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答谢中书书教案 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6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的基础词汇和句式。
- 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欣赏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共同解析文意。
- 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山水之美在文中的描绘,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设身处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山水画,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引出《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山水之美。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发音,解释标题含义。
- 学生尝试翻译课文,教师引导解决难词难句。
3. 精读理解:- 分段阅读,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描绘山水之美。
- 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引导提炼文章主旨。
4. 深度探究:- 比较阅读,与《小石潭记》等其他描绘山水的古文进行对比,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作者,以第一人称描述所见所感,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5. 拓展延伸:- 分享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尝试用文言文的风格进行描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 阅读其他古代散文,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式,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答谢中书书》全文。
- 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心中的山水之美,尝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观察和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字词解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文章内容重点: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书的一封信。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对偶)(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拟人,借代)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答谢中书书》的故事背景和作者杨绛的背景。
2. 分析《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理解《答谢中书书》的中心思想和语言特点。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理解《答谢中书书》的中心思想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答谢中书书》的中心思想和语言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答谢中书书》的复印件。
2. 杨绛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并简要介绍作者杨绛的背景。
2. 提问:你们知道杨绛是谁吗?你们知道她的代表作是哪部作品吗?(学生回答)3.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整理,介绍杨绛的代表作《红楼梦》。
Step 2 阅读课文(15分钟)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答谢中书书》。
2. 学生个别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Step 3 分析课文(15分钟)1. 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b.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c.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2. 学生将讨论的结果总结,并进行展示。
Step 4 理解课文(10分钟)1.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语言特点。
2. 学生回答一下问题:a.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给你什么感觉?b. 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Step 5 拓展阅读与写作(20分钟)1. 学生选择一个与《答谢中书书》相关的话题进行拓展阅读,并总结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将自己总结的观点写成一篇文章。
Step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Step 7 课堂延伸(10分钟)提供杨绛其他作品的资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并进行书评。
22.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心境。
2.体会缜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特点。
3.在朗诵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前,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山水自然之美的体验和感受,启发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学习这篇课文。
2.本文的语言凝炼生动,富有音韵美,在翻译、明白得之前能够引导学生多加以朗诵。
教学方式:朗诵教学法。
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一处风光,并谈谈感受。
二、解题引导学生培育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要点:谢中书指谢徵,字元度,曾任掌管朝廷机密文书的中书鸿胪,因此称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前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有效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有效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从“答”中能够看出,本文是作者写给谢徵的回信。
三、朗诵课文,感知文意1.学生自由读。
要求读出节拍,读出情感。
读后引导学生发觉本文语句上的特点:四字句多。
由此提示四字句的节拍。
2.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明白得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译文,划出疑难,讨论交流。
集体解疑。
一个学生译文,大伙儿订正。
3.落实重点词语:答谢中书书.书:书信。
四时具有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歇:休息。
那个地址是消散。
竞跃颓:坠落。
沉鳞:潜游水中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那个地址指欣赏。
奇:奇异, 奇异。
四、欣赏分析,体会文章内涵及特点。
1.文中哪个词归纳了山川景色的特点?明确:山川景色的漂亮, 自古以来确实是文人雅士一起赞扬的。
在内容上作者将谢中书看成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也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今往来的文人雅士比肩。
结构上总领全文。
一个“美”字,高度归纳了山川景色的特点。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述山川景色秀美的?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语句:从“顶峰入云”到“沉鳞竞跃”。
情感:归隐山林, 沉醉自然, 超凡脱俗, 欣然自得。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一、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体味、积存写景的优美语言。
3、明白得作品意境,体会文中包括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一、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体味、积存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明白得作品意境,体会文中包括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一、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二、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一、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二、教师导言:同窗们,咱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咱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必然会感觉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整体感知一、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如何读?如何明白得两个“书”的含义?二、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刻画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念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凡,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神仙”。
3、朗诵课文(1)、反复朗诵课文,指名读,评判。
(2)、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1)、自主翻译(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形,疏通文意,提出以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文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把握情形(4)、再次朗诵课文,巩固明白得。
