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747.50 KB
- 文档页数:53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3.理解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现象,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2)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4)宏观经济学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2)通货膨胀与失业(3)总需求与总供给(4)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4.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2)凯恩斯主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3)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4)供给学派: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等(5)新凯恩斯主义:乔治·阿克洛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5.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2)经济预测与预警: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3)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
2.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实践法:开展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如收集数据、建立模型等。
四、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共计4学时。
2.教学进度:每周2学时,连续两周完成。
五、作业与考核1.课后作业:每周布置一次,共计2次。
2.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
宏观经济学第⼀章第⼀章导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的整体经济运⾏及政府运⽤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运⾏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
第⼀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或充分就业※通货膨胀(Inflation)※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法1.均衡与⾮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和⼀般均衡)2.静态分析、⽐较静态与动态分析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4.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经济萧条时侧重于需求分析;经济⾼涨时侧重于供给分析。
短期内侧重于需求分析;长期内侧重于供给分析。
5.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流量是指⼀定时期测算出来的量值存量则是指⼀个时点测算出来的量值流量来⾃于存量,流量⼜归于存量之中⼈⼝总数是个存量,它表⽰⼀个时点上⼈⼝数;⽽⼈⼝出⽣数是流量,它表⽰⼀个时期内新出⽣⼈数。
⼀定的⼈⼝出⽣数来⾃于⼀定的⼈⼝数,⽽新出⽣的⼈⼝数⼜计⼊⼈⼝总数。
同理,⼀定的国民收⼊来⾃于⼀定的国民财富,⽽新创造的国民收⼊⼜计⼊国民财富中。
7.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8.边际分析9.经济模型分析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联系:两者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都是实证分析。
◆第⼆节经济学的产⽣与发展◆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经济学的早期阶段◆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时期◆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标志: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的发表。
凯恩斯因此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
)◆新兴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复兴第三节国民收⼊核算⼀、国民收⼊帐户——GDP (⼀)国民收⼊帐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国民收⼊帐户的产⽣背景20世纪30年代西⽅经济⼤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帐户和GDP 度量体系应运⽽⽣;(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国内⽣产总值(⼀)国内⽣产总值的涵义——简写GDP ,度量⼀定时期(通常是⼀个季度或⼀年)内,⼀国运⽤⽣产要素所⽣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导语】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涉及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广泛领域。
本教案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宏观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等;3.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4. 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规律和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水平、货币政策等内容。
与之相对的是微观经济学,它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1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从各种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总额,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等。
2.2 总需求总需求是指商品和服务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总购买力,它的构成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
2.3 总供给总供给是指某一时间段内全部经济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2.4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一般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3.1 政府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学为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通过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政府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实现稳定增长、低通胀和充分就业的目标。
3.2 企业经营决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能够帮助企业理解经济环境并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
企业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调整生产规模、价格策略等,以适应市场需求。
3.3 个人理财规划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对于个人理财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宏观经济的状况能够帮助个人做出合理的投资和储蓄决策,降低经济风险,实现自身财务目标。
•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主要理论流派•宏观经济学核心概念解析目•当代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录01宏观经济学概述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02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劳动价值论与分工理论凯恩斯主义革命01020302030401新古典综合派与货币主义论战新古典综合派:融合凯恩斯主义与古典经济学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权衡取舍理性预期革命: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影响新凯恩斯主义崛起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工资与价格黏性市场不完全竞争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协调失败与多重均衡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微观基础与宏观现象的连接从个体行为到总体经济表现的桥梁03宏观经济学主要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概念,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大卫·李嘉图强调劳动价值论和自由贸易。
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影响古典经济学派对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市场供需平衡、经济增长等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础节,反对政府干预。
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影响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主张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实现经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