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比较文学是什么比较文学_研究_是什么
- 格式:pdf
- 大小:113.53 KB
- 文档页数:2
比较文学ht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是填空)2文类学: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形式的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3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既属于影响研究,也属于平行研究.其强调的是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包括主题,题材,情境,人物,意象,套话)的不同处理.4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5题材研究:通常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比较文学中指研究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作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如大洪水神话,人蛇恋.6情境研究: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三角恋,人鬼恋,不相识的父子之战)以及不同作家对于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7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国家中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式或文化形象.8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的翻译互动研究.(探寻翻译及其翻译以后)9形象学:是指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以及”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10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11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着重于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12历史类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研究的时空不一,但在美学上有价值,诗学上有共通性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13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
填空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的最终目标是(走向世界文学),不是走向大一统.而是世界各民族互相借鉴.3三股大潮是(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文化研究热潮)4我国比较文学兴起是从(台港)开始的.5 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6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人.7 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8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代表人物:(不吕那介)(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9(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的转折点10俄苏比较文学复苏的代表人物(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研究11流浪汉小说和十四行诗属于(平行研究)中的(文类学研究)12主题学发展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的(哈瑞·列文),他是主题学研究的开创者13媒介包括(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14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艾斯卡皮)提出的15形象学的特点与功用是(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16形象学对于对于异国形象描绘的作用: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17法国的(贝茨)是最早提出形象学任务的人,法国的(巴尔登斯贝格)提供了具体范例,作出重要贡献,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一原则写出《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的是(卡雷)18(莫哈)提出的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形象。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
但其缺陷在于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从而使其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是针对法国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偏颇和不足而产生。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强调文学首先是一种美学活动,它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不同国别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之上,据此,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中国学派:中国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一批中国学者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
他们提出了“阐发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倡导文化平等与文化对话,提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冲破了欧洲传统的比较文学观念.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考研比较文学知识点解析近年来,考研成为广大学子追求深造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考研的复习过程中,比较文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学科。
本文将对考研比较文学的知识点进行解析和总结,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比较文学是研究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来揭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学者开始意识到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不断深化和拓展,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二、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1.比较文学的分类:根据研究的角度和对象不同,比较文学可分为国际比较文学、时空比较文学、主题比较文学等多个方向。
2.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类比比较法、历史比较法、结构比较法、文化比较法等。
3.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比较文学可以研究不同文学体裁、不同地域文学、不同时期文学等。
其中,对于考研来说,研究比较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思想、艺术特点等是非常重要的。
三、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范畴1.古代文学比较研究:比较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各个文学体系的特点,比如中西方古代文学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审美观念。
2.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现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探究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主题关注等方面。
3.跨文化比较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体系的特点,如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四、比较文学在考研复习中的重要性1.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比较文学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和解读作品。
2.积累复习方法: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备考效率。
3.拓宽学术视野:比较文学研究需要理解和掌握多个文学体系,从而拓宽了学术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
⽐较⽂学复习资料⽐较⽂学复习资料整理⽐较⽂学绪论1、定义:⽐较⽂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学⽐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和总体⽂学研究为基本⽅法论,其⽬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学规律和⽂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学的发展。
2、⽐较⽂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明、跨学科);四⼤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总体⽂学研究。
3、三⼤学派及其主要代表⼈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代表⼈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较⽂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较⽂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具体材料⽀持研究。
梵·第根:《⽐较⽂学论》,“⽐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个科学的含义;将⽐较⽂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较⽂学评论》,⽐较⽂学“精确化”⼯作,⽐较⽂学不是并列的平⾏⽐较,⽽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学史的⼀个分⽀。
基亚:《⽐较⽂学》,坚持⽐较⽂学是“国际⽂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研究。
代表⼈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较⽂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跨学科和平⾏研究,把⽂学史、⽂学批评和⽂学理论综合在⼀起,正视“⽂学性”问题。
