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通原硬件实验报告(DOC)
- 格式:doc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49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微机原理硬件》实验报告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姓名申宇飞学号班内序号 03报告日期 2015年1月目录实验一I/O地址译码 (3)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内容及原理,实验硬件接线图 (3)三、程序流程图及源代码 (5)1、程序流程图: (5)2、源代码: (5)四、实验结果 (6)五、实验收获与心得体会 (6)实验二简单并行接口 (7)一、实验目的 (7)二、实验内容及原理,实验硬件接线图 (7)三、程序流程图及源代码 (9)1、程序流程图: (9)2、源代码: (9)四、实验结果 (10)五、实验收获与心得体会 (10)实验四七段数码管 (10)一、实验目的 (10)二、实验内容及原理,实验硬件接线图 (10)三、程序流程图及源代码 (12)1、程序流程图: (13)2、源代码: (13)四、实验结果 (15)五、实验收获与心得体会 (15)实验八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8254) (15)一、实验目的 (16)二、实验内容及原理,实验硬件接线图 (16)三、程序流程图及源代码 (17)四、实验结果 (24)五、实验收获与心得体会 (24)实验十六串行口8251A实验 (24)一、实验目的 (24)二、实验内容及原理,实验硬件接线图 (25)三、程序流程图及源代码 (32)1、程序流程图 (32)2、源程序: (32)四、实验结果 (34)五、实验收获与心得体会 (35)实验一I/O地址译码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和熟悉实验台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
2.掌握I/O地址译码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内容及原理,实验硬件接线图图 1-1 实验硬件接线图1、硬件接线提示:Y4/IO地址接 CLK/D触发器Y5/IO地址接 CD/D触发器D/D触发器接 SD/D角发器接 +5VQ/D触发器接 L7(LED灯)或逻辑笔2、实验内容及原理: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其中74LS74为D触发器,可直接使用实验台上数字电路实验区的D触发器,74LS138为地址译码器。
北邮微机原理硬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对微机原理的学习,掌握多种硬件器件的基本使用,包括程序寄存器(PRG)、数据寄存器(DR)、累加器(AC)等,也希望能够初步了解微机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实验内容1. 按以下程序编写汇编程序ORG 0HLOOP: MOV A,NUMADD BINC R5MOV MEM,R5SJMP LOOPENDNUM: DB 50HB: DB 35HR5: EQU 25HMEM: DS 1编写程序后,运行该程序,观察程序在8051微处理器上执行的情况。
2. 制作简易流水灯电路使用LED等元器件,制作一个简单的流水灯电路。
同时,编写相应的汇编程序,实现流水灯的基本效果。
3. 实现双向流水灯效果在完成流水灯电路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程序实现双向流水灯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程序的实现方式,并且结合8615芯片的具体情况,理解程序在底层机器中的工作方式。
4. 实现用数码管显示数字的功能使用7段数码管,将程序输出的结果显示在数码管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处理I/O端口和存储器的读写,以及处理各类中断信号。
实验过程1. 编写并调试汇编程序我们首先使用Keil软件编写了相应的汇编程序,并在8051单片机上运行。
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程序能够成功地对NUM与B进行加法运算,并将结果存储在MEM中。
2. 制作流水灯电路我们使用LED、电阻等元器件,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流水灯电路,并测试了该电路的基本工作情况。
由于电路较为简单,因此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问题。
3. 实现双向流水灯效果为了实现双向流水灯效果,我们对程序进行了修改。
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倒计时初始值不正确、程序中断启动终止不及时等。
经过反复调试,我们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功能。
4. 实现用数码管显示数字的功能最后,我们将流水灯程序变更为用数码管显示数字的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用到了表格查找和存储器读写等基本操作,成功将结果在数码管上显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硬件
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201******
学生姓名:****** ******
