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透镜及应用第三节透镜成像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460.00 KB
- 文档页数:38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想】基本思路:凸透镜成像是本章中的重点之一也是一个难点。
本节也是中学物理中适合于学生用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知识的一个典型例子。
通过学习本节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采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的学习理念。
环节设计:本课计划通过“问题导入”、“实验探究”、“结论归纳”、“规律应用”、“边学边练”和“评价小结”6个教学环节完成:1、问题导入:通过与本节内容相关问题的提出,展开探究情景,导入课题。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设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与假设,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归纳出结论。
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结论归纳: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分析讨论,对实验的结论进行定论和归纳;4、规律应用: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学习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特点;5、边学边练:知识掌握的直接目的就是应用,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学生的训练过程;6、评价小结:引导学生及时对所掌握内容进行评价、小结。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设计;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
加深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时倒立,有时正立,有时放大,有时缩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2、猜想与假设(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由此看来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2)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时物体和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成像时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由此看来像的虚实与物距有关.3、合作互动探究新知图1(1)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f=10cm)、蜡烛、火柴。
(2)将实验器材按如图1所示摆放.注意: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如何使物体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活动1:如图2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之外,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表中.图2活动2:如图3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上,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表中.图3活动3:如图4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继续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表中.图4活动4: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上,这时调整光屏,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思考为什么).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活动5:如图5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继续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之内,同时用眼睛观察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表中.图54、实验计录及实验结论∣V∣表示像距的绝对值二、凸透镜成像的图像1、当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时,成像光路图如图甲(A、B为二倍焦距处,后同)所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八年级物理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知识点归纳三种光现象的特点及实例归纳一、凸透镜的原理: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
一、透镜区别1、结构凸透镜:边缘薄、中间厚,至少要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
可分为双凸、平凸及凹凸透镜三种。
凹透镜:边缘厚、中间薄,至少要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
可分为双凹、平凹及凸凹透镜三种。
2、对光线作用凸透镜主要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主要对光起发散作用。
3、成像性质凸透镜是折射成像,成的像可以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
对光线起汇聚作用。
凹透镜是折射成像,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应用:测焦距。
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应用:放大镜。
记忆口诀(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点物像等。
实像总是异侧倒。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像总是同侧正。
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2)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分界点:2f点是成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f点是成实像、虚像的分界点。
随堂练习例1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A.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远些B.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远一些C.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近一些D.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近一些例2 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实验用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他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入眼中的光一定是由像发出的B.像一定是虚像C.像一定是倒立的D.像一定是放大的二、作为放映机镜头的应用例3 在农村放映电影,试镜头时,发现屏上的影像小了一点,应当怎样调整放映机()A.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B.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C.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D.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三、作为照相机镜头的应用例4 某同学拍毕业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注意:在凸透镜成像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u),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v)。
猜想与假设: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和像相对凸透镜的距离远近有关。
无论是照相机还是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位于凸透镜两侧,而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物体和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看来像的倒正很可能跟像与物体是否在凸透镜的同侧有关。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利用太阳光聚焦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所选透镜的焦距为10cm。
(2)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将凸透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点燃蜡烛,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的中心三者大致在同一高度。
(3)把蜡烛放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的位置,即u>2f,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改变物距u,重做实验。
(4)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即u=2f,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5)把蜡烛在移近凸透镜,让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即f<u<2f,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改变物距u,重做实验。
(6)把蜡烛继续移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u=f,移动并观察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7)把蜡烛移到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即u<f,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从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烛焰,记录像的倒正、大小。
改变物距u,重做实验。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cm 光屏上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cm光屏上像的性质40(u>2f)13.3(f<v<2f)倒立的,缩小的30(u>2f)15(f<v<2f)倒立的,缩小的20(u=2f)20(v=2f)倒立的,等大的15(f<u<2f)30(v>2f)倒立的,放大的13.3(f<u<2f)40(v>2f)倒立的,放大的10(u=f)——光屏上没有像8(u<f)——光屏上没有像,但眼睛在蜡烛异侧,透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的放大的像。
⼋年级物理透镜及其应⽤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最全笔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注意:在凸透镜成像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u),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v)。
猜想与假设: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看来像是放⼤的还是缩⼩的,可能跟物体和像相对凸透镜的距离远近有关。
⽆论是照相机还是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位于凸透镜两侧,⽽通过放⼤镜观察物体,物体和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看来像的倒正很可能跟像与物体是否在凸透镜的同侧有关。
进⾏实验与收集证据:(1)利⽤太阳光聚焦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所选透镜的焦距为10cm。
(2)如图所⽰,在光具座上将凸透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点燃蜡烛,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中⼼、凸透镜中⼼、光屏的中⼼三者⼤致在同⼀⾼度。
(3)把蜡烛放在物距⼤于⼆倍焦距的位置,即u>2f,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这个像是倒⽴的还是正⽴的,是放⼤的还是缩⼩的。
改变物距u,重做实验。
(4)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等于⼆倍焦距,即u=2f,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
(5)把蜡烛在移近凸透镜,让物距在⼀倍焦距与⼆倍焦距之间,即f<u<2f,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
改变物距u,重做实验。
(6)把蜡烛继续移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u=f,移动并观察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7)把蜡烛移到凸透镜的⼀倍焦距以内,即u<f,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从光屏这⼀侧透过凸透镜⽤眼睛直接观察烛焰,记录像的倒正、⼤⼩。
改变物距u,重做实验。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cm 光屏上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cm光屏上像的性质40(u>2f)13.3(f<v<2f)倒⽴的,缩⼩的30(u>2f)15(f<v<2f)倒⽴的,缩⼩的20(u=2f)20(v=2f)倒⽴的,等⼤的15(f<u<2f)30(v>2f)倒⽴的,放⼤的13.3(f<u<2f)40(v>2f)倒⽴的,放⼤的10(u=f)——光屏上没有像8(u<f)——光屏上没有像,但眼睛在蜡烛异侧,透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的放⼤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