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的青年女形象-改好的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0
浅谈巴金《家》中女性形象摘要:《家》中的一些女子像美丽的流星,过早地陨落,青春稍重即逝;也有一些女子越过牺牲者的尸骸,无谓地向前迈进。
具有奴隶性格的鸣凤、瑞钰终究逃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残害。
新新女性琴、许倩如为新一代女性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青春;封建礼教;残害;新思想;反抗《家》以爱情故事为主线,真实地向我们呈现了在五四运动的大背景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族腐烂,溃败的历史。
在这新旧社会交际之时,新旧家庭,新旧人物,新旧思想等的斗争自然被推上了社会的舞台。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在这个矛盾的社会中,《家》中的一些女子像美丽的流星,过早地陨落,青春稍重即逝;也有一些女子越过牺牲者的尸骸,无谓地向前迈进,昭示着人间青春是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源泉,青春不再是封建捍卫者的祭品,而是生命不可阻挡的激流,它将绕过乱山碎石,勇往直前。
一个这样清纯的十六岁少女,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苗条的身子。
瓜子型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脸颊上现出两个小酒窝。
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着。
任谁都会怜惜这样曼妙少女,觉慧爱上了这个情窦初开的在他家做丫鬟的鸣凤。
鸣凤的身份地位,鸣凤的思想高度注定了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
她笃信“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
她虽然和觉慧真心相爱,可是她自己并没有为她们的爱去争取什么结果。
当觉慧纯真的爱向她靠近时,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祈祷着他有一天会拯救她,把他从污泥里救出来。
”但是当觉慧向她表白的时候,她又惊慌地叫道:“不,不,我没有这样的命。
”鸣凤一直处于想做觉慧的奴隶而不得的矛盾心理中,她对于单纯真切的爱,她内心充满着希望和憧憬,但是又感到很害怕和焦虑。
因为她只是个下人,她怎么能配得上少爷,阶级性将鸣凤和觉慧刚刚萌芽的爱扼杀在摇篮里了。
她对于自己所处的境遇毫无叛逆,毫不诉苦,她像大海一样包容了她所遭受的一切,默默地忍受,她没有那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勇气和决心,她就希望默默守在觉慧身边,默默地照顾他,不要什么名分,不要什么回报。
社会枷锁与性格缺陷下的女性——论巴金《家》中的青年女性形象在《家》中,巴金以诚挚的感情和低沉的笔调刻画了两类不同青年女性形象。
在这两类青年女性身上,渗透着作者强烈而复杂的爱憎情感:为那些纯真且温柔善良的悲惨青年女性的遭遇深感痛苦和压抑,同时又为她们深陷于封建礼教枷锁之下还未觉醒的性格缺陷而感到愤慨和同情;为那些逐渐摆脱了封建礼教枷锁而逐渐觉醒的青年知识女性而感到些许慰藉和欢喜。
一、屈服于封建礼教的悲惨女性巴金对《家》中命运悲惨的青年女性寄托着无限的伤感和同情,正如他所感言到的:“我写梅,我写瑞珏,我写鸣凤,我心里充满着同情和悲愤。
我还要说我那时候有着更多的憎恨。
作者正是怀着这样诚挚的感情,用低沉而愤慨的笔墨,书写着一部催人泪下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
文中用相对集中的篇章,镜头裁剪式地刻画出了鸣凤、梅芬、瑞珏等悲惨女性形象,展示出她们的命运格局,揭示了她们殊途同归的命运悲剧。
与此同时,文章也透露出造成她们命运悲剧的外在因素(封建礼教的桎梏)及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男权中心文化中女性丧失了主体意识,逆来顺受地接受所谓的“宿命”)。
最早走上命运悲剧的是鸣凤。
文中对鸣凤的描写,虽篇章笔墨不多,却将这个身处底层社会的少女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幸的鸣凤从小失去了母亲,被卖到周公馆里做丫鬟,“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便接连地来了。
这一切成了她的生活里的重要事情”。
然而,她却把这种屈辱受骂的生活归于自己简单的“信仰”,“是神明的安排,是命中注定”,还常拿“命啊,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来安慰自己。
她所敬仰的大小姐生前向她说起的“薄命”二字也常萦绕在她心头。
可见,封建迷信思想对这位妙龄少女的毒害至深的程度。
这些心理状态其实也已经注定了鸣凤的人生悲剧。
是的,后来的鸣凤在爱情上跨越了一步,但终究没能逃过自己常言道的“薄命”。
沉溺在幻想之中情窦初开的鸣凤也曾担心自己的归宿。
不过她还是追求自己的本心和跨越阶级的爱情。
但这种美妙的爱情是隐蔽的、不为他人所知且又短暂的,和喜儿一样的命运最终还是噩耗般地降临在这位刚吮吸到爱情甜蜜的少女身上。
佳木斯职业学院巴金《家》中女性形象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家》是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家》主要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的败落史,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
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其中的青年一代的女性形象更是发人深思,作品中年亲女性的不幸命运的形成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原因。
仅仅从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她们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够的,还应从他们自身性格上进行分析。
她们年轻、美丽、善良,有的是封建家“牢笼”中的可怜女性,她们整年累月地被压在这个封建家庭的最底层,在悲惨的环境中,或是服从主子们对他们的命运的安排,服从命运,或是在不幸中苦苦追求、挣扎;有的是屈服与封建礼教的小姐们,她们最终成为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有的是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正在觉醒中的青年知识女性,这些给了她们一些希望,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光明。