学号:201******* 201*******
班内序号:** **
实验一熟悉实验环境及IO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了解和熟悉实验台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
2. 通过实验掌握直接使用Debug 的I、O 命令来读写IO 端口。
3. 学会Debug 的使用及编写汇编程序
二、实验内容:
1. 学习使用Debug 命令,并用I、O 命令直接对端口进行读写操作,
2.用汇编语言编写跑马灯程序。
(使用EDIT 编辑工具)实现功能
A.通过读入端口状态(ON 为低电平),选择工作模式(灯的闪烁方式、速度等)。
B.通过输出端口控制灯的工作状态(低电平灯亮)
三、实验步骤:
1.实验板的IO 端口地址为0E8E0H
在Debug 下,
I 是读命令。
(即读输入端口的状态---拨码开关的状态)
O 是写命令。
(即向端口输出数据---通过发光管来查看)
进入Debug 后,
读端口拨动实验台上八位拨码开关
输入I 端口地址回车
屏幕显示 xx 表示从端口读出的内容,即八位开关的状态ON 是0,OFF 是 1 写端口输入 O 端口地址xx (xx 表示要向端口输出的内容)回车
查看实验台上的发光二极管状态,0 是灯亮,1 是灯灭。
2. 在Debug 环境下,用 a 命令录入程序,用g 命令运行
C>Debug -a
mov dx, 端口地址。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硬件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序号:日期: 2015-10-30——2015-12-26目录实验一I/O地址译码 (3)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3)三、硬件接线图与软件程序流程图 (3)四、源程序 (4)五、实验结果 (5)六、实验总结 (5)七、实验收获与心得体会 (5)实验二简单并行接口 (5)一、实验目的 (5)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5)三、硬件接线图与软件程序流程图 (6)四、源程序 (6)五、实验结果 (7)六、实验总结 (7)七、实验收获与心得体会 (7)实验四七段数码管 (7)一、实验目的 (7)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8)三、硬件接线图与软件程序流程图 (8)四、源程序 (9)五、实验结果 (11)六、实验总结 (11)七、实验收获与心得体会 (11)实验八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8254) (11)一、实验目的 (11)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11)三、硬件接线图与软件程序流程图 (12)四、源程序 (13)五、实验结果 (17)六、实验总结与思考题 (17)七、实验收获与心得体会 (17)实验十六串行通讯8251 (18)一、实验目的 (18)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18)三、硬件接线图与软件程序流程图 (18)四、源程序 (19)五、实验结果 (22)六、实验总结与思考题 (22)七、实验收获与心得体会 (22)实验一 I/O地址译码一、实验目的掌握I/O地址译码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及内容1、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其中74LS74为D触发器,可直接使用实验台上数字电路实验区的D 触发器,74LS138为地址译码器。
译码输出端Y0~Y7在实验台上“I/O地址“输出端引出,每个输出端包含8个地址,Y0:280H~287H,Y1:288H~28FH,……当CPU执行I/O指令且地址在280H~2BFH范围内,译码器选中,必有一根译码线输出负脉冲。
实验报告一:I/0地址译码和简单并行接口——实验一&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掌握I/O地址译码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简单并行接口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内容a)I/0地址译码1、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其中74LS74为D触发器,可直接使用实验台上数字电路实验区的D触发器,74LS138为地址译码器。
译码输出端Y0~Y7在实验台上“I/O地址“输出端引出,每个输出端包含8个地址,Y0:280H~287H,Y1:288H~28FH,……当CPU执行I/O指令且地址在280H~2BFH范围内,译码器选中,必有一根译码线输出负脉冲。
例如:执行下面两条指令MOV DX,2A0HOUT DX,AL(或IN AL,DX)Y4输出一个负脉冲,执行下面两条指令MOV DX,2A8HOUT DX,AL(或IN AL,DX)Y5输出一个负脉冲。
利用这个负脉冲控制L7闪烁发光(亮、灭、亮、灭、……),时间间隔通过软件延时实现。
2、接线:Y4/IO地址接 CLK/D触发器Y5/IO地址接CD/D触发器D/D触发器接 SD/D触发器接+5VQ/D触发器接L7(LED灯)或逻辑笔b) 简单并行接口1、按下面图4-2-1简单并行输出接口电路图连接线路(74LS273插通用插座,74LS32用实验台上的“或门”)。
74LS273为八D触发器,8个D输入端分别接数据总线D0~D7,8个Q输出端接LED显示电路L0~L7。
2、编程从键盘输入一个字符或数字,将其ASCⅡ码通过这个输出接口输出,根据8个发光二极管发光情况验证正确性。
