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交待主要犯罪事实与自首的准确认定
- 格式:pdf
- 大小:77.87 KB
- 文档页数:3
自首的认定标准在刑法中,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犯罪行为发生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悔罪的行为。
自首在我国法律中被视为一种立功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犯罪分子的刑罚。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自首呢?下面将就自首的认定标准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自首必须是主动的。
主动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被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人民法院发现犯罪事实之前,主动向有关部门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悔罪。
这就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被发现之前,自己主动向司法机关交代自己的罪行,不能是在被抓获或者被揭发之后才开始交代,更不能是在被追诉或者起诉之后才开始交代。
其次,自首必须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所谓如实供述,就是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对自己所犯的罪行如实交代,不能有遗漏,更不能有歪曲和掩饰。
只有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才能被认定为自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刑罚。
再次,自首必须表示悔罪。
表示悔罪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对自己的罪行表示悔悟和悔改,真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
只有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悔罪,才能被认定为自首。
最后,自首必须是在被发现之前。
这一点前文已经提到,自首必须是在被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人民法院发现犯罪事实之前进行的。
只有在被发现之前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悔罪,才能被认定为自首。
综上所述,自首的认定标准包括主动性、如实供述、表示悔罪以及在被发现之前进行。
只有同时符合这些标准,才能被认定为自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刑罚。
因此,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来说,自首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可以体现出其悔罪态度和愿意接受法律制裁的决心。
同时,对于司法机关来说,也应当依据这些标准,准确认定自首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能够使读者对自首的认定标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双规自首怎样可以被认定为自首?(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双规”期间,主动向纪检监察机关交代了纪检监察机关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动被“双规”后,如实向纪检监察机关交代纪检监察机关已经掌握的问题。
(三)主动向纪检监察机关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在生活中,自从反腐倡廉的口号提出后,就有许多贪污腐败的官员相继被双规。
双规期间自首是可以减轻刑法的,然而并不是只要认罪就可以被认定为自首的,在双规期间自首的认定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关于自首又有哪些法律规定呢?下文对双规自首怎样可以被认定为自首这个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回答。
(一)自首成立的条件及其立法本意根据刑法第67条的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司法实践中,自首可分为一般自首和准自首。
一般自首成立必须符合的条件为:(1) 、自动投案。
即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投案。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 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 认定为自首。
准自首成立必须符合的条件为:(1)、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正在服刑的罪犯。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种。
目前通说认为正在服刑的罪犯包括正执行死刑缓期、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等刑罚的罪犯,以及正在执行管制刑、正在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等附加刑,正处于假释考验期、缓刑考验期、监外执行期的罪犯。
(2) 、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即应如实供述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的罪行。
