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8.68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现状分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音乐风格。
少数民族的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多样的音乐风格。
目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少数民族音乐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1. 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传统音乐方面有着丰富的积淀,这其中蕴含了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底蕴。
各地的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如藏族的古格舞、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古丝路乐队等。
在保护传统音乐方面,国家加大了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委员会和机构,进行音乐材料的搜集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
2. 现代音乐融合创新除了传统音乐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还在不断吸收和融合现代音乐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音乐表演形式上,少数民族音乐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歌舞和器乐,还涉及到流行音乐、摇滚乐等不同风格。
一些少数民族音乐人也开始涉足到流行音乐创作和演出领域,使得少数民族音乐不断融入到现代音乐生活之中。
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包容性和传统性。
1. 多样性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和表现形式。
这导致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音乐风格各具特色,有的婉转动人,有的豪放激昂,有的清新素雅,有的古朴淳厚,这种多样性的音乐特征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一大亮点。
2. 包容性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吸收外来音乐元素方面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不仅吸收了汉族音乐的元素,还接纳了外国音乐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
这种包容性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内涵,也让少数民族音乐更好地适应了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
有歌舞表演。
塔吉克族民间乐器较多用于民间歌曲、民间舞蹈的伴奏。
其中较为闻名的有纳依、布兰孜库姆、塞依吐尔。
塔吉克人的舞蹈丰富多彩,较为流行的还有乔甫苏孜”“恰苏孜”、马舞、刀舞以及木偶舞、“买力斯”等若干类型。
其中最为闻名的有以下几种。
安泛指歌曲魁泛器乐曲安分为徒歌(独唱)与(冬布拉)弹唱两种,通常由“安奇”①演唱。
其中较闻名的独唱歌曲有《黑云雀》、《阿勒空额尔》、《阿勒泰》、《页里麦》、《光明的眼睛》等。
乌尔汀哆(长调)指蒙古族民间音乐中无固定节拍、节奏循环规律,气息宽广、悠长,演唱节奏相对自由、即兴的歌曲。
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最具典型意义、最具代表性以及专业性的演唱形式。
”此类歌颂通常以赞美草原、夸耀骏马、酷爱生活、向往华蜜为主要表现内容。
蒙古族民间具有明确节拍、节奏循环规律,演唱时速度相对较快的歌曲。
是蒙古族民间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
也是其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歌曲形式之一。
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兴安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
其中较为闻名的有表现爱情生活的《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表视重大历史题材的除此之外,还有以表现大自式,例如:朝鲜族的民歌通常按其居住地域划分为“西道”、“南道”和“中部”三类民谣;蒙古族依据民歌的节拍特点划分为长调(乌日图道)、混合调(贝斯日格道)、短调(宝格尼道)等几种;侗族南部方言区依据民歌的演唱织体划分为“嘎老”(大歌、多声部)、“嘎拉”(小歌、单声部)两类;达斡尔族将民间音乐分为哈库麦(民间歌舞)、乌春(说唱)音乐等两类;藏族民歌依据歌词的格律结构分为“鲁”体、“谐”体、自由体等三类;(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本民族传统习惯可分为“安(泛指歌曲)和“魁”(泛指器乐曲)两大类;(纳西族的民歌按其音乐特点将其分为“咨”(唱)“蹉”(跳)“揩”(奏)三类等等。
民间这种分类方式与各民族的传统的生活、生产、消遣,甚至文化的传承亲密相关。
因此,我们再做分类探讨的同时,肯定要敬重其价值观念,并且将其作为民族音乐分类、分析、探讨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引言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中国各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
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舞蹈具有其自身特色,它们形式各异、风格迥异,代表了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
本文旨在分析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分类,并通过对若干热门少数民族舞蹈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舞者的群体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少数民族舞蹈注重舞蹈群体的整体效果和协调性,强调群众的团结和协作。
许多少数民族舞蹈是在集体生产劳动和宗教仪式等场合表演,取得好的效果需要舞者们充分配合和默契。
2.风格奇特,色彩多样。
少数民族地区广袤辽阔,民族分布较为分散,其文化风貌各异,因此少数民族舞蹈也表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色彩。
3.宏大的舞台效果和戏剧性。
少数民族舞蹈常常需要在宽敞的场地上表演,以大型的舞台效果来展现其气势和内涵。
此外,许多少数民族舞蹈还包含了比较浓厚的戏剧性因素,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兼有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少数民族舞蹈的分类少数民族舞蹈可以根据其舞蹈形态和表演场合等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如下类别:1.圆舞、行进舞类。
这类舞蹈形式主要适用于集体娱乐和民俗节日等场合。
2.醉舞、神舞、动物舞类。
这类舞蹈形式多源于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等,通常被用于神话表演和故事讲述场合。
3.女子舞、男子舞类。
这类舞蹈形式主要适用于表达情感和展现个人风采的场合。
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少数民族的信仰和生活之中。
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代表着中国各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
少数民族舞蹈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
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民俗文化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点。
2.反映少数民族的信仰和生活情趣。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艺术特色_民族舞蹈由此可见,民族民间舞蹈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创造者,和广大人民同生存、共甘苦,是人民大众的最忠实的代言者,具有十分强烈的人民性,因而,更具有广大的群众性,被人民所创造,被人民所利用。
舞蹈发展的历史使我们知道,各种不同类别的舞蹈,表现不同社会生活内容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舞蹈在表现题材领域的不断扩大,舞蹈形式也相应地有了发展和变化,必然地产生出新的舞蹈体裁和新的舞蹈品种。
