治国。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一t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2.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
这种观念推动了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3春秋中叶后,宋国六卿已无太宰、太史等职。
其他各国的太宰、太师、太史也都成为次要职位;而主管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的司徒、司空、司马、司寇等政务官,则上升为六卿。
这反映出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B.西周分封制无约束力C.政府权力的官僚化趋势增强D.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是论证“治道”。
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5。
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
“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A.消灭六国B.制度创新C.修筑长城D.严刑峻法6.翟同祖先生认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汉代中央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
河南省南阳市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1950年,加拿大认为不需谈判即可与新中国建交,但在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态度后,加拿大遂搁置了此事;1969年加拿大就中加建交事宜与中国进行接触,经过14轮的谈判,中加于1970年最终建交。
中加建交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________B. 欧美对华政策的变化C. 中加两国的现实需要________D. 意识形态对抗的淡化2. 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可能也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这反映出A. 中国是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中心________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 美国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________D.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3. “弘扬‘上海精神’……以平等互信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全面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合作发展。
”这说明“上海精神”A. 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________B. 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目标C. 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________D. 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4. 下表是1953-1957年中、英、美部分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单位:%)统计表。
该表说明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期间A. 我国的重工业基础相对发达________B.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C. 中西方工业化的核心在重工业________D. 英、美工业化水平骤降5. 某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说:“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确有很大影响。
但是,我们不可坐等老天爷的恩赐,而应该努力改造自然,限制自然,利用自然,把提高粮食产量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变革的过程中,右倾保守思想是经常存在的,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同它进行斗争。
”这表明当时A. 忽视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________B. “大跃进”运动已经开始C. 右倾保守思想已十分严重________D. 中共八大的方针得到坚持6. 1961年12月,江苏省组建了负责大规模精减城镇人口和职工工作的“精减办公室”。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yú)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A.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 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答案】B【解析】材料大意为成王时,周公摄政,管叔、蔡叔联合武庚作乱,周公率兵讨伐叛军,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并分封商贵族微子于宋。
材料提到分封微子于宋,但不符合材料中周公平定叛乱的主旨,故A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史实为西周初期的三监之乱,体现了西周初期统治尚不稳定,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正确。
材料主要讲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并不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雏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
材料表明周初政局动荡,管叔、蔡叔作乱,分封秩序受到冲击,并不是宗法秩序,且周天子的权威衰落无法体现,故D 错误。
2.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
《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答案】A【解析】“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期期末检测试题(扫描版)高二历史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A【解析】材料认为西周分封制突破了纯粹的血缘关系的界限,使贵族统治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者有机地结合。
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答案选A项。
D项错误。
材料沒有体现分封制扩大西周疆域和保证周统治的成功.故B、C项错误。
2.B【解析】由材料可知佛教思想在当时为人们所接受,由此产生一系列与佛教有关的新文学作品,丰富了文学种类,故B项正确;题干只提到佛教思想,没有提到儒家思想,排除A项;当时儒家思想是统治思想,且佛教中的因果论也不能被简单认定为封建迷信,故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战乱,且魏晋时期出现过统一安定局面,故排除D项。
3.D【解析】由材料可知,战囯至秦汉时期,新的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故D项正确.4.C【解析】根据材枓可知该思想家广泛涉略诸家学说,融合了道家、佛家思想,最后回归到儒家思想。
根据所学可判断为宋明理学家。
孟子为先秦儒学家,董仲舒为西汉儒学家,故A、B项错误。
程颢为北宋时期理学家,故C项正确。
顾炎武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僵化的理学思想,并未“出入于老、释”,故D项错误。
5.A【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法”。
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为法。
大地主的土地实质上是没有法律制度保障的,故答案选A项。
6.A【解析】根据材料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的军机处,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项正确.军机处于雍正年间设立,只能上传下达,不具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
元朝时改前代的三省制为中书一省制,故C项错误;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这样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
河南省南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分)1.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B. 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C. “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D. 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的青铜礼器多转向实用,故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铁器的使用,而不是青铜器,故B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青铜器用途的变化,没有涉及铸造技术,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故D错误。
2.“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
”此材料旨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B.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D. 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分封制的影响下,各个地方的统治势力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国家体制的认同,为后来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正确;材料与建立集体统治无关,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权至上”的认同,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C。
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中二年级期中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的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笔书写在答题卷上,字体工整字迹清楚,不得超出答题栏边界。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请将答题卷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B.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C. 改革相对革命而言对生产力的破坏小,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D.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答案】D【解析】略2. 亚里士多德说:“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
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
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
”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A. 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B. 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C. 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D. 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可以看出梭伦政体强调的是平等意识,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名师点睛】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特征①主权在民(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公民大会);②轮番而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五百人大会);③公民内部平等;④法律至上3. “梭伦的金钱政治对于当时的雅典还不失为一次革命。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 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 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 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 王室衰微,礼乐制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不允许买卖,因此材料中的田地交易表明井田制已经动摇。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世袭制,排除A项;换田之后田地的性质没有确定,不能说明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排除D项。
2.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答案】A【解析】柱状图体现出用于农业的工具多样化,有碎土工具、刨土工具等,体现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 正确;材料中主要提及农业生产,不是官营手工业特点,故B错误;冶铁业应该多样化,并不是单纯农具为主,故C错误;D中全面说法绝对。
3.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
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
