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总复习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4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方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环境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化学地质方法二.地质环境1.地质环境的内涵: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和现象。
2.地质环境的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三.环境地质作用1.自然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2.人为地质作用(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质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四.土壤与土地资源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土地的基本特征:(1)土地的固定性(2)土地的不可替代性(3)土地面积的有限性(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五.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现状:全球水土流失相当严峻,据统计,全球每年有750×108t 的耕地表土流失,其中美国每年流失40×108t,前苏联约23×108t,印度约66×108t,中国约50×108t。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中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每年约16×108t进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
(2)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植被覆盖度、水文、降水和土壤结构等。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加速陆地开垦、毁林毁草开荒、滥砍乱发、耕地的不合理利用。
(3)水体流失的危害:①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②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③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④污染水体2.土地沙质荒漠化: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退化过程。
环境地质学讲义{精}环境地质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环境地质学不仅研究岩石圈,而且还要研究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研究对象分为两个方面:(1)地球自身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包括火山、地震、海啸等,即自然地质作用;(2)人类活动引起的对地球的影响,即人为地质作用。
研究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1. 全球变化的研究 2. 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3.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①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②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③城市化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方法1.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方法2.系统分析方法 3.地质制图方法4.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5.环境地质评价方法6.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土壤功能:①土壤具有肥力,可供植物生长;②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输入的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复杂的迁移转化,再向外界输出。
土壤在环境中有着以下三个作用:(1)土壤是以固相物质为主的多相复杂体系(2)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3)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健康和植物的影响两个方面。
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就会引起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失调,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遗传变异;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实现的,被病原菌污染的土壤可直接传播疾病;土壤污染还可以引起和促进整个人类生态环境的污染。
水土流失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
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降水多且强度大的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1、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2、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①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配不均匀,其丰度和赋存状态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地方病)等。
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等3、研究内容: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全球变化的研究(基础性研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重要内容)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城市环境地质研究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医学环境地质研究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4、任务: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5、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传统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由已知推未知,通过已有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条件、机制和环境地质作用的研究,类比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和问题。
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对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对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研究,探索地质环境的变化。
如水土流失;地方病(地甲病、氟中毒)系统分析法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总体上对地质环境的各个方面(大气、水、生物、岩石因及各种资源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等)和各种问题(污染、洪水、干旱、地震、塌陷等)进行综合研究,同时着重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环境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环境地质制图方法环境地质问题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和综合性。