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130.98 KB
- 文档页数:2
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前沿问题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探索前沿问题对于促进学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动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前沿问题,并分点列出相关步骤。
一、前沿问题的定义和意义1. 前沿问题是指在某一领域的研究中尚未解决或未得到明确答案的关键问题。
2. 探索前沿问题有助于深化学科理论,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3. 前沿问题的解决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确定前沿问题的方法1. 阅读文献和研究综述,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
2. 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交流,获取最新信息。
3. 关注学术期刊和技术报告,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4. 分析社会和技术发展趋势,思考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待解决的挑战。
三、展开学术研究的步骤1. 研究领域的背景了解与问题提出a. 对该领域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研究,了解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b. 根据前沿问题的确定,提出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或假设。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构建a. 搜集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已有研究的基本观点和结论。
b. 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3. 设计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a. 根据研究问题和假设,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
b. 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包括数据收集、实验操作步骤和分析方法等。
4. 数据收集与实验实施a. 根据实验方案,收集相关数据或进行实验操作。
b.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5.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a. 运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b. 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与前沿问题进行对比与讨论。
6. 结论与讨论a.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对于前沿问题的结论。
b. 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讨论,评价自己的研究发现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人工智能与期刊发展融合的机遇、挑战和实践路径研究一、综述人工智能(AI)的发展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包括期刊业。
AI 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期刊的工作效率,也为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让我们看看AI如何帮助期刊业发展。
在内容创作方面,AI 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自动生成文章、摘要甚至图表,大大减轻了编辑的工作负担。
这使得编辑可以更专注于理解和解析复杂的学术问题,从而提高整个期刊的质量。
同时AI还能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挖掘出读者的兴趣点和需求,帮助期刊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读者群体,提供更符合读者需求的内容。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AI的应用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的工作岗位消失。
另一方面AI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它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在处理一些涉及伦理、法律或者社会公正等问题时,我们需要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此外AI的数据收集和处理也可能存在偏见和不公,这需要我们在使用AI的同时,不断完善和优化它的算法。
那么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推动期刊业更好地利用AI呢?我认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既要充分利用AI带来的便利,又要防止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AI伦理规范,确保AI的使用不会侵犯到任何人的权利。
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地对AI进行优化和改进,以便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工作。
AI为期刊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我们需要积极面对这些挑战,充分利用AI的优势,同时也要防止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AI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更好的发展。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过程中,期刊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和发展。
然而人工智能与期刊之间的融合并非一帆风顺,它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研究人工智能与期刊发展融合的机遇、挑战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如何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文/刘曙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术期刊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指明方向。
特别是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这对高品质学术期刊提出衡量标准和基本要求。
此后不久,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旨在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主动对标,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改善办刊机制,采取了许多新的办刊举措,努力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取得了良好效果。