而这些女性中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写“人”,更没有意识到去争取做“人”的权利,而一直是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旧礼教的规矩甘心做奴隶。
社会原因加自身原因就造成了其悲剧的结局。
一、旧社会牢笼中的“奴隶”有着秀美外表个纯洁心灵的鸣凤在高家的地位是极卑微的,出生于穷苦人家,九岁失去母亲后被送到高公馆做丫头。
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中的点缀”。
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
在高公馆,他尽心服侍少爷觉慧,当觉慧的爱向她走来时,她“盼望着他向她伸手,祈祷着他有一天会拯救她,把他从污泥中救出来。
”做我一个年轻的少女,她也有自己的梦想。
她最美的幻想就是自己也像服侍的小姐一样,享受那些“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受着大家的宠爱,最后和少爷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她也真的和三少爷觉慧相爱了。
纯洁的爱情鼓舞着她,给了她美妙的幻想,使她暂时忘却了现实里的一切,只是期待并祈祷有一天觉慧把她从污泥中救出来,让她成为他一个人忠顺的奴隶,那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浅论《家》中的青年女性形象侯利(安师大2013级汉语言文学教育准考证:130614300276)摘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巴金《家》中的青年女性形象,通过横向、纵向、近现对比等方式进行全面剖析,说出三种命运不同女性的典型,展示出处于不同地位女性的不幸遭遇,从而揭示了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使青年男女从中看到希望,能够明确且坚定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其实他们的出路也只有一条——反抗。
通过这些青年女性的悲剧,来达到教育目的——悲剧的力量,理想的光辉。
关键词:家;女性悲剧;女性解放巴金的小说总是跃动着青春之光,生命之火,青春和生命构成了巴金小说的永恒主题。
巴金小说塑造的那一系列女性形象就成为这个永恒主题的生动载体。
《家》中的女性形象,刻画得比较细腻,而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梅、瑞钰、鸣凤和琴等四个青年女子的形象。
小说多层面地展示了她们的思想性格,精心地描绘了她们各自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
在这些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身上,透视出了作者现实主义的美学理想;通过对这四个青年女子艺术形象的塑造,揭露了封建社会一幕幕血淋淋的吃人惨剧,更有力地剖析了小说深刻而广泛的反封建主题。
作者通过塑造柔弱的、叛逆的、迷茫的三类青年女性形象,既控诉了封建制度强加给妇女的残酷的命运,又揭示了妇女追求解放的道路,集中反映了在中国大地上正在掀起的妇女解放的潮流,这一潮流正是中国民主革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她们承载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以各自的生命历程传达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一、“树洞里的弱者”——梅、瑞钰、淑贞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世代沿袭的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占主导地位,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更是封建社会伦理制度的牺牲品。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女子的清规戒律造就传统女性的人格模式,促使她们形成了自卑意识,产生女人生来是男性附庸的“原罪意识”,她们在三纲五常及三从四德的压制下甘于奴隶地位,失去任何反抗和自卫能力。
浅析《家》中的女性形象范小景(学号:1120110178)摘要:小说《家》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的女性形象,一类是以琴(张蕴华)为代表的新女性,她们敢于向旧社会挑战,争取自己的幸福。
第二类是以瑞珏、梅芬、鸣凤为典型的接受传统思想的善良女性,最后结局都很凄惨。
第三类则是以陈姨太为代表的被封建社会扭曲的女性形象,她们被封建社会迫害最后又反过来迫害自己的同类。
本文着重分析了《家》中这三类女性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不同命运及其成因。
关键词:巴金;《家》;女性形象;张蕴华;瑞珏;梅芬;鸣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巴金是一位多产作家,在他的小说中,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是引人注目的。
五四运动以后,反封建大潮激流涌动,巴金于1931年创作长篇小说《家》,原名《激流》,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
小说以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为主要描写对象,记录了新文化运动之后,一个家族的表面兴盛到实际衰败的过程。
在《家》这部作品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
这三类型女性形象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命运。
第一种类型的代表人物是琴(张蕴华),她是封建大家庭中的大家闺秀,但同时也是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现代女性。
第二种类型是以瑞珏﹑梅﹑鸣凤为主要代表。
瑞珏是高家长房长孙高觉新之妻,是接受传统思想的女性,梅(梅芬)和瑞珏一样,接受传统教育,鸣凤是在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着劳苦婢女。
第三种类型以陈姨太为代表人物,她是被传统社会扭曲的形象。
三种不同性格与出身的女性,预示着三种不同的命运,但她们面对的问题似乎又是相同的,都是传统制度、封建家庭、封建婚姻。
作者从人物命运中展示着对“封建礼教”这个毒害人们几千年的精神重负的批判和反抗,通过人物来告诉我们,面对吃人的社会制度,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只有反抗才能得到幸福。
本文将着重论析《家》中三类女性的性格与命运,悲哀与喜悦。
