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嵌画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包装世界Packaging World 艺术与设计小补丁上的大艺术——延川布堆画的历史渊源研究吴一萍樊海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本文是对陕西省北部地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延川布堆画形成的历史渊源研究。
延川布堆画是延川群众从古至今在长期的劳作生活中所创造的民间文化产物,是他们纪录生活、歌颂传说的一项情感寄托载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性。
无论在色彩,题材还是造型上,延川布堆画都独具地域民俗特色,深刻的展现出陕北地区粗旷,朴实的风格。
文章探索延川布堆画这门艺术的成因及其艺术特色的形成因素,追寻其与历史、地理及人文环境之间的链接关系。
通过分析延川当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来总结其在陕北的地域特色下形成的历史渊源,来追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延川布堆画;地域性;历史渊源一、延川布堆画简介延川布堆画又称延川布贴画,其最初源自于用来对破损衣物进行缝补的补丁,后一些心灵手巧的婆姨出于对美的追求,用零碎布头剪出图案花样装饰在补丁上,逐渐发展为布贴,后来逐步演变成一种独立的民间美术品种。
制作过程是以棉纺织土布染色、打浆为底,剪出图案花型,层层堆叠,粘贴成画,最后以各色绣线做以点缀,装饰并固定画面。
作品通常以民俗传说、戏剧故事以及生活场景为创作题材。
其造型简练概括、粗旷稚拙,也恰好反映出陕北地区和人民淳朴大气的风格及性格特征。
它是一种实用的民间艺术,堪称陕西民间艺术一绝。
是一种装饰和美化日常服装及纺织用品的方式。
通常用于儿童背带、花鞋、被面等。
2009年6月11日,”延川布堆画”被列入了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二、延川布堆画的历史渊源及成因延川布堆画由补丁演化而来,其发生原因与当地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种种条件共同作用孕育了这门土生土长的伟大民间艺术。
它是地域文化的写照,也是我们研究当地历史脉络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参考。
(一)历史文化因素延川所处的陕北地区位于中国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处,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
非遗金箔画介绍非遗金箔画是指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技艺的金箔画制作工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箔画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而备受瞩目。
以下是关于非遗金箔画的一些介绍:1. 制作工艺:基础材料:非遗金箔画的主要原料包括金箔、绢纸、胶泥、颜料等。
粘贴金箔:首先,在绢纸上均匀地涂上一层胶泥,然后将金箔小心地贴在上面,使其完全覆盖绢纸表面。
绘画:金箔上绘制图案,通常采用传统的国画技法,可以是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主题。
上色:在金箔上完成绘画后,可以进行上色,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色彩的丰富度。
固定金箔:最后,用透明的颜料或胶泥固定金箔,以保持其在画面上的稳定性。
2. 特点与技艺:金光闪闪:由于使用真金箔,非遗金箔画具有独特的金光效果,使画面更加璀璨夺目。
传统技法:制作非遗金箔画的过程中,通常采用传统的绘画技法,使得作品既具有现代感又富有传统文化底蕴。
工艺复杂:制作金箔画的工艺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工匠具备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手工艺技能。
高雅艺术:由于其独特的材料和技法,非遗金箔画常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品,适合用于装饰和收藏。
3. 文化价值:传承历史:非遗金箔画传承自古代,代代相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表达:金箔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常常通过画面表达中国传统文学、历史和哲学的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4. 应用领域:艺术收藏:由于其独特性和艺术价值,非遗金箔画常被用于艺术品收藏。
装饰品:金箔画作为装饰品,可以用于家居、酒店、商场等场所,营造高雅的氛围。
文化交流:金箔画也被用于文化交流和礼品赠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金箔画的制作工艺和独特之处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珍品,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年级校本课程《布贴画》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是我国民间常见的手工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通过作品的学习欣赏,尝试布贴画工具、材料与制作过程,塑造体验布贴画学习的乐趣、方法,促进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工艺的热情。
二、教学布贴画的意义布贴画,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
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几块碎布、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孩子们以剪刀代替笔,把自己所见的、所想的剪出来.寥寥数笔,用品、花卉、果蔬、虫鱼、鸟兽、人物等跃然纸上,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如醉如痴。
剪布可以可以通过手部肌肉的锻炼,增强协调性、灵敏性,使学生变得心灵手巧。
布贴画及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学生因为原来一直都没有专门上过布贴画课,对布贴画只有初步的认识,贴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说是少之极少。
