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准工时的设定
- 格式:docx
- 大小:59.26 KB
- 文档页数:4
工时定额标准及计算方法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标准工时=正常工时X(1+宽放率);宽放率=(标准工时-实测工时)/实测工时*100%=管理宽放率+生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经过速度评比)+机器自动作业工时(不可作速度评比)的总和;宽放率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的总和:1.生理宽放一般取2%~5%。
2.疲劳宽放一般取5%~20%;3.管理宽放一般取3%~10%4.特殊宽放电子制造业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取10%21.75天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月计薪天数,无论某个月您的实际上班天数大于21.75天(如7月份、8月份)还是小于21.75天(如10月份、春节所在的那个月),月计薪天数都是按照21.75天计算的。
这个21.75天只是为计算加班工资有一个统一的公式,并不是平时计算月工资用的。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法律依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标准时间=观测时间*评比系数*(1+宽放率)=正常时间*(1+宽放率)观测时间:是实际观测得到的时间值的平均,而观测时间由于受到作业者熟练度、工作意愿、情绪等的影响,并能代表真实的情况,故此应加以修正,乘上一定的评价系数,求得实际时间作为标准时间的主体,而实际时间应考虑一定的宽放,作为疲劳、等待、喝水、上厕所等必须要项的预备,这样才得到标准时间。
评比系数: 评比是一种判断或评价的技术,目的是将实际的操作时间调整到平均工人的正常速度。
标准工时的制定方法
1、秒表测量法,即使用秒表(也叫码表)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通常选择一般熟练员工在正常环境下作业,进行时间测量;秒表测量也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使用多次测量,也可以选择连续测量;既定时间标准设定(PredeterminedTimeStandards,PTS)法它是将构成工作单元的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基本动作,对这些基本动作进行详细观测,然后做成基本动作的标准时间表。
2、模特法,即将人体的各种动作分解为21种基本的动作,制定标准工时的时候,将员工作业的动作分解成模特法中对应的动作,并根据对应动作相对应的时间来制定标准工时,模特法中最基本的动作单元时间为0.129秒,可以根据熟练度等条件不同而加以调整。
3、简明工作因素法(BWF:BriefWorkFactor),BWF也是将各种动作分解成基本动素,基本单位为BU,每个BU的时间为0.06秒,每个动素为5个BU,通过将员工动作分解为BWF中的基本动素,以制定标准工时。
标准时间的设定一、标准工时概要1、什么是标准工时(Standard Time)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1.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公斤。
2.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
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
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生产计划;2.人工工时计划及人员计划;3.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4.用于制造产品的人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包括记件工资的标准;5.对客户的估价与报价;6.设备及工装的需求计划;7.革新与改善的成绩评价。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3、标准时间的构成大多数的标准时间是由"标准主体作业时间"和"标准准备时间"构成。
此两项又分别由净作业时间和宽放时间构成。
标准主体作业时间与标准准备时间是完成工作所必须进行的作业包括有效的机械作业以及事前准备和中间准备所消耗的时间。
标准时间的设定一、标准工时概要1、什么是标准工时(StandardTime)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1.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公斤。
2.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IE 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
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
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生产计划;2.人工工时计划及人员计划;3.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4.用于制造产品的人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包括记件工资的标准;5.对客户的估价与报价;6.设备及工装的需求计划;7.革新与改善的成绩评价。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3、标准时间的构成大多数的标准时间是由"标准主体作业时间"和"标准准备时间"构成。
此两项又分别由净作业时间和宽放时间构成。
标准主体作业时间与标准准备时间是完成工作所必须进行的作业包括有效的机械作业以及事前准备和中间准备所消耗的时间。
标准工时核定标准1目的规范公司所属产品的标准工时制定,建立合理、标准的工时管理制度,使标准工时具有完整性及生产升轿呈、计划合理与准确。
2适用范围生产部所有产品的标准工时制定。
3管理要求3.1定义:3.1.1标准工时:在规定的工作环境下,用规定的标准标准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普通熟练作业员的正常作业速度完成一定的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3.1.2宽放时间:指作业员除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必须停顿及休息的时间。
包括作业员个人事情引起的延迟、疲劳或无法避免的作业延迟等时间。
对于没有规定发生时间、发生频率、所需时间的不规则要素作业,并不在正常时间范围之内,则属于宽放时间。
3.1.3标准速度:没有过度体力和精神疲劳状态下,每天能连续工作,只要努力就容易达到标准作业成果的速度。
3.2规范要点:3.2.1标准工时的建立:321.1标准工时构成:①标准工时=正常工作时间+宽放时间②宽放时间=现场核定时间X(1+宽放率)1)私事宽放时间:作业员在作业过程中,满足生产需求的宽放时间,如上洗手间、喝水等。
2)疲劳宽放时间:为了补偿工作过程中体力和精神疲劳,采取的休息或操作速度减弱的宽放时间。