一、文学长廊中的新女性这一类女性形象是以琴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形象,琴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虽生活在封建的大家庭之中,但她摆脱了束缚,她是新思想的产物,是巴金理想的化身。
论巴金《家》中青年人物形象-毕业论文目录一、巴金《家》中青年人物概述 (1)二、《家》中青年人物形象——以觉新为例 (1)(一)觉新的软弱本性 (2)(二)觉新的逆来顺受 (3)(三)觉新性格的双重性 (3)三、巴金《家》中青年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 (4)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6)巴金《家》中觉新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巴金的《家》中塑造了众多的青年人物形象,人物众多,栩栩如生,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更让广大读者难以忘怀。
本文对巴金《家》中青年人物形象展开分析,重点分析觉新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认知作品都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巴金《家》觉新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被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其一生创作了众多作品,其代表作品《家》、《春》、《秋》家喻户晓,另外,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
加大对巴金作品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认知作品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巴金《家》中青年人物概述巴金的《家》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故事,这个大家庭是以四世同堂为背景,人物众多,芸芸众生像,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青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特征显著,为作品增添了不少生气。
如:巴金先生在作品中塑造的觉新、觉慧、觉民三兄弟,他们性格不同,结局也不同。
觉新这个人深受封建的毒害,性格懦弱,没有自己的主见。
从来没有反抗的概念,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中毁掉了自己的生活,觉民相信自己可以掌握命运,在婚姻问题上与封建礼教进行了非常大的斗争,虽然他的初衷只是为自己考虑,但他这种举动给了封建制度一个痛击!觉慧受到新思想的鼓舞,成了一个叛逆者。
他在与家抗争的同时,不断的鼓动他的哥哥们进行反抗,甚至帮助他二哥逃婚出走,使他二哥成功的掏出了家庭这个牢笼,走向了自由的新天地!此外,作品中还有一些女性形象,让人记忆深刻,如:梅、琴、鸣、凤四位女性。
《家》人物形象分析《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
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
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
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家》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
《家》人物形象分析[篇1]家是什么?是一方温馨的港湾,是一把育树的黄土,是一点柔和的莹光,是一把慈爱的花伞,是天边一抹最美丽的云彩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却是羁绊,是对激-情的禁锢。
巴金作品《家》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
描写的是“五四”以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
豪门高氏表面上它是诗书传家,历代为官,实则家内各房之间明争暗斗。
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份时间里。
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维护封建礼法。
长房长孙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后来梅和瑞珏双双惨死。
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
觉民爱上琴,冯乐山却要他娶自己的侄女,在觉民觉慧的反抗下,他们终于取得胜利。
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醒悟,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作者歌颂了青年的反抗精神,鞭挞和批判了封建家族的罪恶。
《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复杂,多面。
但我认为主要可分为三种:压迫者,牺牲者和反叛者。
压迫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冯乐山,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
他们都是专横,虚伪,腐朽,冷酷的化身。
其中我最讨厌高老太爷,他最可恨了,封建专制,顽固不化,独断专横,凶残暴虐,压制一切新生事物,不惜牺牲青年的幸福和前途。
完全是封建道德的化身。
他囚禁觉慧,打儿子斥媳妇,丫头随意送人。
但临终前对觉慧表现出了饶恕,丰富他的性格。
008《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巴金作品《家》中的妇女角色有地位低下的丫鬟、受封建礼教约束的老派妇女,也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投身社会改革的新兴青年。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不同的出身、性格、背景,注定了她们不同的人生际遇。
以封建专制统治下妇女的堕落与残忍,揭露了封建独裁的食人性,进而折射出封建专制的伦理观念对妇女精神品格的损害,提出独立、自由、平等的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妇女勇于反抗,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追求独立,实现自我的价值和自由。
[关 键 词] 《家》;女性意识;女性形象浅析巴金《家》中的新旧女性形象齐文婷巴金《家》中的女主人公们是一幅绝美的画面,她们有着各自的性格与目标,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悲惨的。
