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工时设定与运用[1]
- 格式:ppt
- 大小:565.50 KB
- 文档页数:45
标准工时设定及运用讲义第一章标准工时前论& 1-1标准工时应用之方向1、作业方法之比较及选择依一贯性的时间标准,在生产前(甚至生产线设计前)即可发掘比较有利的作业方法,以免设计上之浪费及效果之迟延2、使多人作业求取平衡高效率之配置方法在工作分割比较细的工场,每位作业员所操作工时时均较短,应以工时测定之各作业单元时间标准,求取合理的编组,达到同期化,平衡化之高效率成果3、决定合理的每人操作机台数,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在一人同时操作数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机台时,更为重要,以往用长期TRIAL—ERRORS法并不合理,应以标准工时配合(机械干涉)(MACHINE INTERFERENCE)分析技巧,求取生产量最大,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操作机台数配置法4、生产计划情报之祥密分析,基本资料之提供将生产计划中(量)的基准日程,作从事计划及控制的计量化工具A 订单交期可行性的分析B 制程工作中心(WORK CENTER)产能负荷分析(CEYSALITY LOADCY MANAGEMENT)提供适合的排程及预先警示调度之工具情报C自装加工各制程基准日程进度之排定及分配5、效率管理及奖工制度之基楚情报欲使现场工作者提高效率,应不段分析追踪检讨各机台,人员及部门之效率状况,加以改善,并赋予适当的奖金激励,为审慎计应以标准工时为准6、价格决策为使经营更稳建化,应在生产前先通过决定产品(定单)价格。
除用料成本以外,应以标准工时把握各制程工段的人工成本。
这比主观猜测要正确得多,到生产完成,再将实际成本与之比较,俾利下次能调整其差异7、控制人工成本要求作业员以标准速度执行作业,自然有其标准的单位度量,由作业员的实绩产量与标准度量相比较,从而评价其绩效。
由标准工时及标准产量,又可祥尽正确估算出各作业群组对生产计划所必需的人数及人工成本,如此可作人工成本计划控制之依据,依作业维持在一定的标准成本水准以内,也可及早分析暸解其差异所在俾作改善。
标准工时设定方法与步骤标准工时设定的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收集工时数据首先需要对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个岗位进行详细的工时测定。
一般可以通过观察法、测时法和问卷法等方式来收集工时数据。
观察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工人在工作中所花费的时间来确定标准工时;测时法是指使用计时器等工具来测量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问卷法是指向工人发放问卷,让其填写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二、确定标准工时在收集了足够的工时数据后,就可以对工作岗位进行标准工时的确定。
标准工时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合理时间,它是根据工作内容、工作难度、工作环境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确定标准工时时,需要考虑到工作的正常完成时间,避免设定过长或过短的标准工时。
三、制定标准工时计划在确定了标准工时后,需要制定标准工时计划。
标准工时计划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工作所需要的标准工时。
在制定标准工时计划时,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需求来确定合理的工时数量。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工作的流程和工作岗位之间的协调关系。
四、实施标准工时计划在确定了标准工时计划后,就需要将其付诸实施。
在实施标准工时计划时,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并熟悉标准工时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工时管理制度,通过考核和激励来促使员工按照标准工时计划进行工作。
五、监控和评估在实施标准工时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对工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监控工时的执行情况可以通过工作记录、考勤记录等方式来进行。
评估工时的执行情况可以通过比较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的差异来进行。
通过监控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时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工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六、优化和调整标准工时是一个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
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会发现标准工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或者随着生产流程的变化,标准工时需要进行调整。
因此,需要不断地对标准工时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和管理要求。
标准工时制定以及应用方法摘要:标准工时是工厂管理中最公正客观的计量化基准,作为制造系统全球化的语言,有助于系统化的改善和对制造效率的价值认同,可以把人员稳定性、物料质量状态、设计可制造性等进行量化评价,标准工时的制定方法有很多方法,下面介绍一些关于计算方法以及应用方法,希望给相关工作者一些建议。
关键词:标准工时;制定;应用方法引言现阶段管理水平越高的企业,越懂得利用计量化的管理方式。
在计量化基准数据中,标准工时一直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产计划管理、生产绩效管理、生产标准成本分析、新产品管理中都需要用到标准工时。
在企业中,标准工时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标准工时的作用包括预估工厂负荷产量、制定生产计划的基础、增减机器设备的依据、保证流水线生产的平衡、效率分析的基础等。
1 标准工时的含义标准工时这一概念最早由泰勒提出,指“公平的一天工作量”。