但大部分同学非常有兴趣,所以在最初的几堂课中将专门讲一讲有关布贴画的一些几本知识,从一些简单的图案开始作起,让他们对布贴画有兴趣,并慢慢提高难度.五、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耐心的好习惯。
2、题材来源于生活,要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景物。
3、学会看各种折法示意图,了解各种符号的意义。
4、画、剪时要大胆细心,使自己的作品富有创造性。
六、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地使用剪刀、刻刀、毛笔、颜料等工具;掌握剪纸的造型、保存和鉴赏知识.能照着较复杂的剪纸范例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品,鼓励自己设计作品。
难点:熟练地使用剪刀、刻刀、毛笔、颜料等工具;掌握剪纸的造型、保存和鉴赏知识。
知识点概要
布的半立体造型
一、概念
布的半立体造型:运用嵌入、包贴等手法,制作具有一定浮雕效果的布装饰作品,可作为教室或幼儿园活动室的壁挂装饰物。
布嵌画:利用各种不同质地、颜色的碎布,经过剪形、拼嵌而成的布艺制作。
二、制作步骤
1. 构思设计:根据情节需求,首先在白纸上画出基本外形;然后根据画面进行合理的块面分割,一般规律是宜小不宜大。
2. 印稿或画稿:将图稿复印或直接画在泡沫塑料板上。
3. 选料剪料:选择色彩、质地合适的碎布料,从中选择最满意的布料组合与搭配,然后剪下(留1公分左右嵌缝)
4. 刻线:用美工刀或刻刀沿着图稿的轮廓线刻6毫米深的刻槽。
(不宜刻穿泡沫板)
5. 嵌布:将布料沿布边缘用美工刀或平口螺丝刀逐块嵌入泡沫板的刻槽内;
6. 调整:将外露的毛边嵌工整;调整色块,使得画面工整协调。
三、技法提示
1.泡沫塑料板的厚度以1-3公分,密度紧实为宜。
2.制作中药注意画面各种构成元素的协调与对比关系。
布嵌画教案幼儿园教学目标1.了解布嵌画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学习布嵌画的制作方法。
3.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手工能力。
4.促进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布嵌画的概念布嵌画是用各种颜色的布片拼贴成图案,再固定在底布上制成的一种手工艺品。
它可以是动物、植物、人物、景物等图案,色彩丰富,构图严谨。
布嵌画的制作方法准备工作1.准备底布、布片、剪刀、针、线等材料。
2.选择与主题相符的颜色和图案。
制作步骤1.根据图案,将不同的颜色布片剪成相应的形状,可以用剪刀或者模板。
2.按照图案的要求,将不同的布片拼贴到底布上。
3.使用针和线将布片固定在底布上,注意线头的处理,美观大方。
4.如果需要,可以在底布的周围加上装饰线或者做成相框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布嵌画的图片激发幼儿对这种手工艺品的兴趣,同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步:讲解布嵌画的概念和特点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布嵌画的概念和特点,让幼儿们了解这种手工艺品的基本知识。
第三步:演示布嵌画的制作方法老师可以在黑板上或者屏幕上展示布嵌画的制作过程,让幼儿们对这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有个直观的认识。
第四步:幼儿动手制作布嵌画老师可以准备好底布和剪好的布片,让幼儿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来将布片拼贴在底布上,完成一幅作品。
第五步:展示和分享作品等到孩子们的作品都完成后,老师可以让他们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孩子交流对彼此作品的欣赏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1.通过观测孩子们动手制作的过程,判断他们对布嵌画的基本概念是否理解。
2.通过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评价他们的创造力和手工能力。
3.通过和孩子们交流,评价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结布嵌画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手工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主要针对幼儿园小朋友,通过引入、讲解、演示、动手制作和展示分享等环节,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和体验布嵌画制作的过程。
布嵌画简介
布嵌画是镶嵌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据史料记载,镶嵌画的创始者是居住在伊拉克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初的镶嵌画“用小石块组成”,后来人们采用玉石、玛瑙有色玻璃、石块等材料“绘制”代画,这种画具有形象生动、经久不损的特点。
一般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墙面,天花板式地面、首饰等方面,镶嵌画以其色彩的真实性和永久性,制作的多样性以及题材的广泛性而得以在世界上绵延流传。
在美术史上,罗马以及中世纪东罗马时期的镶嵌画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名列前茅。
随着罗马人的足迹,镶嵌画传入了其他地方,各国艺术家都有各自的民族风格,从而发展了这一艺术。
我国的镶嵌画早期大多出现在工艺品上,如殷商时代的铜器曾有错金和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出现,帝王御花园的通道和民间的建筑中发现用卵石镶嵌地面和墙面的镶嵌装饰画面。
而现在的镶嵌画,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新材料的运用,由平面镶嵌发展到高低浮雕上再加镶嵌,丰富了镶嵌艺术的表现形式。
同时,嵌布画又是装饰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分为具象画和抽象画,一般以人物、风景、动物、植物为创作体裁,其形式多通过大小不等的色彩块面而组合呈现它的艺术魅力。
其特点是取材方便、经济,制作效果美观,赋予浮雕感,手感温馨、装饰性强、易学易教,富有创造性,极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步辇图》的美学博览形态分析摘要:《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美学价值。
《步辇图》的整体勾画原则细腻温润,有着立体的层次感。
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表现出了极高的美学艺术。
立足于《步辇图》的艺术价值,本文就《步辇图》的美学博览形态做出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步辇图》;美学形态;艺术价值;形象视觉1 《步辇图》的构图手法从层次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作品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
