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八下语文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36.02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1课社戏教学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
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发言材料,准备讨论3.上网查阅有关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排练社戏段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1.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
本册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物》文中作者深情的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童趣。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另一个童年生活,看看名人的童年与我们的异同,以及两个地方到底有什么让他记忆犹新。
(板书题目和目标)[二]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2.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社戏的知识3.放课文朗读的磁带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男女生分别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相对方提出来以考察对课文内容的获取程度。
回答的一方先关上书。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的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又可进一步熟悉课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a. 小说脉络明确: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b.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单元民风民俗单元教学目标1. 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 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3.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意图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民俗文化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景、人的热爱,并有家国情怀的抒发。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 品味语言,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 注重开展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课堂教学。
1 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授课时间:)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1社戏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把握文章脉络。
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理解本文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近“社戏”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一起与水乡儿童们嬉戏,一起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结构。
明确:线索:到赵庄看戏。
根据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可以把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随母亲小住平桥村。
(1—3)第二部分:到赵庄看社戏。
(4—30)(1)看社戏的波折(4—9)(2)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3)赵庄看社戏(14—21)(4)深夜归航(22—30)第三部分:看社戏后余波。
(31—40)2情节把握: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明确:课文具体写了7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月夜出航/月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下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四件事;略写的是①②⑦三件事。
3.讨论一下,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明确:看社戏是主要内容,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则略写。
目标导学二:细节探究(一)学习第一部分文本细读1.思考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明确:(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
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语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单元教学设想】在人生道路上,那一个个脚印,铺就你的人生轨迹。
本单元所选,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这五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的思考,更容易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教学时应有所拓展,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五篇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宜朗读,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朗读训练,在朗读中悉心揣摩玩味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藤野先生》教学新点子方案一教学角度:层进式教学——整体感知疏通意,细节品读体会感情,研读探究明确主旨。
主要教学步骤:1导读激趣。
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与本相关的写作背景,引用《呐喊》中的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2整体感知。
学生通读,理清思路:(1)以什么顺序记叙的?(2)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3)以什么为线索记叙的?3细微品读。
细读写藤野先生的段,从他的肖像特点、生活习惯、治学精神和对待学生的态度等角度,以“藤野先生是个的人”为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全面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并体会鲁迅对先生的感情。
4主旨探究。
(1)找出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有何作用?(2)鲁迅先生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统摄全篇的?(3)如何理解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鲁迅先生的爱国感情二者之间的关系?思维拓展。
把握的主旨,展开合理的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方案二教学角度:选点突破法——由鲁迅弃医从的直接原因切入,引出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事情,全面感受先生的形象以及鲁迅留学的感情变化,重点研讨的主旨。
主要教学步骤:1介绍鲁迅的主要经历。
2局部切入:你知道鲁迅弃医从的直接原因吗?(匿名信和看电影事)3全面感受:(1)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相处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以“点”带“面”梳理内容)(2)留学期间还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贯穿始终?可以从哪些段看出?(贯穿全的明暗两条线索)4重点合作研讨:结合后练习一的三种说法,学生各抒己见,在研讨中领会的主旨所在。
第一单元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旧时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活动——“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一、内容概览亲爱的同学们,即将开启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之旅,我们将会遇见一系列精彩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共同探索这一单元的奥秘吧!首先我们要明白本单元涵盖哪些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单元的重点内容。
1. 介绍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背景和目标八年级下册的语文第一单元,是学生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
这个单元涵盖了古诗文、现代文以及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学生们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和鉴赏能力。
我们都知道,八年级是学生从基础学习到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所以这个单元的学习尤为关键。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一下具体的教学背景和目标。
二. 教案正文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之旅!本节课我会引导大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探索其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课程目标:本单元以古诗与现代诗文为主要内容,通过课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领会诗人情感,品味语言艺术,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第一课时:古诗学习——《静夜思》。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意;接着讲解诗句背景、含义和表现手法,着重分析诗人如何在静夜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我们还将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静夜的情景,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
第二课时:现代诗文学习——《春望》。
通过阅读理解,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我们将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语言和结构特点,感受现代诗的节奏与韵律。
此外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对春天的体验进行诗歌创作尝试。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