新时代,学术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笔者结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实践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在办刊目标上坚守初心高品质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的初心、使命是: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只有在办刊目标上坚守初心,才能保持定力,保证学术期刊发展的正确方向。
办刊目标的坚守初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学术期刊应力求做到:人民的立场、学理的阐释、学术的表达,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做到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学者办刊与政治家办刊的统一,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弘扬主旋律,反映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为研究导向。
2.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服务于国家、社会、人民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复杂。
在社会主义国家,学术与政治的矛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学术的使命与国家的使命是根本一致的,学术应该发挥自己最大【摘 要】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需要期刊人面向未来、把握规律、主动谋划,在办刊目标上坚守初心,在办刊理念上守正创新,在选题策划上引领创新,在主题宣传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102提高编校水平,实现迅速智能化稿件收录。
[5-6]智能自动排版不仅能够提高出版的效率,还可以保证论文的时效性。
[7-8]另外,AI技术还可以通过推荐算法等方式,为读者推荐与其研究兴趣相关的文章,降低读者寻找文章的难度,提高阅读体验。
1.3 移动端技术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移动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科技期刊出版商来说,推出移动端应用是保持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移动端应用,科技期刊可以随时随地向读者提供最新、最优质的科技研究成果,让科技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移动端技术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移动阅读。
移动端技术可以为科技期刊提供更加优质的移动阅读体验,可以通过App、微信订阅号等进行定期推送期刊更新内容并支持在线阅读。
移动端阅读方便快捷,随时随地查看论文资讯,大大提高了论文引导率和期刊传播效果。
②移动投稿。
移动端技术让科研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提交论文,通过移动端上传、编辑、提交等操作,为投稿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③数据分析。
移动端技术可以为科技期刊提供更加方便和实时的数据分析工具,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更加精准地把握读者群体的需求,了解读者使用期刊的行为特征和趋势。
④交流互动。
移动端技术可以为科技期刊提供一个便利、快捷的交流互动平台,读者和作者之间可以通过社交交流,进行学术研讨和分享,提升期刊的更新频率和知名度。
⑤科技创新应用。
移动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让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应用开始涉及期刊领域,推动数字出版和数字编辑的创新,为更广泛的读者和研究者提供全面、实时的学术成果和资讯。
1.4 多媒体技术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在媒体融合时代,多媒体技术也成为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
多媒体技术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形式。
多媒体技术使科技期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面印刷形式,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呈现信息,例如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研究成果。
- 7 -[基金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项目编号:卓越计划-C-058)。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田旭(1983—),男,河北沧州人,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学术媒体中心副编审;向映姣(1989—),女,湖南桑植人,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学术媒体中心编辑;金程(1995—),男,北京人,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学术媒体中心编辑;薛丽苗(1992—),女,河南焦作人,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学术媒体中心编辑;董怡君(1992—),女,北京人,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学术媒体中心编辑。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科技期刊高质量传播研究—以《机械工程学报》为例◎田 旭,向映姣,金 程,薛丽苗,董怡君[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合出版已经成为出版新业态。
在融合出版背景下,如何推动科技期刊更好地传播,成为出版从业人员不断探索的方向。
文章分析融合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传播的特点,并以《机械工程学报》为例,介绍其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认为科技期刊的高质量传播需要以优质内容为基础,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注重编辑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不断创新发展的融合出版要求。
[关键词]融合出版;多媒体平台;用户需求导向;编辑人才培养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和进步,传统的出版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将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融入出版过程,以多种呈现方式来实现更好传播成为科技期刊出版转型的重要方向,即融合出版[1]。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融合出版的重要性,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如何在融合出版背景下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实现高质量传播,是科技期刊和编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科技传播》1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814008);中国科协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2018KJQK005)。
