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鲁迅与《呐喊》《彷徨》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19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呐喊》《彷徨》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经典篇章,它
们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双重意义的世界。
《呐喊》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其中有一家姓吴的家庭,老父亲
受到宋江和卢俊义集结民众讨伐英雄山的号召,离开家乡进行反抗。
离开后,鲁迅用肃穆的叙述方式让孩子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一幕,那
就是妻子的哭泣声和孩子们的悲叹。
而这里面最突出的对比就是老吴
对于家国热爱的感情和妻子和孩子们的痛苦。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
了不幸的学者与抗争之间发生的冲突。
而《彷徨》则是作者在反思和批判政治局势时所渗透出的表达方式。
主人公迷失在一片沧海中,无暇起伏,只能彷徨于此,一时无智,被政治的困境所束缚。
然而在这种沉寂的氛围中,作者还是让读者看
到了另外一种对比手法——那就是大海的宽阔与主人公的狭隘的心态
相照的对比。
作者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向读者展示了当物欲忘却其情义时,努力捍卫自己理想、信仰和希望的可贵精神。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呐喊》《彷徨》两篇文章都采取了对
比手法以展现他们所批评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鲁迅先生通过对比来
表达对民众反抗的赞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来表达对物欲忘却其情
义的愤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他并不是把眼泪流下来,而是带
着勇气走进改变的世界,把自由和希望带给人民。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基于女性形象的视角探讨鲁迅的妇女观XX(XXXXX大学名学院专业)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创造了那个时代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这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他以小说寄予了对中国妇女的同情,深入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封建根源,客观批判了她们的历史弱点,并为中国女性的解放探索出路。
本文以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为出发点,剖析鲁迅先生的妇女观,对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及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进行再解读。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观;妇女解放1 引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于1918至1925年期间,创作了《呐喊》与《彷徨》,这位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以这两部作品将中国现代小说带入了成熟阶段。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中开始,又在鲁迅的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1]。
因此,如若探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思想,鲁迅及其作品断然不可以被忽视,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遗产[2]。
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人的意识觉醒与思想解放,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生命的结束,鲁迅先生始终在其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中不停地注入着关于女性问题的思考。
他对妇女身份、地位、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思考与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男女平等意识,及五四反封建的启蒙精神是相一致的,而他的论述却更为现实与深刻。
2《呐喊》、《彷徨》与女性形象在小说《呐喊》与《彷徨》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不但深刻反映出了他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妇女观。
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
同时,鲁迅也表达了自己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并希望她们能够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姓名:张静丽学号: 0903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站点: 山西省电大朔州分校入学时间: _______200903____________指导教师:王卯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2011年3月16日提纲一序论1.中心论题;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2,写作意图:《呐喊》与《彷徨》在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上,与以往传统小说对比,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思想的深刻,眼光的独到:重在揭示中国人病态的灵魂。
二、本论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对呐喊彷徨的剖析1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概括性及战斗性;2 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3 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4 表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上遭受的迫害;5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6 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四)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1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2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三、结论《呐喊》与《彷徨》,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精华,借鉴外国文学艺术形式、致力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革新。
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建立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
融个、散文、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炉,进行小说文体实验。