雷马克:《⽐较⽂学的定义和功⽤》,提出⼀个关于⽐较⽂学的定义,全⾯⽽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较⽂学与⽂学理论》,建⽴发展以“⽐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类学”等领域,扩展⽐较⽂学研究领域。
问题一:你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什么是比较文学?答:比较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产生与人类长期通过“比较”探索文学现象间联系的逻辑密切相关。
因为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机制,包括人们对比较文学形成的共识是在“跨越”前提下进行的文学研究。
问题二:比较文学的特点是什么?一般教材概括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综合生,3、族际性,4、语际性,5、科际性,6、比较法不是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法国的比较文学学者作为应对克罗齐挑战的策略,把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缩小到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并提出一个非常名的界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基亚说:‚比较文学并不是文学比较,比较只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谈的学科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说:‚那‘比较’是只在于把那些从各国不同文学中取得的类似的书籍、典型人物、场面、文章等并列起来,从而证明它们的不同之处、相似之处,而除了得到一种好奇的兴味,美学上的满足,以及有时得到一种爱好上的批判以至于高下等级的分别之外,是没有其他目标的。
这样地实行‘比较’,养成鉴赏力和思索力是很有兴味而又很有用的,但却一点也没有历史的含义,它并没有由它本身的力量使人向文学史推进一步‛(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7页)。
这里克罗齐、基亚、梵〃第根对‚比较‛的理解,都是从方法论(比较作为一种方法)层面上把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混同起来。
实际上,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比较:首先,比较文学的比较是有‚跨文化‛的前提;其次在操作上,‚‘比较文学’的‘比较’不是简单的对比,不是表面化的类比,不是单纯比较异与同,而是寻求世界各国文学之间各种复杂的内在关系‛(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P7);最后,更重要的是,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仅仅是方法论层面的比较,它是对文学进行跨文化研究中的一种‚视野‛,一个立场,一种观念,是一种本体论上的东西。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倡导建立一种全球性平等多元、相互包容的文学交流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原因是当时学术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强烈质疑和挑战。
第二个原因,是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
第三个原因,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原因重点)4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基本定义:“比较文学研究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研究文学跟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判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研究、类同性平行研究(含跨学科研究)、异质性变异研究三大研究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概括来说,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概念从法国提出,萌芽于19世纪三十年代,19世纪70、80年代正式产生。
20世纪50、60年代引起广泛重视。
当下方兴未艾,是一门显学。
如何认识比较文学跨越性?比较文学之影响研究定义:影响研究主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所存在着的影响和联系,以作家、作品、思潮、流派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为中心。
影响研究主要采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在追溯源流、辩证因果的过程中,强调对历史脉络的事实联系的探索,并将这种探索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影响研究分类:研究产生影响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流传学)研究影响产生的过程、传播途径、媒介手段以及产生的效应等(媒介学)研究接受影响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渊源学)流传学定义:从“放送者”的立场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思潮、一种文学现象或一个民族的文学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即为“流传学”。
也称“誉舆学”“际遇学”。
媒介学的定义及分类:从“传递者”的立场出发,研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发生的,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生的,即为“媒介学”。
分类:个人媒介团体媒介文字媒介(译介学)文字媒介定义:文字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因为人们主要是通过翻译来介绍和传播外国文学,也主要通过译本来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所以对翻译的研究成为媒介学的重点,逐渐发展为一门专门学问——“译介学”或“翻译研究”。
译介学定义: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_简答精选一,基础知识选择1、传统文学研究是通过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种途径来进行的。
2、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各种关系的学科。
3、研究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
4、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多方性、动态性的特点。
5、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指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形象之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
6、“世界文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歌德提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这个概念。
7、“需要了解是比较诗学之母”,这句话是美国学者孟而康提出的。
8、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9、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
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其次是殖民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再次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10、“文化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文化转型时期,它以横向开拓为特征。
11、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之外,现象学范式也得到了发展。
12、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的关键之一就是沟通。
13、日本“月亮诗人”是指明惠上人,他写月亮只是动情地表达与月亮的亲密,而我国诗人李商隐写“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苍天夜夜心”,则是表现追求永恒与孤独寂寞之间的哲理。
14、“啊!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能以别人的眼光来审查自我!”这段话出自英国著名诗人彭斯。
15、注重从他动反观自身的理论已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明亮”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互动认知的思维方式。
17、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
18、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新兴学科。
2、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它是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相互渗透、影响的史实的研究类型,以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研究即对创作的理解论为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影响的具体内容、影响的方式和影响的过程等。
其价值在于发掘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史实,还文学发展的本来面目;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文学现象,但受制于“事实联系”,研究对象有限;考据费时费力且其成果没有理论价值、普遍意义。
3、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者一国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
这种研究范围广泛,但是研究的核心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4、渊源学: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从影响接受的角度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外民族来源,主要包括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及艺术技巧等。
5、媒介学: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包括个人媒介、团体媒介、环境媒介、文字媒介、现代传媒五个方面的内容。
6、译介学:译介学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学翻译,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