国际劳动组织对于标准工时的定义为:“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用最合适的操作方法,普通熟练工人以正常速度完成标准作业所需的劳动时间值”。
“标准工时”这一概念主要包括“适宜的操作条件”、“最合适的操作方法”、“普通熟练工人”、“正常速度”四个要素,其中“适宜的操作条件”强调掌握有相关技能、可以进行熟练操作的工作人员在自然环境下可以感到舒适并心情舒畅的环境下正常工作,依据给定的工作规定设备进行规范操作,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持续工作的状态;“最合适的操作方法”意为在科学研究所规定的操作条件下能够长期操作,具备相应的操作程序与正确的操作方法;“普通熟练工人”旨在强调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即标准工时的规定适用于与水平相当的每一位从业人员,而不是针对专业特长或者专业能力不足的个别人制定的;“正常速度”是指标准工时的制定是根据相关从业人员在正常情况下的劳动状况决定,适合大多数从业人员的时间。
标准工时的特征包括:客观性、可以测量性、普遍适用性。
客观性是指标准工时的测定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员工的真实能力进行测定,是科学量化分析的结果,并且企业是依据测定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规则制定。
标准工时设定方法与步骤标准工时是指企业对员工工作时间进行合理设定和管理的一种方法。
它能够确保员工的工作时间得到合理安排,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本文将介绍标准工时的设定方法与步骤。
标准工时的设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首先,企业需要收集与员工工作时间相关的数据,包括员工的实际工作时间、工作情况、工作量等。
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工作记录、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这些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 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员工的工作时间分布情况和工作强度。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时间管理工具等进行数据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工作时间需求和特点,并为设定标准工时提供依据。
3. 制定标准工时目标: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标准工时目标。
标准工时目标应该兼顾企业的生产力需求和员工的工作保障需求,既要保证工作效率又要注意员工的工作负荷和健康。
4. 设定标准工时规定:根据制定的标准工时目标,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工时规定。
标准工时规定应该包括员工的工作时间上限和下限、加班和调休制度、休息时间安排等内容。
这些规定应该与工作岗位的特点相匹配,确保员工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5. 员工参与与培训:在制定标准工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员工的意见和需求。
可以通过开展员工参与的讨论会、培训课程等方式,让员工了解标准工时的设定方法和意义,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参与感,从而提高标准工时的执行效果。
6. 调整与改进:标准工时的设定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和改进。
企业可以定期对标准工时进行评估和监测,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确保标准工时的有效实施和效果。
标准工时的设定方法和步骤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但以上提到的步骤是一个相对完整和科学的设定过程。
通过合理设定标准工时,企业可以有效管理员工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标准工时的定义与运用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于计量和衡量员工工作量的基准。
它通常以小时为单位,并根据不同工作的性质和要求而设定。
标准工时的定义和运用在现代职场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和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标准工时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首先,标准工时的定义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段内,规定员工需要完成的工作量。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对于某些生产流程繁琐的工作,标准工时可以设置为相对较长的时间,而对于一些简单的任务,标准工时可以设置为较短的时间。
总之,标准工时的定义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设定,以确保员工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并且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评估。
其次,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根据实际工作时间来计算。
例如,假设员工的工作时间是每天8小时,那么在一周工作5天的情况下,标准工时可以设置为40小时。
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工作的量来计算标准工时。
例如,对于一项复杂的任务,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估计出完成该任务所需的时间,然后将其作为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在实际运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