以出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表现时代特征。
摘要分析鲁迅作品的部分背景对《呐喊》、《彷徨》的剖析,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关键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麻木愚昧封建伦理冷漠剥削阶级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1【单选题】《祝福》收录在(B)。
A、《呐喊》B、《彷徨》C、《而已集》D、《坟》2【单选题】《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D)。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D、以上都是3【单选题】《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是(B)。
A、深谋远虑B、忧愤深广C、明亮欢快D、平静如水4【单选题】《狂人日记》的作者是(B)。
A、胡适B、鲁迅C、巴金D、老舍5【判断题】《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6【判断题】《呐喊》、《彷徨》未能体现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追求。
(×)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1【单选题】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C)。
A、《药》B、《在酒楼上》C、《伤逝》D、《祝福》2【单选题】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D)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药》3【单选题】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A)。
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故乡》4【判断题】《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5【判断题】《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D)。
A、《祝福》B、《狂人日记》C、《伤逝》D、《风波》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B)。
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3【单选题】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C)结构。
A、草蛇灰线B、双线交错C、横截面D、意识流4【判断题】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5【判断题】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语丝社【名词解释】(1)“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学衡派【名词解释】(1)1922 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名词解释】(1)1921 年 7 月成立手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2)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3)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1)1921 年 1 月 4 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
(3)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简答】(1)语丝社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它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因为:(2)《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3)《语丝》的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的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发表于《语丝》的。
林语堂也在《语丝》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章鲁迅: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1、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笔名,在日留学期间,初步形成了立人和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思想,1923年15篇小说《呐喊》,1926年11篇小说《彷徨》,1936年8篇小说《故事新编》,另有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2、启蒙主义思想使鲁迅走上了文艺道路,成为他创作小说的出发点,使现代小说从根本上摆脱了小说作为闲书和传统角色,也使现代小说避免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歧路。
启蒙主义的观点决定了鲁迅在取材上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苦,鲁迅哀其不幸,对他们的病,鲁迅又怒其不争,这些“愚弱的国民”在鲁迅的小说中以两种形式出现着:(1)以单个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出现,身份通常是农民(雇工、帮工),如闰土、祥林嫂、阿Q、爱姑;下层市民,如华老栓;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封建知识分子,如孔乙己、陈士成。
(2)以群像形式出现的看客,他们赏玩咀嚼他人的苦痛,与封建权势者一道形成有着荒诞意味的无主名杀人团,如《药》里面的看客,《明天、祝福、孔乙己》中的鲁镇人,示众则集中描绘了看客们的丑恶嘴脸。
启蒙者是铁屋中的少数觉醒者,被愚昧民众视为狂人,其具体身分是革命者、先进知识分子。
封建卫道士形象,如《高老夫子》高尔础、《肥皂》四铭,他们鼓吹封建三纲五堂、三从四德。
封建官僚、地主、乡绅等权势者形象,如赵太爷、鲁四老爷、七大人、丁举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与体现者,以手中权势对下层民众进行残酷侮辱与迫害。
3、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把农民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使鲁迅小说具有了乡土品格。
在小说中,鲁迅不但展示他们外部生活的艰辛与不幸,更揭示出他们精神上的病痛;在表现封建政治经济制度施加给他们肉体的伤害外,更关注封建意识形态对他们精神上更严重的侵害。
故乡中的闰土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成为一个木偶人,生活的艰辛与丑恶给他肉体造成极大的侵蚀,更使他精神麻木,他面对我那一声老爷的称谓,封建等级意识在我和闰土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少年闰土永远消失了。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呐喊》和《彷徨》是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下所产生的作品,有人从字面上作品相之谈,以为《彷徨》显示了作者的更浓重一些的"悲观思想",或者另外有人从《彷徨》的卷头所引《离骚》的句子,认为这表示了作者思想"转变"的起点,故“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我看来,这两个见解,都成问题,我以为《呐喊》和《彷徨》里所表见的作者宇宙观并无一致,但是作者观察现实时所取的角度却显然有殊。