通信作者:韩焱晶,编审,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期刊中心。
作者简介:徐晖,编辑,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期刊中心。
高永辉,刘婉宁,高琪,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期刊中心。
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有效途径的探索——以《针刺研究》为例徐 晖,韩焱晶,高永辉,刘婉宁,高 琪摘 要 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的工作核心,也是支撑现代期刊长远发展的基石。
文章结合《针刺研究》实例,从“学术侦探”对学术质量层层把关、交融式合作模式开设特色专栏、深度挖掘优质稿件、多形式培育作者及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等方面进行总结,探讨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措施,为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学术侦探;特色专栏;途径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73-0001-04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程,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科技期刊及其刊载的论文学术水平反映着当前的科研水平,也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1],因此,不断提高学术质量应该是科技期刊各项工作的重心,期刊的其他条件及能力均为此而服务。
如何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至关重要,是关系期刊长远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期刊评价是推动我国期刊良性发展以及量化评价科研绩效和成果的重要方法,评价结果也对期刊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本文对期刊评价现状进行了概述,并以《针刺研究》实践为例,探讨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1 科技期刊评价现状各种层次的科技期刊评价活动已开展多年,是反映出版质量的重要方法,常包括对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印刷质量、综合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期刊的数字化和国际化等多方面的考察[2]。
目前涉及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各种评价方法[3]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1)以定性为主的同行评议模式:主要依靠同行专家的评价,其局限性是难以避免专家的主观性。
的前沿或重要话题、前沿热点领域、重要成果、重要学者。
二是组稿能力。
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找准专业领域的专家作者、保障高质量稿源。
三是审稿把关能力。
找准审稿人,利用同行评议和大数据检测技术,提高学术和诚信保障能力。
四是编辑加工能力。
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和出版规范把关能力,还有知识化、碎片化、多媒体、多语言加工编辑能力。
(三)出版传播能力建设重点在于保障期刊的:一是首发能力。
即在世界范围内的论文抢先发表能力。
中国知网推出科技期刊网络首发服务,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科技期刊可以从传统的定期出版的“期”“刊”,转变成定稿后及时出版的“日刊”“时刊”“分刊”,分秒必争,极大地满足了科研工作者抢占科学发现首发权的竞争需要。
二是传达能力。
即在跨文化、跨区域背景下,瞄准细分行业、专业市场,如何能将一流内容推送到终端读者用户。
三是应用能力。
即让论文及其反映的背景资料、过程资料,能真正解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多媒体解读能力,让读者易读易用。
(四)经营发展能力建设重点建设期刊的:一是国际市场发展能力。
包括国际化品牌塑造能力,能在国内外开展线上线下重要的品牌专题活动。
二是渠道拓展能力。
通过自建或合作,具有世界范围内的用户渠道,能够保障刊物到达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图书馆、研究室和个人终端,及时呈现在终端用户的面前。
三是平台传播能力。
平台拥有服务世界范围内的作者、读者专业领域知识服务需要的能力。
四是综合营收能力。
拥有一流的数字化、国际化、市场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较好的市场化资源条件,能够通过市场化发展来解决独立自主和可持续性发展。
经营能力是我们普遍存在的能力短板,舍不得投入,很难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六、结语总之,我国国情不同于西方国家,要走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办刊的体制机制和意识形态管理方面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
新时代办刊必须以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求,站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下去思考办刊的目的。
办刊不仅是要承担其服务学术发展、学科发展的学术使命,还要承担得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争取国际话语权、建设世界强国、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
129了高水平论文。
1.2 基于行业专家的策划组织学术水平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同时对学科动态、热点、难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听取专家建议,并进行选题策划,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可以邀请一位或几位核心专家担任专题主编,组织其行业“朋友圈”的其他专家撰写稿件,这样策划组织的专题学术质量高、影响力大。
以《电子测量技术》一刊为例,2018年编委成员提出:低空安全正在成为国家重点关注问题,编辑部立刻行动策划组织并出版专刊《目标防护与低空安全》,专刊收录了28篇优秀学术论文,包括 5 篇综述性论文和 23 篇研究性论文,立足国际前沿,面向实际需求,具备创新性和实用性,可以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快速、全面地了解目标防护与低空安全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应用现状。
[11]专刊出版后,从表2的引用和下载数据(截至2023年9月28日)可以看出,大部分文章给同行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电子测量技术》编辑部通过坚持积极策划组稿,提升内容的先进性和期刊的学科影响力,于2021年被北大中文核心收录。
2021年7月28日,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闭幕式上,《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编委、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4所总师刘民提出的《地球以外有统一的时间规则吗?》,经过推荐、投票、评选等环节,从400多个问题中入选,被列入中国科协发布的2021年度10个重大科学问题,引起科技工作者广泛关注,对聚焦关键核心问题集智攻关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个重大科学问题的详细论述,就首发在《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21年第4期,文章题目为《空间守时系统概念研究》,这项重要研究的首发,源于刘民总师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支持和热情,同时也与期刊编辑团队一直保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法密不可分。