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造成的原文信息的失落、增加、变形现象、翻译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两个方面,指将外国文学译介到本国译本及评介文字。
在比较文学中是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以前是从媒介学出发,而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对于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必须要拥有两种、两种以上很好的民族文学基础及其相对应的语言能力。
国别文学: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
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如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是由“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对“世界文学”有如下三种理解:一、世界文学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二、世界文学是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三、它指代了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
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名词解释好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放送者是怎样流传到接受者那里的,在接受者当中它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放送者对接受者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影响。
这种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到受影响的“终点”和接受者。
它是放送者的对象,也是文学影响的终点。
与流传学研究相比,其方向恰好相反,它是从接受者、即“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者。
在比较文学领域,它又被称作“渊源学”移植、渗透的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化过滤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同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
6.媒介学: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梵第根的观点,在两种民族文学发生相互关系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到“接受者”,“那经过路线往往是由一个媒介者来沟通的。
”这媒介者即是“传递者”,他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7.译介学:是对翻译和译介活动本身的一种研究,包括对不同译本的研究、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研究、对语言学的研究以及対翻译史的研究等。
具体而言,译本研究既可对译本的完整性和准真度进行研究也可将不同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其中的差别或变异,并进一步探寻其原因,还可去研究译本在流传过程中对接受者产生了哪些影响,或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接受者对它的解读有什么区别等。
关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转换规则的研究,还包括对历史、民俗文化,文学等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如何理解把握等方面的研究。
简答(一)前苏联学派不用比较文学,而代之以“历史比较文艺学”名称。
比较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是一门涉及文学作品的批评、解读和分析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研究,揭示作品中的主题、风格和意义。
以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方法论来进行研究,使得文学研究具有多样性,并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
在文学研究中,人们常常会比较不同的文学作品。
通过比较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研究者可以揭示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作品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比较研究可以跨越不同的时间和地域,将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之间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丰富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之一是主题比较。
通过比较作品中的主题,研究者可以找到不同作品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分析文学作品传递的信息和思想。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品中的爱情主题,揭示不同文化中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主题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普世价值观和文化差异。
另一个常见的比较方法是风格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的文体和叙述方式,研究者可以发现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创新之处。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分析他们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风格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美学原则。
此外,比较文学研究还可以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品,研究者可以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作品中反映的社会变迁和思想转变。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促进对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认识,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总之,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揭示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意义。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并丰富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比较文学1概述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1]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
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
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
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2发展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3分类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比较文学的内外研究比较文学的内外研究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它通过将不同语言、文化、地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它们之间的异同,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与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比较文学研究包括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两个方面。
内部比较是指对同一文学体裁中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比如,研究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意义、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等等,通过比较来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内涵。
内部比较可以是在同一文学语言的不同作品之间进行,也可以是在同一文学语言中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外部比较则是指对不同语言、文化、地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它通过跨越不同的文化区域、语境和经验,探索文学作品具有的普遍价值,提高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外部比较可以是跨越不同文化之间,也可以是跨越国界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而比较研究的切入点也可以是作品的形式和主题。
比较文学的内外研究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内部比较能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学语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同一文学体裁中作品的异同。
如多位学者针对五四时期初期新诗运动中的一些重要的新诗家们的作品进行内部比较,找出了不论是在新诗的艺术风格上,还是在题材思想上,甚至在出版传播方面都存在的诸多差异。
外部比较则能够促进人们对各种文化和文学形式的认识和理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有助于增加文学跨界创造的可能性。
如,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和诗歌等多样的文学形式常常被中西方文学家所对比,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些作品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比较文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意义或许是在于其促进了各种文学形式之间的对话与联系,在文学研究领域构成了人文学科的一个整体。
比较文学研究既有内部比较,也有外部比较。
无论是那种比较,都是对文学发展道路上的文化历程的探究,是为建构一种超越单一文化、单一民族的综合性、跨文化的世界性文学价值观做出了贡献的。
其作用在于加深人们对世界文学的理解,促进了各种文化语境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文学艺术表现的新形式和新价值。
比较文学是什么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
文艺学分支。
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