她们的境遇折射出旧时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
我们不由感慨,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妇女无法享有应有的公平。
一、“旧”女性形象的特点(一)瑞珏:受封建礼教之害的人瑞珏是《家》中描绘的富家千金,自幼锦衣玉食,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虽然表面上一切如常,但终究是封建伦理的受害者。
在封建时代,她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贤良淑德的妻子,温文尔雅、文采斐然。
身为高家长孙的妻子,她遵从封建社会的意志,深得高家人的喜爱,就连下人也不例外。
然而,她在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同时,也逐渐沦为封建伦理的受害者。
她的婚姻完全是靠抽签来确定的,对此她既不反对,也不抱怨,在她看来这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自从她与觉新结婚以后,她就发现觉新与钱梅芬有一段感情,不过她并没有放在心上。
高家的先祖去世后,以陈姨太为首的封建主义派系以“血光之灾”为借口将其送到了郊外。
瑞珏再一次听话了,她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她愿意为那些荒唐的封建思想和道德荒唐的东西而选择忍气吞声,不知道如何抵抗,如何争取妇女的民主和解放。
封建观念的影响,使得她丧失了对人性的抵抗。
(二)钱梅芬:怯懦的懦夫钱梅芬和觉新是青梅竹马,他们是所有人都看好的一对,但是被包办的关系给破坏了。
高中家春秋读后感作文《家春秋》是巴金“为人生”而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它以五四时期的高公馆为背景,通过高家和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残酷,揭露了封建家族腐朽没落的必然命运,同时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反抗精神。
《家春秋》中的人物众多,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觉新和梅的形象。
梅是旧式礼节中“淑女”模式的典型,她温柔善良,极富牺牲精神。
她爱着觉新,但当觉新爱上了表妹钱时,她选择了沉默。
当自己的婚姻被父母包办时,她没有反抗。
她爱着觉新,但她不能让自己的丈夫也爱别人。
她以自己的痛苦来成全别人。
她的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她的人生充满了悲剧。
觉新是旧式教育与五四新思潮孕育出的畸形人物。
他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合理的体现。
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仍然没有反抗。
他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的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他为了父亲而放弃了与表妹钱结婚的机会;为了妻子而放弃了理想;为了整个家庭而默默承受着一切痛苦。
他的一生都在妥协与退让中度过。
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觉新和梅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
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悲剧,他们的命运是注定的。
他们无法逃脱封建家族对他们命运的安排。
他们的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悲哀。
在《家春秋》中,作者通过描写觉新和梅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黑暗。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和鼓励。
作者希望青年一代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
作者希望青年一代能够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由和民主。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面对挑战;我们需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不断努力奋斗;我们需要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和民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之,《家春秋》是一部充满悲剧和悲哀的作品,但它也表达了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和鼓励。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残酷和黑暗,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自由和民主。
家春秋读书笔记很喜欢巴金这位作家,读过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写作《家春秋》时还不满30岁,让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
最近,我刚刚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书中很多的故事情节让我印象比较深刻:语言描写平中出奇。
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
不过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写不够鲜明。
文笔很干净。
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
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
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
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
后来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景物描写。
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
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厌其烦。