标准工时的设定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个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对每个员工完成工作量的评估,能够客观地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其次,标准工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通过设定合理的标准工时,可以督促员工高效工作,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此外,标准工时还可以帮助企业制定生产计划和工作安排。
通过准确计算和掌握员工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企业可以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工作进度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然而,标准工时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标准工时的设定需要考虑到工作的特殊性和员工的能力。
一些工作任务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如工作环境的变化、设备故障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工作的完成时间产生影响。
标准工时设定与运用讲义一、引言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确定某项工作的所需工作时间。
标准工时设定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生产和有效资源利用。
本讲义将重点介绍标准工时的概念、设定方法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二、标准工时概念1. 标准工时定义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完成一定生产任务所需的规定时间,通常以小时为单位。
它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效率,是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
2. 标准工时的作用•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实现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帮助评估生产效率和管理效果。
•作为激励手段,通过设定标准工时可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标准工时设定方法1. 时间研究法时间研究法是最常用的标准工时设定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工作过程中所需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来确定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
2. 标准配方法标准配方法是根据工作量和工作方法,通过特定的计算公式来确定标准工时。
这种方法适用于重复性工作比较多的生产环境。
3. 标准制图法标准制图法是通过绘制标准工时制图,将工作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分解成若干基本动作,并对每个基本动作设定标准工时,从而确定总工时。
四、标准工时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1. 生产计划通过设定标准工时,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根据标准工时,制定生产进度表和生产计划,有效控制生产过程。
2. 薪酬制度标准工时也常用于薪酬制度的设计中。
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绩效和工作效率,设定相应的标准工时,作为衡量员工绩效的重要指标,从而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3. 资源利用通过标准工时的设定和应用,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五、总结标准工时是企业生产管理中重要的工具,通过合理设定和应用标准工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讲义的学习,能够加深对标准工时的理解,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标准工时的应用一、标准工时的设定与应用二、时间研究三、标准工时四、标准工时之应用五、马表测试一,时间研究l 泰勒 1856-1915☉以马表测量为主。
进行工作研究及寻求改进方式☉主张:花费工作时间最少者即是最佳之工作方法l 吉尔柏思:☉研究操作者之动作,再去删除,合并,重组,简化等步骤。
使方法最好。
☉主张:能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去完成工作,时间自然会减少。
二,标准工时1,定义;在一定标准条件下,以一定的作业方法,由合格且受有良好训练的作业员,以正常的速度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
2,标准工时范围2.1 工作条件:环境,设备,夹治具材料┈2.2 作业方法:加工方式,操作次序,操作动作,操作布置,姿势┈2.3 作业员:合格,受完全训练2.4 速度:正常速度3,标准工时的维护3.1标准工时方法的训练及查核3.2工作方法,作业条件,设备,材料等改变时之报告制度设计。
3.3标准工时之诉怨回馈调查及改订。
3.4定期复查制度4.标准工时的结构5.标准工时公式正常工时=观测工时╳评比因素标准工时=正常工时╳(1+放宽率)=正常工时+宽放工时6.标准工时估算三.标准工时之应用1.能效管理:☉效率是对标准时间达成程度的指数,标准时间决定之后。
管理人员必须督导作业员在标准时间内完成作业。
2.日程管理:制造部门依据标准时间计算出应生产的产品数量,安排人员设备的配置,日程计划,生产管理等工作,以达成要求的数量。
3.人员成本计算:☉标准时间计算的基本数据。
4.工作绩效评估及奖金计算。
☉实施奖工制度必须籍由标准时间来衡量工作绩效,才能公平合理计算奖金。
5.设备能力:机器设备具有多少能力,必须依据标准工时来计算分析,以作为设备购买之依据,及来取适当之应变措施。
6.人员及负荷计算☉生产计划拟定后,可依据标准时间计算所需之人工小时及所需人员,而目前机器设备具有多少能力。
其负荷的情况都需依据标准工时来计算。
7.人机配合的计算☉依据标准时间,方可适当安排人员及机器的配置以减少人力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