但从构图手法来说对于《步辇图》的文化保护和传承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步辇图》的美学价值是依托于文物鉴赏的形式展开创业形态或者规划形态的展示,既可以展现历史文物的文化价值,又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文物的固定性传承,极大地促进文物文化价值的普及,确保《步辇图》历史文化的持续性传播。
2 《步辇图》所体现的美学意象在不同美学博览原则的构架下有着不同的组织原则对《步辇图》的艺术表现形态进行制约,高度集中的文物表现性与历史文化组织形态要相互关联、相互搭配,进而对文化博览构架体系进行集中优化。
在《步辇图》艺术形态的表现方面,场景资源进行集中展现,把景象资源集中地展现出来。
在场景的搭配协调上,意识理念进行集中与分化,将历史的美感全面地表现出来,把场景事物进行原则上地分化,将历史文化场景与文化表现手法协调,对图案形态进行集中性的刻画,将历史形态搭配与精神传承集中表达出来,使得文化景象资源集中地展现出来。
学前班美术教案:布艺创意——花布拼贴画。
艺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艺术作品和参与艺术活动,儿童可以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如何让学前班的孩子参与到艺术教育中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些具体的艺术教育项目。
本文将介绍一项非常适合学前班的艺术教育项目:布艺创意——花布拼贴画。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简单地介绍布艺这个实用的手工技能。
布艺创意——花布拼贴画非常适合学前班的孩子,因为它有很多难度不高的部分,而且它可以让孩子自由发挥,从而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
我们需要一些花布。
这些花布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布。
此外,我们还需要一些背景布,用于制作拼贴画的底部。
我们还需要一些剪刀、针线和胶水等工具。
我们需要让孩子们选择他们所喜欢的花布。
当他们做出自己喜欢的选择后,我们可以让他们在一张纸上画下他们将要制作的拼贴画的轮廓。
当然,孩子们也可以选择不画轮廓,而是直接制作他们所喜欢的形状。
我们需要让孩子们为自己的花布制作一些图案和形状。
他们可以用剪刀或者针线来制作花布,然后用胶水将其贴在背景布上。
此外,他们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小物品,例如绒毛球或者纽扣等,来为他们的拼贴画增添一些细节。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鼓励孩子们。
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还应该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帮助他们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
布艺创意——花布拼贴画非常适合学前班的孩子,因为它既可以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又可以简单地介绍布艺这个实用的手工技能。
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帮助他们发展他们的心理和社会技能。
通过鼓励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浅析女工布贴画的审美与创新摘要: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生产一线的青年女工和退休女工组成的创作群体历经二十余年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打造出“大港石化女工布贴画”这一石油企业文化品牌,完善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创新特质,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布贴画;石化女工;审美;创新;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65-01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名布堆画、布摞花,是一种形式感强、装饰性强、内容丰富的美术创作,是我国民间独特的手工艺术。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来自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生产一线的青年女工和退休女工组成的创作群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让布贴画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赢得社会各界的肯定: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东方艺术馆举办画展,赴罗马参加“天津—意大利”文化周活动,大型杂志《中国》以13种文字向110个国家和地区专版介绍,《工人日报》、《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予以关注和报道,成为中国石油文化艺术中知名的企业文化品牌。
一、女工布贴画兼具四美:造型美、材质美、装饰美、实用美一是造型美。
女工们创作的布贴画大胆借鉴了装饰画的炫丽色彩、版画的高度概括、国画的奇巧构图,因而造型上的夸张与变化在视觉上产生了不同感觉,这些感觉随着造型、色彩、材料质感的不同及题材要求的不同而形成轻快、稳重、娴静、活跃、优雅等不同的视觉审美及心理愉悦,富于层次感。
二是材质美。
布贴画艺术除造型外,材料质感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布料之间搭配形成的效果,由于布料的质地、种类、光泽、纹理的不同,出现了质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感受。
三是装饰美。
布贴画有自己的一套艺术语言,有别的画种不能代替的艺术面貌,它有时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强调装饰画面构成,更多地吸收平面具有东方文化意味的艺术语言。
四是实用美。
布贴画具有使用和欣赏的因素,审美从本质上赋予布贴画艺术内涵,而装饰从实用角度界定了布贴画的艺术外延。
布贴画教材布贴画的起源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
它以粗布为原料,用袋装染料直接高温染制成各种颜色,由巧手妇女剪贴而成。