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写,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内容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
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读《家》《春》《秋》有感我曾读过不少的文学作品,但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我曾反复读过好几遍,然后深深的思考着环境,性格,命运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众多读者对<家>〈春〉〈秋〉中的觉民,觉慧,琴为代表的新青年都持赞扬态度,当然我也并不例外,而他们则对觉新,淑贞和枚等人则主要持批判态度,只会骂他们是“懦夫”,而我对他们主要持同情的态度。
就拿觉新来说吧!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尽管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却并不相同。
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长房的长孙。
的确,就因为这个缘故,就决定了他同他的两个弟弟性格的不同。
而性格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命运的不同。
也许你会说既然觉新心中已有了梅表妹了,他就不应该接受他父亲给他安排的他和李家的亲事,而应该像觉民一样心中已经有了琴表妹,就采取逃婚方式断然拒绝祖父安排的他和冯家的亲事。
我们先分析一下觉新和觉民的不同吧!首先,梅和琴的家庭背景不同,琴家有比较疼她的母亲,还稍微顺从琴的意见,而梅的家似乎就没那样"民主"了,并且和高家还和高家稍有瓜葛。
其次,梅和琴的性格截然不同,前者是典型的封建妇女的代表,而后者是新青年的代表。
再次,正当他和祖父的关系闹的不可开交,祖父正要登报不承认他是高家子弟之时,祖父又因病去世了,而当时,觉民的父亲也死了,然后,就没人再去管他的婚事了。
觉民逃婚是成功了,他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而觉新就没那样好的运气了,当时他父亲和祖父都健在。
假如,觉民采取了逃婚的方法,他们会采取封建社会大家庭的种种方法来对付他,直到他答应婚事为止。
也许你还会说既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还不如像觉慧一样离家出走,和高家断绝关系。
而只要看一下觉新的生活处境,我们就知道那是绝对行不通的。
当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上面还有一个继母,下面有两个在校读书的弟弟,在家有两个妹妹。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激流三部曲》是一部以封建家庭为对象,以其必然灭亡的结局为内容的作品,这部作品从封建时期三个典型女性的命运的对比,全面深入的展现了封建时期女性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原因、文化原因、观念原因,给新时代青年以启迪和改善自身命运的希望,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巴金十分关注女性命运,对旧时期女性的悲惨命运投以悲悯和同情,这一点在《激流三部曲》中得以集中反映。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通过阅读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旧时期女性的悲惨境地,并通过与现今生活的对比,从内心发起改变命运,追求幸福的渴望和决心。
关键词:巴金;《家》《春》《秋》;封建;女性;爱情模式《激流三部曲》中青年男女形○前言一、《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一)《激流三部曲》体现出的“反叛性”对于自己写作的初衷,巴金始终坚持,写作就是一种战斗,是一场观念之争,思想之争,所有那些不合理的,摧毁人性和爱,阻碍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他揭露和攻击的对象。
巴金的文学创作谈中,在巴金文学作品中,在巴金的人生历程中,其“反叛的个性”都非常突出。
“反叛”是巴金所选择的自我以及文学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姿态。
具体说,就是一种冲突性姿态。
一个人总是渴望自由的,然而一个人总不能自由。
一般人牺牲自己的自由,顺从于现实环境所设计的种种规安安稳稳做“顺民”、“奴隶”。
然而巴金,他是从“黑屋子”里白唤醒的人,他想让自己,也想让他人做有尊严、有权利、能自主、能发展的人。
他渴望冲出“黑屋子”,反叛这个世界,捣毁束缚在人身上的种种枷锁。
巴金所选择的的文学,不是粉饰的文学,不是帮闲的文学,也不是遵命的文学,而是超越性的、批判性的文学,是“反叛”现实的文学。
现实是不完美的,有不合理的制度,有反动的恶势力,有摧残人心的陈腐观念......而反叛性的文学,有它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之中让人暂时甩脱现实加于人的沉重枷锁,(一)在三部曲中的,觉新、觉民、觉慧的人物描写及叙事最多,其中对“性格影响命运”这句话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成为《家》、《春》、《秋》三部中最经典的文学形象。
浅谈《家春秋》由于我对文学的喜爱,特别是对巴金的喜爱我读完了巴金的代表作《家春秋》。
要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部作品,我想要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上入手来解读这部巨著。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1914年母亲的病逝与1917年父亲的病故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激变。
由于父亲的离去,这个富裕的大家庭也变得专制与腐朽。
他受到了陈旧的封建家庭观念以及长辈权威的压迫。
在这个虚伪的礼教的囚笼中,巴金看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挣扎受苦以致死亡,于是年轻的巴金把目光从仆人、同辈人的不幸遭遇开始投到社会,并从家庭的专制想到社会的腐朽《激流三部曲》所反映的时间跨度是1919——1924年,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大动荡时期。
本书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大家庭由兴到衰的全过程,带我们走进了高家人悲剧的漩涡,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被五四运动唤醒的青年人勇于反抗的精神。
作者以家庭故事为框架,以人物爱情为主线全面展现了高公馆衰落的过程。
