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植物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0
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和种植1)荷花,多年生宿根挺水植物,可以用于氧化塘。
花期6-9。
景观效果好,但是冬季叶片会枯萎。
【施工栽植】选光照充足、水肥稳定、底土层深厚(30cm)的水域进行栽植,荷花适宜生长的水深范围为20~80cm;水深超过100cm时,考虑到荷花施工栽种后的成活率,水温恒定在10℃以上时方可进行栽种,水深超过70厘米时,可以考虑用盆栽或客土袋栽方式。
根据品种的不同确定其株行距,一般在一1.5m ×一2.0m左右。
2)香蒲,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地上茎粗壮,高1一2.5m。
叶片条形,叶片长45一95cm,宽一1.5cm,光滑无毛,上部扁平,背面中部以下逐渐隆起;下部横切面近新月形,细胞间隙大,呈海绵状,叶鞘抱茎。
雌雄花序紧密连接。
【施工栽植】在进行生产栽植和工程应用时,必须注意香蒲栽植的深度,防止栽植过深而影响植株新芽的萌发。
香蒲的植株脆嫩,植株孔隙大,容易蓄积水分,因此栽植初期对水质的要求高,不宜直接栽种于水深过高的污水中。
香蒲为强光性植物品种,生长量大,对养分的需求大,须栽种于疏松肥沃、光照充足的水域_香蒲的叶面积大,须根据施工水域的具体水位情况进行叶片的修剪,一般深水位施工时保留的植株高度较大,浅水时则相应减短。
香蒲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沼泽湿地施工时,可将香蒲植株均匀摆放于泥底层,7天左右即可萌发生根。
50cm以下的水域进行施工时,可采用直栽的形式,即将香蒲直接栽种于底泥层,如此栽种的香蒲生长恢复快,成活率高。
超过50cm水深的水域无风浪时,可采用拉线栽植的形式,将香蒲均匀拴布于绳线上,以立柱固定于水中。
采用拉线栽植的香蒲成活率高,但不适宜于水体养分贫瘩的水域。
具有一定风浪且水深超过50cm的水域施工时,直接将香蒲绑于立柱上,每株根据立柱的大小绑缚3一20株不等,植株的人水深度在20cm左右,以此法栽种香蒲克服了风浪大植株不易固定的缺点,属于无土栽植的形式。
香蒲20-25株/ 平方米。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度和水分条件下的人工水生植物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生物吸附、生物转化、生物交互作用等生态学机制,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和修复。
在植物的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的水体特性和需求来确定适宜的植物种类。
本文将从水质改善、环境适应性、景观效果和工程管理等方面,详细说明。
首先,水质改善是人工湿地的主要目标之一。
不同的水体质量问题需要相应的植物进行修复。
对于富营养化水体,适宜选择能吸收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植物,如芦苇、菖蒲等。
这些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和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水中营养物的浓度,从而减少藻类的生长,达到水质改善的效果。
对于富集重金属的水体,需要选择具有吸附或赋存重金属的那些植物,如鬼针草、蓝莓等,通过植物的根系和体内组织吸附和沉积重金属,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其次,人工湿地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也是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湿地的水质、水位和光照条件都对植物的生长和适应性有一定的要求。
在选择湿地植物时,需要考虑其耐寒、耐旱和耐阴等特性。
例如,在气候寒冷的地区,选择耐寒的植物,如芦苇、苇丛等,以确保其能够在寒冷的冬季正常生长;而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可以选择抗旱性强的植物,如香蒿、蔷薇等,提高湿地植物的生存率。
此外,根据湿地的光照条件,选择喜阳性或耐阴性的植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景观效果也是人工湿地植物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人工湿地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中,在增加城市绿色空间的同时,也能提供一定的观赏价值。
因此,选择具有较高景观效果的植物是必要的。
例如,芦苇、菖蒲、浮萍等植物能形成绿茵茵的草地,增加湿地的美观性;莲花、睡莲等植物则能在湿地中开出艳丽的花朵,增加湿地的观赏价值。
最后,工程管理也是人工湿地植物选择的重要因素。
人工湿地需要经过长期的管理和养护,植物的种植形式和生长速度都会对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开展湿地植物种植时可以采用植被块或植被带的方式进行。
人工湿地植物的功能与选择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可用于处理废水、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目的。
在人工湿地中,植物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具有多种功能,并且不同的植物适用于不同的湿地类型和处理目标。
本文将讨论人工湿地植物的功能与选择,以期提供有关人工湿地植物选用的一些指导原则。
首先,人工湿地植物在净化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减少水域中的富营养化现象。
其中,沼生植物是一类常见的人工湿地植物,拥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活力。
它们的根系具有丰富的表面积,能有效吸附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营养物。
此外,沼生植物的茎叶能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水中微生物的分解和去除有机物质。
除了净化水质,人工湿地植物还能发挥其他生态功能。
首先,湿地植物能够抵御水体中的波浪侵蚀,保护岸线和堤坝的完整性。
湿地植物的根系具有良好的抓固性能,能够稳定土壤结构,降低波浪冲击力。
其次,湿地植物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吸引鸟类、鱼类等野生生物栖息繁衍。
一些湿地植物还具有药用价值,如菖蒲、紫菀等,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应根据湿地类型、处理目标以及植物的生态特性来确定。
例如,普通芦苇适应广泛,是一种常用的湿地植物,适合处理高浓度有机物质的废水。
其他一些湿地植物,如蔓榆、黑杨等,具有耐盐碱、抗氧化等特性,适合处理含盐水或工业废水。
另外,植物的生活史特点也需要考虑,如生长速度、生命周期等。
对于需要快速覆盖和处理效果的湿地项目,可选择生长速度较快的湿地植物,如芦苇等。
而对于长期维护和监测的湿地项目,可以选择长寿命的湿地植物,如黑杨等。
在人工湿地植物的种植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技术要点。
