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3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8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并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学案,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通过多__分步动画展示,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个宏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学情分析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认知有限但好奇心较强。
因此可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形象的事物来类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区别岩石圈与地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视频导入播放“汶川地震”视频。
设问:地震是如何将巨大的能量__出来的?活动2自主阅读展示横波和纵波比较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延伸:通过让学生讨论汶川地震时的感觉,延伸横波和纵波的影响活动3探究“探究一”:不连续面和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深挖“图1.25”涵盖的知识。
深入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多__动画展示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过程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
“探究二”: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活动4联系生活,类比学习将地球的内部圈层与煮熟的鸡蛋类比自主学习: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活动5课堂检测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ABC都可以2、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3、地震发生时,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同学们的感觉是什么?()A.只感觉到左右摇晃B.只感觉到上下抖动C.先上下抖动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抖动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2019-02-19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震波
1.概念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产生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将能量向外扩散,这种弹性波叫做地震波。
2. 分类
横波(S):即“面波”,在水平方向传播
纵波(P):在竖直方向传播
3.传播特点
共同特点:在地下33km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急剧增加。
不同特点:在地下2900km处,横波消失,纵波突然减小。
4.横波和纵波,速度变化的原因
(1)地球内部33km~2900km是固体,地震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更快。
(2)地球内部2900km以下,是液体,横波不能传播,纵波速度也会降低。
二、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从上到下:地壳(33km处)、地幔(2900km处)、地核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的顶部
软流圈:岩石圈下面,上地幔的顶部。
岩浆的发源地。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教学提纲及课时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2.地震波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壳2.地幔3.地核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2.水圈3.生物圈2.导入情境创设建议本节主要内容为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可以选用电影《地心历险记》作为视频素材,剪辑电影片段作为课堂引入。
3.情境问题设计建议针对上述导入情境,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若有一条隧道通向地心,沿途地层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会有什么变化?②随着深度的不同,隧道内的环境会有什么变化?③是否可能存在这样的隧道?为什么?4.教材“活动”建议——P23探究——【活动内容】1.说一说,你了解哪些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2.俗话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议一议,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进行探索的难度,为之后介绍将地震波作为工具“透视”地球内部结构做铺垫。
【活动建议】第一问教师可请多名学生分别回答。
第二问是开放性问题,目前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教师可以指出,通过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方法。
以此导入本节内容。
【参考答案】1.略2.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地球内部,比如火山、地震、温泉等,还可以通过自然形成的大裂谷、大断层等了解地球结构。
——P27活动——【活动内容】我们将煮熟的鸡蛋一切两半,便会呈现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圈层。
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比较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异同。
【活动目标】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结构进行类比,便于学生记忆。
【活动建议】引导学生从整体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和各圈层的结构。
【参考答案】在内部圈层的结构和比例上,煮熟的鸡蛋和地球很相似。
不同之处主要有:鸡蛋整体上呈明显的椭圆,而地球接近正圆;鸡蛋壳较均匀,而地壳(陆地和海洋间)厚薄不均匀;熟鸡蛋的蛋白结构比较一致,呈固态,而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而熟鸡蛋的蛋黄呈固态。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外层
2、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是地球上水循环的载体
3、生物圈: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5、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三、重点难点讲解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是学习本节内
容的重点。
只有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这些圈层的特征和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同时,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高一必修一圈层结构知识点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地壳表面由内向外依次由岩石圈、软流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种结构。
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这个生命的家园。
1.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了地壳和上部的一部分地幔。
它是由岩石和矿物组成的,分布在陆地和海洋底部。
岩石圈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同时也是地质活动的主要发生层。
2. 软流圈软流圈是位于岩石圈下方的一层可塑流体层,主要由固态岩石和熔融状态的岩石组成。
软流圈是研究地球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重要领域,也是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3.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主要包括了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间歇层和外大气。
大气圈对地球的生物圈和水圈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它能够阻挡地面上的一部分紫外线、吸收一部分太阳能,并且参与了地球的气候和气象变化。
4.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在各种形式下的循环,包括了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和大气水汽等。
水圈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生物可以正常生存,同时也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一个系统,包括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生物圈对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圈层结构是地球上各种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这个复杂而美丽的家园。
了解和理解圈层结构对于我们认识地球、保护环境、探索科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学习地理高一必修一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珍爱我们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