3、按下面图4-2-2简单并行输入接口电路图连接电路(74LS244插通用插座,74LS32用实验台上的“或门”)。
74LS244为八缓冲器,8个数据输入端分别接逻辑电平开关输出K0~K7,8个数据输出端分别接数据总线D0~D7。
4、用逻辑电平开关预置某个字母的ASCⅡ码,编程输入这个ASCⅡ码,并将其对应字母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题目:基于SYSTEMVIEW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验证抽样定理一、实验目的1、掌握抽样定理2. 通过时域频域波形分析系统性能二、实验原理低通滤波器频率与m(t)相同三、实验步骤1. 要求三个基带信号相加后抽样,然后通过低通滤波器恢复出原信号。
2. 连接各模块完成系统,同时在必要输出端设置观察窗。
3. 设置各模块参数。
三个基带信号的频率从上到下分别设置为10hz、12hz、14hz。
抽样信号频率设置为28hz,即2*14hz。
(由抽样定理知,)将低通滤波器频率设置为14hz,则将恢复第三个信号(其频率为14hz)进行系统定时设置,起始时间设为0,终止时间设为1s.抽样率设为1khz。
3.观察基带信号、抽样后的信号、最终恢复的信号波形四、实验结果最上面的图为原基带信号波形,中间图为最终恢复的信号波形,最下面的图为抽样后的信号波形。
五、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正如前面实验原理所述,满足抽样定理的理想抽样应该使抽样后的波形图如同冲激信号,且其包络图形为原基带信号波形图。
抽样后的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后,恢复出的信号波形与原基带信号相同。
由此可知,如果每秒对基带模拟信号均匀抽样不少于2次,则所得样值序列含有原基带信号的全部信息,从该样值序列可以无失真地恢复成原来的基带信号。
讨论:若抽样速率少于每秒2次,会出现什么情况?答:会产生失真,这种失真被称为混叠失真。
六、实验建议、意见增加改变抽样率的步骤,观察是否产生失真。
实验二:奈奎斯特第一准则一、实验目的(1)理解无码间干扰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2)掌握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特性;(3)通过时域、频域波形分析系统性能。
二、实验原理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码元是按照一定的间隔发送的,接收端只要能够正确地恢复出幅度序列,就能够无误地恢复传送的信号。
因此,只需要研究如何使波形在特定的时刻无失真,而不必追求整个波形不变。
奈奎斯特准则提出:只要信号经过整形后能够在抽样点保持不变,即使其波形已经发生了变化,也能够在抽样判决后恢复原始的信号,因为信息完全恢复携带在抽样点幅度上。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2. 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流程。
3. 熟悉通信系统中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过程。
4. 学会使用通信系统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实验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主要依赖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过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实现信息的传输。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学习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信号调制方法,如幅度键控(ASK)、频率键控(FSK)和相位键控(PSK),以及相应的解调技术。
实验设备与材料:1. 计算机一台,安装有通信仿真软件。
2. 通信原理实验箱一套,包括调制解调模块、信号源模块等。
3. 通信信号发生器。
4. 示波器。
实验步骤:1. 打开通信仿真软件,设置实验参数,如信号频率、调制方式等。
2. 使用通信信号发生器产生模拟信号,输入到通信原理实验箱的信号源模块。
3. 通过实验箱的调制模块对信号进行调制,观察示波器上信号的变化。
4. 将调制后的信号传输至解调模块,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
5.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调制前后的信号波形、频谱特性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调制信号与原始信号的波形对比,展示了调制过程中信号的变化。
2. 解调后的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对比,验证了调制解调技术的准确性。
3. 通过频谱分析,观察到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理解了调制对信号频谱的影响。
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调制方式对信号的影响各有不同。
例如,ASK调制主要改变信号的幅度,而FSK和PSK调制则分别改变信号的频率和相位。
通过解调过程,我们能够从调制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验证了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现代通信技术中的数字信号调制与解调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调制解调技术,可以有效实现信息的传输和恢复。