因此,我们学习研究舞蹈的种类,是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的艺术发展规律,熟悉和掌握舞蹈艺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各种样式和方法。
这对于我们进行舞蹈创作、舞蹈欣赏、舞蹈评论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舞蹈在长期反映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民族民间舞蹈的大众性民族舞蹈原于人民大众,以其通俗浅显、直接便捷的特点,直接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与情感,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人民劳动的结晶。
因此,只有反映、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和情感,才有发展动力。
大众性这个民间舞蹈审美特征涉及到的民间舞蹈创作价值取向,关系到民间舞蹈的生命力的问题。
忽略和轻视了这个审美特征,脱离人民群众所最本质的属性,就得不到观众的肯定和喜爱。
因此,要在作品中捕捉住人民大众的神态和神韵的特征,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之产生生活原型的共鸣,产生情感感应。
民间舞蹈的大众性或通俗性,并不是排斥其高雅性,更要准确把握“俗能通雅”、“雅里透俗”的辨证的艺术规律。
“俗”并非艺术的目的,要通过“俗”达到“雅”的艺术境界,“以艺术作品鼓舞人”。
舞蹈是以形体为表现工具,以抽象和具象艺术语言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创造特殊氛围和意境的艺术门类,所表现的生活、事物、情感等都是高度抽象化的具象视觉形象。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其中包括了各种精彩的舞蹈表演。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每个民族的舞蹈都展现了他们的独特魅力。
首先,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注重情感表达。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既有热情奔放的舞蹈,也有细腻温柔的舞蹈。
例如,蒙古族的舞蹈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草原生活的热爱,舞蹈中展现了他们的豪放和开朗。
而藏族的舞蹈则更加内敛,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舞步和身体语言表达出对神圣信仰和自然环境的敬畏。
其次,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注重装饰性和华丽的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服饰多样且十分讲究,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和装饰品。
这些服饰和装饰品可以体现民族的特点,并且在舞蹈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装点作用。
例如,阿昌族的舞蹈中常常出现带有辫子的花冠、彩色领巾和鲜艳的装饰物,这些都是展示阿昌族独特魅力的重要元素。
再次,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注重肢体表达。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的舞者通常采用独特的肢体语言和舞步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例如,傣族的舞蹈以手臂和腿部的柔美动作为特色,利用大幅度的舞步和旋转来展现傣族人民的欢乐和祝福。
而哈尼族的舞蹈则注重脚步的协调和舞姿的优雅,通过全身的动作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最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注重集体合作。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一般是由群体编排和表演的,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协同和配合来展示出舞蹈的艺术魅力。
例如,壮族的舞蹈中,舞者们手臂交错,肩膀倚靠,共同跳跃,展现了壮族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这种集体的合作和配合在舞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整个舞蹈更加有力量和感染力。
总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
这些舞蹈不仅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也传承了少数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
通过欣赏和学习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浅谈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走向1.引言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舞蹈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之中,成为了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走向。
2.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历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
多民族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形式,展现着其独特的文化风景。
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各少数民族也不断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的优秀舞蹈作品。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民族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其中一些代表作品如“赛马”、“羌族舞曲”等作品,都成为了中国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
3.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点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舞蹈形式古老新颖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多样,包括古老而朴素的民间舞蹈、节庆舞蹈等。
这些舞蹈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动态表现和文化意蕴,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近年来,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不断创新,融合了现代舞蹈学和艺术审美的理念,不断挖掘新的舞蹈形式和创意。
3.2 表现内容丰富多彩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表现内容主要围绕着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祭祀仪式、节日庆典等展开。
例如,蒙古族的“草原舞”、藏族的“拉萨雪山之舞”、壮族的“仙女散花”等,都是通过舞蹈展现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经历和生活方式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3.3 动作风格独特多变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动作风格独特多变,具有流畅、柔美、豪放、激烈等不同的特点。
如藏族舞蹈表现了雪山特有的动态、有力和豪迈,而壮族舞蹈则充满了华丽和舞技技巧的展现,这些特点都展现了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舞蹈风格。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
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
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
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
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
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
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