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有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的觉新,有勇于反抗家族权威的激进青年觉民和觉慧,有性格单纯命运悲惨的鸣凤、瑞珏和梅,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无道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等。
作者细致入微的刻画人物的心理,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具有很强的叙事表达能力。
语言生动流畅,技艺娴熟。
大哥高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
本有着大好前程,但是他懦弱的性格是他屈服于封建礼教之下,他唯一的缺点就是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一味的迁就别人,而这样的缺点断送了他的一生,觉新是一个值得别人同情的人,他从来没有过自己的主张,完全被封建家族制度所束缚。
梅、瑞珏和海臣这三个人的相继死亡无疑是对它的最大打击,然而这一切都有他间接造成的。
他与梅表妹本有一段美好的爱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不能由自己做主,他没有反抗。
于是在家人的安排下觉新和瑞珏成亲,他深爱的梅表妹却因他郁郁寡欢而死。
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允许瑞珏在家里生孩子,让觉新把瑞珏送到城外去。
浅析巴金《家》觉新、觉慧浅析巴金《家》中觉新、觉慧形象比较贾静[摘要] 觉新的性格具有封建旧家庭出身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在理论上接受了某些新思想,对理想和爱情有追求的欲望,但在感情上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动软弱,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性格上“委曲求全”的劣根性;觉慧的性格也具有封建旧家庭刚刚觉醒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敢于反抗,“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成了封建家庭的叛徒,一个革命者,但又具有“幼稚”的一面,思想简单,行动或鲁莽或犹豫。
他们既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个性,同时又存在着性格与思想上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性格、思想上的异同不仅体现了人类天性中二元对立的倾向,而且还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联系,觉慧是觉新的延续,一种精神上的延续与突破。
相比之下,觉慧的幼稚单纯的叛逆,更是对觉新的矫枉过正。
[关键词] 高觉新高觉慧人物形象比较《家》写于1931年,原以《激流》为题在上海《时报》连载,后改为《家》,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它是以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瑞玉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
作者巴金就是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所以他能如实地描写他的祖父和大哥:一个是“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一个是逆来顺受的子弟。
同时,还描写了一些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
而在这一衰败的大家庭中有两个人——觉新、觉慧,其性格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又有迥异之别。
我们首先看一看觉新的形象,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
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
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
试论巴金笔下高觉新形象摘要:《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在作品的众多人物中,觉新是作者刻画得形象最丰满的一个典型。
他思想矛盾、性格复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多余人”之一。
作为同样的一位青年,他也曾为新思潮所触动,偶有奋发进取、希求新貌的一面;他善良,正直,尽管他自己不想作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却保护了他那些敢于反抗与斗争的弟妹们。
但更重要的是,由于背着因袭的重担,长期接受的封建正统教育,以及长房长孙的地位,使他对旧家庭、旧制度一直抱着幻想,留恋难舍。
觉新性格懦弱,缺乏“新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封建恶势力的重重压迫,他一方面悲痛伤感,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只得逆来顺受,得过且过。
他既成了旧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又不断充当着旧制度的维护者。
本文就觉新爱情、亲情、性格和思想诸方面的多重性、复杂性及其悲剧意义来分析高觉新人物形象。
关键词:觉新形象悲剧矛盾引言:《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创作的以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地主家庭为背景,写了封建家长们如何利用旧时家庭的教育与伦理观念,野蛮地统治这一个黑暗王国里的子民们,把一个个善良、懦弱的青年男女推上了绝路。
在小说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感触,加入艺术渲染,描摹出了如高老太爷、鸣凤、瑞钰、觉慧、觉民等一系列骨肉鲜明的任务形象。
其中,具有双重性格的病态人物觉新更是被作者刻划得入木三分。
高觉新是巴金写的《激流三部曲》中性格最为鲜明的人物。
作者认为“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使他“那样的人看见自己已经走到深渊的边缘,身上的疮开始溃烂”。
一、爱情之殇觉新性本善良,又是“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的,他憧憬于自己远大的前程和美妙的梦幻:对未来,他想报考北京或上海的大学专修化学,以科学救世;对爱情,他倾心于“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表妹,想望有朝一日能终成眷属。