同时,实验也加深了我们对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通信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姓名:学号:班级:班级序号:实验二时域仿真精度分析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时域取样对仿真精度的影响2. 学会提高仿真精度的方法二、实验原理一般来说,任意信号s(t)是定义在时间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但所有计算机的CPU都只能按指令周期离散运行,同时计算机也不能处理(-∞,+∞)这样一个时间段。
为此将把s(t)按区间[-T/2,+T/2]截短为St(t).按时间间隔△t 均匀取样,得到的取样点数为N=T/△t仿真时用这个样值集合来表示信号s(t)。
△t 反映了仿真系统对信号波形的分辨率,△t越小则仿真的精确度越高。
据通信原理所学,信号被取样以后,对应的频谱是频率的周期函数,其重复周期是1/△t。
如果信号的最高频率为f H,那么必须有f H<=1/2△t才能保证不发生频域混叠失真,这是奈奎斯特抽样定理。
设Bs=1/2△t则称Bs为仿真系统的系统带宽。
如果在仿真程序中设定的采样间隔是△t,那么不能用此仿真程序来研究带宽大于Bs的信号或系统。
换句话说,就是当系统带宽一定的情况下,信号的采样频率最小不得小于2*Bs,如此便可以保证信号的不失真,在此基础上时域采样频率越高,其时域波形对原信号的还原度也越高,信号波形越平滑。
也就是说,要保证信号的通信成功,必须要满足奈奎斯特抽样定理,如果需要观察时域波形的某些特性,那么采样点数越多,可得到越真实的时域信号。
三、实验内容将模块按下图连接:参数设置:四、实验结果修改参数后结果为:五、思考题1. 观察分析两图的区别,解释其原因可以看出信号2的波形严重失真,这是因为第二次的时钟设置是0.3,第一次的时钟设置是0.01;在第一次的时候,信号的采样频率是f=1/t=1/0.01=100,每秒采样点数为100;第二次的采样频率为f=1/0.3=33.3,每秒采样点数严重减少为33.3个;而由奈奎斯特抽样定理知道,这个采样频率必须满足以下条件:fH<=1/2△t此时,根据计算可知,真实fH = 20hz,fH1=50hz,fH 2=0.5*33.3,约为16.6. 故信号失真了。
《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姓名:学号:班级:班级序号:实验二时域仿真精度分析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时域取样对仿真精度的影响2. 学会提高仿真精度的方法二、实验原理一般来说,任意信号s(t)是定义在时间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但所有计算机的CPU都只能按指令周期离散运行,同时计算机也不能处理(-∞,+∞)这样一个时间段。
为此将把s(t)按区间[-T/2,+T/2]截短为St(t).按时间间隔△t均匀取样,得到的取样点数为N=T/△t仿真时用这个样值集合来表示信号s(t)。
△t 反映了仿真系统对信号波形的分辨率,△t越小则仿真的精确度越高。
据通信原理所学,信号被取样以后,对应的频谱是频率的周期函数,其重复周期是1/△t。
如果信号的最高频率为f H,那么必须有f H<=1/2△t才能保证不发生频域混叠失真,这是奈奎斯特抽样定理。
设Bs=1/2△t则称Bs为仿真系统的系统带宽。
如果在仿真程序中设定的采样间隔是△t,那么不能用此仿真程序来研究带宽大于Bs的信号或系统。
换句话说,就是当系统带宽一定的情况下,信号的采样频率最小不得小于 2*Bs,如此便可以保证信号的不失真,在此基础上时域采样频率越高,其时域波形对原信号的还原度也越高,信号波形越平滑。
也就是说,要保证信号的通信成功,必须要满足奈奎斯特抽样定理,如果需要观察时域波形的某些特性,那么采样点数越多,可得到越真实的时域信号。
三、实验内容将模块按下图连接:参数设置:四、实验结果修改参数后结果为:五、思考题1. 观察分析两图的区别,解释其原因可以看出信号2的波形严重失真,这是因为第二次的时钟设置是0.3,第一次的时钟设置是0.01;在第一次的时候,信号的采样频率是f=1/t=1/0.01=100,每秒采样点数为100;第二次的采样频率为f=1/0.3=33.3,每秒采样点数严重减少为33.3个;而由奈奎斯特抽样定理知道,这个采样频率必须满足以下条件:fH<=1/2△t此时,根据计算可知,真实fH = 20hz,fH1=50hz,fH 2=0.5*33.3,约为16.6. 故信号失真了。
北邮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北邮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一、实验概述计算机组成实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验证,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包括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来实现一个简单的指令执行过程。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
2. 掌握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包括指令的获取、解码和执行等。
3. 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时钟信号、总线传输和寄存器的使用等。
三、实验过程1. CPU设计与搭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基于MIPS架构的CPU进行设计和搭建。