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植株来源,如苗圃或种植点附近野生繁殖的植株。
其次,对于湿地植物的种植与管理,应注意栽植密度、根系保护、适时修剪等方面。
栽植密度的选择不仅关系到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养分利用效率,还影响到底部栖息生物的分布和入侵水生植物的可能性。
人工湿地中植物选择与配置目录引言 (3)1 人工湿地植物选择的原则 (3)1.1 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 (3)1.2 选择抗逆性强的植物 (3)1.3 净化能力强的植物 (4)1.4 具有发达的根系和较强的输氧能力的植物 (4)1.5 注意多种植物的组合 (5)1.6 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好 (5)2 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及配置 (6)2.1 人工湿地植物类型及计量方法 (6)2.2 人工湿地植物种类 (8)2.3 人工湿地植物的配置 (9)人工湿地中植物选择与配置引言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吸收、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还能形成景观要素、美化环境。
但不同的湿地植物生活习性、去污能力等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湿地植物的科学选择以及合理配置是人工湿地的功能与作用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对污水处理效果和景观要素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人工湿地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适宜的湿地植物不仅可以提高污水净化效果,方便后期管理,而且能增加景观效果。
1 人工湿地植物选择的原则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受地域和自然条件影响最大、最难控制的因素之一。
同时,湿地植物的差异会显著影响湿地的净化效果,因此植物的选择对提高湿地的净化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环境背景,存在地域的差异和特殊性等,这些均是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设计的植物选择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必须做到因地制宜,最起码要使所选植物能在该地区正常生长,适合当地的立地条件。
一般地,多选用当地适宜种植和移栽的植物。
王庆海等对北京地区常见9 种水生生物污染物去除能力和生活力进行研究,表明水生鸢尾应为北京地区首选人工湿地植物,菖蒲、香蒲和荻等次之,泽泻和芦竹在人工湿地中不能越冬成活。
四川地区以选择灯芯草作为净化污水的湿地植物是适宜的。
灯芯草是武汉及北纬30 地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较理想的水生植物,但在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因不能适应当地生境而遭淘汰。
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作用和选择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人工建筑,其具有净化水质、提供生态服务和保卫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
而水生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
一、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1. 净化水质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通过吸纳养分和吸附悬浮颗粒物等方式,有效地净化水质。
起首,水生植物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能够吸纳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防止过度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其次,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吸附悬浮颗粒物,降低水中悬浮物的浓度,使水质更澄莹透亮。
2. 保持水体稳定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固地抓住湿地底部的土壤,保持水体的稳定。
这对于防止水体的冲刷和泥沙的淤积至关重要。
此外,水生植物的叶子和茎干也能够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体的能量,进一步保持水体的稳定。
3. 提供栖息地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了宽敞的栖息地。
它们的茎叶提供了栖息、觅食和繁殖的场所,使得湿地成为了各种动物的故里。
同时,水生植物通过茂盛的生长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4. 增进生物多样性水生植物的存在增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而水生植物是这个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它们为湿地中的昆虫、鱼类、鸟类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
二、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选择水生植物的选择对于人工湿地的效果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适合选择的水生植物:1. 管理型水生植物管理型水生植物是指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生长能力,且能够便利地控制其遮盖范围的植物。
例如,香蒲、蒲草、芦苇等,它们的根系发达,生长快速,不仅能够有效吸纳营养物质,还可以控制湿地景观的形态。
2. 净化型水生植物净化型水生植物是指能够有效净化水体的植物。
例如,菱角、鸢尾、水毛茛等,它们的叶片表面和茎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大量的悬浮颗粒物和有害物质,净化水体。
3. 虹吸型水生植物虹吸型水生植物是指根系具有虹吸效应的植物。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问题逐渐凸显。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以其低能耗、低投资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对湿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污水净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其在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1. 常见人工湿地植物种类人工湿地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芦苇、菖蒲、香蒲、水芹菜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耐污能力强、对水质改善效果好等特点。