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背景图片和音乐,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相关的诗歌鉴赏练习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仿写或创作,培养创作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 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课文中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解析。
三、课时安排本单元共需 _课时_ 课时,每课时 _分钟_。
四、教学过程1. 导入(_分钟_)1. 引导学生回顾上册所学内容,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简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_分钟_)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及生僻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与讨论(_分钟_)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作者的意图。
4. 合作探究(_分钟_)1.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课堂练习(_分钟_)1.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总结与拓展(_分钟_)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突出重点。
2. 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深入思考课后拓展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八下语文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季全新部编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 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六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一习俗风尚、二科学探索、三自然美景、四演讲技巧、五人文胜迹、六哲思与情怀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说明文章为主,第二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中。
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五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六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熏陶。
第一单元主题:民风民俗单元目标1、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民俗文化知识。
2、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精彩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3、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极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文章分别为:鲁迅的小说《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河。
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贺敬之的现代诗歌《回延安》,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刘成章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对安塞腰鼓的场面进行描写,这既是对高原生命的歌颂,也是对民族魂的礼赞。
《社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复习文常,默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三要素,梳理结构。
2.赏析词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思想,学习课文写法。
重难点1.整体感知三要素,梳理结构。
2.赏析词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社戏》这篇文章。
什么叫“社戏”呢?“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
“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稷”是谷神。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下面在笔记本上写下课题和作者。
作者是谁呢?(鲁迅)本学期我们学过鲁迅的一篇文章,叫什么名字?是什么体裁?选自哪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朝花夕拾》)关于鲁迅的情况,上学期也背诵过,下面回忆一下。
目标一1.复习文常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散文。
《社戏》选自哪里?又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呐喊》小说)本学期我们学过两篇小说,哪两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下面回忆一下小说的三要素以及阅读小说的方法。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核心要素是(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民俗文化”选编了一组文体多样的文章,包含小说、诗歌和散文。
四篇课文除含有“民俗文化”的元素外,还有本身所具有的意蕴。
语言富于表现力,在写法上也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单元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思路】《社戏》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在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意图,同时找出文中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地方,体会其作用,掌握方法,从而领会文章主旨。
《回延安》是一首模仿“信天游”民歌形式写成的抒情诗,教读课。
通过朗读,梳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读中感受陕北的地方民俗,在比较中掌握“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在品读中学习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从而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感激、依恋之情。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自读课。
学生通过运用前面两课教读课中梳理、概括内容的方式,拎出线索,再通过分析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灯笼》也是一篇抒情散文,自读课。
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为主线,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民俗内涵,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有特色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写作《学习仿写》先指导学生通晓仿写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研读范文,确定仿写点,然后按步骤进行仿写,在训练中掌握仿写的技巧,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1+X设计】【课时安排】1.《社戏》(3课时)2.《回延安》(2课时)3.《安塞腰鼓》(2课时)4.《灯笼》(2课时)写作《学习仿写》(1课时)1社戏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重点句段,进而掌握记叙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说在我们这个地方有哪些民俗?(生说)。
八下语文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季全新部编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 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六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一习俗风尚、二科学探索、三自然美景、四演讲技巧、五人文胜迹、六哲思与情怀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说明文章为主,第二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中。
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五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六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熏陶。
第一单元主题:民风民俗单元目标1、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民俗文化知识。
2、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精彩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3、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极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文章分别为:鲁迅的小说《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河。
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贺敬之的现代诗歌《回延安》,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刘成章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对安塞腰鼓的场面进行描写,这既是对高原生命的歌颂,也是对民族魂的礼赞。
3 安塞腰鼓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排比的修辞产生营造激越气氛的表达效果。
2.体会文章外在的语言形式与内在的表达内容高度的统一。
3.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
(二)情感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生命蓬勃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2.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
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四)教学难点: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展示: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
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