三、合作探讨一、有人评判这篇小短文“仿佛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咱们刻画了哪些景物呢?(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内容、情节;2.掌握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主旨和中心思想;3.理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语言表达;4.分析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提取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把握语言用途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感知人物性格、情感特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答谢中书书》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情感;2.培养学生学习感悟和自我反观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答谢中书书》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掌握形象塑造方法和技巧。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教育、人生的价值观和理念,重视人类文明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和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合理的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阅读引入讲述父母亲恩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对故事中主人公对家长孝敬、回报恩情的态度的了解和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答谢中书书》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对该文的学习锐度,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识别、分析、解读课文《答谢中书书》的表达方式和文学造诣的特点。
重点讲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其中的高超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辨识和使用能力。
3.交流学生们就课文的主旨,思想,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的讨论,发散思维,激发想象,要求学生自行拓展思路,探索未被发掘的细节问题。
4.补充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相关的阅读文献或故事,补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有序、逻辑、连贯的思想流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在美学领域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5.总结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上述知识点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进行个人的理解和思考。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在安静和心灵宁静的状态下深入的思考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景物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一)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
(二)小组合作学习文言文,合作探究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妙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赏析景物之美,探究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人物心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走近作者一、导入新课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一)解题: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作者简介。
(三)写作背景简介。
板块二:美文美读一、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老师范读。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节奏、韵律,感受情感。
)二、读准字音,学生抢答。
三、分男女同学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四、学生齐读课文。
板块三:理解美文一、学生对照注释读课文,掌握重点语句:(一)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二)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抢答的形式翻译重点语句和全文。
(四)学生齐读课文,巩固理解。
二、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开头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部分具体描写“山川之美”。
(三)结尾议论抒情,总括全文。
板块四:美文共赏一、导入: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请以“山川之美,美在”的句式写一段话,合理想象,从多个角度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
22《答谢中书书》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美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1.背诵并默写课文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2文言词语(1)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本文指散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本文指欣赏)(2)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乱猿鸟乱.鸣(没有秩序,没有条理)自去先世避秦时乱.(名词,战乱)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文中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书答谢中书书.(名词,书信)即书.诗四句(动词,书写)(3)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4)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5)结合注释译文,教师重点点拨。
3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作者名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引出本课主题。
2.简要介绍作者陶弘景及其作品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内容。
2.提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
2.体会课文中的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篇赞美自然美景的短文。
2.教师辅导学生修改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四、课堂小结2.强调写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内容。
2.提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在写作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自然美景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分析课文中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课外拓展1.让学生收集其他赞美自然美景的诗文,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2.强调审美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内容。
2.提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在写作中的作用是什么?1.让学生谈谈对本课的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收获。
《答谢中书书》
【文本解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写作背景以及关于作者的介绍2.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⑴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
短文两篇第 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二、教学重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三、课前准备读通顺课文,解决生字词。
四、课时教学内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五号宋体)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个人体会教后反思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领悟山水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领悟山水之美,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山水散文的特点。
(2)简介作者陶弘景,引入《答谢中书书》。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气。
(2)教师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
3.分析课文(1)整体感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脉络。
(2)逐句分析以小组为单位,逐句分析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讨论交流小组内讨论,分享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情感体会(1)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2)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分析其情感内涵。
5.美学鉴赏(1)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描绘山水之美的句子。
(2)分析文章中的美学元素,如色彩、线条、空间等。
(3)讨论如何欣赏山水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背诵《答谢中书书》。
2.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山水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答谢中书书》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山水之美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要注重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陶弘景在文中是如何表达山川之美的?”2.体会作者情感时,可以设计如下对话:教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你们能从哪里感受到这种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是的,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溢于言表,他希望与古人共谈山川之美,这表现了他对自然和文化的深深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