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藏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藏族舞蹈是一项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藏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舞蹈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就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发展进行探讨。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在舞蹈的服饰和装饰上。
藏族舞蹈的服饰和装饰极具特色,常常采用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配以银饰、珠宝等装饰品,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比如藏族的唐卡舞,舞者身着华丽的藏服,头戴金色的灵芝冠,手持唐卡,并身着金银饰品,整个舞蹈表演场面十分壮观。
体现在舞蹈的动作和形式上。
藏族舞蹈的动作柔美而有力,舞姿舒展而灵动,带有一种神秘和超然的气质。
舞蹈中的动作多以手势、步伐为主,具有极强的舞蹈美感。
藏族舞蹈还注重舞者之间的互动和配合,舞者们通过手势、眼神等方式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从而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体现在舞蹈的主题和内涵上。
藏族舞蹈的主题多以宗教、神话、历史、爱情等为创作背景,富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情感。
比如《格萨尔王》、《正冠诺玛》等舞蹈作品,都是以藏族的历史传说和英雄故事为主题,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富有强烈的宗教情感和浓厚的历史底蕴。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流,藏族舞蹈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体现出了新的审美特征。
一方面,藏族舞蹈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随着舞蹈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创新,现代藏族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延续了传统舞蹈的特色,还融入了现代舞蹈的元素,如现代音乐、舞台效果等,使得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藏族舞蹈在内容和主题上更加注重现代价值观的表达。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化,藏族舞蹈作品在内容和主题上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更加注重体现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
比如在一些现代藏族舞蹈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社会和谐的向往等现代价值观念,使得藏族舞蹈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趋势。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报告夹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体现了社会、历史和地域的差异。
在本分析报告中,我将介绍几种经典的少数民族舞蹈,分析其舞蹈形式、动作特点以及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一种舞蹈是蒙古族的“草原舞”。
这种舞蹈以牧民生活为主题,通过动作和音乐表达了广袤的草原、骏马奔腾的场景。
舞者在舞台上追逐、旋转、跳跃,通过身体的协调运动展现了蒙古族民族性格的豪放和奔放。
他们灵活的手臂和大胆的脚步,充满了力量和活力,将观众带入了广阔的草原之中。
接下来是彝族的“花灯舞”。
这种舞蹈是云南彝族独特的文化遗产,表达了彝族人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期望。
在舞蹈中,舞者手持着色彩斑斓的花灯,寓意着新年和春天的到来。
舞者们优美地旋转、跳跃,在舞蹈中展现了彝族传统艺术的独特美感。
花灯舞动作柔和而优雅,舞者们身穿传统彝族服装,整个舞蹈充满了欢乐和喜庆氛围。
第三种舞蹈是藏族的“雪域舞”。
这种舞蹈通过身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展现了西藏高原广袤的冰雪世界和藏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
舞者们身穿鲜艳的藏族服装,在舞台上跳跃、扭动着身体,模拟冰川流动和雪花飘落的景象。
这种舞蹈动作缓慢、稳定,带有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雪域舞体现了藏族人民坚韧不拔和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展示了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
最后一种舞蹈是维吾尔族的“圈舞”。
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民族之一,圈舞是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这种舞蹈通过多人转圈、手拉手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大圈,舞者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转动和扭动身体。
圈舞动作优美,富有流畅的韵律感,舞者们的手势和眼神交流充满了情感。
这种舞蹈代表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团结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习俗和宗教观念。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色,展示了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每一种少数民族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动作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而其中,少数民族舞蹈作为文化的瑰宝之一,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从技巧、音乐、服饰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技巧独特优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技巧独特而优美,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特有风貌和审美情趣。
例如,蒙古族的舞蹈以骑马动作为特色,舞蹈者高举手中的马头琴,灵活而矫健地模拟马的奔跑和驰骋;藏族的舞蹈则以齐步走为基础,舞者舞动着藏袍,在高原的阳光下形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
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千差万别,但都具有精湛的控制力和协调性,展示了中国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二、音乐伴奏丰富多样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注重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音乐伴奏在舞蹈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乐器,将其融入到舞蹈的表演中,使舞蹈更加生动真实。
例如,彝族舞蹈常伴随着竹管音乐,欢快的乐曲为舞者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壮族舞蹈则以锣鼓祥和的节奏,表达出壮族人民富饶美好的生活场景。
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伴奏使得少数民族舞蹈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三、服饰彩色绚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服饰彩色绚丽,体现了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不同于汉族舞蹈的统一服饰,少数民族舞蹈的服饰更加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形式多样。
例如,傣族舞蹈中的翩翩起舞的傣绣花伞,配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充分展示了傣族人民的独特风情和精神面貌。
服饰的细节和色彩的选择都是表达舞蹈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手段,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享受。
