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公开课循环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2
循环结构说课教案教材地位: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结构是算法三大逻辑结构中应用广泛的一种,并且循环结构是学习循环语句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
对程序框图有了初步了解。
但学生的抽象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实例引入及分析。
使学生在理解循环结构的基础上掌握循环结构的应用。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循环结构,区分直到型和当型两种循环结构,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种循环结构。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二、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方法:本节课难度较大,故遵循问题引导,循序渐进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并辅以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方法:运用观察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抽象概念相传古代印度的舍罕王要褒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西·达依尔。
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只要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放一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放2粒,第3个小格放4粒,按此规律每一小格加一倍,一直放到第64格(国际象棋棋盘是8×8=64格),我就感激不尽了。
”国王想:“这还不容易!”让人扛来一袋小麦,但不到一会儿全用没了,再来一袋很快又没有了,结果仓库里的粮食都用完还不够。
国王奇怪,怎么也算不清这笔账。
请你设计算法求国王需要奖赏多少麦子。
列出式子:1+2+22+23+…+263如何求1+2+22+……+263的值?算法分析:第1步:0+1=1第2步:1+2=3第3步:3+22=7第4步:7+23=15……问题:(1)前后两步之间有什么关系?(2)最后三步是什么?分析:第1步:S1=1第2步:S2=S1+2第3步:S3=S2+22……从第二步起每一步都是用上一步的结果加下一个数从而得出最后三步。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循环结构》是数学必修3的内容。
(1)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算法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算法思想已逐渐成为每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
(2)本节课的内容是循环结构,它与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是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任何一个算法。
并且循环结构是算法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它的重要性就是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优势,也即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教学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概念梳理循环结构(1)概念: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的条件重复执行某些步骤执行某些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步骤称为循环体.可以用如图①②所示的程序框图表示.(2)直到型循环结构:如图①所示,其特征是:在执行了一次循环体后,对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就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终止循环.(3)当型循环结构:如图②所示,其特征是: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对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否则终止循环.总结:对循环结构的理解:①循环结构中必须包含条件结构,以保证在适当的时候终止循环.②循环结构内不存在无终止的循环.③循环结构实质上是判断和处理的结合,可以先判断,再处理,此时是当型循环结构;也可以先处理再判断,此时是直到型循环结构.④循环结构中常用的几个变量:计数变量:即计数器,用来记录执行循环体的次数,如i=i+1,n=n+1.累加变量:即累加器,用来计算数据之和,如S=S+i.累乘变量:即累乘器,用来计算数据之积,如P=P*i.⑤在程序框图中,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先给这些变量赋初始值.一般情况下,计数变量的初始值为1,累加变量的初始值为0,累乘变量的初始值为1.⑥循环过程非常适合计算机来处理,因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非常快,执行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计算,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且能保证每次的结果都正确.二、当型循环结构和直到型循环结构的区别分析:循环结构的功能是根据条件是否成立,以决定是否重复执行某些操作.根据执行循环体的条件可以分为两种循环,如图(1)(2)所示.当型循环结构:对应的程序框图如图(1),它的特点是:先判断条件,只要条件满足,就反复执行循环体,当条件不满足时才终止循环.当型循环结构可能一次也不执行循环体.直到型循环结构:对应的程序框图如图(2),它的特点是: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只要条件不满足,就反复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才终止循环.直到型循环结构至少要执行一次循环体.设计程序框图时,如果用当型循环结构和直到型循环结构解决同一个问题,其循环终止的条件对立.当型循环结构终止的条件是不满足条件,而直到型循环结构终止的条件是满足条件.三、布置作业P97【练习1】教学反思略。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循环结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2.3.3节的内容。
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中常用的一种语法结构,也是三大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知识点,循环结构在程序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VB程序之前,一直学习的是计算机应用软件,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就是动动手操作,存在一定的不多动脑筋的学习惰性。
但是在学习VB程序这一部分的时候,很多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前面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学生会有一种恐慌心理,很容易觉得程序设计很难,产生放弃想法。
在本章的前部分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VB界面设计,以及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这些内容并不十分难,学生还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教学思路: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基础之上,初步掌握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但多数学生对程序设计兴趣不大,因为学生认为生活离程序设计过于遥远,而且程序设计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非常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所以本节课主要从注重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能力训练与问题解决相联系,才能激起学生摘取的兴趣,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教师仅引领,通过反馈逐步提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领悟技术中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理解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学会用For…Next语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对循环结构的语句进行剖析,使学生掌握循环结构的基本格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运用循环结构解决生活中的能力,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For…Next语句的语法格式及执行过程。
循环结构教案教案:循环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能够使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编写简单的循环结构程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循环结构的作用和优势。
2. 能够运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归纳循环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能力。
2. 演示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循环结构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提出对循环结构的疑问。
2. 讲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幻灯片和板书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循环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3. 分析循环结构的应用场景:通过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循环结构解决这些问题。
4. 演示循环结构的使用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如何编写循环结构程序,并将结果输出。
5. 练习循环结构的应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循环结构编写程序,并运行验证。
6. 总结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循环结构的特点和作用,并解答疑惑。
7.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循环结构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五、教学资源:1. 教学幻灯片。
2. 板书。
3. 计算机。
4. 相关的编程工具和参考资料。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参与状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3. 小组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提出改进建议。
七、教学手段:1. 讲义:提供给学生参考和复习。
八、板书设计:循环结构- 概念:在程序中重复执行某段代码的结构。