他接触过新思潮,心里也明白新的人生的方向,灵魂里同样不乏神往与热望。
在高家,高觉新作为长子长孙,理所当然是家族的继承人,但他“不仅是生物意义上延续家庭的承担者,更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承传者”。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激流三部曲》是一部以封建家庭为对象,以其必然灭亡的结局为内容的作品,这部作品从封建时期三个典型女性的命运的对比,全面深入的展现了封建时期女性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原因、文化原因、观念原因,给新时代青年以启迪和改善自身命运的希望,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巴金十分关注女性命运,对旧时期女性的悲惨命运投以悲悯和同情,这一点在《激流三部曲》中得以集中反映。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通过阅读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旧时期女性的悲惨境地,并通过与现今生活的对比,从内心发起改变命运,追求幸福的渴望和决心。
关键词:巴金;《家》《春》《秋》;封建;女性;爱情模式《激流三部曲》中青年男女形○ 前言一、《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一)《激流三部曲》体现出的“反叛性”对于自己写作的初衷,巴金始终坚持,写作就是一种战斗,是一场观念之争,思想之争,所有那些不合理的,摧毁人性和爱,阻碍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他揭露和攻击的对象。
巴金的文学创作谈中,在巴金文学作品中,在巴金的人生历程中,其“反叛的个性”都非常突出。
“反叛”是巴金所选择的自我以及文学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姿态。
具体说,就是一种冲突性姿态。
一个人总是渴望自由的,然而一个人总不能自由。
一般人牺牲自己的自由,顺从于现实环境所设计的种种规安安稳稳做“顺民”、“奴隶”。
然而巴金,他是从“黑屋子”里白唤醒的人,他想让自己,也想让他人做有尊严、有权利、能自主、能发展的人。
他渴望冲出“黑屋子”,反叛这个世界,捣毁束缚在人身上的种种枷锁。
巴金所选择的的文学,不是粉饰的文学,不是帮闲的文学,也不是遵命的文学,而是超越性的、批判性的文学,是“反叛”现实的文学。
现实是不完美的,有不合理的制度,有反动的恶势力,有摧残人心的陈腐观念...... 而反叛性的文学,有它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之中让人暂时甩脱现实加于人的沉重枷锁,带给人身心一定程度的解放与愉悦,又使人向着未来,意识得到自由的召唤,从而明了生活的真理与人生的价值。
从巴金投身写作以来,都始终坚持文学的战斗性,把他一切陈旧思想,有违人性的制度,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切观念和体制都视为敌人,向他们发起进攻。
在巴金多年的协作生涯中,他始终如一,从未改变或做出妥协。
1(一)作品中反映出的家庭问题巴金写《激流三部曲》时,中国已经由一个闭关自守,完整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旧式家庭已经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巴金在封建大家庭里整整生活了19年,他亲眼目睹了这个旧式大家庭如何一步一步地往崩溃的路上走,他亲眼看见了许多可爱的青年成为了封建大家庭在崩溃途中的牺牲品。
但是封建大家庭还在作最后的挣扎,诚如其在作品的描绘的那样,无数美丽的青春都葬身于那吃人的封建礼教中,还有无数青年在这个牢笼里挣扎,发出痛苦的呻吟,逐渐走入死亡。
2①家庭(家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就占着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历来受到文学家们的重视。
就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都非常关注家庭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从创作上讲,古今中外,有许多作家创作了以家庭为题材的优秀甚至是伟大的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知名著作《罗密欧和朱丽叶》,描绘的故事也发生在两个家庭之间。
二、《激流三部曲》的研究现状概述80年代以来关于巴金所著《激流三部曲》的研究归纳,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三方面主要分为: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内在的家族式文化以及《激流三部曲》与其他作品的关系。
(一)在三部曲中的,觉新、觉民、觉慧的人物描写及叙事最多,其中对“性1巴金:《我和文学(代跋)》——一九八〇年四月十一日在日本京都“文化讲演会”上的讲话,载《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25页。
2巴金———《关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意见——给<抗战文艺>的编者》,载《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格影响命运”这句话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成为《家》、《春》、《秋》三部中最经典的文学形象。
(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故事时间跨度巨大,从“五四”一直到抗战时期均有描写,其以家庭作为叙事的基础,利用独特的角度,深刻的展现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伦理道德等各方面,让封建家族制度、封建迷信、迂腐礼教所导致的罪恶暴漏在读者面前。
同时,细致刻画两代人对待爱情、生活、家庭以及人生的不同理念,是当代国内最好的家庭小说作品。
(三)关于《激流三部曲》与其他类似作品的比较及相关研究成果。
在众多当中,以阎浩岗、张啸虎、王前程的三部作品最具代表性,其中两部与《红楼梦》中的家族式描写做比较,一部以人物叛逆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
不同的理想追求》则从几个角度切入对比《红楼梦》和《激流三部曲》介绍其中的内在关系。
一、觉新与瑞珏——传统式的爱情三部曲中的三个女性人物梅、瑞珏、蕙,全都是因为落后的婚姻制度,导致人生的毁灭。
相比之下,觉新的坎坷倒还是稍逊一筹。
通过觉新和瑞珏、觉新和梅的两段爱情/婚姻悲剧叙述,巴金对旧制度发出了高声控诉。
