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76.1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对光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从实验中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讲解。
5.拓展(5分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这些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0<u<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正立、放大、虚像;②物像同侧;③像距>物距:v>u;④物体远离凸透镜(靠近焦点),像变大;(4)应用:放大镜2.当物体在焦距处时(u=f):不成像(折射光线平行);3.当物体在1~2倍焦距间时(f<u<2f):(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放大、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v>2f;(像在2倍焦距之外)④像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一致;(物体向右移动,像也向右移动)⑤物体靠近凸透镜(靠近焦距处),像变大;物体远离凸透镜(靠近2倍焦距处),像变小;⑥像的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的移动速度:物体移动一小段距离,像移动一大段距离;(4)应用:投影仪4.当物体在2倍焦距处时(u=2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等大、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v=2f;(像也在2倍焦距处)5.当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时(u>2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缩小、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f<v<2f;(像在1~2倍焦距间)④像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一致;(物体向右移动,像也向右移动)⑤物体靠近凸透镜(靠近2倍焦距处),像变大;物体远离凸透镜,像变小;⑥像的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的移动速度:物体移动一大段距离,像移动一小段距离;(4)应用:照相机。
【例题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体距凸透镜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B.当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当物体距凸透镜3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大【答案】B【解析】解:A、当u=10cm时,u<f=15cm,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B、当u=20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C、当u=3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故C错误;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增大,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主要从物距和像距的角度,介绍了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当物距u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2f小于v小于f;2. 当物距u等于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等于2f;3. 当物距u在f到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大于2f;4. 当物距u小于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测量工具。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投影仪、放大镜等,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照相机、望远镜等,引导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凸透镜成像有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 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 < v < f2. u =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 = 2f3. 2f > u >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 > 2f4. 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距离凸透镜10cm,凸透镜的焦距是5cm,求成像情况。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应用举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测量工具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投影仪,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介绍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讲解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3. 实验演示: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练习巩固:给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拓展延伸:讨论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凸透镜成像规律1. 物距u大于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2f大于v大于f。
2. 物距u等于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等于2f。
3. 物距u小于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v大于2f。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物距u=4f,像距v=2fb. 物距u=2f,像距v=4fc. 物距u=1f,像距v=8f(2)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远处的景物,当他将透镜靠近眼睛时,发现眼睛看到的像清晰且放大。
求小明观察景物时,景物到透镜的距离。
2. 答案:(1)a.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c.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景物到透镜的距离大于20c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处理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复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