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2.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安塞腰鼓鼓声、所看到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并让学生畅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指定三位学生朗读课文。
2.播放wav音频朗读。
3.比较学生朗读和wav音频的不同之处,同时指导朗读方法。
4.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5.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1)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2)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3)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三)精读文章,感悟探究问题探究: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1.对安塞腰鼓和当地地理关系、安塞腰鼓和当地农民性格关系的研究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四)品读文章,赏析表达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社戏教学设计1 社戏【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取了四篇不同文体的文章,它们均具有“民俗文化”的元素,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
《社戏》是本单元的一篇经典小说,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
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
教学时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故事情节。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写景妙处,品味个性又充满情味的人物形象。
3.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完成“思考探究一”(2)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我”对戏究竟有何印象呢?(3)你喜欢文章的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批注下自己的看法。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说文解字》:“社,地主也。
”“社”,会意字,“辛”表示祭祀,“土”表示土地神。
古代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为“社”,后来渐渐演变,至浙江绍兴一带以演戏形式祭祀土地神,称为“社戏”。
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社戏》去水乡平桥村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
二、预习反馈(一)积累字词钳惮撮归省行辈欺侮撺掇凫水潺潺屹立家眷(二)思考探究一:文章写了哪几件事?预设:“归省探亲一钓虾放牛一戏前波折一夏夜行船一船上看戏一归航偷豆一六一送豆”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概括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思考探究二:“我”对社戏有何印象呢?社戏的本身好不好看呢?预设:“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戏本身不好看”讨论明确: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 安塞腰鼓【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西北高原的地理风貌,更表现了西北高原人民的精神风貌。
我们要通过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进而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注意通过分析多种修辞的运用来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还要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抒情散文的诗意。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抒情散文的诗意。
2.体会文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
3.感受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以及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全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可以划分为三部分,请在文章中标注。
(2)请你找出文中反复出现,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3)请圈画出文章中给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并简要的写下理由。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走进一块神奇的黄土地,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流淌着孕育中华灿烂文明的母亲河,奔突过秦始皇的滚滚战车,飘扬过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英雄凯歌。
直到今天,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依然绽放着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
那么,谈到黄土地的民间艺术,你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回答:剪纸、皮影戏、泥塑、刺绣、农民画、秦腔、陕北民歌等)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学生观看录像,大约2分钟。
)检查预习情况二、朗读课文,感受鼓势观看完录像后,有什么样的感觉?预设(热烈奔放、轰轰烈烈、气势雄壮、场面壮观、原始的、朴素的)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种感觉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觉。
1 社戏知识与技能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难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文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童年是自由的天堂,人们成年后回忆起往事,总是对它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怀念童年时代的小说——《社戏》,体会一下这位伟大的斗士对童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
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本文一共写了八件事,分别是: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⑦偷豆;⑧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⑦;略写的是:①②⑧。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演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内容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5.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文中围绕中心事件又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每件事的主题词。
赵庄看戏。
又写了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八下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季全新部编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 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六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一习俗风尚、二科学探索、三自然美景、四演讲技巧、五人文胜迹、六哲思与情怀为专题
内容,其中以记叙类说明文章为主,第二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中。
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五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
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六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
与文化的熏陶。
第一单元主题:民风民俗
单元目标
1、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民俗文
化知识。
2、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精彩语句体味作者
情感。
3、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极平凡生活中蕴含
的无穷乐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四篇文章分别为:鲁迅的小说《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
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河。
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贺敬之的现代诗歌《回延安》,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
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刘成章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对安塞腰鼓的场面进行描写,这既是对高原生命的歌颂,也是对民族魂的礼
赞。
吴伯箫的散文《灯笼》笔法自由,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情感上和文化上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写作的主题是学习,防写结合学过的课文,把握防写的技巧训练防写的能力。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应对了解常见的交际场合运用恰巧的应对技
巧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1 社戏总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指导揣摩品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长文短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
课堂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
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
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法、探究揣摩法
教学课时 :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1课时
一、导入新课,情景入境:图片展示,介绍社戏,及戏曲角色生、旦、净、丑、末等。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三、检查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