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56
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现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摸索和感悟,包蕴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诸子喻山水》教案一教学目标领会诸子言论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课文探究第一则孔子所强调是一种发奋图强、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一端。
孔子本人就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志力。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荀子》上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坚持不懈,金石可镂。
”。
后来的《列子》上讲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在强调人的韧性斗争。
这些思想与孔子的精神内核保持高度一致。
可见发奋图强的精神已成中华民族的共鸣。
这方面的说法还很多,《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成语里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说法。
西方人强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能中国人的功利性心更重,更爱好看重结果。
第二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民族精神当中很早就强调包容的意识。
从山水当中古人就得到了启示,这并非是韩非的发觉。
与韩非同时的李斯在《谏逐客书》里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与韩非完全一样。
《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强调包容性的一面。
韩非和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更强调治国的一面,这和他的法家思想是一致的。
第三则《管子》应归入杂家,杂取了儒法道名诸家的思想。
《管子》中最着名的话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论述得很明白,仍旧给本日的社会治理带来启示。
《管子》的这一则与韩非的有些重复,仍旧是有山水得到“包容”启发。
比起韩非来,《管子》又加了“士”这一层,不但治国,还讲了治学,在面上又得到了扩大。
山水影响心胸襟怀,影响禀气品行,实在是不小。
诸子喻山水的原文_译文_启示《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示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蕴含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目录诸子喻山水的原文先秦:先秦诸子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这时却停下来了,是我自己要停止的。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又比如在平地上堆一座山,即使才倒下一筐土,继续堆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论语·子罕》)罕》)(譬(pì)如:比如。
为(wéi)山:用土堆山。
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便能成功。
篑,盛土的竹筐。
吾止也:判断句。
是我自己停止的。
平地:平整地面。
“平地”后面有省略的成分。
虽:连词,表假设。
覆:倾出;倒出。
进:前进;向前。
这里指继续倒土堆山。
吾往也:判断句。
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往,去,到。
这里指去做继续堆土的事。
子罕:是《论语》的篇名,取自于“(《论语》子罕篇第九)”的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上面如果没有辽阔的天空,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物不毕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那么万物就不能被全部包容。
泰山对土石不存在什么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包容一切而成就自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己的高大;江海对溪流不加选择,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也高兴,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浩瀚。
(遍覆:全部覆盖。
遍,全部。
毕载:全部承受。
毕,统统;全部。
载,承受。
太山:即泰山。
立:存在。
好恶(hàowù):喜好与嫌恶。
小助:小的帮助。
富:盛,多。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所以君主让自己形体中的气魄寄托在天地间,那么万物就具备了,尽心在高山和大海间,那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么国家就富足了。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君主和臣民都反朴归真,把道作为归宿。
(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
寄形:寄托形体。
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历心:尽心。
子曰:“譬如为山,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未成一篑,(篑:音kuì,土筐)只差一筐土就堆成,止,吾止也;判断句,标志“…….,……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平地,譬如平整土地,虽覆一篑,即使才倒下一筐,进,吾往也。
判断句,标志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2】上不天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则下不遍覆,那么就不能向下覆盖整个世界;心不地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物不必载。
通假字,“必”通“毕”,完全那么就不能完全负载万物。
太山不立好恶,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容纳),故能成其高;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不择小助,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包容),故能成其富。
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天地,名词作状语,像天地一样)(形,形体)所以君主的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而万物备,因而万物齐备;历心于山海(山海,名词作状语,像山海一样)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而国家富。
因而国家富足。
上无忿怒之毒,君主没有因愤怒而残害臣民,下无伏怨之患,(伏,潜伏)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交,同;朴,纯朴)君主和臣民都返朴归真,以道为舍。
把道作为归宿。
故长利积,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大功立,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成于前,(介词结构后置,“名成〈于前〉”即“名【于前】成”)名望在生前树立,德垂于后,(介词结构后置,“德垂〈于后〉”即“德【于后】垂”)恩德在后世流传,治之至也。
(治,天下安定;至,最)判断句,标志“…….,……也”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原文3】海不辞水,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故能成其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博大;山不辞土石,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故能成其高;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峻;明主不厌人,(“厌”,通假字,通“餍”,满足)贤明的君主不满足百姓(人口数量多),故能成其众;(形容词作名词,众,众多的臣民)所以能够聚集他的众多的臣民;士不厌学,(“厌”,通假字,通“餍”,满足)读书人不满足学习,故能成其圣。
水喻原文及翻译
水喻选自《苏东坡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实践出本领的道理,只懂得理论而不去实践是没有用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喻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南方多没人①,日②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③,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④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⑤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⑥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⑦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⑧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东坡集》)
译文
南方能潜水的人很多,天天跟水打交道。
七岁能步行过河,十岁能在水面浮游,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那些能潜水的人,难道只是偶然做到这样的吗?(他们)必定是懂得水*的。
天天跟水打交道,十五岁就能掌握水*了。
生来就不识水*的,即使到了成年,看见船也害怕。