在选择植物时,需根据湿地类型、气候条件、水质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 植物选择的原则在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应遵循适应性、耐污性、生长速度、根系发达程度等原则。
适应性强的植物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耐污性好的植物能够承受较高的污染物负荷,生长速度快的植物能够快速覆盖湿地表面,根系发达的植物则有利于提高湿地的稳定性。
3. 植物选择的实验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某些植物在特定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如芦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具有较好效果,而水芹菜则对重金属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三、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1.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转化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吸收、转化和降解等方式,将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物质;同时,植物还能分泌出一些酶,将部分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2. 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这些微生物能够进一步分解有机物,将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物,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
研究表明,植物与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 不同植物的净化效果比较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来处理和净化污水的一种技术。
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吸收有害物质,还能提供生物学上的处理效果。
因此,正确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对于人工湿地的运作和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并介绍一些广泛应用于人工湿地的适宜植物种类。
首先,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对水体的吸收能力和净化效果。
一些常见的植物如香蒲、芦苇、菖蒲,具有发达的根系和丰富的气孔,能够吸收和还原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在这些植物的根系附近,生活着丰富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分解和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净化水体。
其次,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还应考虑其耐污能力和适应性。
一些植物如箭竹、秀苇、结缕草等对于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抗性,能够在高浓度有机物质的环境中生存和生长。
这些植物对于处理污水中的化学物质和有机物质非常有效。
此外,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还应考虑其对于水质过滤和土壤保持的能力。
一些植物如翅草、红树等可以形成茂密的植被,过滤水体中的杂质,降低水质浊度。
同时,它们能够在土壤表面形成菌丝和根系,有效地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最后,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还应考虑其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
一些快速生长的植物如水葱、黑竹、水曲柳,可以迅速建立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并提供持续的生物处理效果。
考虑到植物的生命周期,应选择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植物,以保证其在人工湿地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总之,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吸收能力、净化效果、耐污能力、适应性、过滤能力、土壤保持能力、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等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水特性和处理要求选择适宜的植物组合。
通过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做出贡献综上所述,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吸收能力、净化效果、耐污能力、适应性、过滤能力、土壤保持能力、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等因素。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和配置人工湿地是指人为建造的用来处理废水或污水的湿地系统,通常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经过处理后的废水可以达到排放标准。
在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和配置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适应性:湿地植物应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湿润、高湿度和浅水环境,同时能够耐受低温和高盐度等环境条件。
通常选择一些湿地植物作为主要种类,如芦苇、香蒲、菖蒲等。
2.混合配置:湿地植物的配置应该尽量多样化,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混合配置可以达到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废水处理效果的目的。
例如,可以选择有气生部分和水生部分的植物,如芦苇既可以在湿地表面生长,又可以将根系延伸到水中。
3.适当密度:湿地植物的密度应该根据湿地的大小和处理能力进行配置。
一般来说,湿地植物的密度越大,处理效果越好,但是过高的密度会导致植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生长发育。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密度。
