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28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36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一、作用于血液的药物:1.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液中的凝血过程,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卒中等血栓性疾病。
常见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
2.止血药物:止血药物主要用于控制出血,常见的止血药物包括酚磺乙胺、伊曲康唑、丹参等。
3.抗贫血药物:抗贫血药物用于治疗贫血病症,可以通过促进红细胞生成、调节铁代谢等方式改善贫血状况。
常见的抗贫血药物有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
4.免疫调节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用于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血液疾病。
常见的免疫调节药物有环磷酰胺、皮质激素等。
二、作用于造血器官的药物:1.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一类可以刺激造血器官进行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放射损伤等疾病。
常见的生长因子有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2.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造血器官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等。
常见的抗肿瘤药物有阿霉素、长春新碱等。
3.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用于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造血器官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等。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有环孢素A、美罗华等。
4.铁剂:铁剂可以补充体内缺铁引起的贫血,常见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常见的铁剂包括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铁等。
血液和造血器官是人体重要的生物系统之一,门诊中广泛应用血液和造血器官相关药物以治疗各种相关疾病。
然而,药物的应用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监测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作用于血液与造血器官的药物血液和造血器官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体温、保护免疫系统等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血液系统可能会发生功能障碍或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药物的使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血液和造血器官恢复正常功能或治疗相关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
1.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物可以防止血液过于凝结,预防血液栓塞的发生。
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血剂如阿比加酮等。
2.血小板抑制剂: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参与血栓形成。
血小板抑制剂可以减少血小板的数量或抑制其功能,从而预防血栓的产生。
常用的血小板抑制剂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3. 造血生长因子:造血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造血器官产生更多的血细胞,用于治疗因骨髓功能不全、放疗或化疗引起的血细胞缺乏症。
常用的造血生长因子包括重组人造血干细胞生长因子(rhG-CSF)和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4.铁剂:铁是红细胞合成的重要成分,而缺铁会导致贫血。
铁剂可以补充体内的铁元素,促进红细胞的合成。
常用的铁剂包括二价铁盐和葡萄糖酸亚铁等。
5.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适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预防移植排斥反应。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和硫唑嘌呤等。
6.补体调节剂:补体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系统,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
补体调节剂可以调节补体系统的活性,用于治疗与补体异常相关的疾病。
常用的补体调节剂包括厄罗培南、丙种球蛋白和肾上腺儿茶酚胺等。
7.治疗白血病的药物: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或诱导其凋亡来实现。
常用的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包括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和长春新碱)、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和免疫治疗药物(如帕珠单抗和尼白格雷等)等。
总而言之,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主要包括抗凝血药物、血小板抑制剂、造血生长因子、铁剂、免疫抑制剂、补体调节剂和白血病治疗药物等。
第二十九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授课日期:2010年5月2-9日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2007级专升本1-2班人数 107名授课老师:谭斌授课时数: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肝素、华法林、枸橼酸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防治。
重点及难点:抗贫血药、叶酸教学内容:见下页(教案正文)第二十九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第一节促凝血药促进凝血因子生成的止血药:Vitk、止血敏氨甲苯酸、氨甲环酸收缩血管的止血药:垂体后叶素维生素K脂溶性:VitK1、K2(天然品)需胆汁参加才能吸收水溶性:VitK3、K4(人工合成品)不需胆汁参加吸收[作用]参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Ⅶ、Ⅸ、Ⅹ的合成。
[用途]用于下列几种情况所致的VitK缺乏:1、阻塞性黄疸2、新生儿3、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4、长期大量应用香豆素类、水扬酸类药[不良反应]K3、K4毒性大,常致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新生儿溶血。
新生儿、早产儿不宜用K3、K4,宜用K1。
酚磺乙胺(止血敏)[作用、用途]1、增加血小板生成;2、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力;3、促进凝血活动性物质的释放4、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浆渗出。
用于各种小血管破裂出血、(如外科手术出血、脑出血、眼底出血、鼻衄)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氨甲苯酸、氨甲环酸[作用、用途]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使纤溶酶原不能转变成纤溶酶,并抑制纤溶酶降解纤维Pr和纤维Pr原的作用。
[不良反应]1、致血栓形成;2、诱发心肌梗塞。
垂体后叶素[作用]收缩毛细血管小A、小V血管平滑肌。
[用途]1、肺咯血;2、消化道V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第二节抗凝血药抗凝血药:干扰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从而防止血液凝固及血栓形成的药。
体内、外抗凝血药:肝素、华法林、枸橼酸钠促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抗血栓药抗血小板药:乙酰水扬酸、潘生丁肝素[作用、用途] P.o无效,注射给药1、在体内、外均有抗凝血作用。
特点:强、快维持时间短。
2、减少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