《呐喊》是作者在一方面虽然觉得那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未能"彻底",但另一方面又认定在反封建这点上应给予赞助,——是在这样的立点上他发出了他的"呐喊"的,所以《呐喊》主要地表现了那些长起受封建势力压迫与麻醉的人们,在怎样痛苦地而又麻痹地生活着,他们有急怒,而又如何愚昧,他们不明白生活痛苦的来源,他们有起见,固执,然而他们能哭能笑,敢哭敢笑,而且敢于咒诅;象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他们的痛苦而又麻痹的生活之中的,是他们对于生活之执著,他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坚强!他们是"大地的儿女"从泥土里出来,被缚札于泥土,终身不能离开泥土的人。
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作者看见了革命的力量,然而还没有看见革命的人物;这一股革命的力量,需要去唤醒,但唤醒了以后,需要给他们以斗争的"武器",作者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者"那里,没有看见那种武器,所以他曾说,唤醒了以后而仍旧被禁在黑屋子里是加倍的痛苦。
然而作者终于发出了雄壮的"呐喊"。
《彷徨》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论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思想的矛盾性《呐喊》《彷徨》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其思想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在情感上,表达了对麻木国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深度上,既看到了人民群众“被吃”的悲惨命运,又看到了每个人都是吃人者的悲哀。
作品中纠结的爱恨情仇,理想关照下的嫉愤情思,以及对人民群众“吃”与“被吃”的深刻洞悉,使作品的思想成为一个深刻的“矛盾体”,体现出鲁迅思想的高深独到之处标签:鲁迅;《呐喊》;《彷徨》;矛盾性“《呐喊》《彷徨》是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写于“五四”新文化时期,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陈腐、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从思想上扼杀了人民群众,使新兴的革命政权只剩下一个空壳。
《呐喊》和《彷徨》是先生心的呐喊,他渴望唤醒几千年来被封建观念束缚、奴役的中国人的灵魂;是先生内心的彷徨,面对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面对着麻木没有活力的群众,孤独无依,进退失据。
《呐喊》《彷徨》是一个非常纠结的“矛盾体”,无论是叙述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还是对叙述对象深刻本质的体认,以及叙述者所持有的评判标准都具有明显的矛盾性。
一、“爱”与“恨”的相互纠结《呐喊》、《彷徨》思想的矛盾性,首先表现在其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上。
俗言说,乱世出英雄,乱世逼出来的不仅仅是文治武功的明主,飞檐走壁的将军,还有鲁迅这样高瞻远瞩、目光如炬的思想家、文学家。
凭借新式枪炮的入侵的帝国主义、冥顽不灵闭关锁国的清政府、麻木愚昧的底层人民、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祖国,使他在痛恨、无奈、沉默中辗转、彷徨、呐喊,喷发出对人民群众纠结的爱恨。
既有对悠久五千年历史的祖国的满腔热爱,又有对祖国陈腐封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痛恨,既有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又有对其麻木冷淡人性的抨击,既有对知识青年和革命者的赞美,又有对其不幸的无奈。
对笔下人民的“爱”——哀其不幸《呐喊》、《仿徨》, 无论主人公悲剧的文本故事有着怎样的千差万别, 他们都毫无疑问地匍匐在传统“铁屋子”里驯服地接受传统文化的奴役,心甘情愿的等待和接受传统文化将其烹制成一道菜肴, 端上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主义的“人肉筵席”《呐喊》《彷徨》中陈列着无数失去生命力,失去意志,失去人格的“稻草人”,他们在传统中国的黑暗现实的重压下“奄奄一息”,鲁迅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观照着芸芸众生,对他们悲惨命运寄予着深切的同情。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一、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为封建传统蒙蔽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
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人吃人的普遍性。
而封建礼教又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
小说中“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遵奉的礼教观念决定了他要遵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向则集中体现了在传统封建社会里,那些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实际上起着帮助统治者吃人的作用。
就这样,鲁迅实际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
这里的“吃人”,绝不仅仅是指肉体的“吃人”,而更是精神上的“吃人”,是传统的封建道德扼杀了中国人民的生命活力。
封建传统吃人不仅是《狂人日记》的主题,也是《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鲁迅曾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这场人肉筵宴的象征性的总体描绘,其余各篇则是它的各个细部的真实、具体的描绘。
二、《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1、权势者的形象:《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他们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阔人”,与传统伦理道理在本质上是合二为一的,他们的精神特征也正体现了封建传统的本质。
首先,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漠视人、压抑个性,只把人当作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看待的;体现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人的冷酷无情。
其次,他们的冷酷无情又总是为封建伦理道德的面纱所笼罩着,其虚伪性也便表现出来了;他们道貌岸然的外表下就是其自私、狭隘、冷酷的本性。
第三,鲁迅站在时代的高度揭露了这类人物的腐朽性。
2、卫道士的形象:《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 …8292912005年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学校代码:10269攀震铃忿熊掌难以走出的人生困境——论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死亡焦虑院系:虫国语主塞堂丕专业:!主国现当岱塞堂研究方向:现岱型!进指导教师:睦王盖塾援申请人:韪塞芷2005年10月完成内容摘要鲁迅的前二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都魁选取带有强烈心理学色彩的词语为小滋集命名,所谓“桶藏”燕是表瞬作者内心有着强黧的{主感郁积,翻了不吐不快的时候的一种情感爆发形式,而“彷徨”则是表明作者的情感因为一时找不鬟宣瀵滟突酸秘,只§‰帮积予心,不辩发酵豹羧态。
这一点磺确提示我们,鲁迅的这二部小说蕊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着强烈的情感诉求。
逶遮分撬统诗我发臻对于死亡懿焦虑是鲁逐,j、浼中豹一令羹蒙清惑线索,这种死亡焦虑根源于童年死亡阴影的郁积,幽作者每次碰到生存困境时这种死亡焦虑藏会闵瑷毽来域者会攘测。
繇以本文立意重在挖摇鲁遗小说中l!l鼋死亡线索,并试图找出这些内在死亡线索与外化在小说中具体表现形式的关系,从而对鲁迅小滋中躲媾感诿求有一令较宠整豹怒握。