对于自首情节应该如何认定自首是刑法上的一个特殊情节,指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在犯罪行为被发现或追诉之前,自动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交代犯罪事实,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自首情节的认定对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处罚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对自首情节应该如何认定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关于如实供述犯罪行为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适用标准的若干意见》,认定自首情节主要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自动向有关机关交代犯罪事实:自首行为必须是主动的,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自愿向有关机关交代犯罪行为,不能是出于外部压力或被逼迫的情况下才交代。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行为要求犯罪嫌疑人或罪犯供述的是真实的罪行,不能隐瞒或歪曲事实。
3.对案件的关键问题提供重要线索:自首者应对案件的关键问题提供重要线索,为侦破、审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然而,以上条件并不是严格限制,具体情况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另外,刑法中还规定了多种自首依据类型,包括主动交代、查明度大、有新证据等,以及不能视为自首的情形,如伪造证据、妨碍侦查、犯罪嫌疑人拖延时间等。
这些也需要结合具体案件进行具体判断。
其次,自首情节的认定对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处罚有重要影响。
根据我国刑法,自首可以作为从轻、减轻或免除刑罚的依据。
一般情况下,自首者可依法从轻处罚;对于自首者的量刑,可以根据自首的时机、动机、程度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如自首得当、对案件有重要作用等,可减轻刑罚。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犯罪嫌疑人或罪犯交代的罪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司法机关要进行调查核实,确保罪行供述的可信度。
对于自首情节的认定,应充分尊重事实,依法进行判断,杜绝主观随意性和歧视现象。
总结起来,对于自首情节的认定,应综合考虑自动交代犯罪事实、如实供述罪行并提供重要线索等条件,并在具体案件中进行具体判断,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刑罚。
任何情况下,都应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公正执法的原则,确保自首情节的认定符合法律规定和事实真相。
⾃⾸情节认定⾃⾸是⼀种常见的减刑情节,不管犯了什么罪,只要肯去⾃⾸⾸先态度是值得肯定的,那么在法律上⾃⾸情节应该怎么认定呢?接下来由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关于这⽅⾯的知识,欢迎⼤家阅读!我国刑法第六⼗七条规定:犯罪以后⾃动投案,如实供述⾃⼰的罪⾏的,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被告⼈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其他罪⾏的,以⾃⾸论。
从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刑法规定的⾃⾸有两种情况:⼀、犯罪以后⾃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的罪⾏的,是“⾃⾸”。
对这⼀点的理解,应该是:犯罪嫌疑⼈在作案后,⾃⼰主动、直接地投案,同时如实供述⾃⼰的罪⾏的,认定为⾃⾸。
这⼀规定,其中包括两点:犯罪以后⾃动投案;如实供述⾃⼰的罪⾏。
1.犯罪以后⾃动投案。
1998年4⽉6⽇最⾼⼈民法院审委会通过的《最⾼⼈民法院关于处理⾃⾸和⽴功具体应⽤法律若⼲问题的解释》中对“⾃动投案”作了解释:⾃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然被发觉,但犯罪嫌疑⼈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或者⼈民法院投案。
并解释了应当视为投案⾃⾸的⼏种情况,下⾯分别探讨:第⼀、犯罪嫌疑⼈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员投案的,应视为⾃动投案。
犯罪嫌疑⼈犯罪后,并不逃跑,或逃跑后有改过⾃新、接受惩罚之意,⽽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其他有关负责⼈员投案的,也应视为⾃⾸⾏为,此条规定⾃⾸并不严格要求犯罪嫌疑⼈犯罪后⾃动向司法机关投案,⽽是扩展到向上述所列举的三种情况,即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其他有关负责⼈员投案,也视为投案⾃⾸。
但这⾥应注意不能做扩⼤解释,即犯罪嫌疑⼈如果投案的对象不是上述三种机关或个⼈,也不是司法机关,那么,不能认定其为⾃⾸。
第⼆、犯罪嫌疑⼈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电信投案的,应视为⾃动投案。
这⼀规定是对⾃⾸的⾏为⽅式作出了扩⼤的解释。
自首如何认定才可以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行为发生后,主动向执法机关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和与犯罪有关的其他情况。
对于一起案件来说,嫌疑人的自首对案件的侦办和审判过程有重要影响。
因此,认定是否属于自首的标准非常重要,有助于确保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
首先,自首的认定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主动投案:自首是主动投案的行为,而非被动的被捕。
嫌疑人必须是自愿去报案或投案,没有被捕前先被发现、逮捕、拘留或传唤到执法机关。
2.犯罪嫌疑人的时间节点:自首认定通常是以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开始计算。
理论上,犯罪嫌疑人的自首可以发生在任何阶段。
从法律意义上讲,如实供述罪行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3.负罪感和悔悟态度:犯罪嫌疑人的自首行为还需考虑其负罪感和悔悟态度。