3)作业宽放时间:补偿作业过程中发生不规则的要素作业或无法预测的作业,如处理生产不良品、设备报修等。
4)车间宽放时间:车间宽放时间是对于个体差异产生损失的补偿。
如作业员熟练度的差异、工位编排产生的差异等。
3.2.1.2正常工作时间:32121主体作业时间,指作业员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的作业,能达到作业目的且能创造作业价值的作业,如改变产品特性等。
3.2.1.2.2副作业时间,指作业员在完成主体作业时所需要的辅助工作时间。
如工具拿取、自主检查等。
3.2.1.3宽放率:宽放系数表:宽放名称私事宽放疲劳宽放作业宽放车间宽放合计宽放范围1%〜5%2%〜6%口〜7%O〜5%宽放率5%5%5%4%19%注:宽放种类很多,但在实际计算标准工时时,不能将所有宽放都考虑在内,因为宽放越多说明作业效率越低,一般宽放率在10%~20%之间为正常值,根据公司所有产品特点总宽放率设置为10%~20%o3.2.2标准工时具体的制定方法:目前标准工时制定的方法有秒表核定法、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液PTS\综合数据法、投影法、MTM法。
标准时间的设定一﹑标准时间概要1﹑标准时间(简称ST)的定义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1)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公斤。
(2)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
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
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2.1能效管理:效率是对标准时间达成程度的指数,标准时间设定之后,管理人员必须督导作业员在标准时间内完成作业。
2.2日程管理:制造部门依据标准时间计算出应生产的产品数量、安排人员设备的配置、日程计划、生产管理等工作,以达成要求的数量。
2.3人员成本计算:标准时间是计算人员成本的基本数据。
2.4评价参数: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的参数。
2.5设备能力:机器设备具有多少能力,必须依据标准工时来计算分析,以作为设备购买之依据,及采取适当之应变措施。
标准时刻的设定一﹑标准工时概要1﹑标准工时含义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刻。
它具有以下五项要紧因素﹕(1) 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同时不易 引起疲乏。
(2) 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 明白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 作业方法﹕作业标准 的方法。
(4) 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一般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 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全然原那么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2﹑标准工时的构成大多数的标准时刻是由“标准主体作业时刻〞和“标准预备时刻〞构成。
此两项又分不由净作业时刻和宽放时刻构成。
如以如下面图(1)标准主体作业时刻与标准预备时刻是完成工作所必须进行的作业包括有效的机械作业以及事前预备和中间预备所消耗的时刻。
两项净时刻总和称为正常时刻。
宽放时刻普遍以相关于正常时刻的比率﹐即宽放率的形式表示﹐标准时刻的表述公式如下﹕标准时刻=正常作业时刻+宽放时刻=正常作业时刻*(1+宽放率)=净作业时刻*〔1+评定系数〕*〔1+宽放率〕宽放比率表二﹑标准时刻的设定标准时刻的设定方法总体大致分为经验估算及科学的时刻分析与时刻预置(PTS)法等对瞧测时刻进行评选求得正常作业时刻﹔对正常作业时刻进行宽放﹐求得标准时刻。
公式如下﹕标准时刻=正常作业时刻*(1+宽放率)标准时刻标准主体作业时刻净作业时刻宽放时刻一般宽放特别宽放 标准预备时刻净作业时刻宽放时刻一般宽放特别宽放图示:标准时刻的构成=瞧测时刻*评选系数*(1+宽放率) 1﹑时刻评选(Rating) (1)时刻评选介绍时刻评选是一种判定与评价的技朮﹐其目的在于把实际作业时刻修正到合理的作业速度下的时刻﹐消除因被测量人个人的工作态度﹑熟练度及环境因素对实测时刻的碍事。
具体碍事作业者的因素如图(2)所示。
标准工时核定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内部工时管理,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员工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员工的工时核定管理,包括全日制员工、兼职员工、临时员工等。
第三条工时管理应遵循合理、公平、公正、合法的原则,确保员工工作时间的合理安排,同时保障员工的休息和健康。
第四条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工时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工时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实施步骤。
第二章工时核定第五条公司应制定标准工时制度,明确每周工作时间、加班情况、休息时间等具体规定,如下:1. 每日工作时间为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2. 加班工作时间应经过员工本人申请,并得到主管的批准;3. 加班工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支付,并不得少于国家规定的标准;4. 每日必须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连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5. 员工有权利拒绝超时加班,并不得因此被公司处罚。
第六条公司应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员工特殊需求,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如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等。
第七条员工的工作时间记录应当真实可靠,每日签到、签退时间应有明确记录,加班情况也应有相应记录。
第八条公司应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核定工时情况,并及时调整,确保员工工作量和工时的合理安排。
第三章工时管理第九条公司应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或人员负责工时管理,明确责任,落实监督管理。
第十条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员工的工时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第十一条公司应向员工普及工时知识,培养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第十二条公司应建立员工加班审核机制,确保加班工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第四章处罚与奖励第十三条对于违反工时管理规定的员工,公司可以给予批评、警告等处罚。