4.生长周期:湿地植物的生长周期也需要考虑。
一般来说,选择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植物可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运行能力。
但是,也需要注意选择生长速度较快的植物,可以更快地进行废水的吸收和处理。
5.抗污染能力:湿地植物应该具备一定的抗污染能力,能够有效地吸收和降解污染物。
一些植物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和生化降解能力,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6.相容性:湿地植物的相容性也是一点需要考虑的因素。
不同植物之间应该相互协调,能够共同生存和生长,不会互相排斥或者产生竞争。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比和配置,可以提高湿地系统的整体效果。
总之,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和配置需要考虑适应性、混合配置、适当密度、生长周期、抗污染能力和相容性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选择和配置,可以提高人工湿地系统的废水处理效果,达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目的。
人工湿地植物的功能与选择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工湿地越来越被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和改善水环境质量。
而人工湿地植物,作为人工湿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工湿地植物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污水净化功能:人工湿地植物通过根系吸附、吸收、降解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氨氮等,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浓度。
植物的根系可以提供生物膜,附着微生物吸附或降解有机物质,促进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从而改善水质。
2. 水体调蓄功能:人工湿地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过剩养分,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防止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并降低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改善水体的透明度。
同时,植物的根系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水体排放量的波动,达到水体调蓄的功能。
3. 生态保护功能:人工湿地植物能够提供适宜的生境环境,吸引和滋养各种水生生物,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湿地植物可以提供多样的栖息地,为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同时,湿地植物还能提供食物链的起点,为湿地中的动物提供食物,维持生态平衡。
在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适应能力:选择能够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品种。
湿地环境特点包括湿润、潮湿、湿地淤泥土壤等,需要选择能够适应这些环境的植物品种。
2. 生长速度:选择生长速度适中、能够迅速生长并形成稳定根系的植物。
这样可以更快地建立起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提高湿地的处理效果。
3. 水质适应性:选择能够耐受一定程度水质污染的植物。
湿地在处理污水时,水质会发生变化,有些植物对污染物的耐受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4. 多样性:选择具有多样性的植物种类。
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根系特点和功能,搭配使用可以提高湿地的处理效果。
常见的人工湿地植物包括芦苇、香蒲、菖蒲、蕨类等。
这些植物具有根系发达、能够吸附和吸收有害物质的特点,是人工湿地中的主要植物类型。
此外,一些水生植物如睡莲、荷花等也常被用于人工湿地的修建。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摘要:人工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工程手段,能够有效修复水体污染、提高水质。
植物是人工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择对湿地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湿地植物的分类、适应环境、筛选原则等方面探讨,以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一、引言人工湿地是指为修复或保卫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而创设、改造的湿地系统。
其存在着浩繁的优势,例如能够提高水质、缩减水污染物、保持水源涵养、改善生态环境等。
而人工湿地中植物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湿地系统的稳定与功能发挥。
二、湿地植物分类人工湿地中常用的植物种类繁多,依据其生长形态和生活习性可将其分为浅水植物、深水植物、湿生植物和沿岸植物四个类别。
1. 浅水植物浅水植物适应较浅的水域生长,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吸纳水中养分,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常见的浅水植物有香蒲、莎草等。
2. 深水植物深水植物适应较深的水域生长,其茎与叶长而细软,能够适应强水流的冲击。
深水植物的密度大、生长快,能够有效吸纳水质中的养分,净化水体。
常见的深水植物有香蒲、莎草等。
3. 湿生植物湿生植物适合在相对潮湿的环境中生长。
它们扎根于土壤中,形成复杂的根系,并在地下部分积累养分。
湿生植物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能有效降解有机物和矿物质,提高水质。
常见的湿生植物有马齿莲、蒲苇等。
4. 沿岸植物沿岸植物又称为岸生植物,生长在水与陆地交界处或稍高于水面的地带,在防止土壤侵蚀、蓄水和稳定水土的同时,还能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供给。
常见的沿岸植物有芦苇、香蒲等。
三、植物的适应环境及选择人工湿地是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不同的湿地环境对植物的适应要求不同,因此在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需充分思量湿地的环境特点。
1. pH值及湿度pH值和湿度是湿地环境的重要指标,不同的植物对pH值和湿度有不同的适应性。
例如,鳞茎植物对酸性环境适应性较强,可选用紫菜稻、水韭菜等;耐旱植物适合湿度较低的地区,可选用海州芦苇、苦草等。