如果犯罪嫌疑人表达出对自己行为的悔过和悔意,并有表现出不再逃避法律追究的态度,那么更有可能认定为自首。
除了上述认定自首的基本要素1.自首动机:自首行为往往是基于犯罪嫌疑人了解到自己行为会受到法律追究而做出的自愿投案的行为。
这意味着犯罪嫌疑人对犯罪行为的后果有所认知,并因此产生悔意。
自首动机可以作为认定自首的参考标准。
2.犯罪事实的披露:自首行为需要包括对犯罪事实的真实供述。
对于案件调查和审判来说,犯罪嫌疑人真实供述的材料对于查明事实、找出真凶、追究责任都有极大的帮助。
3.立功认罪的态度:自首后,犯罪嫌疑人是否立即认罪,表示自愿接受法律判决,并在案件侦办和审判过程中有积极配合。
这种态度也是判定自首的重要依据之一最后,专业的刑侦机关和法律专家根据具体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进行认定。
他们会考虑综合因素,综合评估自首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最终确定是否承认自首。
对于那些符合自首要求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给予一定的法律优惠,以便鼓励更多犯罪嫌疑人自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如何分辨自首与自首不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在犯罪行为暴露或案发后,主动向有关机关如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主动投案自首,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并表示悔罪,为了获得法律的宽容和从轻处罚而采取的一种自我揭发行为。
但是有些人提到自首的时候会说一些如“自首不自首”这样的词语。
那么,如何准确分辨自首与自首不自首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首的定义与特点首先,我们要了解自首的定义与特点。
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在案发后主动向有关机关投案自首,真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并表示悔罪态度。
自首是法律对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宽容和积极教育的表现,为自首者提供从轻处罚或免除处罚的可能。
自首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进行,但必须是主动、真实、全面的。
二、自首的判断1. 主动性:自首必须是犯罪嫌疑人或罪犯主动投案,而非被迫逼或被抓获后被动投案。
主动投案是自首的核心要素之一。
2. 全面性:自首者应当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不能有遗漏或失实的情况。
3. 真实性:自首者应当对其犯罪事实进行真实交代,不能故意隐瞒或撒谎。
4. 悔罪态度:自首者应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表示悔罪,并表现出积极的改造态度。
三、自首不自首的区分虽然自首是与自首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在实际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人宣称自首不自首的情况。
以下是分辨自首与自首不自首的几个判断要点:1. 真实与虚假自首:如果自首者故意隐瞒自己的犯罪事实,或者提供虚假的证据来掩盖真相,那么就应该判断为虚假自首,而非真实的自首行为。
2. 违法犯罪手段与非法手段自首:如果自首者使用非法手段或违法犯罪手段来实现自首,例如逃匿一段时间后再投案自首,那么应该将其判断为非法手段的自首,而非真实的自首行为。
3. 利益驱使的自首与真实自首:如果自首者只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例如从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而不是真心悔过,那么可以将其判断为利益驱使的自首,而非真实的自首行为。
4. 自愿与被迫自首:如果自首者是在被强制、恐吓或胁迫的情况下投案自首,而非出于自愿,那么可以判断为被迫自首,而非真实的自首行为。
主动投案后首次讯问未如实供述能否认定为自首李某在一审前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应当认定李某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了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有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如实供述的最后时间是一审判决之前,既然法律并未对如实供述的时间严格界定在第一次讯问时,对如实供述的时间可以做扩大解释,李某在第二次讯问后就一直如实供述,应当认定为自首。
3、交代时间对自首认定的影响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解释》规定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自动投案后,开始未如实交代但在一审判决前能如实交代;或在一开始没有完全交代主要犯罪事实,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供述主要犯罪事实,且在一审判决前如实交代的情形,能否认定为自首?笔者认为,对此种情形应依法认定为自首。
理由是:首先,从《解释》的规定看,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法律规定自首如实交代的时间界限在一审判决前。
因而对在一审判决前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的,否定意见没有法律依据。
正如“自动投案”只要在归案前一样,法律没有也不可能限定犯罪后一定期限内投案的是“自动投案”,超过一定期限后不能“自动投案”。
如实交代也只能限定在一审判决前,而不能要求在投案后的及时与一次性或绝对禁止反复。
其次,这种情形认定自首,符合刑法设置的自首制度的本质。
自首制度的本质是犯罪嫌疑人将自己交付国家追诉其犯罪。
符合法律规定的“自动投案”,“如实交代”条件的,就应认定为自首。
至于,交代的时间迟早、反复与否,是对自首犯处罚时考虑的内容,与是否认定自首无关。
再次,将此种情形认定自首,符合一般的客观认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