四、寓意深远的文化符号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还寄托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每一个舞蹈动作、音乐、服饰都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情感表达。
舞蹈中的手势、肢体动作以及表情等都是对民族生活、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等的再现和演绎。
例如,苗族舞蹈中的“踩牛尾”,寓意着祈求丰收和发展的美好愿望;而傣族舞蹈中的“刀马旦”,则寄托了对战争胜利和部族繁荣的祝福。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作者:麦力斯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3期【摘要】少数民族歌舞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的发展,可以让我们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有益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扬光大。
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少数民族歌、舞,归纳一些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以民族舞艺术为例,侧重舞方面,总结梳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163-01在我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中,各少数民族的歌舞独树一帜,且显得神奇美妙,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少数民族歌舞是少数民族歌和舞的统称,是少数民族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少数民族歌常见的有号子、小调、山歌、长歌等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号子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编唱的民歌,表现方法直接而简朴,音乐坚毅而粗狂,一般有较强的律动性。
小调一般认为产生于休息、集庆、娱乐等场合,是人们劳动之余,美化生活环境的一种方式,其节奏规范、均衡,流传面较广。
山歌是产生于高原、丘陵、山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坦率、单纯、直露的表现手法,一般都是直接抒发感情,具有节奏自由悠长,声音嘹亮、高亢的特点。
长歌,可分为风俗性长歌、史诗性长歌,一般为比较大型的集体活动创作,其节奏自由,结构较长较大,旋律悠长,气息宽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民歌的体裁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而且比较常见。
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大多是民间舞形式,舞蹈的来源一般有农耕、海洋、草原、绿洲、农牧等不同场景,内涵十分丰富,可以简单划分为民族性、跨民族性两种。
结合孙爱莉观点,再根据自己的些许观点,可以将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归纳如下:首先表现为活泼自由,载歌载舞。
例如,藏族的弦子舞,塔吉克族的买力斯,壮族的采茶舞,满族的莽式等,都是载歌载舞的形式;其次表现为技艺结合,巧用道具。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及发展趋势研究【摘要】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趋势。
从传承方面看,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通过专业机构和传统师承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在发展历程方面,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不断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动,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
展望未来,应加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趋势、研究、背景、目的、发展历程、现状、推动、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融合了当代元素,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民族民间舞蹈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双重挑战。
传统的民族舞蹈如何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与发展,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我国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都是当前急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为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繁荣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及发展趋势研究引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历程、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全面了解这一重要艺术形式在当代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研究旨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新时期民族舞蹈创作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摘要:新时期民族舞蹈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折射及突出民族生活、反映及强化民族精神、展现及升华民族特色和革新及丰富编蹈技法等方面。
为了提高民族舞蹈作品的艺术魅力及表现力,必须要注意在新时期环境条件下侧重风格化、情感化、艺术化和原生态几个发展趋势,保证最大程度提升民族舞蹈在新时期环境下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民族舞蹈;创作特点;发展趋势1、新时期民族舞蹈的创作特点1.1折射及突出民族生活一切艺术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来的,而作为一种舞蹈艺术的民族舞蹈也是如此。
民族舞蹈是从各个民族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孕育而生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特点,从而使中华的文明具有多姿多彩的发展特点。
民族舞蹈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生活状态对其形成、创作表现形式、内容和传承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舞蹈艺术形态和风格。
而民族舞蹈的创作,实质上是对民族生命的锤炼与再现。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对其所蕴含的文化进行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期下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
同时,民族舞蹈也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和风格,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对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进行直观的表现和再现。
这是民族舞蹈创作的一个根本特点,它要求在创作中与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相结合,凸显其民族属性和风格。
1.2反映及强化民族精神作为任何民族永久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民族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体现在民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新时期民族群众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民族舞蹈创作中,也要重点突出民族精神,以具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同时,民族精神是民族舞蹈作特性的具体手段。
通过融入民族精神的创作,可以增强民族舞蹈作品的情感特性,给观众的心灵带来安慰。