- 作用:节省代码量,提高程序的灵活性和效率。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讲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具体的演示和实践,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和互动。
但是,有些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遇到了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循环结构的应用公开课优秀教案引言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循环结构的应用。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循环结构的定义、原理和各种类型,并学会在编程中使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
教学目标- 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循环结构- 熟练运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编程能力教学内容1. 循环结构的定义和原理- 介绍循环结构的概念和用途- 解释循环结构的工作原理和执行过程2. 常见的循环结构类型- 讲解while循环、do-while循环和for循环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比较不同类型循环结构的优劣3. 编程中的循环结构应用- 演示如何使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示例代码和练题目供学生实践4. 错误处理和调试技巧- 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循环错误和调试方法- 分享一些调试经验和技巧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循环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循环结构的兴趣。
2. 授课:详细讲解循环结构的定义、原理和各种类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实践:提供实际问题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 深化:进一步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结构的优化方法和应用领域。
5. 结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对于循环结构的思考和进一步研究动力。
教学评估- 学生作业:布置编程作业,要求学生使用循环结构解决指定问题。
-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循环结构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 测验:设计简单的选择题和编程题,测试学生对循环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幻灯片:提供详细的教学内容和示例代码。
- 编程环境:提供学生编写和测试代码的工具和平台。
结论通过本次公开课,学生将对循环结构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
这将对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其未来的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循环结构教案教案标题:循环结构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功能,提高他们的分析、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循环结构在编程语言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包括条件循环和计数循环。
2. 能够编写使用循环结构的程序,包括while循环、for循环和嵌套循环。
3. 掌握在编程中利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循环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2. while循环和for循环的使用方法。
3. 嵌套循环的设计与应用。
教学准备:1. 计算机与投影仪。
2. 笔记本电脑或编程软件工具。
教学过程:1. 引入循环结构的概念(5分钟)- 使用图示或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的概念,并解释条件循环和计数循环的区别。
- 提问学生是否接触过循环结构的应用场景。
2. 介绍while循环和for循环(15分钟)- 分别讲解while循环和for循环的语法结构和使用方法。
- 通过示例代码演示循环的执行过程,并解释循环变量和循环条件的作用。
3. 分组练习编写循环程序(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使用while循环或for循环编写相关程序解决问题。
- 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思考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他们的程序。
4. 嵌套循环的设计与应用(15分钟)- 介绍嵌套循环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 通过示例代码演示嵌套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探讨优化嵌套循环的策略。
5. 团队竞赛(15分钟)- 将学生分成竞赛小组,给出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求他们设计并编写一个使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程序。
- 规定竞赛时间,并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和竞争。
- 分享并评选出最佳解决方案。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循环结构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循环结构》说课稿高一数学组宋詰【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法分析(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教法及学法】本节课我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
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温故求新引例:写岀求1 + 2 + 3 +…+ 100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一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
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牛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牛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讲授新课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1】选择“累加器”作为载体,借助“累加器”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 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1)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引例“求1 + 2 + 3 + -.- + 100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孔=S] + 2, $3 = $2 + 3,为=归+ 4,…,s n = s n_{ + n (n= 2,3, • • • ,100)用递推公式表示为:[S[ = 1⑺=2,3, (100)[S n =仏 + n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片二仏+〃中使用了®,»宀,…则oo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
《循环结构》教案梁长春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数学的重要基础,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算法思想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算法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基本算法语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循环结构是程序框图的一种基本逻辑结构。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循环结构的意义,体会循环结构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的结论的基础。
另外,高问题,因此,学生具备类比简单d i=的赋值得出sum sum n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通过对引例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尝试整理成程序框图。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学生应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并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究,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体会算法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识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为循环结构中的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五)教材处理教材中直接给出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再对循环结构进行讲解,这样做使学生对循环结构的根本意义很难理解。
《循环结构》讲义在编程的世界里,循环结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工具。
它就像是一个勤劳的小助手,能够帮助我们自动、重复地执行一系列的操作,大大提高了程序的效率和功能。
循环结构,简单来说,就是让一段代码按照一定的条件和规则,不断地重复执行。
想象一下,你需要打印 1 到 100 这 100 个数字,如果没有循环结构,你就得手动一个一个地写 100 行代码来实现。
但有了循环,只需要几行代码就能轻松搞定。
在大多数编程语言中,常见的循环结构有三种:for 循环、while 循环和 dowhile 循环。
先来说说 for 循环。
for 循环通常有三个部分:初始化、条件判断和更新。
初始化部分用于设置循环的初始值,比如从哪个数字开始;条件判断部分决定循环是否继续执行,如果条件为真,就继续执行循环体里的代码,否则就结束循环;更新部分则在每次循环结束后,对循环变量进行修改,为下一次循环做准备。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计算 1 到 10 的和,可以这样写 for 循环:```javaint sum = 0;for (int i = 1; i <= 10; i++){sum += i;}```在这个例子中,`int i = 1` 是初始化,`i <= 10` 是条件判断,`i++`是更新。
循环体里的代码`sum += i` 就是每次把当前的`i` 值加到`sum` 中。
接下来是 while 循环。
while 循环只有一个条件判断,如果条件为真,就执行循环体里的代码,执行完后再次判断条件,直到条件为假时结束循环。
比如,还是计算 1 到 10 的和,用 while 循环可以这样写:```javaint sum = 0;int i = 1;while (i <= 10) {sum += i;i++;}```这里先初始化`i` 为 1,然后在 while 循环里判断`i` 是否小于等于 10,如果是就执行循环体里的代码,同时把`i` 的值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