2. 光照及温度光照和温度是植物生长和养分吸纳的重要因素。
《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作用和选择》篇一一、引言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水生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将详细探讨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选择。
二、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作用1. 净化水质: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降低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有效改善水质。
同时,水生植物还可以吸收和降解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一步净化水源。
2. 稳定生态系统:水生植物为人工湿地提供了稳定的生态环境,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同时,水生植物通过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3. 调节气候:水生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以调节湿地的气候,降低环境温度,提高空气湿度。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三、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选择在选择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净化能力、观赏价值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水生植物及其特点:1. 菖蒲属植物:如菖蒲、石菖蒲等,具有较强的耐寒性、耐阴性和适应性,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强,是人工湿地中常用的植物之一。
2. 荷花类植物:荷花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同时其根茎可以吸收和转化水中的营养物质。
因此,荷花常被用于具有较高观赏要求的人工湿地中。
3. 慈姑类植物:如慈姑、芦苇等,具有较强的耐旱性、耐盐碱性和净化能力。
这些植物在盐碱地或轻度污染的湿地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4. 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苦草等,它们能在水下生长并吸收营养物质,有效降低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同时,沉水植物还能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四、选择水生植物的注意事项在选择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根据湿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良好的植物种类。
2. 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
选择的水生植物应具有良好的生态习性,能够与其他生物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作用和选择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系统,在城市规划、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水生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对水体中的水质有显著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和选择。
一、水生植物在水质改善中的作用1.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和稳定底泥中的有机物,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水生植物根系庞大,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减少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生长。
2. 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具有吸附和稳定作用。
水生植物根系和叶片表面能够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3. 水生植物可增加水质的氧含量。
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的缺氧状态。
二、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选择1. 荻草类植物:荻草类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适应水体中的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环境。
例如香蒲、芦苇等,根系发达,能充分吸收底泥中的营养盐。
2. 凤眼莲类植物:凤眼莲具有很高的富营养化指数,对底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吸收能力较强。
它们的叶子广泛,增加水面积,促进水体中的氧气交换。
3. 眼子菜类植物:眼子菜具有善于吸收污染物质、适应性广以及生长迅速的特点。
在水体富营养化较严重或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情况下,种植眼子菜可以有效净化水体。
4. 黄菖蒲类植物:黄菖蒲根系发达并且叶片多,能够增加水面积,为水体提供更多的氧气。
同时,黄菖蒲还具有一定的富营养化指数,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总之,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对水质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合理选择和配置水生植物,可以提高人工湿地的治理效果,有效改善水体环境质量。
但是同时也需要注意,不同水生植物对生境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选取适宜的水生植物时应考虑本地水质特点、气候条件以及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引言:近年来,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生态修复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而选择合适的植物是构建有效人工湿地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讨论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探讨适宜的植物类型和特征,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一、人工湿地的作用人工湿地是模仿天然湿地生态系统而建造的人工生态工程。