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美术画乡”的延川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延安以东的黄河岸边,受鄂尔多斯草原的影响和蒙汉民间艺术相互渗透,其民间传统艺术具有独特魅力。
延川人在当地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布缝和补花布饰手工艺,创造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贴画。
所谓布缝,就是大面积的拼贴,包括贴块、缝合、镶花和拼接;所谓补花,就是小面积的花饰纹样点缀,即在一块底布上贴、缝、镶上有布纹样的布片。
延川布贴画所表现的内容,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动物、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追求沉着和浓烈的色彩,在大胆夸张的画面之中开拓新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延川人着装戴饰,喜欢红、黄、蓝、绿,布贴画充分反映了当地民众的共同心理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心灵手巧的延川人,把一块块不同形状的布块,便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布贴画,使之折射出当地固有的民族社会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和审美观所赋予的光彩。
布贴画与当地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如:农家妇女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头剪贴虎头、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缀纳在儿童衣帽和鞋子上;有的剪贴成“鱼戏莲”装饰在新婚男女的枕头上布贴画的制作方法1 准备工作制作布贴画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首先,要按照颜色、质地,将布料进行分类放置,再对其进行清洗,除去油渍污垢。
其次,对那些褶皱不平的布料要用电熨斗熨烫,使其平整顺滑。
第三,用于制作作品中特殊部件的布料要进行上浆处理。
方法是:将白乳胶兑上一定比例的水,搅匀后将布料放在胶水中浸泡一会,而后取出晾干备用。
另外,在粘贴布料和拼装作品之前,一定要用清水将手清洗干净。
2 设计底图底图的设计构思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创作者将平时收集的各种图片、资料,加以吸收、改造,把那些适合做布贴画的内容留下,不适合的内容删除,缺少部分做适量添加。
《步辇图》鉴赏作者:王海迪毕丽娜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9期摘要:《步辇图》是唐代人物画,现藏故宫博物院,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
《步辇图》设色典雅绚丽,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线条排布简单明了,细密有致,流畅有力,构图错落富有变化,细节描绘生动,动静结合互衬,是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精品,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艺术价值;艺术性;文化性;现当代艺术一、《步辇图》历史背景公元640年,即唐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第二年到达长安。
当时正处大唐盛世,国泰民安,民族和睦,各名族争相与大唐和亲,一时让唐太宗十分为难。
最后想出一个平等竞争的办法:请各民族派遣大使参加考试,谁考胜了,就把公主嫁给谁家的首领。
最终,吐蕃使臣禄东赞过关斩将,一路领先,取得了考试的胜利。
依照约定,唐太宗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以后,吐蕃人普天同庆,准备了马匹、牦牛、食物和饮水,松赞干布亲率欢迎队伍由拉萨出发直奔青海,隆重迎接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为吐蕃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工艺品、药材、茶叶以及各种书籍。
酿酒、造纸、纺织、缫丝等手工业也在吐蕃相继建立。
过去,吐蕃没有文字,靠结绳记事。
文成公主劝松赞干布设法造字,松赞干布接受了这个建议,终于创造出了包括有30个字母在内的吐蕃拼音文字,即现在的藏文。
从此,汉藏两个兄弟民族一直是和睦相处,频繁往来,永世亲和。
《步辇图》正是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松赞干布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
阎立本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了这一历史进程的开始,歌颂古代汉、藏民族友好交往,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为后世留下了传世名作,功不可没。
二、作者介绍阎立本,唐代雍州万年人。
唐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
擅长书画,最精形似,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
大班美术《布艺贴画》活动背景我们活动的设计源于湖北籍的佘颖奶奶带来的一幅布艺作品。
布艺贴画是湖北的一项民间工艺,在湖北,每位小女孩在小时候都会学这项手艺。
奶奶带来的作品挂在教室的主题墙上,每当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他们就会去讨论这画上有什么动物,有什么颜色,有的还会想知道画是用什么做的;每天接送幼儿的时间,也总会有部分家长流连在这幅画前面,或赞叹或羡慕奶奶的手艺,于是我们觉得请家长一起来参加活动是可行的。
布艺贴画属于民间工艺,从民间美术的角度出发,它不仅蕴含了一种民间文化的传承,还有用色、布局、图案的学习。
就幼儿而言,做这幅画不仅是一种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民间文化的一种欣赏、学习;并且亲子一起完成品,也是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家长和孩子全部。
活动设计(一)目标1.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学用布头剪出图案进行贴画活动。
2.知道布艺贴画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间工艺。
3.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学本领的过程中,感受亲子合作的乐趣。
