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第一编58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6.44 MB
- 文档页数:58
⽂学课件第⼀的章⽐较⽂学总论第⼀章总论⼈们通常认为,⽐较⽂学诞⽣于19世纪末期。
应该说,这是⼀门不算太新的学科。
然⽽在实际上,它却总给⼈⼀种出世不久的印象。
我们看到,它⽼是与“新兴”之类的字眼联系在⼀起。
回顾这门学科⼀百余年来的历程,它的确充满⽣机与活⼒,可是,另⼀⽅⾯,它⼜⾃始⾄终充满争讼与危机,就连今天最有“资格”谈论它的⽐较⽂学“泰⽃”,也感叹不明⽩它何以是其所是。
如果说它是⼀门根基不稳、定义不明的学科,恐怕没有⼈会提出异议。
可是事实上,它⼜在迅速地发展与膨胀,不断有新的⽅法和领域⾃愿归属到它的名下(中国⽐较⽂学学会已设有12个⼆级学会,⽽且呈增加的趋势),使得它在阵容上、范围上、内容上不断扩⼤和更新。
这⼀现象的确令⼈费解,但学界对此所提出的理论破解却并不尽如⼈意。
其中原因⾃然很多,其⼀便是以往的⽐较⽂学的界定者往往仅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把握这⼀学科的本质属性,⽽忽视了研究主体⾃⾝的因素。
实际上,离开了特定的主体,便谈不上对相关客体进⾏准确、全⾯和充分的认识。
主客体相互包容、互为前提,这决定了对其中任何⼀⽅的认识都不能离开另⼀⽅的视⾓与视域。
因此我们⾸先要提出⽐较⽂学的学科意识等问题,以便将⽐较⽂学纳⼊更加全⾯、更加开阔的视野之中来进⾏考察。
第⼀节⽐较⽂学的学科意识在讨论学科意识之前,有必要对⽐较⽂学“名”与“实”的争议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危机论”作⼀阐述。
任何⼀门学科都有其⾃⾝的构成条件,⽐较⽂学也应该如此。
作为⼀门学科,它应该有其区别于⼀般⼈⽂学科的特点。
然⽽,究竟什么是⽐较⽂学,这个问题⼏乎从它诞⽣之⽇起就⼀直困扰着⼈们。
因此我们研究⽐较⽂学这门学科,⾸先⾯临⼀个正名问题,即对⽐较⽂学的学科概念作⼀个适当的界定。
1970年,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曾经说过,“‘⽐较⽂学’⾄今仍是⼀个有争议的学科领域”韦勒克.⽐较⽂学的名称与性质.见:⼲永昌等编选.⽐较⽂学研究译⽂集.上海:上海译⽂出版社,1985.136 基亚.⽐较⽂学.见:⼲永昌等编选.⽐较⽂学研究译⽂集.上海:上海译⽂出版社,1985.75~76 ,各国学者都试图给它正名,于是便有了“全球⽂学”、“国际⽂学”、“世界⽂学”、“各国⽂学的历史研究”、“国际⽂学关系史”等多种名称。
比较文学刘俊杰liujunjie@第一讲走近比较文学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果戈理——鲁迅《雷雨》——《俄狄浦斯王》《茶花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电影——中外文学名著改编科幻小说——自然科学一、大背景1、时代转型2、必要:文化多元3、需要:提升思想认识20世纪影响世界的三位犹太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二、无所不在的比较比较是文学研究中最普通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母争子”故事旧约·列王纪贤愚经古兰经应劭《风俗通义》……《图兰朵》Turandot的演变1761年,意大利剧作家高齐:《图兰朵——中国的公主》1801年,席勒:《图兰朵》《—千零一夜》:《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l924年,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国歌舞剧张艺谋《图兰朵》《图兰朵》外国文学的翻译比较文学=文学比较?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三、知识储备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文学与文化素养+丰富的历史知识努力掌握多种语言+了解其他艺术形式网络知识理想的比较学者“我希望我们的比较学者学识尽可能渊博,我甚至希望他们有百科全书派的学者那样的、狄德罗那样的雄心大志”“希望他不仅具有历史学修养,而且具有社会学修养;倘若具有全面的文化修养当然更求之不得。
”“在不久的将来,处于最理想状态的比较文学学者是这种人:具有极为广泛的爱好,通晓几种将在2000年前后用来写作的最重要的语言,并且具有对文学的美的深切体会。
”——艾田伯比较文学的“精英化”《比较文学与精英化教育》(《中国比较文学》2010.1)十年专业连续培养四门外语能力打造“如果一般的高等院校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像复旦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就应该坚守理想的精英化教育;如果所有的大学都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这些大学的人文学科应该坚守理想的精英化教育;如果所有学科都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至少,比较文学这样的少数学科,应该独自坚守精英化的理想。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第一节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
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1、比较文学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比较文学的史前史与学科史由于西方历史文化的一体性,西方人在比较文学的史前史阶段主要进行跨越民族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和比较的意识与方法在学术界的广泛运用,随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比较文学学科开始形成,其标志是:(1)出现了比较文学杂志:(2)出现了比较文学理论著作;(3)大学里设立了比较文学课程。
比较文学形成后,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代:法国学派——从事影响研究(“跨越”、“国际文学史”),为其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使用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考据),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价值,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没。
但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局限。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学派——从事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跨越国家界限与学科界限”、“文学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也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狭隘性和理论不够严密、导致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中国学派——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中国比较文学在史前史阶段更多地进行跨学科研究。
鸦片战争之后,林纾、梁启超、王国维等学者就中外文学、文化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拉开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序幕。
“五四”时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时期,中国学者从西方引进了这门学科。
茅盾、吴宓、许地山等学者写出了有份量的学术论文,一些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