首先,我们需要设计并实现CPU的指令集,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数据传输等。
然后,根据指令集的要求,设计并实现CPU的控制逻辑电路,包括指令获取、解码和执行等。
最后,通过连接寄存器、ALU和存储器等组件,完成CPU的搭建。
2. 存储器设计与实现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是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SRAM作为存储器的实现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CPU的指令集和数据需求,确定存储器的容量和位宽等参数。
然后,设计并实现存储器的读写控制电路,以实现指令和数据的读写功能。
最后,通过连接存储器和CPU,完成存储器的搭建。
3. 输入输出设备设计与实现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输出设备用于与外部环境进行数据交互。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键盘和显示器作为输入输出设备的实现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设计并实现键盘的输入控制电路,以实现对输入数据的获取和传输。
然后,设计并实现显示器的输出控制电路,以实现对输出数据的显示和传输。
最后,通过连接输入输出设备和CPU,完成输入输出设备的搭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并进行了指令执行的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编写了一些简单的程序,包括加法、乘法和逻辑运算等。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题目:基于SYSTEMVIEW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班级:2013211124专业:信息工程姓名:曹爽成绩:目录实验一:抽样定理 (3)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要求 (3)三、实验原理 (3)四、实验步骤和结果 (3)五、实验总结和讨论 (9)实验二:验证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10)一、实验目的 (10)二、实验要求 (10)三、实验原理 (10)四、实验步骤和结果 (10)五、实验总结和讨论 (19)实验三:16QAM的调制与解调 (20)一、实验目的 (20)二、实验要求 (20)三、实验原理 (20)四、实验步骤和结果 (21)五、实验总结和讨论 (33)心得体会和实验建议 (34)实验一:抽样定理一、 实验目的1. 掌握抽样定理。
2. 通过时域频域波形分析系统性能。
二、 实验要求改变抽样速率观察信号波形的变化。
三、 实验原理一个频率限制在0f 的时间连续信号()m t ,如果以012S T f的间隔进行等间隔均匀抽样,则()m t 将被所得到的抽样值完全还原确定。
四、 实验步骤和结果1. 按照图1.4.1所示连接电路,其中三个信号源设置频率值分别为10Hz 、15Hz 、20Hz ,如图1.4.2所示。
图1.4.1 连接框图图1.4.2 信号源设置,其余两个频率值设置分别为15和202.由于三个信号源最高频率为20Hz,根据奈奎斯特抽样定理,最低抽样频率应为40Hz,才能恢复出原信号,所以设置抽样脉冲为40Hz,如图1.4.3。
图1.4.3 抽样脉冲设置3.之后设置低通滤波器,设置数字低通滤波器为巴特沃斯滤波器(其他类型的低通滤波器也可以,影响不大),截止频率设置为信号源最高频率值20Hz,如图1.4.4。
图1.4.4 滤波器设置4.为了仿真效果明显,设置系统时间如图1.4.5所示。
图1.4.5 系统时间设置5.之后开始仿真,此时选择抽样速率恰好等于奈奎斯特抽样频率,仿真结果如图1.4.6所示,图中最上面的Sink4是相加后的输入信号波形,中间的Sink8是输入信号乘以抽样脉冲之后的波形,最下面的Sink9是低通滤波恢复后的波形。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1. 引言通信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2. 实验目标本实验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掌握数字信号的调制和解调方法•学会使用软件模拟通信系统•了解信道编码和纠错技术3. 实验步骤步骤1:实验准备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设备和软件:•一台个人计算机•MATLAB或其他模拟通信系统的软件步骤2:信号调制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将学习数字信号的调制方法。
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方法包括调幅(AM)和调频(FM)。
我们将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信号调制的模拟。
步骤3:信号解调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将学习如何从模拟信号中恢复出数字信号。
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常见的解调方法包括包络检测和相干解调。
我们将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信号解调的模拟。