觉新同梅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但由于家庭的干预和觉新的软弱,觉新后来同瑞珏结婚,梅也嫁到外地。
觉新爱珏,但他心里更爱着梅。
最后梅婚姻不幸福,含恨而死,瑞珏也在封建迷信的迫害下难产而死。
所以,她们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造成的。
巴金成功的讲述了觉新的两段爱情/婚姻经历,特别具有打动人的艺术力量,最能激起读者对封建大家庭以至整个封建制度的憎恨。
蕙是觉新与的表妹,也是对觉新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位女性。
蕙的温柔、沉稳的性格与梅和珏相差无多,因此她重燃觉新的爱情之火,而二人始终保持暧昧,不被外人觉察。
但因为不合乎礼教,所以开始就注定了没有结果。
“出嫁从夫”的典型——瑞珏。
瑞珏在《激流三部曲》所有女性人物中,最合乎传统礼教要求,其悲剧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1.含苞怒放的花朵瑞珏家境不错,且自幼饱读诗书,性格上平易近人,家中大小人物都对其交口称赞。
而最为关键的是,瑞珏在高家属于长房的媳妇,其母凭子贵,在四世同堂的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而在封建家族制度下,瑞珏的所作所为都会获得肯定。
瑞珏是一个爱的精灵。
她的似水柔情抚慰了觉新的精神创伤,给极度痛苦中的觉新以无尽的安慰。
她小心翼翼地关怀着丈夫,为了丈夫她可以忍受一切。
她一切以他为中心,毫无怨言地履行她爱的使命。
她嫁给觉新之后就陶醉在爱河里,她以丈夫之爱为己爱。
她以善良、贤惠、大度赢得了觉新的爱。
为了这份爱,她可以忍受一切,她不能失去丈夫,失去它就会失去生命的全部依托,为此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她很清楚丈夫在这个家中的特殊地位和艰难处境,因此她深深理解丈夫的所做作为。
然而一味退让,却令她屡失阵地,最终摧毁了她的爱情和家庭。
2.突遭风雨的香魂她为了自己的丈夫默默地忍受了一些,但是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长辈们以不使老太爷之灵遭受“血光之灾”为借口,高家的长辈们硬逼着觉新把自己的妻子送到荒凉的地方去生产。
瑞珏如果不是完全依靠觉新并且放弃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理念,其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但是觉新只足惟命是从,她知道他担不起不孝的罪名,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强作欢颜。
默默地接受着这一切安排。
甚至当弟弟们指责觉新时,她还替他辩解,说她自已愿意去⋯⋯但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瑞珏的悲剧命运又似乎是注定的——临死前,连丈夫都没见到。
这就是瑞珏,一个圣母式的女性。
为了爱他忍受着一切,尽一切可能的退让。
然而她用爱和贤淑支撑的正是扼杀她的封建制度,这无异于自掘坟墓,这就是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典型例子。
(三)封建专制的牺牲品———梅1.乍放即败的花瓣。
如果说瑞珏是一朵怒放时期被风雨摧毁的花朵,梅就是刚刚绽放却立刻被命运的车轮碾压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的脆弱花瓣。
二十世纪初,即使是来自社会最顶层的精英家庭中的女性,也受限于种种封建约束,不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并且在人生的自主选择上也同样不能做主。
她们的所有都被封建制度与礼教所吞噬,即使是内心深处渴望爱情、热爱生活,也不能自由的追逐所思所想。
在长期的压迫中,她们逐渐变得性格扭曲,在不断的顺中走向人生的终结,成为旧制度的最大受害者。
“父母之命”毁灭青年男女爱情和心灵的悲剧。
像梅这样的女性,根本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唯一的希望都在身边男性身上,因此当家庭决定将她推向难以自主的境地时,她唯一的期盼在于觉新。
她和觉新本来心心相爱,高家也曾向钱家提过亲。
然而觉新面对家庭由于迷信而做出的种种不合理行为,压根没有反抗,梅因此失去了最后的依靠。
由于各种原因,家里又把梅嫁到外地。
梅的生命在亲人的眼泪中,被消无声息的摧毁了,而且即便到死亡的那一天,她也根本想也想不到,封建体制是自己的悲惨命运的根源。
当然那些持不抵抗思想的人,可能会说梅的悲惨命运,与她的性格和思想局限有很大关系,但是从根本上讲,梅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被动的、柔弱的、毫无反抗的思想,根本原因仍然是吃人的封建制度和礼教思想。
2.郁郁而终的梅花瑞珏的性格和梅有几分相似,温顺、善良、高贵、端庄。
旧社会思想和体制对梅的摧残,不仅体现在对其爱情的扼杀,还体现在对她思想和心灵的摧毁,在她最终步入死亡之前,她的心灵早已被彻底毁灭了。
当心灵被摧毁之后,梅的生存变得十分煎熬,在她看来,活的每一天都是无尽的痛苦,如果能早点走向生命的终结,反倒是一件好事。
在生命的每一天,梅只能依靠对于过去美好爱情的回想赖以生存,希望早已不复存在,从这个角度讲,虽然那个时期梅仍然活着,却等同于“死亡”。
梅的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礼教文化对于女性的残害。
由于爱情婚姻的不幸,梅只能在冰冷的人间走过一生,郁郁而终。
在梅犹如昙花绽放的短暂一生中,她丧失了一切——从爱情、家庭、生活,到宝贵生命。
(四)孤立无援——蕙《激流三部曲》中对蕙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在《春》中,《春》中主要描写了淑英抗婚及蕙的事情。
蕙的命运,起初与淑英一样,都要被父母送去给那从未谋面,而且声名狼藉人,与之组建家庭,可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
1.毫无前途的婚姻蕙的家庭具有典型的封建特点,他的父亲是周伯涛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对于封建制度、戒律深信不疑,而且十分顽固,是一个典型的思想僵化、顽固,对人性需求视而不见,愚不可及,又无知无能的旧时代男性的典型。
他坚持把惠嫁给一个性格古怪,没有生存能力的男人,葬送惠的一生。
而且,惠的母亲也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虽然对女儿的婚姻她深感不安,满怀悲愤,却不敢从行为上表现出来,甚至在不自觉之中也成了各自丈夫的帮凶。
惠的婚姻毫无希望和前途而言,是摆在她人生道路上一个难以逾越的巨大陷阱。
纵使蕙有过那么一点追求幸福的念头,恐怕也被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扼杀了。
再看看蕙的身边。
蕙是一个已经订婚并且即将成亲的女子,因此她与觉新的爱情注定无法开发结果,二人从相识到相恋,整个爱情只能深深的埋藏在心底,爱的表达也十分隐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