纵观《呐喊》和《彷徨》这二部小说集,我逐发现,鲁迅的死亡焦虑经过了二二个蘩积嫂:其一是童年死亡骥影戆鄣稼,这令臻积期魄较长,一壹到《嚷藏》时期才得以爆发,也许正是因为部积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最后爆发的力度也比较大,“五四”时期怠t撂上的龌煌充分涯暖了这一点。
瑟以本文在恕握《哦溅》霹期的作晶时也是整在分带彳童年死亡阴影郁积在作品中的表现,如赢接的童年死亡阴影郁积——对中医毒珏家族制度躲批判;童年死亡爨影造成的个侮被适从群体中剥离的生存焦虑意识——看与被肴主题;为摆脱生存困境而对个体的过去不断放夯的伤感情绪的郁积——出走隧乡主题等。
这几个主题靛共同特点是个体体验髋非常强。
“五蹬”落潮聪知识分子迅速分化,鲁迅重新陷入新的生存困境,感情送入“彷键”期,这是第二轮郁积期。
在邀一轮郁积期内,随着自己身份和处境的变化,鲁迅对问题思考的角度和广度都与以前大不相感,这一时期,作蠢更注重从知识分子与社会历史酌关系角度思考问题,而不再仅仅拘泥予小我的情感体验,外化猩小说中就是对民族生襻危枫的焦虑和对时代死亡气息的强烈感受。
简答1.《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一)鲁迅从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和角度观察中国的社会现实,他首先注意的是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存在于广大民众中的思想弱点,即“愚弱的国民性”。
(二)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小说十分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现实的某些重要方面。
(三)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特别表现在注重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上。
(四)鲁迅小说在题材上有重大开拓,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现代文学创作领域。
2.《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答:(一)鲁迅的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达到共性而个性统一,能从他们的性格中看出某种负责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1)鲁迅总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中来表现。
(2)鲁迅非常重视向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挖掘,能够用最简练的笔墨,把潜藏着的人物心理深层的东西挖出来。
(二)鲁迅的小说把客观地描写生活画面,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这方面采取的是十分严谨的态度。
(三)鲁迅的小说把清醒,冷静的客观描写和烈火般的激情结合着,在表面的冷峻之下,包藏着也时时流露着作家内心的激情。
3.阿Q的形象:1)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2)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3)阿Q的基本特征就是自我意识的严重缺失。
4)“精神胜利法”则是他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
4.叶圣陶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1)由于叶圣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他写的最多的也最成功的还是学校里的教员学生,以及教育界的种种弊端。
2)叶圣陶是以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权色生活著称的,他笔下的小市民的无聊庸俗的习气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和尖锐的抨击讽刺。
3)反应农村劳苦大众的贫苦生活和他们无力反抗压迫的现实的苦难命运。
4)1925年五卅运动后,叶圣陶开始有意识地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一些觉醒了的投入现实革命斗争的人物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2020章节测试(附答案)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1.《祝福》收录在()。
A、《呐喊》B、《彷徨》C、《而已集》D、《坟》答案:B2.《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D、以上都是答案:D3.《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是()。
A、深谋远虑B、忧愤深广C、明亮欢快D、平静如水答案:B4.《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B、鲁迅C、巴金D、老舍答案:B5.《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答案:√6.《呐喊》、《彷徨》未能体现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追求。
()答案:X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1.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A、《药》B、《在酒楼上》C、《伤逝》D、《祝福》答案:C2.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药》答案:D3.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故乡》答案:A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答案:√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答案:√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1.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B、《狂人日记》C、《伤逝》D、《风波》答案:D2.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答案:B3.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B、双线交错C、横截面D、意识流答案:C4.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5.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第一章鲁迅与《呐喊》《彷徨》教学要求:1、了解鲁迅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经历和“弃医从文”等几次重大变化对他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在杂文、散文、历史小说等多方面的成就。
2、掌握《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和鲁迅小说的主要特点。
3、重点掌握《狂人日记》《阿Q正传》《孤独者》《示众》等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教学过程:★一、鲁迅生平与创作概况 P33(一)鲁迅生平与思想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名豫才。
1898年到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1.家庭的影响绍兴的周氏家族,在清朝后期曾是一个十分兴盛的名门旺族。
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清军勾结英法联军击败太平军后,在绍兴大肆烧杀。
周家在这场兵燹中,各房族财产损失惨重,大伤元气。
鲁迅出生时,周家已从大户没落为小康,并且一直在走下坡路。
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周家从此一蹶不振。
这年,鲁迅被送往母亲鲁瑞乡下的娘家避难,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压抑和刺激,一方面,认识到了封建阶级的腐朽和没落,认识到了社会的虚伪和冷酷,另一方面,也使他看到了农民的痛苦和不幸。