步骤4:信道编码和纠错在实际通信中,信号会受到噪声的干扰,容易出现误码。
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我们需要使用编码和纠错技术。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对数字信号进行编码和纠错处理。
步骤5: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我们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加深对通信系统的认识。
4.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信号调制、解调以及信道编码和纠错的实验。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信道编码和纠错技术对于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非常重要。
5.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掌握了数字信号的调制和解调方法,并学会了使用软件模拟通信系统。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信道编码和纠错技术的重要性。
6. 参考文献[1] 通信原理与系统仿真实验教程 [2] 现代通信技术导论以上是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的详细内容。
微机原理硬件实验报告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2010xxxxxx班内序号:xx学生姓名:xxx学号:1021xxxx目录实验一熟悉实验环境及IO 的使用 (3)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3)三、操作步骤 (3)四、程序流程图 (5)五、源程序代码 (5)六、思考题 (7)七、心得体会与收获 (7)实验二8255A并行接口应用 (7)一、实验目的 (7)二、实验内容 (8)三、程序流程图 (11)四、源程序代码 (11)五、实验结果 (15)六、心得体会与收获 (15)实验三8253计数器/定时器的应用 (15)一、实验目的: (15)二、8253应用小结 (15)三、实验电路 (16)四、实验内容 (17)五、电路测试与连接 (18)六、程序流程图 (18)七、源程序代码 (19)八、实验心得与体会 (23)九、实验思考题 (23)实验四串行口8251A实验 (23)一、实验目的 (23)二、实验内容 (24)三、程序流程图 (25)四、源程序代码 (25)五、思考题 (27)六、实验总结 (27)实验一熟悉实验环境及IO 的使用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和熟悉实验台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直接使用Debug 的I、O 命令来读写IO 端口。
3.学会Debug 的使用及编写汇编程序二、实验内容及要求1.学习使用Debug 命令,并用I、O 命令直接对端口进行读写操作,2.用汇编语言编写跑马灯程序。
(使用EDIT 编辑工具)实现功能A.通过读入端口状态(ON 为低电平),选择工作模式(灯的闪烁方式、速度等)。
B.通过输出端口控制灯的工作状态(低电平灯亮)注意:电源打开时不得插拔电缆及各种器件连接电路时一定要在断电的情况下连接,否则可能会烧坏整个实验系统三、操作步骤1.实验板的IO 端口地址为E8E0H在Debug 下,I 是读命令。
(即读输入端口的状态---拨码开关的状态)O 是写命令。
实验一: 16QAM调制与解调一、实验目的1、熟悉16QAM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掌握SYSTEMVIEW软件中,观察眼图与星座图的方法。
2、强化SYSTEMVIEW软件的使用,增强对通信系统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1、16QAM16QAM是指包含16种符号的QAM调制方式。
16QAM 调制原理方框图:图一16QAM调制框图16QAM解调原理方框图:图二16QAM解调框图16QAM 是用两路独立的正交 4ASK 信号叠加而成,4ASK 是用多电平信号去键控载波而得到的信号。
它是 2ASK 体制的推广,和 2ASK 相比,这种体制的优点在于信息传输速率高。
正交幅度调制是利用多进制振幅键控(MASK)和正交载波调制相结合产生的。
16 进制的正交振幅调制是一种振幅相位联合键控信号。
16QAM 的产生有 2 种方法:(1)正交调幅法,它是有 2 路正交的四电平振幅键控信号叠加而成;(2)复合相移法:它是用 2 路独立的四相位移相键控信号叠加而成。
在这里我们使用第一种方法。
16QAM信号的星座图:图三16QAM星座图上图是16QAM的星座图,图中f1(t)和f2(t)是归一化的正交基函数。
各星座点等概出现。
星座图中最近的距离与解调误码率有很密切的关系。
上图中的最小距离是dmin=2。
16QAM的每个星座点对应4个比特。
哪个星座点代表哪4比特,叫做星座的比特映射。
通常采用格雷映射,其规则是:相邻的星座点只差一个比特。
实验所需模块连接图如下所示:图四模块连接图各个模块参数设置:三、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所需模块连接图,连接各个模块(2)设置各个模块的参数:①信号源部分:PN序列发生器产生双极性NRZ序列,频率10HZ图五信号源设置示意图②载频:频率设置为100Hz。
图六载频发生器设置示意图③高斯噪声:均值为0,方差为0。
图七高斯噪声设置示意图④低通滤波器:3 Poles,Fc=10Hz;图八低通滤波器设置示意图(3)观察调制波形和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