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椎体成形术
- 格式:ppt
- 大小:6.65 MB
- 文档页数:69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78例,术后77例48小时内疼痛缓解(94.4%),1个月后疼痛缓解率100%,3个月后为83.3%。
随访1个月~1年,疼痛无反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骨折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因操作简单、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为临床广泛开展。
我院2003年8月~2007年8月应用此项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78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78例,男性37例,女性41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7岁。
其中T10椎体13例,T1116例,T1211例,L142例,L27例,L33例,L41例。
入选条件:(1)中重度疼痛和(或)活动障碍;(2)疼痛时间12月;(3)椎体轻中度塌陷。
以下为相对禁忌证:(1)疼痛时间12月;(2)椎体塌陷:胸椎50%,腰椎75%;(3)椎管受压20%或压迫神经根。
由于PVP手术穿刺针较粗,有出血倾向者为禁忌;由于骨水泥易向椎管溢漏,椎体骨皮质破坏范围过大,尤其是椎体后缘骨皮质完全破坏者应慎选;椎体炎症者禁忌。
2 手术方法在操作前,应详细阅读术前的X线平片、CT、MR 等影像学检查,选择合适的入路及明确病变部位、形态、程度及邻近脊髓的受压程度。
根据病变部位采取合适的体位,即颈椎病变取仰卧位,胸腰椎病变取俯卧位或侧卧位。
常规腰背部消毒铺无菌洞巾,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机透视引导下,穿刺针穿入病变椎体。
经皮穿刺进入椎体的途径根据椎体的水平。
胸椎采用经椎弓根或经肋骨头与椎体间隙进针法,而腰椎是经椎弓根穿刺进入,这样可以避免骨水泥沿穿刺针渗漏的危险。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手术步骤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一种用于治疗椎体骨折或其他椎体病变的介入手术,以下是一般的手术步骤:
1. 术前准备:病人在手术室内躺平,清洁手术部位,并选择术中疼痛控制方式(如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 引导针放置:医生使用X射线或者CT引导下,在病人的身体侧面或背面,确定准确的穿刺点,并通过皮肤和软组织将穿刺针(骨针)放入椎体。
X射线或CT扫描用于确保骨针的准确位置。
3. 确认骨针位置:一旦骨针到达椎体内部,医生会再次使用X 射线或CT进行确认。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注射造影剂以确保骨针所处位置的准确性。
4. 胶水注入:医生通过骨针将骨水泥(通常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入椎体中。
骨水泥填充椎体,稳固椎体,以减轻疼痛。
5. 结束手术:一旦骨水泥填充完成,医生会将骨针从椎体中取出,并覆盖穿刺点。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一般是间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手术具体步骤可能会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的意见而有所不同。
术前和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疼痛程度,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4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通过比较手术前后及术后8个月随访时(即末次随访)疼痛程度(vas评分)、日常活动能力、止痛药使用情况及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以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术前vas评分(8.52±1.13),术后为(2. 48±1.04),末次随访时为(2.73±1.08);止痛药使用评分术前为(2.86±0.82), 术后为(0.63±0.21),末次随访时为(0.51±0.22);活动能力评分术前为(2.74±0.68),术后为(1.05±0.34),末次随访时为(1.12±0.27);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13.98±4.62),术后为(22.56±4.34),末次随访时为(22.03±4.93)。
随访六个月无并发症发生。
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增加骨强度,避免椎体继续压缩,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骨折【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69-01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一种在影像引导下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脊柱外科微创技术。
我科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42例60个椎体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
男19例,女23例;年龄50~80岁,平均71.3岁。
胸椎椎体成形术的技巧
胸椎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胸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和脊柱结
核后畸形的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可以恢复椎体的高度和稳定性,有效
缓解患者的疼痛,同时改善患者的姿势和生活质量。
胸椎椎体成形术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的
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测试等综
合分析,确定手术范围和具体的操作方案。
在手术前,医生需要与患
者充分沟通,解释手术的目的、风险和术后恢复过程,让患者有一个
清晰的认识。
手术中,医生需要精确切开患者的皮肤和软组织,以便清晰地暴
露出椎体。
然后,医生将使用针或者导板引导骨钻和骨切钳进行椎体
成形,将受损的椎体压缩部分去除,并使残留的椎体恢复正常的形态。
为了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医生需要注意手术过程中的细节,如掌握
切除椎体的范围和角度、避免损伤椎管和神经根等。
术后的康复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在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在伤
口处放置导管引流血液,并进行适当缝合。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早期动平衡、呼吸锻炼和床上肌肉锻炼等。
术后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
总之,胸椎椎体成形术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手术,技巧的掌握
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医生在手术前要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选取合
适的患者和手术方案;手术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精确切除椎体压缩部
分;术后要加强康复训练,确保患者的康复效果。
通过科学而规范的操作,胸椎椎体成形术能够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的增加,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
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容易导致慢性疼痛、脊柱畸形和功能障碍。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保守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存在着创伤大、恢复慢和并发症多等问题。
1.2 目的和意义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腰椎问题,常常由于骨质疏松或轻微的外伤引起。
这种骨折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腰背疼痛,甚至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药物缓解疼痛等,但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旨在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中的治疗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促进患者的康复。
结合临床数据对手术的疗效和风险进行评估,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进一步完善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临床效果。
2. 正文2.1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原理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经皮途径将骨水泥或其他植入物注入到椎体内部,以恢复椎体的高度和稳定性。
其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恢复椎体高度: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导致椎体塌陷,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以通过填充椎体内部空腔的方式,使椎体重新膨胀至正常高度,减轻椎间压力,缓解神经根受压症状。
2. 提供椎体稳定支撑:椎体塌陷后会导致椎间间隙缩小,容易引起椎间盘退变和脊柱畸形,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以通过填充椎体使其恢复稳定性,防止进一步塌陷和畸形,减少椎间盘压力,保护周围神经结构。
经皮椎体成形术通过填充椎体内部空腔,恢复椎体高度和稳定性,从而缓解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和神经症状,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 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特点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是腰椎骨质疏松症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主要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