紧接着,他父亲周伯宜吐血卧床,一病不起,鲁迅便开始了每日出入当铺和药店的终日奔波,更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
后来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感受:"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他后来的创作,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都受到这段生活的深刻影响。
2.进化论的影响1898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受到了康梁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他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察世界、认识现实的思想武器。
1902年,21岁的鲁迅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怀着救国的理想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弘文学院是日本人专为中国留学生进入各种专门学校而开设的补习学校,既补习日语,也补习普通科学知识,学习期限为两年。
鲁迅当时被编入普通科江南班),当时的东京正是中国革命党人海外活动的中心,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新小说》等报刊成为了留学生们的精神食粮。
鲁迅在课余也开始接触国外的文学作品,以翻译的形式创作了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同时也与他的同乡好友许寿裳一起开始了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后来,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中回忆说:"我们又常常谈着三个相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904年,鲁迅从弘文学院毕业后,离开东京,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然而,他对中国国民的缺点和病根认识越多,对自己的医学救国理想就越怀疑。
3.弃医从文1906年,一个偶然的"幻灯片"事件,特别是那些茁壮而麻木的"看客"以及"示众"的场面,对鲁迅的一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呐喊·自序》说:"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那一回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正是从那时起,鲁迅遂"弃医从文"。
鲁迅的全部创作,包括杂文和小说,无论是社会批判还是文化批判,都是沿着"改变他们的精神"这一思想发展的。
在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因而失败后,他一方面与周作人翻译外国小说,后结集为《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人之历史》、《科学史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1909年,已经28岁的鲁迅回到国内,先在浙江当中学教员,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
1911年便以当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
1912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袁世凯复辟后,鲁迅陷入了幻灭,沉没于古籍。
4.新文学的旗帜1917年,当风行一时的《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文学革命"时,鲁迅仍未能改变自己颓唐的心情,仍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
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时开始了白话散文、白话小说和白话诗的创作。
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
在1925年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
1926年离开北京后,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
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也发生了"四一五"大屠杀,鲁迅要求当局营救学生未果,愤而辞去了一切职务,于同年9月离开广州定居上海,先主编《语丝》,后与郁达夫合编《奔流》,与柔石组织朝花社,再参加发起成立"左联"。
在这期间,鲁迅主要以杂文为战斗的武器,直至1936年10月19日病逝。
(二)鲁迅创作概况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3部散文集和16部杂文集。
1.小说集《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第一篇:《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前三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
末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第一篇:《祝福》作于1924年。
末一篇:《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其中,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在这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中,最引人瞩目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知识分子形象,如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二是农民形象,如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故乡》)等。
《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
《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2.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共23篇。
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发表于1919年,开"独语体"散文开河。
《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
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3.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
这些杂文集的命名,有的具有连续性,如《华盖集》与其"续编",《且介亭杂文》与其"二集"和"末编",《集外集》与其"拾遗",还有的具有对称性,如《华盖集》与《而已集》,《三闲集》与《二心集》,《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
▲二、《呐喊》《彷徨》与鲁迅小说的成就 P38(一)《呐喊》《彷徨》简介《呐喊》《彷徨》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一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再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不能不革命的悲惨生活地位和他们主观上还缺乏民主主义革命觉悟性二者之间的矛盾。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
作品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这十四篇小说。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