(二)准备1.各色布头,双面胶,剪刀2.事先与佘颖奶奶联系(三)过程1.导入T:小朋友,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佘颖奶奶很棒的,会很多的本领。
上次教了我们做鞋垫,今天我们看看奶奶要教我们什么本领。
@@我是分割线@@2. 介绍布贴画请奶奶介绍一下布贴画的传统,布贴画的制作方法及如何让画面更美观(如对称花等)3.和家长一起制作布贴画T:刚才我们和奶奶学了布贴画,现在我们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试试看吧。
(父母与孩子一起制作布艺贴画)。
4.展评T:请宝宝来讲讲你和妈妈爸爸做的是什么图案,你做了哪些事情,(可以先请宝宝介绍,再请爸爸妈妈来说说,鼓励那些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自父母的陪同下回答问题。
)5.布置教室:将作品布置在教室的特色主题墙上。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就目标而言,我一共设计了这样三条目标:1.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学用布头剪出图案进行贴画活动。
2.知道布艺贴画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间工艺。
布贴画布贴画:一种创意艺术的表达引言布贴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将彩色纸张、布料和其他材料剪裁成各种形状,并将它们粘贴在平面背景上,以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图像。
这种艺术形式可以用于创作各种风格的作品,从简单的儿童手工作品到复杂的艺术设计。
本文将介绍布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如何制作布贴画。
一、布贴画的起源布贴画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它最早出现在中国和日本的传统艺术中。
在这些文化中,布贴画被用于装饰宫殿、寺庙和家庭。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贴画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地方,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布贴画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布贴画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艺术家们开始将彩色纸、布料和其他材料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各种形式的作品。
布贴画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艺术家们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来对待。
布贴画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在艺术界获得了认可。
许多艺术家开始将布贴画作为他们的主要创作媒介之一,并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三、布贴画的制作过程制作布贴画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简单的步骤。
首先,选择一幅平面背景,可以是画布、纸张或其他材料。
然后,准备好需要使用的材料,比如彩色纸、布料、剪刀、胶水等。
接下来,根据需要的图像或设计,将彩色纸和布料剪裁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可以选择不同颜色和纹理的材料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艺术效果。
然后,用胶水将剪裁好的材料粘贴在背景上,创作出所需的图案。
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其他装饰物,比如细节描绘、文字或其他材料。
这些装饰物可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并赋予作品更多的表达意义。
四、布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布贴画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它可以是抽象的,表达出情感和内心世界;也可以是写实的,刻画出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从简单的形状和颜色到复杂的图案和纹理,布贴画可以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和材料来展示出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技巧。
布贴画也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艺术项目和设计领域。
它可以用于装饰室内空间、创作艺术品、设计海报和广告等。
布嵌画简介
布嵌画是镶嵌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据史料记载,镶嵌画的创始者是居住在伊拉克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初的镶嵌画“用小石块组成”,后来人们采用玉石、玛瑙有色玻璃、石块等材料“绘制”代画,这种画具有形象生动、经久不损的特点。
一般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墙面,天花板式地面、首饰等方面,镶嵌画以其色彩的真实性和永久性,制作的多样性以及题材的广泛性而得以在世界上绵延流传。
在美术史上,罗马以及中世纪东罗马时期的镶嵌画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名列前茅。
随着罗马人的足迹,镶嵌画传入了其他地方,各国艺术家都有各自的民族风格,从而发展了这一艺术。
我国的镶嵌画早期大多出现在工艺品上,如殷商时代的铜器曾有错金和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出现,帝王御花园的通道和民间的建筑中发现用卵石镶嵌地面和墙面的镶嵌装饰画面。
而现在的镶嵌画,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新材料的运用,由平面镶嵌发展到高低浮雕上再加镶嵌,丰富了镶嵌艺术的表现形式。
同时,嵌布画又是装饰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分为具象画和抽象画,一般以人物、风景、动物、植物为创作体裁,其形式多通过大小不等的色彩块面而组合呈现它的艺术魅力。
其特点是取材方便、经济,制作效果美观,赋予浮雕感,手感温馨、装饰性强、易学易教,富有创造性,极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