例如,在对创作的民族舞蹈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观众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舞蹈家内心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理解他们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内容等,从而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浅析民族民间舞艺术特征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舞蹈的特征、发展历程以及对当代舞蹈的影响等方面,浅析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首先,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各异,展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
例如,云南的傣族舞蹈以舞者穿着华丽、色彩斑斓的衣服,快速翩跹的步伐和欢快的音乐为特点;而内蒙古的蒙古舞蹈则以雄壮的舞姿和独特的嗓音表现草原上的牧民生活。
每个地区的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衣、舞步和舞曲,使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这些地区的文化氛围。
其次,民族民间舞蹈注重表达情感和故事。
舞蹈不仅仅是舞者的身体表现,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故事的讲述。
例如,西藏的藏族舞蹈常常以团结、祈福和庆祝为主题,表达了藏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神圣的崇敬;而广东的广场舞则以轻松活泼的舞步和嘻哈音乐为主题,表达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民族民间舞蹈通过舞者的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将情感和故事生动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与舞者产生共鸣。
此外,民族民间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现代舞蹈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舞蹈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中国舞蹈艺术团的《黄河大合唱》将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的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这种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舞蹈表现手法的不足,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更具现代感和观赏性。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应该加强对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应该积极搜集和整理各地的舞蹈资源,建立舞蹈数据库,为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其次,应该注重推广和创新。
传统舞蹈虽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也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可以融入现代舞蹈的元素,创作出更具现代感的舞蹈作品,使之更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中国少数民族歌舞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达方式,其中歌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歌舞的特点和魅力。
一、藏族的歌舞艺术藏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以雄浑壮丽的歌舞艺术而闻名。
藏族歌舞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表达着他们对自然环境和信仰的热爱。
例如,“卓玛”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舞者身着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通过身体的动作展现出高原民族的细腻和朴实。
二、蒙古族的歌舞艺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歌舞艺术独特且富有草原文化特色。
蒙古族的“草原之舞”以其激情四溢、热情奔放的形式吸引着观众。
在这种舞蹈中,舞者们用身体的动作模仿草原上奔跑的马群,展现出蒙古族人民的豪情和勇气。
三、壮族的歌舞艺术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歌舞艺术充满了热情和激情。
壮族的舞蹈非常多样化,有舞剑、舞琵琶等各种形式。
其中,以“蹶脚舞”最为有名,这是一种优美动人的舞蹈,舞者们一边跳跃、旋转,一边用脚尖轻轻触地,展现出壮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
四、彝族的歌舞艺术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他们的歌舞艺术富有民族特色。
彝族的“花灯舞”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灯光效果备受瞩目。
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在舞台上舞动身体,手持花灯,舞姿优美、动作矫健,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五、维吾尔族的歌舞艺术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歌舞艺术独具特色。
维吾尔族的舞蹈充满了奔放和热情,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例如,“傣乐舞”是一种具有浓重民族特色的舞蹈,舞者们身着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在舞台上跳跃、旋转,展现出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感。
六、哈萨克族的歌舞艺术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而闻名。
哈萨克族的“大合唱”是一种群体舞蹈,舞者们手牵手、肩并肩,以特定的步伐和舞姿在舞台上演绎感人的故事。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9T16:58:00.4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庞杰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
新疆阿勒泰地区歌舞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
但是,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其表达形式和特点都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的古老文化已经被翻译成多种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往往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继承、改造和发展歌舞艺术。
而歌舞艺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依据民族风俗习惯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发展。
同时,歌舞艺术中的形象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传承与创新的总趋势。
因此,歌舞艺术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
1.1少数民族民歌的类型及其特点
少数民族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创作了民族性民歌,其艺术形式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以及多声部民歌等。
1.1.1号子
通常情况下,人民群众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民歌,民歌不仅是一种直接而简朴的表现方式、坚毅而粗狂的音乐,还是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
民歌具有调解体力,解除疲劳,组织指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态度、情绪、志向和审美情趣。