这里也给出几种发掘行业专家的方法:1)利用期刊自身的编委团队、评审专家团队,以及优秀的作者资源;2)与学术组织(学会、协会、专委会)等建立密切联系,这些学术组织的成员多为行业专家;3)通表1 “精密测量技术”专题高被引论文学术指标题目作者被引次数同期引次排名下载次数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周亮,王振环,孙东辰 等9311713数控机床空间几何误差测量研究进展杨婧,冯其波432739面向掘进机的超宽带位姿检测系统精度分析符世琛,李一鸣,宗凯 等413388高精度重力仪的测量原理与发展现状房丰洲,顾春阳3641158飞秒激光频率梳精密测距技术综述周维虎,石俊凯,纪荣祎,等3161672基于隧道磁阻传感器的车辆探测器研究高俊,王劲东,仇福伟265369关节类坐标测量机关键技术及进展于连栋,赵会宁236348(数据来源:中国知网)表2 “目标防护与低空安全”专题高被引论文学术指标题目作者被引下载遥感数据融合技术文献综述闫晗晗,邢波涛,任璐,等392606基于ROS和激光雷达的AGV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韩昊旻,张崇明,陈志红,等311059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高美蓉15619基于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的库区高精度DEM生成庞治国,雷添杰,曲伟,等15542基于GIS数据的城市路网快速三维建模梁其洋,潘瑜春,吴保国,等12349面向低空安全的三维空中走廊可视化研究综述冯登超11308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饮水机系统设计与实现夏鲲,付夏乐,陈昂辉,等101098 ADS-B在低空空域监视与目标防护中的应用赵万友,李茂10302基于低空无人机的大坝渗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徐陈勇,李云帆,王喜春10416海杂波对机载雷达探测距离的影响王军东8339低空安全监测管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王水璋,姜健,王勇8296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地表植被生物量反演波段优选夏浪,张瑞瑞,陈立平,等7528低空飞行安全气象保障技术吴红军,行鸿彦,张金玉7287飞行器无线系统电磁兼容试验技术研究薛梦麟,薛晨7245无人机低空告警监视系统结构设计探索冯登超,梁力水,刘建强,等5246(数据来源:中国知网)130过数据库检索,发现高被引作者。
《Engineering》全面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探索与实践
延建林;朱琳;张楠
【期刊名称】《中国期刊年鉴》
【年(卷),期】2021(20)1
【摘要】期刊影响力是期刊学术贡献、学术地位、学术认可度以及学术品牌的综
合体现,反映了期刊对一流创新成果的吸引力、对学术研究前沿的预判力、对社会
公众舆论的引导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等。
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是国内唯一的工程综合类学术期刊.
【总页数】4页(P330-333)
【作者】延建林;朱琳;张楠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
【相关文献】
1.《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2.《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3.英文科技期刊组约稿优化路径探索\r——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A
类期刊为例4.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以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为例5.热点专题出版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实践探索——以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科生科技领域前沿探索”实践策略探究本科生科技领域前沿探索的实践策略可以从学科教育、实验探索和科研创新三个方面来探究。
一、学科教育策略:1. 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实践探索的基础,要通过课堂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拓宽学科视野:通过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学术论文,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学科视野,开拓思维。
3. 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和总结等环节,培养科学家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探索策略:1. 学会设计实验:学会科学地设计实验,确定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掌握实验装备和实验技术,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多角度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形成实验报告并与导师、同学进行讨论,深化对实验设计和结果的理解。
3. 学会运用实验室设备和仪器:掌握实验室常用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熟悉实验室的安全规程和实验室操作规范,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科研创新策略:1. 选题和构思:选择一个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并思考问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构思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 数据收集和处理:详细了解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和资料,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 研究开展和成果撰写: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准确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与导师和同行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4. 科研团队合作:利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专业期刊等渠道,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与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提升科研水平和成果的影响力。
本科生在科技领域前沿探索中,可以通过加强学科教育、实验探索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实践策略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科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