通过人工湿地,污水中的有机物质、重金属和营养物质等能够通过植物的吸收和降解而去除,从而净化水体。
同时,人工湿地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饵料,吸引各类鸟类和昆虫,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稳定。
因此,人工湿地在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适宜的人工湿地植物类型1.湿地植物湿地植物是指适应湿润环境、耐淹和耐盐碱的植物。
它们具有发达的根系和丰富的叶表面,可通过积水环境中的吸收、释放或降解来净化水体。
例子包括香蒲、芦苇、菖蒲等。
这些植物生长快速、茂密,能够有效地阻止水流的过快流动,增加水中的垂直流速,提升水体的滞留时间,从而促进污染物的处理过程。
2.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适应水中生活的植物,广泛分布于湖泊、河流和水塘等水域环境中。
它们具有发达的气生和水生根系,能够在水中吸收养分和有害物质,使水体净化。
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浮萍、水藻、水葱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富营养化水体修复能力,能有效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养分,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
三、人工湿地植物的特征选择1.适应力强人工湿地植物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耐受较高的盐分和水分含量。
同时,植物对温度、光照和土壤酸碱度等因素的适应能力也很重要。
2.快速生长人工湿地的修复过程需要相对较短的时间。
为了更好地达到修复目标,选择具有快速生长能力的植物,能够加速水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去除过程,提高修复效率。
3.根系发达根系是人工湿地植物重要的功能部位之一。
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够有效提供物质和能量交换,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和有害物质。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
如何选择和搭配适宜的湿地植物,并且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湿地系统中成了我们在营建人工湿地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的选用原则(1)(2)1.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管理简单、方便是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
若能筛选出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将会减少管理上尤其是对植物体后处理上的许多麻烦。
一般应选用当地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
1.2 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① 抗冻、抗热能力由于污水处理系统是全年连续运行的,故要求水生植物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长,而那些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差或不能适应的植物都将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② 抗病虫害能力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易滋生病虫害,抗病虫害能力直接关系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与生存,也直接影响其在处理系统中的净化效果。
③ 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触浓度较高且变化较大的污染物,因此所选用的水生植物除了耐污能力要强外,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围的动植物环境都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1.3 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BOD5、COD、TN、TP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承受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1.4 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因此,应着重选用常绿冬季生长旺盛的水生植物类型。
1.5 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1.6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的基质、植物及其配置》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的污水处理技术,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的基质、植物及其配置。
二、人工湿地基质的选择与配置1. 基质种类人工湿地的基质主要分为两大类:天然基质和人工合成基质。
天然基质包括沙、石、土壤等,而人工合成基质则主要包括砾石、陶粒等。
在污水处理中,一般采用天然基质为主,人工合成基质为辅的方式。
2. 基质配置在人工湿地的设计中,应根据湿地类型、处理目标、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基质。
一般来说,进水区可采用较细的沙土基质,以减缓水流速度,增加水体与基质的接触时间;而好氧区和厌氧区则需采用不同的基质配置,以满足不同生物的需求。
三、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1. 植物种类人工湿地中的植物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挺水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和生态价值;浮水植物如睡莲等,能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沉水植物如金鱼藻等,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氮、磷等物质。
2. 植物配置在人工湿地的植物配置中,应根据湿地类型、处理目标、光照、温度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
一般来说,挺水植物可布置在进水区、好氧区等区域,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则可根据需要灵活配置。
同时,要避免过度密集的植物生长,以免影响湿地的处理效果。