比如,渔业民族传唱的打鱼号子,山区民族传唱的劳动号子,瑶族传唱的“茶山号子”,台湾高山族传唱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传唱的“舂米歌”,满族传唱的《跑南海》等。
1.1.2山歌
山歌主要起源于一些高原、山区、丘陵等民族地区的山野劳动生活中,其表现手法坦率、直露、单纯,能够直畅地抒发感情。
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声音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山野之歌”。
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壮、苗、瑶等民族流行山歌,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花儿”和江河湖海上一些少数民族渔民流行的渔歌、船歌都是山歌的典范。
1.1.3小调
小调主要起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是其劳动之余,叹咏心思,美化生活环境,婚丧节庆抒发情怀,娱乐消遣助兴的“里巷之曲”,往往会有专门的艺人传唱,流传面较广。
小调是一种较为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细致的音乐表现,常有叙事性的特点,较为规整的音乐形式。
比如,某些少数民族中灯调、茶歌,鄂伦春族的《鄂伦春小调》等。
1.1.4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少数民族民歌。
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中传唱,往往被传唱于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以及劳动中,比如,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呼麦”等。
除此之外,少数民歌的各个类型都有自身的表现形式,其中,号子的节奏具有较强的律动性,山歌的节奏自由、悠长,小调的节奏规范、均衡。
1.2少数民族舞蹈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大多是民间舞,内涵丰富,能够反映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绿洲等不同文化,可以简要划分为民族性和跨民族性两种。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活泼自由,载歌载舞。
比如,藏族的弦子舞,塔吉克族的买力斯,壮族的采茶舞,满族的莽式等,都是载歌载舞的形式;第二,技艺结合,巧用道具。
比如,苗族的板凳舞,蒙古族的筷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都是配以一定的道具用来表现;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
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舞蹈是以故事为依据,演绎着一些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一批批活灵活现、形象鲜明的人物;最后,自娱娱人。
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自编自蹈,即兴发挥,比如,傈僳族的生产舞等,其主要取材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
2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2.1国际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可以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歌舞的巡回表演、跨国演出,实现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与国际的接轨,创新了表演形式,使得我国文化艺术与国外文化艺术不断相通,始终保持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自身的特点,与时俱进。
2.2传统的再造
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核心,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应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造,这样才能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认可。
其中,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之所以能轰动美国,其主要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内涵。
其中,民族歌舞艺术不是在民族歌舞艺术创造中削弱和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而是创造具有充分特点的民族文化艺术。
2.3现代化
新的律动和新元素在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中增加了很多现代化元素,比如,现代生活题材、现代舞美、现代音效等。
现代元素的加入,不仅没有削弱民族性,反而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现代化”升华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淳朴、自然的审美观念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特性,其不仅保持了民族性又具有新鲜感,还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
性以及民族歌舞的独特性。
新民歌被誉为时尚民歌,是一种集民族传统音乐与歌曲特点以及国际音乐时尚新元素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现代的手法、技术和技巧进行编曲、演唱,并有机地结合其他曲风的优点,通过民族与现代的演绎成就了时代的经典。
2.4多元一体化
少数民族歌舞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样式和艺术形式。
民族歌舞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的影响,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比如,广西壮族音乐多采用当地的原生民间小调,但由于受当地少数民族生活习性的影响,音乐中多听到铃档、铜鼓和呐喊的声音。
另外,在我国广西的壮族、瑶族中流行的“师公舞”,可以找寻到邻近国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及泰国民间舞蹈中相同或相似的舞蹈律动。
因此,多元的民族歌舞艺术融于同一个民族后,逐步发展成该民族的文化瑰宝。
2.5大众化
现阶段,我国的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越来越大众化,雅俗共赏,越来越贴近于生活。
不管是艺术题材,还是艺术表现,越来越考虑到受众,且越来越综合各方因素,因而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喜爱。
同时,少数民族歌舞艺术逐渐被大众所理解,同时不失民族味道,不缺民族特色,这就是艺术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
2.6原生态
原生态歌舞艺术回归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自身内在的艺术品质需求,是民众文化上的认同,是民众审美情趣的转变。
原生态是艺术的归真。
一个民族的歌舞艺术,如果丧失了原生态,就等于丧失了特殊性。
原生态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回归,是大众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艺术本身内在的需要,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重要部分。
结束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艺术。
少数民族歌舞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认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及其发展趋势,能够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歌舞艺术,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在国家安定,民族团结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亮.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探析[J].艺术科技,2017,30(03):195.
[2]麦力斯.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戏剧之家,2017(13):163.
[3]李云轩,黄炎.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民族艺林,2016(02):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