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原典导读(3)
- 格式:pptx
- 大小:635.92 KB
- 文档页数:33
经典老子《道德经》(诵读释义)《道德经》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真经轻松读(全文)由于出土时竹简的次序被扰乱,整理小组拼合的顺序并不一定与实际次序符合。
文物整理小组对郭店《老子》甲本分为5组,这5组的内在结构并不连贯,显然不符合实际的顺序,本人认同李零教授对郭店《老子》甲本释文的顺序调整。
第一章:有将成有将成,先天地生。
悦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终极的先在的东西混同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
整全而隐微(无声无形),独自存在永不改变,可以作为现象世界的本原。
不知道它的名称,给它取个字(别名)叫做道,我勉强为它命名叫伟大(完满)、叫流逝(运动)、叫深远(永恒)、叫对反(相反相成)天大,地大,道大,王也大。
世界中有这四大,王居于其中之一。
人以地为法则、以天为法则、以道为法则、以自然(自身的本然)为法则。
第二章:天地之间天地之间,其犹橐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与地之间,这不像风箱一样吗?虚空却用之不尽,使用起来却力量无比。
第三章:至虚,恒也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达到虚空的状态,是恒常无变的;坚守清静的状态,是始终如一的。
万物生长不息,其中坚持着循环往复的规律。
天之道运动不息,各自重复着自身的根本规律。
第四章:含德之厚者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蛇弗,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怒,精之至也。
终日呼而不,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含蕴厚德的人,就像质朴的婴儿一样。
毒蝎虫蛇不去蜇伤他,爪鸟猛兽不去进攻他。
婴儿筋骨柔弱而拳头握紧,不知道男女相合而小雀雀翘起,精气无比充足。
整天哭叫但嗓子不会嘶哑,和气非常纯厚。
和气就是自然,知道和气就是明道。
贪生就是病变,就是强为。
物盛就是衰朽,这就远离道了。
第五章:名与身孰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导读(上)第一篇:《老子》导读(上)本科“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之二《老子》导读(上)一、关于老子、《老子》(一)老子《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耼,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几种看法:1、老聃在孔子(前551—前479)前,《老子》是老聃遗说的发挥。
(胡适、马叙伦、唐兰、郭沫若、高亨等)2、老子是战国时代人,或说战国初,或说末。
(梁启超、冯友兰、罗根泽、范文澜、侯外庐等)3、《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际。
(顾颉刚等)4、老莱子、太史儋、老聃、詹何、李耳、老彭见《古史辨》第四、六册。
(二)《老子》1、成书时代:1973年12月,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三号墓中出土了两种《老子》写本,分别称为甲本、乙本。
据考证,马王堆汉墓的三号墓葬于文帝十二年(前168年)。
从字体、避讳等迹象看,甲本抄写年代是战国末期。
乙本大约抄写在汉文帝之前。
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附近的郭店出土了一座战国(前475——前221)时期的墓葬,墓葬中有竹简《老子》,整理者据简形、字迹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三组共三十二个章节,约为今本的五分之二。
老子及《老子》三章课件目录•老子及《老子》概述•《老子》第一章解读•《老子》第二章解读•《老子》第三章解读•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老子及《老子》影响与传承01老子及《老子》概述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函谷关守将尹喜,久仰老子大名,真诚邀请老子在函谷关小驻。
老子在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后,飘然西去,不知所踪。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老子》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根据现有史料推断,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战国中期。
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自魏晋以来,《老子》传本益多,唐代韩愈说《老子》之书“其说驳杂”,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010204《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三章解说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也,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恒使民⽆知⽆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已。
则⽆不治矣。
这⼀章,是接着上章关于圣⼈“居⽆为之事,⾏不⾔之教”的话题说下来的。
体认到这⼀点是正确解读这⼀章的关键。
【解说⼀】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1、这是三个复句,从每句的后⼀分句中都有“使民”的字样,可知三句都是讲如何治民,或好的民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是三句都缺主语,所以不好判断,这究竟是介绍曾经有过的圣君明主是如何施治也即如何治民的,还是陈述三条有关“治道”的规律,启⽰当今君主该怎样治民和营造好的民风呢?换⾔之,这是追述古圣的“治道”(三个“使”字前略去了“以”字),还是表达好的民风形成规律的三个充分条件假⾔命题(“使”字前略去的是“则”字)?这⼆者虽然“可以统⼀”,但并不是⼀回事,必须结合下⽂来确定。
——我认为应取后解,理由是:这⼏句中并⽆“圣⼈”字样,下⽂却明确地是讲“圣⼈之治”,⼜是⽤“是以”⼆字领出,⾜见“圣⼈”是从上述“道理”⽽⾮古圣“榜样”得到启发⽽想出他的“治法”的,如果此三句确是追述古圣如何治民,接着这样⾏⽂就不合适了;特别是,具体交代圣⼈“治法”的⽂字(四个“其”字句)并不是讲他如何“施治”,⽽是讲他如何“修⾝”,即是讲他“因此就”想怎样通过⾃⼰的榜样作⽤去实际“肯定”上述三个假⾔命题的前件,从⽽客观上收到三个后件所说的“社会作⽤”。
——看了我的下⽂,就知对四个“其”字句为何要如此理解。
2、头句的前半句(前⼀分句)“不上贤”,王本作“不尚贤”。
这⽆关紧要,因为“上”在这⾥是动词,“以……为上等”的意思,故通“尚”,翻译为推崇、嘉许、赞赏,都不错(王弼注⽈:“‘贤’犹‘能’也。
‘尚’者,嘉之名也。
”)后半句头上的“使”字是动词,相当于“致使”、“导致”,不可误解为连词(“使”有假如义)。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原文]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
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
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
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
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
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贤,犹能也。
尚者,嘉之名也。
贵者,隆之称也。
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
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
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
弱其志,强其骨。
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
常使民无知无欲,守其真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知者谓知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尚賢,則民恥於不若而至於爭。
貴難得之貨,則民病於無有而至於盜。
《老子》三章1.老子与《老子》老子,生卒不详。
据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谓姓李名耳,字伯阳,一说老聃。
春秋时楚国苦县人。
可能与孔子同时而长于孔子,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
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
后周室衰微,老子辞官后骑青牛而去,至函谷关受关令尹喜之请著《老子》一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如其所终。
"老子被尊奉为道家之始祖,其思想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对中国哲学影响及其深远。
《老子》,又名《道德经》,河上公之《老子章句》将其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
《老子》一书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
2.内容分析老子》三章分别选自《老子》的第一、第二及第八十章。
这三章内容各有侧重,体现了老子思想的几个侧面。
2.1.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所在。
在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道"这个老子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
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玄虚微妙;它不具有任何质的规定性,无法用言语加以描叙;它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是一种最高的抽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为名词,一般认为指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第二个"道"为动词,意为表达。
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为名词,指概念,名称;第二个"名"为动词,称谓,称道。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声音,没有实体,恒久不变,涵含宇宙万物之理的"道",是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