严重者,可执行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十四条对于工时管理优秀的员工,公司可以给予奖励,如表扬、奖金等。
第五章附则第十五条本制度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十六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工时制度,即工作时间制度。
我国目前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
一、标准工时制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第七条及《〈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问题解答》第一条规定,标准工时制是指实行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一般周休息日为星期六和星期日)的工作制度。
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针对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的企业的部分职工,采用的是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1、【以周计算】周期内总工作时间不超过40个小时。
2、【以月计算】周期内总工作时间不超过166.64小时,通常用167小时来计算。
月工作日:250天/年÷12月≈20.83天20.83天×8小时/天=166.64小时3、【以季度计算】周期内总工作时间不超过500小时。
季工作日:250天/年÷4季=62.5天62.5天×8小时/天=500小时4、【以年计算】周期内总工作时间不超过2000小时。
年工作日:365天/年-104天/年(休息日)-11天/年(法定休假日)=250天250天×8小时/天=2000小时用人单位要求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应在取得本单位工会组织同意的基础上,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实施。
法律依据原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部发〔1994〕503号)第五条规定,企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职工,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即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一)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二)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三)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
作业标准工时的设定
一﹑标准工时概要
1﹑什么是标准工时(Standard Time)
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
(1)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公斤。
(2)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
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
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
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
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生产计划﹔
(2)人工工时计划及人员计划﹔
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
(3)用于制造产品的人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包括记件工资的标准﹔
(4)对客户的估价与报价﹔
(5)设备及工装的需求计划﹔
(6)革新与改善的成绩评价。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3﹑标准时间的构成
大多数的标准时间是由“标准主体作业时间”和“标准准备时间”构成。
此两项又分别由净作业时间和宽放时间构成。
如下图(1)
标准主体作业时间与标准准备时间是完成工作所必须进行的作业包括有效的机械作业以及事前准备和中间准备所消耗的时间。
两项净时间总和称为正常时间。
宽放时间普遍以相对于正常时间的比率﹐即宽放率的形式表示﹐标准时间的表述公式如下﹕
标准时间=正常作业时间+宽放时间
=正常作业时间*(1+宽放率)
二﹑标准工时的设定
标准时间的设定方法总体大致分为经验估算及科学的时间分析与时间预置(PTS)法等﹐本内容着重介绍时间分析的测量方法及各种方法的优劣比较。
那么现场观测的时间是如何成为标准时间的呢?总体需要两个步骤﹕
● 对观测时间进行评比求得正常作业时间﹔
● 对正常作业时间进行宽放﹐求得标准时间。
公式如下﹕
标准时间=正常作业时间*(1+宽放率)
=观测时间*评比系数*(1+宽放率)
以上供参考
标准时间
标准主体作业时间
净作业时间
宽放时间
一般宽放
特殊宽放 标准准备时间
净作业时间
宽放时间
一般宽放 特殊宽放
图(1) 标准时间的构成
什么是标准工时(Standard Time)
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
(1) 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公斤。
(2) 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 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 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 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
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
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
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生产计划﹔
(2) 人工工时计划及人员计划﹔
(3) 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
同的作业方法的
优劣﹔
(4) 用于制造产品的人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包括记件工资的标准﹔
(5) 对客户的估价与报价﹔
(6) 设备及工装的需求计划﹔
(7) 革新与改善的成绩评价。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
艺的改进﹐标准
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