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潜水的人请教,打听他们能够潜水的原因,按照他们的话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想不通过下水刻苦实践而只掌握潜水理论的人,他的结果和北方潜水的人是一样的。
注释
(1)没人:善于潜水的人。
没,潜入水中。
(2)日:每天。
(3)涉:?水,步行过河。
(4)苟然:偶然。
(5)道:方法。
(6)得:掌握。
(7)畏:害怕。
(8)以:按照。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梳理原文子曰:“譬如为山(1),未成一篑(2),止,吾止也(3);譬如平地(4),虽覆一篑(5),进(6),吾往(7)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8)。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9)。
故大人(10)寄形于天地(11)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12)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13),上下交朴,以道为舍(14)。
故长利积(15),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16),治之至(17)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18)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19)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20)。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21)者乐(22)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23),仁者寿(24)。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25)曰:“逝者(26)如斯(27)夫,不舍(28)昼夜。
”《论语·子罕》徐子(29)曰:“仲尼亟(30)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31),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32),放(33)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34),是之取尔(35)。
苟为无本,七、八月(36)之间雨集,沟浍(37)皆盈,其涸(38)也,可立而待(39)也。
故声闻(40)过情(41),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42)而小(43)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44),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45)。
观水有术(46),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47),容光(48)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49)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69)。
水善利(50)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51),故几(52)于道。
居善地(53),心善渊(54),与善仁(55),言善信(56),正善治(57),事善能(58),动善时(59)。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原文】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1)篑:音kuì,土筐。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韩非子大体》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
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
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
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诸子喻山水》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教学内容是高二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学与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与分析,文学思想的理解,语言表现的把握等。
本次教学所涉及的文学作品是《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是一篇富有哲理、浅显易懂的散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儒家思想。
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与理解,包括对作品结构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寓意隐喻的探究。
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内容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诸子喻山水》文学作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掌握作品结构,深入阅读文学作品;2.学习文学作品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构建方法;3.尝试对作品的意象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人文关怀、人文素养教育;5.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写作等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文化品质的公民;教学内容包括:作品阅读、分析、解读,个人思考和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整体阅读教师在授课前先让学生阅读本次课程所涉及的原文,即《诸子喻山水》一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整个文章的构思,并着重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含义。
教师在课程安排中需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应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第二步:小组分析在小组分析阶段,教师按照不同的小组组成原则将同学分成数个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
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作品的构思和沟通技巧,然后引导小组学生进行作品分析,分别讨论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寓意与象征等等。
第三步:班级互动讨论在班级互动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进行班级互动的讨论。
学生展现自己对文章的思考和看法,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激发自己的对图像及意象的思考与感受。
《诸子喻山水》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本文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2、老子,即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3《孙子》又称《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4、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5. 管子,即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I教丨材I解I析I2_6>^C学教育为人如山,处世如水:说《诸子喻山水》□马内容摘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国士人为人处世的信条。
仁是为人的境界,知(智)是处世的典范。
为人 如山,处世如水,既是道德修养,又是行动指南,不变的是如山,变的是如水,仁者稳重不迁,故无忧,智者与时倶 进,故不惑。
关键词:仁者智者山水情怀《诸子喻山水》(上海高中语 文课本第三册4,汇集了孔丘、孟 轲、老聃、韩非、管仲和孙武等人 对于山水的有感而发。
其中孔子 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 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C《论语•雍也篇第六》)最能契合 中国士人为人处世的理念:仁是 为人的境界,知(智)是处世的典 范。
依照宋人朱熹的 :知者于理而,有于水,故水;仁者于理而迁,有于山,乐山。
C《四书章句集 注》)为人处世,为人先。
仁是为 人的理。
子 为四s 、语、文 。
子中最高的是 、子、冉仲。
孔子 T,回([,,字子)也 ,一,,人 其 ,也其乐。
,也!”(《'-•雍也篇第六》)中有 :的,而上 乐,的境界,4。
子说:T仁者 处,处乐。
(《论语仁篇第四》g仁的人于 中,也居于乐中。
,仁者于 中,也于 乐 中,。
“仁者仁仁人 安,仁 )。
智是处世的 。
为“水 ”(《孙子•虚实篇》),处世也应,人而 ,的是能了仁,T知者仁”是也。
人用仁,为他认识到仁德给他带来 而巨大的益,他 仁。
“子曰:,仁为美。
择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篇第四》)住的方,有仁德这好,选择住处,没有仁,怎么能是 的呢?择 ,择友、择邻和择业等又何尝是呢? “天下有道则见,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 ,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篇第八》)孔子赞扬史鱼(卫国的大夫史鰌,字子鱼)和蘧伯玉(卫国大夫,名瑗):“直史鱼!邦有,矢m邦道,矢。
君子(有者)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 ,则卷而怀。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治清就出来做官,治黑暗就把己的本领收藏起来,这就是智,但论治清还是黑暗,为人都应该像箭一样正直,这就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