四、基质与植物的配置策略1. 整体布局在人工湿地的整体布局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污施策”的原则,根据实际条件确定湿地的类型和规模。
同时,要合理划分进水区、好氧区、厌氧区等功能区域,确保各区域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2. 基质与植物的协同作用在基质与植物的配置中,应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
一方面,基质为植物提供生长环境,同时也能吸附、净化水中的污染物;另一方面,植物通过吸收、分解等方式,进一步净化水质。
因此,在配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质与植物的相互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
如何选择和搭配适宜的湿地植物,并且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湿地系统中成了我们在营建人工湿地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的选用原则(1)(2)1.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管理简单、方便是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
若能筛选出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将会减少管理上尤其是对植物体后处理上的许多麻烦。
一般应选用当地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
1.2 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① 抗冻、抗热能力由于污水处理系统是全年连续运行的,故要求水生植物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长,而那些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差或不能适应的植物都将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② 抗病虫害能力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易滋生病虫害,抗病虫害能力直接关系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与生存,也直接影响其在处理系统中的净化效果。
③ 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触浓度较高且变化较大的污染物,因此所选用的水生植物除了耐污能力要强外,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围的动植物环境都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1.3 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BOD5、COD、TN、TP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承受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1.4 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因此,应着重选用常绿冬季生长旺盛的水生植物类型。
1.5 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1.6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若所处理的污水不含有毒、有害成分,其综合利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作饲料,一般选择粗蛋白的含量>20%(干重)的水生植物;②作肥料,应考虑植物体含肥料有效成分较高,易分解;③生产沼气,应考虑发酵、产气植物的碳氮比,一般选用植物体的碳氮比为25~30. 5/1;④工业或手工业原料,如芦苇可以用来造纸,水葱、灯心草、香蒲、莞草等都是编制草席的原料。
由于城镇污水的处理系统一般都靠近城郊,同时面积较大,故美化景观也是必须考虑的。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工湿地的工艺设计者和建设者考虑得最多的是植物的独有性和观赏价值等表在因素,没有考虑到栽种该植物后的植株生长效果、湿地的运行效果、生长表现以及对生态的安全性等,导致人工湿地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功能骤降或运行费用剧增,最后导致系统瘫费或闲置。
2.人工湿地植物特性的研究及植物配置分析2.1 根据植物类型分析2.1.1 漂浮植物漂浮植物中常用作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的有水葫芦、大薸、水芹菜、氏禾、浮萍、水蕹菜、豆瓣菜等。
根据对这些植物的植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生命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好,根系发达;②生物量大,生长迅速;③具有季节性休眠现象,如冬季休眠或死亡的水葫芦、大薸、水蕹菜,夏季休眠的水芹菜、豆瓣菜等。
生长的旺盛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10月或9月-次年5月;④生育周期短,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对N的需求量最高。
由于漂浮植物具有上述的植物学特性,因此,在进行人工湿地植物配置的时候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它们各自的优点:①由于这类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强,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当作地方优势品种予以优先考虑;②人工湿地系统中,水体中养分的去除主要依靠植物的吸收利用,因此,生物量大、根系发达、年生育周期多和吸收能力好的植物成为我们选择的目标;③利用植物季节性休眠特性,我们可以给予正确的植物搭配,如冬季低温时配置水芹菜而夏季高温时则配置水葫芦、大薸等适宜高温生长的植物,以避免因植物品种选择搭配单一而出现季节性的功能失调现象;④由于这类植物以营养生长为主,对N的吸收利用率要高,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重视其对N的吸收利用效果,可作为N去除的优势植物而加以利用,从而提高系统对N的去除效果。
2.1.2 根茎、球茎及种子植物这类植物主要包括睡莲、荷花、马蹄莲、慈姑、荸荠、芋、泽泻、菱角、薏米、芡实等。
它们或具有发达的地下根茎或块根,或能产生大量的种子果实,多为季节性休眠植物类型,一般是冬季枯萎春季萌发,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4-9月。
根茎、球茎、种子类植物具有以下特点:①耐淤能力较好,适宜生长在淤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生长离不开土壤;②适宜生长环境的水深一般为40-100CM左右;③具有发达的地下块根或块茎,其根茎的形成对P元素的需求较多,因此,对P的吸收量较大;④种子果实类植物,其种子和果实的形成需要大量的P和K元素。