河南省南阳市寿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A、少谈些抽象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参考答案:B2.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迎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B.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D.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参考答案:考点:亚非拉美文学.解析:本题考查了亚非拉文学.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答案: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浪漫主义精神;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由材料信息“诺贝尔文学奖”“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可知,当时的世界文学呈现东西方融合的趋势,故答案为C;D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故选C.3. 最晚成书于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指出:“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
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
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这种解释A.从事物的属性出发解释其行为,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B.说明我国的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C.完全是封建迷信,没有可取之处D.说明我国科技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参考答案:A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yú)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A.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 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答案】B【解析】材料大意为成王时,周公摄政,管叔、蔡叔联合武庚作乱,周公率兵讨伐叛军,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并分封商贵族微子于宋。
材料提到分封微子于宋,但不符合材料中周公平定叛乱的主旨,故A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史实为西周初期的三监之乱,体现了西周初期统治尚不稳定,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正确。
材料主要讲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并不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雏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
材料表明周初政局动荡,管叔、蔡叔作乱,分封秩序受到冲击,并不是宗法秩序,且周天子的权威衰落无法体现,故D错误。
2.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
《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答案】A【解析】“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规定了礼乐制度的目的是相亲相敬,从而通过宗族来稳定社会的作用,故A正确;突出社会等级的分化是分封制,故A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C错误;风俗同一化显然说法绝对,故D错误。
3.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说明战国时期A.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B. 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 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 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居于行政位置上……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君主任命官僚的现象,体现了君主集权的特点,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世袭贵族特权尚未完全被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选拔制度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
故选D。
4.董仲舒曾经提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
他的这些主张A. 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B. 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 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 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立太学”“西方选官”是董仲舒推行儒学,提高儒学地位的表现,主要是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是适应汉代“大一统”社会的需要,C正确。
这些主张显然不能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A错误。
察举制与材料中儒学措施不符合,B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对于官僚队伍的管理,D错误。
5.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A. 是独立于三省的议政机构B. 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C. 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大权D. 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以看出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D项正确;唐朝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故A项排除;尚书省仍然存在,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的,故C项错误。
【点睛】“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是关键信息。
6.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在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
此变化说明A.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B.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C.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D.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答案】D 【解析】【详解】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中,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制衡机制;宋朝的二府制进行事权分割,导致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故D 项正确;皇权独大自秦朝皇帝制度的确立就已形成,故A 项排除;中枢机构的职能没有变化,排除B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官僚机构的膨胀,故C 项排除。
7.魏晋时期,各级官学普遍衰落,开馆授徒的私学也十分有限。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士族的各种家学却全面繁盛,由此造成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远远少于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
这说明当时 A. 选官标准与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 B. 教育被士族阶层垄断C. 寒素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被关闭D. 儒学的发展受到挑战 【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官学、私学普遍衰落,而士族家学全面繁盛,导致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在社会上占据优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强调被选拔者的门第出身,这适应了当时的教育发展状况,故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当时官学、私学仍然存在;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寒素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受阻而非被关闭,故C 项说法绝对;材料反映不出儒学的发展状况,排除D 项。
8.元代从七品以下至从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正三品至正七品的官员,由中书省“自除”。
二品以上的官员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
这反映出元代 A. 丞相权力削弱 B. 行省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 C. 科举制度被废止 D. 排斥前代汉族政权的制度 【答案】B 【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从七品至从九品的地方官吏必须由中央的吏部拟注,中书省审核,由此可见地方的选官权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故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体现出相权的削弱,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科举制是1905年被废除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前朝制度的态度,故D项排除。
9. 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
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
材料中的阁臣A.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 升降由皇帝决定C. 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 巩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阁臣刘健等向皇帝进谏了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令再拟,后又上疏,历数政令十失,皇帝仍没有接纳,刘健此时感到自己不能施展抱负,于是请求辞职,后李东阳、谢迁也随之请辞,武宗没有办法了,勉强同意了他们的上书,由此可以看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项符合题意;B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的是皇帝,不是阁臣,表述错误。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10.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这体现出A. 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B. 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D. 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而非牧野和山林,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方面的信息,故B项排除;“决定了”的说法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故D项排除。
11.《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
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A. 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 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 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 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晚期冶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因经营冶铁业而致富的大商,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因此B 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晚期冶铁业的发展,并未反映当时冶铁业对生产发展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晚期出现因经营冶铁业而致富的人,并未反映当时冶铁业成为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晚期冶铁业的发展,并未反映其影响社会稳定。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 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C.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 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答案】D【解析】据材料“重农抑商”、“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中国过于农商地位和关系的争论主要涉及“本末”的问题,故D选项正确;中国历代商业政策都是重农抑商的,这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战国时期和西汉的经济思想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故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积极作用,故不能简单说其导致古代经济发展迟滞,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掌握和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和作用,特别要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去理解该政策的不同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有“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生,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3.汉代长安城的宫殿,官署、式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