(3)由于这类植物具有以下特点,因此在进行人工湿地植物应用配置时应予以充分考虑:①基于这些植物的特性,其应用一般为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和湿地的稳定系统;②利用这些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块根、球茎和果实的生长)需要大量的P、K元素的特性,将其作为P去除的优势植物应用,以提高系统对P的去除效果。
2.1.3 挺水草本植物类型这类植物包括芦苇、茭草、香蒲、旱伞竹、皇竹草、藨草、水葱、水莎草、纸莎草等,为人工湿地系统主要的植物选配品种。
这些植物的共同特性在于:①适应能力强,或为本土优势品种;②根系发达,生长量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存,对N和P、K的吸收都比较丰富;③能于无土环境生长。
根据这类植物的生长特性,它们可以搭配种植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也可以种植于表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
根据植物的根系分布深浅及分布围,可以将这类植物分成四种生长类型,即深根丛生型、深根散生型、浅根丛生型和浅根散生型。
(1)深根丛生型的植物,其根系的分布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分布较深而分布面积不广。
植株的地上部分丛生,如皇竹草、芦竹、旱伞竹、野茭草、薏米、纸莎草等。
由于这类植物的根系入土深度较大,根系接触面广,配置栽种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更能显示出它们的处理净化性能。
(2)深根散生型植物根系一般分布于20-30CM之间,植株分散,这类植物有香蒲(对环境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有一定耐寒能力。
为喜光植物,不耐荫,要求土壤松软肥沃。
)、菖蒲、水葱、藨草、水莎草、野山等,这类植物的根系入土深度也较深,因此适宜配置栽种于潜流式人工湿地。
风车草全年保持生长,即使在冬天仍能维持一定的生长速率. 种植风车草的潜流型人工湿地对TN、TP、COD和BOD的去除率分别为64%、47%、74%和74%,(3)浅根散生型的一些植物如美人蕉、芦苇、荸荠、慈姑、莲藕等,其根系分布一般都在5-20CM之间。
由于这些植物的根系分布浅,而且一般原生于土壤环境,因此适宜配置于表流式人工湿地中。
(4)浅根丛生型的植物如灯心草、芋头等丛生型植物,由于根系分布浅,且一般原生于土壤环境,因此仅适宜配置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
2.1.4 沉水植物类型沉水植物一般原生于水质清洁的环境,其生长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因此,沉水植物只能用作人工湿地系统中最后的强化稳定植物加以应用,以提高出水水质。
2.1.5 其它类型的植物一些如水生景观植物之类的,由于长时间的人工选择,使其对污染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弱,因此也只能作为最后的强化稳定植物或湿地系统的景观植物而应用。
2.2 根据植物原生环境分析根据植物的原生环境分析,原生于实土环境的一些植物如美人蕉、芦苇、灯心草、旱伞竹、皇竹草、芦竹、薏米等,其根系生长有一定的向土性,配置于表面流湿地系统中,生长会更旺盛。
但由于它们的根系大都垂直向下生长,因此,净化处理的效果不及应用于潜流式湿地中;对于一些原生于沼泽、腐殖层、草炭湿地、湖泊水面的植物如水葱、野茭、山、藨草、香蒲、菖蒲等,由于其生长已经适应了无土环境,因此更适宜配置于潜流式人工湿地;而对于一些块根块茎类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慈姑、芋头等则只能配置于表面流湿地中。
2.3 根据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类型分析根据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情况分析,由于潜流式人工湿地湿地系统填料之间的空隙大,植物根系与水体养分接触的面积要较表流式人工湿地湿地广,因此对于营养生长旺盛、植株生长迅速、植株生物量大、一年有数个萌发高峰的植物如香蒲、水葱、苔草、水莎草等植物适宜栽种于潜流湿地;而对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存,生长相对缓慢,一年只有一个萌发高峰期的一些植物如芦苇、茭草、薏米等则配置于表面流湿地系统。
2.4 根据植物对污水的适应能力分析不同植物对污水的适应能力不同。
一般高浓度污水主要集中在湿地工艺的前端部分。
因此,在人工湿地建设时,前端工艺部分如强氧化塘、潜流湿地等工艺一般选择耐污染能力强的植物品种。
末端工艺如稳定塘、景观塘等处理段中,由于污水浓度降低,因此可以更多考虑植物的景观效果。
3.小结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建立,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系统建立和植物栽种配置时要将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充分结合起来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不同植物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处理净化效果。
湿地植物的栽种配置要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和系统工艺来确定,对于一些应用工艺围较广的植物类型,要充分考虑其在该工艺中的优势,能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居于主导地位。
为达到全面的处理和利用效果,应进行有机的搭配,如深根系植物与浅根系植物搭配,丛生型植物与散生型植物搭配,吸收N多的植物与吸收P多的植物搭配,以及常绿植物与季节性植物的季相搭配等。
在进行综合处理的一些工艺或工艺段中,切忌配置单一品种,以避免出现季节性的功能下降或功能单一。
作为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人工湿地还要考虑景观搭配。
主要参考资料:(1)长太等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原则《中国给水排水》2003Vol.19(2)今业生态建设集团《耐污染水体净化水生植物筛选及培育技术研究》总结报告(3)有为中国水生蔬菜中国林业1999.12(4)家荣等水生观赏植物化学工业2003.7芦苇根系主要分布在浅层土壤中,7月以前生长缓慢,以后生长加速,冬季也保持较快的生长。
具有生长快,根系发达,耐污能力强,又有经济价值等特点。
风车草、香根草和水鬼蕉根系及地上部分的生长节律相似,9月或10月前生长较快,以后生长减慢甚至停止香根草的根系垂直向下生长,分布较深风车草风车草全年保持生长,即使在冬天仍能维持一定的生长速率.风车草在生活污水中培养10 d后,污水中TN、TP、COD和B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92%、70%和73%,其中风车草对N、P的吸收量分别占净化量的55%和53%.种植风车草的潜流型人工湿地对TN、TP、COD和BOD的去除率分别为64%、47%、74%和74%,与不种植物的人工湿地相比,TN、TP、COD和BOD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8%、19%、14%和13%.香蒲对环境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有一定耐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